原標題:黃浦8.3公裡世博園 56盞火焰燈將重新點亮
本報記者 姚麗萍
■ 起訖點 北起蘇州河,南至日暉港,東臨黃浦江,西至中山路
■ 全長 8.3公裡
■ 計劃全部打通時間 2017年6月
■ 景觀線路 通過風貌保護道路串聯歷史記憶,將形成4條文化探訪路線,包括:外灘線,串聯外灘源、陳毅廣場、外灘建築群;豫園線,串聯豫園、城隍廟、代表性裡弄;南外灘線,串聯老碼頭、濱江五庫、董家渡公園、黃金榮倉庫;世博線,串聯工業記憶江南造船廠及其周邊區域
■ 需要拆除或遷移的主要設施/建築 需要改造的三個輪渡站:東門路-復興東路輪渡站、董家渡輪渡站、陸家浜路輪渡站。東門路-復興東路輪渡站將進行功能整合,統一改造;董家渡輪渡站建議僅保留人行輪渡功能,綜合設置水上巴士碼頭。為充分發揮濱江景觀的功能,三處輪渡站改造均採用辦公與輪渡功能分離方式——保留一層輪渡功能,利用屋頂平面作為觀景平臺實現濱江貫通;同步解決輪渡站辦公與輪渡分離後辦公功能的選址問題
■ 目標 黃浦濱江地區將打造成為更有文化韻味,更具活力氛圍,更加舒適宜人,更能引領時代的標誌性地區,成為「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的核心區」
每天清晨,聽江上汽笛長鳴,看岸邊蘆葦搖曳,自從2010年世博會後,這就是南園一帶居民晨練時司空見慣的場景。
如今,不一樣的是,連接徐匯濱江和黃浦濱江的日暉港人行天橋就要開通了;明年6月,8.3公裡黃浦濱江岸線將全面貫通,浦西園區56盞世博火焰燈重新點亮。
還江於民,共享公共空間,暢通和亮燈,成為8.3公裡黃浦濱江岸線未來八九個月裡的關鍵詞。如何暢通,如何亮燈?第一步,是要先疏通「三個點」。「十一」來臨之際,記者從南園日暉港人行天橋至外馬路碼頭一路沿江採訪。
南園排水泵站「破牆通路」
南園,曾經是閩南同鄉泉漳會館舊址,很多年裡,它僅僅是一座小小的公園。2010年世博會前,與南園改造擴建共成長的是——8萬平方米的黃浦區南部濱江綠地。
黃浦區南部濱江綠地東面與世博園區的城市最佳實踐區相鄰,緊靠盧浦大橋;南瀕黃浦江,隔岸為溼地公園;西接徐匯濱江景觀長廊,北靠正在興起的高檔樓宇群。
從日暉港到盧浦大橋附近,濱江綠地有一條沿江磚紅色塑膠步道,晨練的、夜跑的、散步的,都有了好去處。遺憾的是,靠近盧浦大橋的一處排水泵站水泥牆阻斷了步道。什麼時候,才能貫通步道?
今年8月,黃浦區濱江岸線規劃和開發建設情況發布會透露,《黃浦區濱江公共空間實施優化規劃設計》編制已完成,明年6月,黃浦濱江岸線從外灘向南延伸,連接外灘、南外灘、世博園等三大區域的8.3公裡公共空間將全面貫通,通過增加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寬度,完善水陸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休閒步行道、健身慢跑道、自行車騎行道、陸上觀光車道、水上遊覽船道」五道融合,著力打造集觀光、休閒、健身等功能的公共生活岸線,營造經典慢生活。
「打通南園濱江步道,得到排水泵站管理方和盧浦大橋管理處的大力支持。」黃浦區濱江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常務副主任戈珺說,排水泵站將拆除現有的水泥牆,讓出公共空間,貫通步道;打通步道,既要讓居民共享濱江公共空間,也要保障安全,排水泵站要安全作業,防止人員特別是小孩子誤入,會做出專門的保障設施設計;這個點打通後,採用泵站前新闢陸上通道,利用現有高樁碼頭新建水上棧道的形式進行雙向貫通。
56盞燈重新點亮「世博情結」
從盧浦大橋到南浦大橋,中間是世博園。2010年世博會落幕後,浦西世博園也隨之關閉,8.3公裡濱江沿線世博段無法通行。2010年世博會,船舶館吸引了大量參觀者,船舶館的原址是江南造船廠,單憑江南造船廠上百年的氣場,就會令無數人慕名前來。
世博會後,船舶館關閉,周圍砌起了大院,船塢和遠望號靜默在大院裡,等待來日開發利用。
大院外,卻是擋不住的「世博情結」。大院保安說,常常有人會走到大門口問,能不能進入看看,中國館那麼近,穿過大院好走到中國館吧?這個問題讓保安笑了,船舶館在浦西,中國館在浦東,穿過大院也走不到中國館,那得渡江,不過,再過幾個月,8.3公裡濱江沿線世博段就要打通了,浦西世博園的56盞燈也要重新點亮了。
依據規劃,黃浦區與世博集團共同對世博浦西園區——南浦大橋至盧浦大橋約3公裡濱江公共空間進行景觀優化設計。確定方案以濱江公共空間的人行步道、健身自行車道、綠化廊道為主體,配以停車場、小型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以重新點亮56盞世博火焰燈為標誌,實現黃浦濱江世博段公共空間基本貫通。
「黃浦濱江世博段公共空間改造,將滿足多年齡段不同市民需求,吸引人氣、充滿活力。」戈珺說,利用1號船塢東側大面積空地和現有張拉膜結構設置草地音樂廣場;利用原有3號船塢下沉結構,改建為兒童運動遊樂場;利用3號船塢西側大面積空地和現有建築設置沙灘運動場;利用L1碼頭,改造以遊艇碼頭文化為基礎的都市時尚空間。
外馬路碼頭「削平」修造「漫道」
8.3公裡濱江沿線,過了南浦大橋就是南外灘的外馬路。外馬路,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卻是歷史悠久,它是在租界之外,上海老城廂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新式馬路,位於十六鋪以南與董家渡之間,緊靠黃浦江,當時從動議到完工足足花了10年時間。
如今,外馬路邊上就是防汛牆。不同於南園、世博園,從通行功能看,外馬路原本就是暢通的,8.3公裡濱江沿線通行在這裡沒有阻斷;但從休閒功能看,這裡卻有「堵點」需要疏通,距離「還江於民」、親水共享,卻還有短板。在這裡,疏堵點,補短板,首先要面對幾個碼頭——海事碼頭、輪渡碼頭、環衛碼頭、淤泥碼頭。
海事碼頭停靠著一艘3層樓的大船,上海海事局黃浦分局的眾多職能都在船上執行,江上巡邏執勤等眾多指令,也從這裡發出。
董家渡輪渡碼頭呢,浦西浦東坐輪渡的人們,每天也是少不了到這裡渡來渡去。
環衛碼頭和淤泥碼頭,負責處理整個黃浦區的的生活垃圾水上運輸。依據規劃,目前的協調進展是,棄用環衛碼頭和淤泥碼頭,生活垃圾運輸由水運改為陸運,成本會增加,但為打通8.3公裡,也是必須的。至於海事碼頭和輪渡碼頭,方案是削平——三層樓保留一層,與江岸齊平,看上去就像外灘親水平臺和金陵路輪渡碼頭那樣。
「南外灘外馬路沿江,要修造沿江『漫道』,可以供人們休閒、親水、步行,叫它漫道,就是可以漫無目的走走逛逛,一路通暢,一路走到外灘,一路走到南園,都行;或者,就站著看看江景發發呆,也行。」戈珺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