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贛州7月2日電 (姜萍萍)江西上猶地處贛州市西部,素有「水電之鄉、茶葉之鄉、觀賞石之鄉」的美譽。上猶縣是中國低碳旅遊示範縣、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同時又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縣。1日,上猶縣委書記賴曉嵐就上猶生態文明建設、精準扶貧、幹部作風等問題,接受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專訪。
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賴曉嵐表示,生態是上猶最大的財富和最大的優勢,《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出臺三年來,上猶縣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作為全縣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有力地保護了上猶「一江清水」。
賴曉嵐說,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可以用「加、減、乘、除」來概括一些做法。一是在生態環境上積極做「加法」。圍繞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目標,大力實施實施「造綠」工程、「清潔」工程、「水保」工程三大生態保護工程。二是在汙染排放上主動做「減法」。上猶縣以保護「一江清水」為目標,對陡水湖庫區進行了水上、水面、水下立體式、系統性的綜合治理,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比如水上餐館全部搬遷上岸、網箱網具全部整治到位、遊船升級改造全面完成、工業和城市生活汙水實現 「零排放」等。2014年,陡水湖納入國家水質較好湖泊生活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陡水湖景區升格為國家級4A旅遊景區。上猶水質常年保持在Ⅰ-Ⅱ類標準,擰開水龍頭就是一級水。三是在生態產業上大力做「乘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培育以旅遊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生態休閒農業。四是在人為破壞上堅決做「除法」。嚴把生態規劃關、嚴把源頭防護關、嚴把責任落實關,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深入開展「低碳環保·綠色出行」、「小手拉大手·環保一起走」等活動,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精準扶貧是「一把手工程」
上猶縣是老區、庫區、山區縣。革命戰爭給上猶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加上庫區的縣情,上猶群眾損失了大量耕地、山林等重要的生產活動資料,另外上猶地處贛江支流、章江源頭,承擔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責任,礦產無法開採,汙染企業嚴禁入駐,上猶的工業發展受到制約,這些因素導致了上猶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賴曉嵐表示,《若干意見》出臺三年來,上猶縣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國家實施新一輪扶貧大開發兩大歷史機遇,把扶貧開發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點工作來抓,與產業園區、旅遊開發、城市建設、全民創業緊密結合。
上猶縣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落實《若干意見》的首要任務,每年財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於民生支出,三年累計民生支出34.6億元,年均民生支出是2011年的2倍。三年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2.6萬戶,近10萬群眾告別透風漏雨的土坯房,住進了紅磚房;實施營前、五指峰等10個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8.42萬群眾喝上了乾淨水;改造和新建農村電網400多公裡,2.13萬個家庭用上了穩壓電;投資近3億元實施了11類84個教育項目,城鄉薄弱學校、教師周轉房、標準幼兒園、師生食堂等軟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賴曉嵐指出,精準扶貧是「一把手工程」。上猶2335名幫扶幹部(含市直單位下派394名)與全縣10654戶48142人名貧困戶「結對子」,實現了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雙向全覆蓋。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做到「一家一戶調研摸底、一家一戶一本臺帳、一家一戶一個扶貧計劃、一家一戶結對幫扶、一家一戶跟蹤問效」,提高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將「蘇區幹部好作風」代代相傳
上猶縣十分重視幹部作風問題,賴曉嵐表示,《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三年來,全縣上下從城市到鄉村、從政風到民風、從思想觀念到工作作風、從發展速度到發展質量、從外在條件到內生動力,都發生深刻變化。全縣幹部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三嚴三實」要求,以「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為抓手,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傳播黨的聲音,傾聽群眾意見,重現了當年蘇區幹部「夜打燈籠訪貧農」的景象。
賴曉嵐說,推進《若干意見》政策落地,幹部作風和能力是最大的考驗,全縣把幹部作風和能力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通過轉作風、提能力推動振興發展,通過振興發展來歷練幹部。我們充分發揮縣委黨校集中培訓的主陣地作用,以推進振興發展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加大對規劃、城建、旅遊、金融、農技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從處級幹部到科級幹部再到村組幹部,全部實行輪訓,將「蘇區幹部好作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