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詩與影最完美的結合,死亡的孤寂

2020-12-25 新娛電影秀

「詩電影是以否定情節、探索隱喻和抒情功能為主旨的電影創作主張,是源於對電影的抒情詩本性的理解而出現的電影形態。」淺薄的了解了詩電影的電影主張再回溯到帕拉傑諾夫這部電影的影像文本整體,其作品蘊含的強烈情感色彩得到了一種概念性的補充。

所以《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它不是敘事,它是影像。是音樂和畫面構成的詩,它體現的是電影的本質。看到它居然是根據烏克蘭作家柯秋斌斯基的小說改編而成,更加令人驚異,因為敘事的成分是被極度弱化的,完全不是文學,但它是電影的,是詩的。

他告訴我們何為電影,只需要畫面就夠了,當然還有音樂,除了眼睛,我們還要帶上耳朵,就可以去尋找我們的靈魂。而這一切,構成的無疑是屬於電影的,是不同於文學的完全獨立的藝術形式。這部電影叫我無比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而電影,是雕刻時光的藝術,如果說文學是追憶似水流年,時間的藝術,那電影則完全是以影像在建構一種記憶。

而所有的故事都不是被敘說的,都是我們用眼睛看到,用耳朵聽到,特別是,用心靈感受到的。

迷幻的鏡頭與畫面,謎一樣的眼神,夢一樣的尋找,我們完全置身於詩意的國度。人類在帕拉傑諾夫的電影裡,真正意義上棲息於詩意的大地上了。

這個民族就像一首詩。他們穿著鑲著花邊的、卻又充滿宗教聖潔感的白衣服,那花邊是苦難生活中的快樂,因為這民族苦難,所以格外懂得生活,懂得尋找歡樂,他們喜歡音樂,喜歡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不停地旋轉與嬉笑,他們將苦難與歡樂在生活中加以平衡。

他們的生活因了這麼多的歌與這麼多的祈禱而成為了詩。是的,他們的生活裡主要的部分,就是宗教與音樂,這是怎樣的屬於心靈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怎能不讓人由衷而起敬意與嚮往。於是,我們看到一個純然是桃花源般的世界。

死亡始終如影相隨。在苦難的白雪皚皚的艱難的大地上,苦難從來不是什麼稀罕事。他們是在苦難中尋找生之意義。在死神偶爾的瞌睡中盡情地感受著生的歡樂。死亡從始至終。伊萬的一家最終全部死去。可是,我們怎麼能忘了那個星夜的星辰的魅惑,瑪裡奇卡在樹林裡的奔走,忘記她在山崖上抱住小羊羔時,發自內心的欣喜的呼喚:伊萬。伊萬已經被記刻在此時此刻。他和瑪裡奇卡一起被愛情釘上了牌子,留在這時光的洪流中。

我們在北方那充滿宗教感的土地上,竟這樣近的和電影一次次相遇,是塔可夫斯基,是帕拉傑諾夫,是他們找到了這種工具,作為描繪心靈的最好的工具。夢幻,比藝術曾有過的還要迷離,還要貼近自然,貼近心靈,還要打開我們的想像力。我想,是那樣神奇的苦難的土地,才孕育出這樣的忠於思考、忠於心靈的人。冷酷的北方,也孕育出了最深沉的心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 不是我和影子二人麼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孤單的李白在花前月下自斟自飲,只有自己人和影子,的確是」兩人「,為什麼「對影成三人」呢?
  • 李白詩中常出現望月與飲酒,花間一壺酒,邀月與影舉杯成三人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就是李白的《月下獨酌》。從詩歌的題目,我們可以了解到,這首詩歌是關於望月與飲酒。而其中就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明明有一壺好酒,卻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喝著。但後面就接著寫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前面點明只有一人獨酌,後面舉杯之後,卻又成了三個人一同喝酒。
  • 《影之詩》×《影之詩 巔峰對決》聯動開啟!
    《影之詩》×《影之詩 巔峰對決》聯動開啟!來自《影之詩》動畫以及NS遊戲《影之詩 巔峰對決》的9位角色,將以主戰者皮膚的姿態在《影之詩》中登場!
  • 白居易冬至失眠寫了一首詩,翻譯過來只有8個字:想你想到無法入睡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二十四節氣中,立冬是冬來臨的時刻,冬至的「至」就不是「到」的意思,而是「極點」之意。按古時說法,這一天是一年中陰氣行到極致之時,自此過後,陽氣漸生,春意也就不遠了。
  • 日常用品形成的影子,19張視錯覺照片,影子也能變成完美藝術品
    日常用品形成的影子,19張視錯覺照片,影子也能變成完美藝術品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這十九幅圖片,都是藝術家們用日常用品的影子,影子照在了紙上後,藝術家們再在紙上畫畫,最後形成的一幅作品1檯燈的影子,抱著書的姑娘第二幅
  • 魯迅的一首無題詩,虛實結合,巧用典故,讀完令人讚不絕口
    所以,為了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經常需要虛實結合。就像一幅意境深遠的圖畫,既要工筆與寫意的結合,也需濃豔與淡雅的映襯,才能達到非常好的審美效果。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無題詩,虛實結合,巧用典故,讀完令人讚不絕口。
  •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⑧花影:花的影子。【譯文】《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是北宋時期曹組創作的一首詞,主要寫的是詞人睡起前後的所見所聞。這首詞看似在寫無聊意緒,但詞人由「動」生「情」,表明他心中所期待的,或許是在等著一位女子的到來,但詞人點到為止,並不說破,就顯得言盡而意無窮,其中意味妙不勝收。
  • 張先詞中多影字,被稱為「張三影」,他詞中的影有著怎樣的獨特性
    張先繪像 張先雅號「張三影」的來歷以及詞人寫影的動機 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人們一說到張先,往往將他的名字與他的雅號,此書稍早於《苕溪漁隱叢話》,在《詩話總龜·卷四十》中是「隔牆送過鞦韆影」、「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開處見山影」這三句。
  • 春日的獻詩:海子與後來者的生命之詩
    那時的他剛剛度過二十五歲生日,也剛剛寫下他死後流傳最廣的詩句之一——「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死引起華語詩壇的巨大轟動。後人借海子曾患躁鬱症的傳言去解釋海子的自殺,可真實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作為讀者,我們只得探尋他用詩歌的密碼在俗世中留下的蛛絲馬跡,並嘗試理解他這宏偉而又脆弱的孤獨。熱愛詩歌的青年們往往無法避過談論海子的人生與他的詩歌。
  • 網易新遊《影之詩》到底和《爐石傳說》有什麼不一樣?
    除了每個回合漲1點法力值的設定還保留著之外,影之詩充滿了日式TCG的打法和風格,卡組構成比爐石傳說多一份的奔放,少一份的固執。每兩個版本官方就會穩定地推出一個全新的機制系統,原本影之詩還具備著很多爐石傳說身上的影子,但是從古神版本之後爐石傳說的卡牌卻更多的有點反向參考影之詩,包括今年全新的突襲機制就是屬於直接從影之詩搬的(其實是萬智牌的「衝鋒」,但是影之詩那邊就叫「突襲」,爐石居然一字不改地拿過來用)。
  • 親子共賞 :《尋夢環遊記》:生命的盡頭不是死亡,而是遺忘
    在節日璀璨的煙火中,他靈光乍現,想到從墓園借祖先的吉他一用,卻意外闖入了亡靈的世界。他在這個世界遇到了逝去的祖先們。這些雖然長著一副「骷髏」模樣,卻依然生命力滿格的先人們,一直都在盡力保護著米格。於是,他在這個奇幻的亡靈世界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探險。
  •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我們對於「死亡」諱莫如深,儘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提及與之有關的人和事。相較之下,墨西哥人對待「死亡」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反觀我們,為什麼習慣性規避「死亡」的話題,也幾乎很少孩子討論已離世的親人?傳統觀念中,談論死亡意味著「不吉利」,並且,「感傷」是我們對此的刻板情緒,像刻板印象一樣,我們也存在刻板情緒。
  • 詩歌中的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就是把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融合。簡單來說就是,真是存在的就是實,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都可以認為是實,夢境中的,未來的,想像到的都可以理解為虛。判斷詩歌是否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找出詩歌的虛寫就可以了。
  • 左腦與右腦的完美結合,成就最聰明的孩子
    全腦教育與傳統教育最區別就更加注重孩子左右腦平衡發展。眾所周知天才都右腦型思考像愛因斯坦、達文西、居裡夫等等勝枚舉。那麼關於右腦潛能真解嗎?右腦稱為本能腦祖先腦。右腦胎兒時期個月開始發育到孩子出身個月發育完整正常億腦細胞如果胎教做得好那就會促成億個細胞。(胎兒時期主要刺激右腦)孩子擁有無限吸收能力。
  • 「圭臬」考:影子測量小史(《圭臬》2017卷首語 )
    從人們測量日影的天文活動,「圭臬」引申出很多相關的詞義,其中最重要的詞義是標準或準則。由此一意義,還延伸到司法行為和機構。比如,元代肅政廉訪司或明清時期的提刑按察司就稱為臬司。其實,早在《尚書·康誥》中,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需要指出者,所謂「土圭水臬」,並非以泥土而成圭,以流水而有臬。
  • 《以撒的結合胎衣》猶大之影屬性傷害特點及使用
    導 讀 《以撒的結合:胎衣》猶大之影這個人物如何使用呢?
  • 《百年孤寂》——「虛構」仍是一種還原現實與歷史真相的重要方法 | 黃文倩
    她也是小說中,極少數沒有被怨恨、嫉妒、惡意等狹持與滲透的女性形象,而她之所以能如此,恰恰是因為她是小說中最不現實(或說「虛構」)的主體。在她長期幾近無條件地付出下,即使接近衰老,她能夠繼續從對別人的付出中,獲得平靜與慰藉。終其一生,透娜拉雖然始終漂泊無依,但小說賦予她擁有相當長的靈性與生命力,在《百年孤寂》中,可以說是一位具有高度想像力與原創力量的人物。
  • 影之詩沒用的虹有哪些?廢虹卡牌大全
    導 讀 影之詩中虹卡是品級最高的一類卡牌,合成和分解的乙太最多,大多擁有華麗的卡面和強大的效果,儘管如此影之詩沒用的虹
  • 2020年十一月《火焰上的舌尖》同題詩賽獲獎及入圍詩
    >熟悉的影子在草地上向我飛奔因此,我不能停止舞動的手指 【納蘭點評】:這首詩感覺就像是詩人對一個封閉的內心世界逐步鬆動,內視和解密。作者傾聽到了「外面熙嚷聲如同火星散開時的尖叫」,以及內視到了給影子塗色的內心生活。作者專注於一種內在的精神生活,外在的熙攘就是對於內心生活的幹擾,從詩中可以看到,「密室裡的影子」與「草地上飛奔的影子」構成一種內外分殊的張力。或許,給無聊的日常增加點戲劇化,就是詩意的提升。在結尾處,的影子飛奔,與舞動的手指,或許,就是另一種的「幡動與心動」。
  • 白居易冬至失眠寫一首詩,翻譯過來只有8個字:想你想到無法入睡
    冬至這一天,也是全年白日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長夜對於孤獨之中正相思的人來說,最難將息,各種感觸紛至沓來。所以一人孤獨而處的漫漫長夜裡,外在有清冷的月光,有映照出影影幢幢的孤燈,有飄飄忽忽與己相伴的影子,可能,也有窗外雪倏忽落下的聲音,而內在,則有斬不斷、理還亂的各種思緒。在一個冬至夜裡,那個寫下「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的白居易又睡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