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每一座古厝的故事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核心閱讀

2200多年歲月,在福州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古厝。通過歷史建築普查,福州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保護修復,讓古厝既留住文化記憶,也融入現代生活。

如今,福州展開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隨著保護範圍不斷擴大、管理機制不斷創新,這座城裡越來越多老宅子、老街區綻放出新光彩。

東南並海、襟江帶湖,福州自建城至今,2200多年歲月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古厝。一棟棟老房子,記錄著歷史,承載著鄉愁,更鐫刻著福州獨特的文化基因。

3月12日起,福州鼓樓區率先推行「古厝長制」,實行區級古厝長、街鎮古厝長、社區古厝長和責任單位的四級古厝保護管理機制,做到古厝保護有專人負責、有監管措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以今年即將在這舉辦的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福州市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展開。從摸清家底到活化保護,越來越多古厝正綻放新光彩。

摸清家底、精準修復,留住文化特質

屋簷飛翹、白牆灰瓦,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幾座民國時期的民居,在經歷百年風雨之後重煥生機。自2019年7月動建到9月27日開放,短短兩個月,幾座古厝修繕如初,其中的陳祺厝還被改造成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

推開陳祺厝的大門,仿佛可以看到建新鎮的前世今生。盆景、漆器、茉莉花、篦梳是鎮上的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在這裡通過圖文及實物的方式展示,讓人印象深刻。在博物館裡走上一圈,鎮子的風貌變遷、歷史沿革、風土特產盡在眼前。「這是福州首個鄉村博物館,後院則改造成農家書屋,每周都有上百名學生到這看書學習。」鄉村博物館技術指導、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自豪地介紹。如今,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已經成為倉山區又一文化地標。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以來,福州市確定並公布歷史建築、優秀近現代建築4批共654處。「數字背後,每一座古厝都有一段獨特故事。」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主任楊勇說。因此,古厝保護修復要因地制宜、尊重歷史,不僅要留住形,更要留住文化精髓,避免「千人一面」,失去特質。福州不斷提升精細程度,以「繡花」功夫開展古厝保護。

精準修復,首先從摸清家底開始。2017年,福州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域歷史建築普查,初步形成了全市歷史建築普查資源庫。

科技助力讓古厝保護更加準確高效。2018年,福州名城保護管理平臺系統(一期)項目啟動,建設規模覆蓋全市中心城區2769平方公裡,通過對福州名城資源數據的信息化,實現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家底更清晰。

成片保護、活化利用,融入現代生活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若是尋找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當之無愧。位於福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以南后街為中軸,東西平行排列10條坊巷,坊中巷道相連,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的棋盤狀格局,現有159座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建築,有「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從三坊七巷走出的中國近現代名人無數,讓人感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三坊七巷的保護改造,始終注重充分挖掘文化內涵。2005年9月起,大批專家深入三坊七巷,開展大規模的調查摸底工作;2007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搬遷工作全面啟動,依照「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和「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組織實施;與非遺保護相結合,福建省非遺博覽苑成為三坊七巷改造後的首批住戶,「老宅子曬老手藝」的非遺活態展示模式十分吸睛……

從厚重的歷史中走來,如今的三坊七巷多了新的定位:展現閩都文化的「城市會客廳」。「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勝介紹,秉持動態保護的理念,三坊七巷逐漸開闢為福州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臺以及文創產業基地,在延續歷史建築原有功能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生活,成為閩都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範本。

「目前,提升整體業態品質是街區工作重點。」林勝說,通過增加休閒度假與文化創意產品供給,推動街區文化商業精品化、特色化,三坊七巷正全力打造文化休閒旅遊品牌,街區年接待遊客量連續多年突破千萬人次。

2019年11月,《福州市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作方案》實施。以三坊七巷為代表,福州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經過精心規劃、保護修復,已於2020年春節前開街。51條傳統老街巷保護整治全面完工,化身承載老城記憶、兼具時尚活力的街巷空間。「活化利用是最有力的保護。」楊勇說:「傳承閩都歷史文化,既要讓古厝留得住,更要讓其活起來。」

曾多次到過福州,參與過三坊七巷、烏塔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表示,從保護三坊七巷到打造15個歷史文化街區,福州實現從單體建築到成片保護的升級,許多文化遺產的整體氛圍發生可喜變化。

 社會參與、人才建設,形成保護合力

「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古厝保護,要拉近福州歷史文化與民眾的距離,充分挖掘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遺產線索,使城市歷史文化進入市民日常生活……」今年福建省兩會期間,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在《關於加強福州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的建議》中這樣談道。如何讓古厝有人氣?如何激發社會力量、形成保護合力?福州進行了多種探索。

清末五口通商,福州煙臺山曾匯聚了17國的領事館或代辦處,洋行林立。切換時代鏡頭,如今這裡敞開大門,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隅。在煙臺山南麓七星巷,坐落著一座名為林森公館的三層西式建築,每周末讀者絡繹不絕,這座曾經沉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很是熱鬧。原來,2015年底,這裡被開闢成福州首家全公益繪本館,免費對外開放,定期開展講座、繪畫、手工等親子互動活動,受到廣泛好評。

在古厝保護人才建設上,自2016年起,福州已連續4年開展古建築木工、泥塑工、石工等多個工種修繕技藝工匠培訓班,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為學員授課,培訓甄選出合格的行業工匠共215名。2018年,福州還建立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專家庫,首批推薦44位規劃、建築、文保等領域的專家,參與歷史建築認定、修繕方案審查、施工指導。

正在進行的福州市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行動,實施「公布一批文保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啟動實施一批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工程,精心組織一批主題展,完成一批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預備一批申遺項目」等91項任務。目前,91項211個古厝保護提升項目中,122個項目已完工,計劃5月底前所有項目基本完成。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延平巨口用古厝留住鄉愁、留住文脈、留住遊客
    溫暖的夯土牆和木屋架, 極富創意的展品, 傳承鄉愁的技藝展示, 讓村落儼然如同一座美術館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舉辦《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禮坐落於火炬(翔安)產業園區的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達」)佔地100公頃,在這偌大的廠區內,一處閩南古厝聚落總能吸引最多的目光。原來,這是擁有170年歷史的山頭村古民居。昨日下午,一場充滿儀式感的《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禮在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舉行,向來客們講述了現代企業與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情懷。
  • 這裡有一座「閩南古厝構件博物館」!留住閩南建築最美的表達
    用博物館留住歷史與文化 林天海早年家貧習武,學習修築工藝,身上總帶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勁,幹什麼像什麼。後來趕上改革開放大潮,他開始興辦鄉鎮企業,不僅有了經濟上的積累,在經營經驗上也有了不少收穫。1991年林天海回鄉擔任村書記,帶領當地民眾,從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窮」村,發展成為漳州先行示範村。
  • 古厝新生,看連江三落厝如何成為網紅古厝
    三落厝由三座四合院組成,風格與其他明清古建築相似,共有200多間房間,每座四合院有上下兩層房,中間各有一個天井。「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每個四合院之間均有過水渠相連,水渠清澈見底,水渠裡有很多魚蝦田螺,為古民居增添了一份神奇與樂趣。
  • 這座百年古厝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在廈門海滄 這樣的紅磚古厝很常見 它們不僅規模大 且工藝講究 歲月痕跡在大厝裡雖隨處可見 但掩蓋不住的依然是閩南獨特神韻 今天將走進哪座古厝呢?
  • 馬巷山亭:一座古厝的吶喊!
    尋找唐厝港時,繞著一座媽祖廟走進了山亭的地界。我記得唐厝裡是亭洋的,不知這山亭與亭洋又是什麼關係?兩者之亭是不是同一亭?但山亭的亭,我是看到了,原來是陳氏祖山上的亭子。這和我在龍海白水金鰲村鰲山上看到的亭子很接近。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
    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呂塘、綠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樸嫻靜的烏山還是充滿兩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紅磚古厝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遊客。極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已成為翔安的一張耀眼名片。  一張鄉土名片  十幾間古厝錯落有致,石階、林子上散落著斑駁的陽光,交融成一幅自然水墨畫。
  • 蘭琴古厝,廈門中山路鬧市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典型閩南紅磚古厝
    廈門蘭琴古厝位於廈門市中山路定安路大字酒巷25號,據傳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來真正的主人已無資料可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如今廈門地區保留完好的極少數古厝之一。廈門蘭琴古厝百年古厝的命運2007年,蔡耀輝先生召集了幾位木匠、工匠,歷時七年,耗資900萬對古厝進行修繕,現在,破舊的古厝已改造成庭院式酒店,成為了古厝保護以房養房的一個成功例子。蘭琴古厝的一些建築特色:蘭琴古厝是一座閩南傳統的二進三開紅磚大宅院,紅磚木雕,飛簷翹角。 古厝大門兩旁,有一對抱鼓石。
  • 福建這些古厝,亮相央視
    福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4746處歷史文化建築,一座座明清民居、西洋建築、特色莊寨,宛如一顆顆明珠,點綴在榕城大地。20多年來,福州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古厝保護當作重點工程來抓。那麼,福州古厝是如何舊貌換新顏的?
  • 古厝承載濃濃鄉愁 晉江塘東僑村故事多(圖)
    古厝承載濃濃鄉愁 晉江塘東僑村故事多(圖) 2017年03月13日 09:30   來源:石獅僑報
  • 福州:摸清家底,讓古厝「活」之有據
    如何讓這些承載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記憶的古厝綻放新光彩?  啟動全域歷史建築普查  福州的古建築經過歷史陶冶,逐漸形成具有地域及時代特色,具有當地人群、族群民俗特色的建築群。  一座古厝,就是一段歷史,裝滿了故事。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近日,記者分別探訪東美村、山門村的兩處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 鼓嶺藏著一座不為人知的百年古厝!你去過嗎?
    還是歷史悠久、宏偉壯觀的中西古厝。在鼓嶺富家別墅前,佇立著一座女挑夫雕像,而她肩挑的籃子中熟睡的嬰兒,就是她的丈夫穆彼得,她向在場的學生和遊客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她與鼓嶺的情緣,在場進行修繕工作的工人們也放下工具,全神貫注地傾聽著眼前這座古厝背後記錄著的特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富家別墅,目前已完成外觀修繕提升,將於今年9月份完成內部裝修。將來,這裡將打造成鼓嶺山居生活博物館,中外文化教育中心。
  • 走進龍文區藍田鎮梧橋村 感受古厝群前世今生
    ­  航拍器飛過,龍文區梧橋村古厝群朱色瓦片連連綿綿,規模浩大的古厝群煞是壯觀­  古厝新生­  喚醒沉睡的古厝­  「有湘橋富,亦無梧橋大厝」(閩南語),贊的正是梧橋村古風古韻的大厝群。­  「梧橋以古厝成群、規模宏大而著稱。」年過六旬的陳兆秋,是土生土長的梧橋人,他向記者回憶道,村中老人常常講起梧橋先人「十三隻帆船走南洋」的故事。漳州月港興盛的年代,梧橋盛產甘蔗,村民便將其榨糖,然後通過水路,遠赴南洋貿易。
  • 福州這些古厝,想把故事說給你聽
    原標題:「厝」遊攻略第四彈 | 福州這些古厝,想把故事說給你聽(文末附中獎名單) 福州山水相依
  • 廈門古建築之蔣厝,思明南路上罕見的一座300多年的紅磚古厝
    在廈門思明南路上有一座叫做「蔣厝」的古厝,位置很容易找,就在靠近鐵路文化公園一側的博物館公交站正對面。廈門蔣厝在平時,路過此地,更吸引路人注意的是門前的那顆漂亮鳳凰木,而今天,我們要更深入了解一下這座古厝背後隱藏的故事。
  • 鼓嶺藏著一座不為人知的百年古厝!周末不妨去打個卡~
    綠色、清新的好空氣清涼舒爽的避暑勝地還是歷史悠久、宏偉壯觀的中西古厝今天給大家介紹鼓嶺在鼓嶺富家別墅前,佇立著一座女挑夫雕像,而她肩挑的籃子中熟睡的嬰兒,就是她的丈夫穆彼得,她向在場的學生和遊客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她與鼓嶺的情緣,在場進行修繕工作的工人們也放下工具,全神貫注地傾聽著眼前這座古厝背後記錄著的特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2020年09月01日 16:0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 福州:古厝春濃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烏山、三坊七巷等歷史文化街區內草木吐綠,鮮花盛開,掩映著一座座傳統古厝,更顯濃濃春意。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烏山、三坊七巷等歷史文化街區內草木吐綠,鮮花盛開,掩映著一座座傳統古厝,更顯濃濃春意。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