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城樓下的護城河中停泊著小清河木船(拍攝於20世紀20年代)。尚津濟目前複製的第一艘小清河「平底客貨兩用船」模型已基本完工。
目前,尚津濟還在根據他搜集到的一幅圖樣複製一艘「後周郭氏船」。尚津濟複製的船上用品也栩栩如生。複製古船,尚津濟力爭做到「絲毫不差」。
在起鳳橋街4號院的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內擺滿了各類古船模型和製作工具,尚津濟在這裡痴迷於古船複製。
尚津濟參與復原過的菏澤古船被他製作成了模型留作紀念。
尚津濟對複製古船的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本報記者趙曉林 攝影崔健
泉城路北邊老城的王府池子大名鼎鼎,其北側不遠就是騰蛟泉,就在這個名泉旁邊的一個小院裡,住著一位有著特殊技藝的奇人——古船修復匠人尚津濟。
走進小院,一間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小小的西屋就是尚津濟的工作室。屋子裡面兩個工作檯堆滿了東西,西牆上貼著很多他參加各地出土古船復原的工作照片,很多古船的結構圖,還有20年來他參與的古船修復項目證書、聘書,以及參加各種古船研究會議時的留影等,琳琅滿目。沿牆的架子上則滿是古船模型和各種材料、工具。
尚津濟雖然已年近70,但依然精神矍鑠。平日,他就是在這個小屋裡進行著自己的「工程」,製作復原各種古船模型。
尚津濟說,他是天津人,小時開始記事起,天天在海河邊就能看到河面上來往的各式木船。那時,他就對木船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到濟南工作,業餘愛好還是研究木船。2000年,因為單位改制,他下崗了,那時正好50歲。當時也有過迷茫,但也就是一個月,他想通了,決定不能閒著,要利用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開始新的生活。於是,他就毛遂自薦,去山東博物館參與當時的一項漢代馬車的復原工作。
2009年,山東博物館搬遷,當時館裡最大的古代文物就是梁山古船。要搬遷這艘古船非常艱難,只能拆解後再組裝。此次拆解梁山古船的過程,為尚津濟了解古代造船工藝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他也由此成為山東博物館古船等出土文物的復原工作人員。
2012年,尚津濟參與了更為珍貴的一次古船修復項目,就是菏澤元代古沉船修復項目。菏澤古沉船是目前在山東省內河流域發現的元代沉船中保存較好的一艘。古船沉沒時,部分構件會脫離原位,漂到其他位置,需要一點點查找發掘,再進行還原。那段時間,尚津濟天天腦子裡就是古船、各種構件,想的全是怎麼復原,怎麼把構件歸到原位。經過長時間工作,菏澤古船終於復原成功。2015年5月,菏澤元代古沉船保護修復項目通過驗收,國家文物局驗收組驗收並評價為「出土沉船保護修復的典範」。
修完菏澤古船,尚津濟又參與了天津張灣2號古船、河南息縣商周獨木舟、江蘇太倉元代古沉船等古船修復工作。
每次修完古船,尚津濟都會想著把這次修復的古船製作成模型。比如,菏澤元代古沉船和天津明代張灣2號古沉船就是分別按照1:10和1: 7.5的比例製作的船模。其中,菏澤沉船的模型長2085毫米,高1700毫米。除了原樣複製了船體,他還複製了船帆、漁網、鐵錨、長桌、水缸、四腿凳、魚叉等船上物品,甚至還有元青花龍紋梅瓶。尚津濟介紹,這些構件裡最小的比火柴棒還小。別小看這些小構件,其中光複製一隻船帆他就用了一個月時間。可謂用盡心力,精益求精。
從2007年到現在,從3800年前商周時期的獨木舟,到元明清各時期的運河船,只要是尚津濟參與修復過的古船,他都製作了模型,均被山東博物館和其他省市多家博物館收藏了。
目前,小清河復航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尚津濟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是一個讓小清河舊時木船「重見天日」的最好時機。於是,他決定將小清河上的各式木船複製出模型。為此,去年他和朋友沿著小清河走了一遍,一直走到入海口。沿途採訪了很多人,見到了不少廢棄不用的小清河木船,獲得了大量信息。尤其是在入海口,他在一家展館內見到一位當地匠人製作的多艘小清河古船船模。在這裡,尚津濟還知曉了很多以前沒見過的古船樣式和結構情況。對於他來說,沒有什麼是比這些更為寶貴的收穫了。
「小清河是發源於濟南的一條河流,一直東流入海,是濟南最重要的河流,是山東、中國非常重要的戰略河道。現在國家要進行復航,對這條有著悠久歷史的河流來說是一大喜訊。所以,我也要趁著這個歷史機緣,把小清河上曾經的古船都做成模型。根據目前我掌握的資料,古船大約有10種左右,現在已經開始進行準備工作,爭取能儘快完成。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不只要研究船本身,還要了解小清河的歷史,了解社會發展情況,這樣才能把各個時期的不同木船複製出來。做這些船模,是出自我對小清河的一種感情,更是出自我對濟南的感情,也是為濟南,為小清河保留下一份歷史記憶!」尚津濟對此次複製非常有信心,也充滿了對泉城、對小清河的深厚感情!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