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華為和中國APP成了西方世界高頻率出現的詞彙,歐美對它們的打壓,甚至讓美國媒體都用上了「科技世界大戰」的標題。
CNN稱對華為和中國APP的打壓,是又豎起了的一堵「科技柏林圍牆」。
但事實上,這堵牆自從新中國成立後,就一直存在,歐美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時不時地修補一下罷了。
藉此,回顧一下,這70年我們是怎麼過來的。
01 巴黎統籌委員會的限制
新中國剛成立1個月後,1949年11月,在美國提議下,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在內的十七個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
起初,這個委員會是為了防止蘇聯發展高端武器,但在三年後,由於美國對日本態度和亞洲形勢的重新估量,巴統成立了中國委員會,將中國列入了管制的範疇。被限制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共上萬種產品。
不過也因此,新中國加速了向蘇聯引進技術,推進了「156工程」。那些被禁運的高性能計算機,雖然使得參加「兩彈一星」等工程的科研人員的工作量成指數增長,但卻無形加深了他們對理論、數據的理解,培養了一絲不苟的態度,最終形成了科學的管理流程和方法。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後,西歐國家隨即陸續與中國建交。進入80年代中期後,巴統對中國先後放寬總計約48種技術產品出口審批程序。隨後又決定對中國實行自由出口,審批權下放給各成員國,不再逐項報批。
這期間,國內開始大量引進國外設備和產線,其中不乏高端產品,但對核心技術,還是有一層玻璃牆擋著。
後來,歐共體首腦會議決定禁止對華軍售,巴統也隨即終止對華放寬尖端技術產品出口計劃。不過很快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巴統也名存實亡,最終在1994年4月1日正式解散。
但對中國的封鎖並未結束。
02 人才的封鎖
1936年,25歲的錢學森和其他四位同學在加州理工創立了「火箭俱樂部」,該俱樂部後來發展成了如今NASA旗下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錢學森在美國一度擁有最高級別的安全通行證、參與包括曼哈頓計劃的絕密軍事項目研究,在五角大樓出入自由,時間達8年之久。
34歲時,錢學森已是美軍上校軍銜,在美國一些人眼中,錢學森一個人「值3到5個師」。
1950年,隨著冷戰的加劇和麥卡錫主義盛行,美國政府開始加強對中國留學生的管控。開始還是製造一些麻煩,希望打消這些學子歸國的念頭。
但到了當年8月23日,美國海軍部副部長金波爾(Dan AbelKimball)打電話給司法部,讓他們設法阻止一個39歲的年輕外籍教授回國。事關重大,當天下午,這名教授就在洛杉磯機場被移民局攔截,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軟禁生涯。
然而,美國政府發現這種手段根本不奏效,中國留學生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不惜取道英國、印度回國。1951年10月,美國司法部移民局乾脆直接禁止中國留學生離境,甚至對剛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都採取了限制措施。
時間一晃就是5年,1955年,韓戰已經結束一年多。在中國政府的斡旋下,留學生開始逐漸返回祖國。此時,美國國防部給艾森豪寫了一份報告,認為錢學森掌握的信息已經過時。隨後的8月1日中美日內瓦會議,中國釋放了11名美國飛行員。三天後,美國司法部籤署文件,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終於踏上了開往祖國的輪船。
03 蘇聯撤走專家
從1950年到1955年,中國與蘇聯政府通過多輪磋商,確立了鋼鐵、化工、礦業、電力電子、機械製造、輕工等共計162個重點工業項目,由蘇聯提供核心技術、設備和培訓,幫助中國快速建立相關的工業體系。由於期間確立的項目數是156個,因此對華援助項目統稱為「156工程」。
然而蜜月期總是短暫的,1958年夏天,中蘇之間因「長波電臺」和「聯合(潛艇)艦隊」事件發生爭執。1960年7月16日,蘇聯突然決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蘇聯專家,單方面撕毀了對華援助合同。此時的「156工程」已建成133項,僅有17項正在建設中。
而真正的困難在於,當時的戰略核心工程——原子彈。
由於核技術的戰略重要性,蘇聯專家把相關的設備、資料全部帶走,此時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剛剛開始三年。
蘇聯專家撤出後,什麼都得自己來。所有人都憋了一口氣,國家成立了專門的三機部(後改為二機部),調集了全國最頂尖的科技、工程人才,在困難時期優先保障基地的物資供應,甚至打算動用中央儲備黃金來提供財力支撐。
二機部乾脆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596」,以此鞭策自己。包括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程開甲等等科研人員,隱姓埋名,以實驗室和大漠為家,開始了真正的科技長徵。
5年後,1964年10月16日,重達5噸的「596」被緩緩升到高達100米的起爆架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時,由飛彈運載的原子彈成功爆炸,我國擁有了遠程核打擊能力;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04 瓦森納協定
1996年7月,上述提到的巴統解散後不久,包括「巴統」17國在內的33個西方國家又籤署了《瓦森納協定》,對中國等國家實施軍用、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的控制清單,包括電子器件、計算機、傳感器、新材料等9大類高新技術被實施禁運。
在半導體領域,按照《瓦森納協議》的規則,西方國家對中國半導體技術出口,基本按照「N-2」原則審批,即技術至少要落後兩代。
90年代,為了打造我國自己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國家先後投入巨資建設「908」和「909」工程,建立了華晶、華虹兩家國有半導體製造公司。華虹由電子工業部部長胡啟立親自掛帥,甚至動用了財政赤字。但最終,兩家企業都受到了「瓦森納」的出口限制,無法採購最先進的設備,導致產品工藝落後,附加值低,很快陷入虧損。
雖然《瓦森納協議》試圖在高技術領域鎖死中國的發展,但西方可能已經忘了,時間已經到了21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已經20年。GDP已經從1978年的3679億元,飆升至1999年的90564億元,再也不是那個弱不禁風的農業國了。
05 突飛猛進的20年
2001年,經過艱苦卓絕的談判,中國成功加入世貿。憑藉低廉的人力成本,中國迅速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工廠。
這二十年,中國在航天、電信等多個高科技領域突飛猛進,但西方的封鎖並沒有停滯。在半導體領域,「908」「909」工程失敗後,直接影響了國內半導體發展的走向。
後來上海市政府引進中芯國際時,利用張汝京的美籍身份和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資源,使得當時國內工藝製程從350nm直接跨越一代半躍升到到180nm。
借著巨大的投入、市場、資本和制度的逐漸加強和完善,中國擁有了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其他國家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在中國可能僅需要半天就能完成。在深潛探測、特高壓輸電、高速鐵路、衛星導航、量子通信、核驟變控制等領域,中國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06 不讓進和不讓出,結果都一樣
以前是不讓高精尖技術進入中國,現在當然也一樣,但70年的發展,讓我們在一些領域超越了西方國家。
於是,新一輪封鎖來了,以美國為首的歐美一些國家開始圍堵打壓中興華為以及中國應用程式。
2018年,美國明確把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並著力打壓中國企業的生存空間。
但70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把所有的策略都潛藏在心裡,最後放出殺招,終會贏得勝利。
真正的面壁和突破,從來都是結合世界局勢,堅定信念,在夾縫中求生存。
接下來的路怎麼走——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我是「萬象之晝夜觀察」,歡迎關注留言,更多精彩內容為您呈現。
萬象國際丨英王室機密文件公開,澳洲史上最大政治風暴解密
萬象深度丨韓國的矛盾:禮節與色戒
艾菲爾鐵塔上騎自行車,留在月球上的全家福,這21張照片值得收藏
梅根之前,英王室還有6次醜聞,究竟是因為愛情還是桃色事件?
萬象國際丨美媒:為了連任,川普可能會將美國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