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29日被任命為生態環境部部長的黃潤秋,亮相「部長通道」。
25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後,舉行第二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邀請部分列席會議的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採訪。其中就有黃潤秋。
他談到了「重汙染天」、「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話題。在談到「重汙染天」時,他表示,十三五以來,重汙染天在我國重點地區發生頻率和強度大幅減低。他給出一組數據:京津冀和周邊地區28個城市,重汙染天氣2015年平均大於36天,2019年降到了20天,減少了45%;嚴重汙染天氣2015年京津冀地區是10天,2019年平均只有兩天,降低了80%。
「北京2015年重汙染天數43天,去年只有4天,降低了90%。從重汙染天氣變化情況看,治理途徑是正確的,也取得了效果。」黃潤秋說。
為何疫情防控期間排放水平降低,還會出現重汙染天?黃潤秋說,重汙染天出現一方面取決於排放,一方面取決於環境容量。春節期間,社會活動水平降低,排放降低,降低的部分主要是交通出行、餐飲、建築工地等,但是冬季取暖等沒有降低,鋼鐵化工等工業沒有停下,所以排放量沒有減下來。整個1月-2月,全社會汙染物排放量和正常相比降低了30%。在談到「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時,黃潤秋說,這項工作5年來成交顯著。第一是推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貫徹落實,藉助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推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凝聚了全社會廣泛的思想共識。全國上上下下幹部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責任意識和過去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推動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工作大格局的構建。「用4句話說,就是老百姓點讚、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今年還將啟動第二輪第二批督察。」黃潤秋說。
"政事兒"注意到,作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的黃潤秋,就任生態環境部部長後,也成為自1972年傅作義辭任中國水利電力部部長之後,48年以來第3位黨外人士出任的部委正職。黃潤秋2016年3月任生態環境部(原環保部)副部長至今年4月。據公開簡歷,黃潤秋生於1963年8月,湖南長沙人,1988年從成都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校長助理、水文系主任、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1997年11月當選九三學社四川省副主委,2001年升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2007年12月,黃潤秋當選九三學社中央常委,2008年1月當選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晉升副省部級,2014年1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16年3月,黃潤秋離開了學習、工作近40年的四川,進京任原環保部副部長,機構改革後於2018年3月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期間於2017年12月當選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作為學者出身的民主黨派部長,黃潤秋,身上曾有多個矚目標籤:「全國最年輕教授」「全國最年輕博導」「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等。
黃潤秋簡歷黃潤秋,男,漢族,生於1963年8月,湖南長沙人,九三學社社員,工學博士,教授。1979年9月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水文系學習,1988年9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校長助理、水文系主任、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1997年11月當選九三學社四川省副主委,2001年11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5月當選九三學社四川省主委,2007年12月當選九三學社中央常委。2008年1月當選四川省政協副主席。2014年1月當選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16年3月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2017年12月當選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3月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現任生態環境部部長。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