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深剖歷史!
喜歡看電視劇的朋友,對於「無條件投降」這幾個字應該是不會陌生的。這幾個字在戰爭片裡出現的頻率還是挺高的,而且生活中我們也將這個詞的運用範圍擴大化了。
我們不再將它局限於嚴肅的戰爭中,也會將它作為日常的生活用語。比如和小朋友玩遊戲時,我們也常常會用到這句話。
今天我們就回歸到這幾個字的本義中去。大家對於「無條件投降」這幾個字,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就是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無條件投降」這五個字,其實是很有講究的,要說它學問很深也不過分。
「無條件投降」,意思是指戰鬥結束時,失利的一方允許勝利的一方對其進行完全控制,尤其是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一些事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殘暴的行徑,給同盟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美軍即將攻佔日本時,他們仍然叫囂著要與美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也正因為這樣,日本在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實際上是「有條件的」。他們的條件就是要保留日本天皇。1944年春夏交替之時,日本所倡導的「絕對防務圈」被摧毀,東條英機的內閣也倒臺了。隨後上任的小磯國昭在組閣後,只撐了8個月就辭職了。
1945年4月,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因此,這場戰爭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軍派人士不願接受,但所有日本高層心中都已經有了結局。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籤署了「波茨坦公告」,催促日本儘快投降。第二天早上,日本內閣開會討論了對于波茨坦公告的表態。但由於多方的壓力和意見的不同,會議最終以失敗告終。在與記者的會談中,鈴木貫太郎表示他所在的政府覺得這個公告沒有任何價值,他們將繼續戰爭到底。
後來,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了原子彈。蘇聯出兵,日本宣布投降。實際上,德國投降的時候,日本高層就已經開始考慮投降問題。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怎樣才能夠保持天皇制,換一種表達就是天皇在思考怎樣可以逃避戰爭中所犯的罪行。
當時,日本通過中立國瑞士,傳達了自己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前提是要附加一個條件,公告中沒有任何內容會損害天皇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權利。
接到日本的意思後,美國迅速做出回復,杜魯門也電回了一份草案。裡面有一句話十分含糊,大致意思是表示日本必須服從盟軍總司令的命令,才能夠採取他認為適合實施投降條款的措施。
其實,這個意思就是變相地承認了日本的天皇制,還為裕仁天皇提供了一個臺階。因為許多機密文件沒有被解密,現在我們很難猜測在杜魯門和裕仁之間到底達成了什麼協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裕仁在接到美國的回覆之後,就開始準備投降的《終戰詔書》。
總而言之,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他們是「有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