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烏珠穆沁旗這邊主要還是草原風光,有烏珠穆沁草原,烏拉蓋草原,烏拉蓋水庫,烏拉蓋九曲灣。電影《狼圖騰》的拍攝基地,在霍林郭勒市那邊,但是得往東走,離東烏珠穆沁旗173公裡,開車得2個半小時。內蒙地廣人稀,到哪好像都不近。
考慮到整個的穿越行程,還是放棄了去《狼圖騰》拍攝地去走一圈的想法,加完油後,我們便直奔二連浩特。,這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
開了4個多小時,300多公裡後經過別力古臺鎮,在這段路上基本沒有什麼。
再往前是蘇尼特左旗,都是小縣城。
內蒙古連接這些非大城市的道路,幾乎是沒有高速的,只有幾百公裡的國道擺在這。但柏油的絲滑度鋪得比高速更好,反正一年也沒幾輛輛車壓過,路況好得不得了。
所以你看高德地圖500公裡寫著8小時的時間,實際跑完不用這麼久。
到達二連浩特的時候是下午17點,比導航的時間提前40分鐘左右到,高德導航再次失準。101省道,331國道在修新的。從東烏珠穆沁旗到二連浩特,草原沙化嚴重,道路兩邊以及往裡能看到的基本沙土都已經裸露地表。
二連浩特與蒙古國的扎門烏德毗鄰,是中蒙鐵路自中國進入蒙古國後的第一站。
一到二連浩特,畫風立刻和東烏珠穆沁旗不一樣了,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座很安逸的城市,有大型商場,有肯德基,滿街的賓館飯店,有著一座旅遊城市該有的配套硬體。
更直接的感受是,在東烏旗很明顯是遠離世界中心,在二連浩特就像周末開了幾小時的車到上海周邊的小城市,沒有強烈的反差感。
只有幾輛掛著蒙古白牌的老爺車在提醒你,這地方在內蒙古,在蒙古邊上,這就是中國對蒙古開放的最大公路、鐵路口岸。
▲二連浩特明顯比東烏珠穆沁旗更加現代化,娛樂項目和內地的差不多
到了內蒙古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浩特」,除了二連浩特,還有呼和浩特、錫林浩特、烏蘭浩特、巴音浩特等等,浩特在蒙語是「遊牧定居點」的意思。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浩特可以理解為「城市」,就像中亞有N多斯坦,之前也是定居點的意思,現在變成了國家。
二連呢,是牧民形容草原美景的一種,也有海市蜃樓的意思,說白了二連浩特在這些天天和大自然接觸的牧民心中,也是很漂亮的。
▲不過天一黑,馬路也變得空空蕩蕩的,只有市中心才熱鬧得久一些
結果二連浩特最出名的不是多壯麗的風光,而是恐龍。
是的,二連浩特被稱為「恐龍之鄉」,幾千萬年前這不是草原,是氣候溼熱的湖泊沼澤,曾經是恐龍生息繁衍的樂園。
這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也是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區之一,曾經出土迄今為止亞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龍化石,更是世界最大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埋藏地。
為了打響這塊獨一無二的招牌,進城路上就有一堆恐龍雕塑和「恐龍市門」,據說是照著世界上最大最重的恐龍之一「腕龍」打造的,市區的公園、街道也看得到很多關於恐龍的痕跡。
和所有有名勝古蹟的地方一樣,當地人對這玩意不感興趣,第二天早上吃刀削麵和奶茶的時候遇到一位大爺,他說這都是遊客才去看的。
當時才早上7點多,老大爺一邊吃麵,一邊配著白酒,說早上不喝就沒時間了。
但他一天也沒事做,以前是跑大車的,現在在家帶孩子。
從他一口酒氣的口中,得知二連浩特的本市人口4萬多,加上其他省份的頂多6、7萬。
即使地處荒蕪,牧民卻不差錢,一畝地補貼2塊錢,他們都有幾萬畝地,每年就有10萬多。
相比之下,市中心的房價兩千七八一平方,羊肉一斤38元,在豬肉最貴的時候,這邊才20元。
主要是水果蔬菜貴,大草原沒辦法種地,全是運進來的,水也貴,一噸要3塊。
▲早上六點左右的二連浩特,很多人起來趕早市
大爺一碗麵吃完就喝了兩杯白酒,看他又倒了一杯的架勢,感覺不提出離開的話,他可以在麵館和我嘮上一天。
趁他在說出新話題之前,我趕緊說了再見,準備去看看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他樂呵地說玩得開心。
▲二連浩特的吉祥物,但不說清楚的話,很難知道這是恐龍吧
一
關於這個地方,導航容易和二連白堊紀恐龍化石保護區混淆,他們也挨在一塊,我們第一次就到了保護區,結果是一處死胡同,只有草原和敖包。
一定要精準搜索「國家地質公園」才行。
這個地質公園位於市區東北9公裡處的鹽池附近,總面積有10471公頃這麼大,核心區就29.9公頃,有恐龍科普館、恐龍化石埋藏館、礦物晶體館、伊林驛站遺址博物館等展館。
▲導航把我們帶到了一處敖包,上面掛滿了祈福的經幡
地方這麼大,工作人員先用擺渡車把我們拉到伊林驛站遺址博物館,這塊記載了二連浩特人文歷史的開始。
很久之前,最早要追溯到戰國時期,這邊就是匈奴、鮮卑等北方民族的遊牧地。到了蒙元時代的1257年,蒙古國大汗蒙哥在這的玉龍棧和弟弟忽必烈會面。
後來在清嘉慶的1820年,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政府在這設立伊林驛站。
古代的驛站不是喝茶聊天、餵馬吃草的休閒娛樂場所,這相當於軍事單位,作用是傳遞情報、軍隊調動和物資運輸等等。
這些星羅棋布在全國各地的驛站被稱為「天下血脈」,為的是保證一個朝代的平安。
現在的交通這麼發達,來這些地方都覺得不容易,換成騎馬的年代簡直要了老命,所以也不知道幾百年前生活在這的人們,日子是怎麼過的。
從驛站出來經過一片長得奇形怪狀的樹林,就到了恐龍化石埋藏館,這邊介紹了二連恐龍發現、科考的故事,最早是1893年有一位俄國地質學家奧勃魯切夫發現了恐龍化石。
估計這條消息沒有引起光緒帝的注意,結果有一支美國中亞古生物化石考察團,在1924-1930六年間三次到二連浩特考察,就是在二連鹽池首次證明了恐龍是卵生動物。
當然第一批到的美國人也拉走了很多化石,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中蘇聯合古生物考察團再次發掘了大量的化石,但蘇聯也分走了一半。
以至於在館內看到的所謂「恐龍化石」,僅僅是零零碎碎的骨頭,根本看不出恐龍的樣貌,你要見到博物館那樣完整的恐龍骨骼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這是牛羊死後風化的骨頭,我也願意相信。
▲恐龍的殘骸堆,到現在看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骨頭
二連浩特怎麼說呢,要是你奔著恐龍來的,對不起讓你失望了,這些化石不如北京古動物館、四川自貢的恐龍博物館、雲南祿豐世界恐龍谷。
不過你要是感受恐龍和大自然的聯繫,希望得到某一些感概的話,一望無際的二連浩特是很好的選擇,就是太偏僻了,來一次不容易。
再接著走呢是恐龍科普館,看得到一些小型恐龍的骨架和完整的恐龍蛋,這些恐龍蛋的發現對全世界的恐龍研究有不小的貢獻。
尤其是2005年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竊蛋龍-二連巨盜龍,改變了科學界對於恐龍向鳥類演化的傳統理論,這個發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07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人類在大自然、在宇宙面前是多麼的渺小,一度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卻在6500萬年前集體消失了,只留下一堆白色的骸骨。
說不定某一天,人類在地球的文明和痕跡也將被抹去,一切又是從零開始,所有人苦難快樂的經歷僅僅是蜉蝣至於天地的過眼雲煙,浮雲罷了。
但這不是我要操心的事了,我們當下要做的是前往「富饒的神山」,也是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白雲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