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研究員 喬兆紅
改革開放40年的成績有目共睹,這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時代發展,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通過周密調查論證其可行性,講究方法與步驟,認真探究各項改革舉措,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作風和政治策略。針對中國國情的複雜性、現代化的艱巨性以及資源和環境的制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此,需要正確把握國情的變與不變,才能在現代化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根據世情國情的變化,調整自己的體制和政策。
一
中國的改革力圖從早期現代化的路徑中,探討工業化是如何帶動社會變化及其對工業化的支撐。40年的改革開放,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生長點及其困頓,因而具有範型意義。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方略,可以說是正在運用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大展宏圖」。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是根據時代發展,不斷認識國情,依據國情確定目標、任務和道路,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歷史,但他們是在既定、制約著他們的環境中,在現有的現實關係基礎上進行創造,在這些現實關係中,經濟關係不管受到其他關係——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多大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徹始終的、唯一有助於理解的紅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也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只有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特殊的國情,這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正是在深入把握國情的基礎上,毛澤東才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革命道路,才推動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任何一場改革或一種工業生長發育都離不開原料、市場、勞動力、金融、相關產業、輔助產業、交通運輸、人文素質、社會風氣等各種因素的孵化與催生。鄧小平深知,改革才是硬道理。社會要發展,沒有條件必須創造條件。在沒有任何實踐和理論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頂著重重壓力,努力營造發展的一切必要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鄧小平、陳雲等中央領導人指出,人口多,底子薄,百分之八十是農民,這個現實情況應該是中國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點。1981 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理論。鄧小平反覆強調:「承認落後才能克服落後。」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的認識,他科學分析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制定實施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20世紀90年代,我們黨繼續堅持並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江澤民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我們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只有符合這個實際,才能取得勝利。」黨的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這一論述,豐富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黨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制定實施「新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徵,胡錦濤同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階段性特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進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總體要求是實行統籌兼顧,前提是適合中國國情和順應時代潮流。它完整地解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基礎性和根本性問題,從而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把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提出始終「牢牢把握最大國情、牢牢立足最大實際」的根本要求,深化和拓展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提出「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深化和拓展了對中國國情的全方位認識。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二
經濟體制創新和調整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體制只有依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進行調整、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
有歷史學家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只有三個國家,這三國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據此可知,荷蘭、英國、美國在經濟體制創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荷蘭以商業立國,建立了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英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推行自由貿易,並逐步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政府大力幹預經濟。這些國家通過對市場經濟的創新和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演進。二戰後,發達國家相繼對經濟進行改革和調整。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使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
以此為鑑,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進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習近平指出,「改革往往都是從易到難。我們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我們必須實事求是,根據國情調整經濟政策,並且要不斷改革,開拓創新。所以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重視經濟政策的調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此,中國政府與時俱進,在經濟體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調整,一是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在城市進行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三是股份制公司的出現,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四是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政府領導和推進的,不僅是在促進工農業生產方面的現代化,而且是探索對整個社會的改革。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除了經濟改革,還必須有其得以施展的人文環境。經濟發展終究會觸動政治改革,帶動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隨著新政研究的不斷深化,改革者的文化特質與社會分層如何,這類問題是我們更加完整地勾勒改革歷史時序的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