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廈蓉高速上猶西互通出來,沿著迎賓大道、南湖旅遊公路一路前往南湖國際路亞水上運動基地,路旁綠樹成蔭,湖中帆船點點,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卷。而在過去,這裡還是一片荒山荒坡。
談起上猶的新變化,當地百姓無比自豪:「山更青了,水更綠了,城鄉都更美了!」這些變化離不開發展的帶頭人——縣委書記賴曉嵐。
攻難點,破節點,她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
嗓門不小,快言快語、說話鏗鏘有力;個子不高,幹練堅毅、做事雷厲風行。這是上猶幹部群眾對賴曉嵐的深刻印象。
6年前,她剛任上猶縣委書記時,擺在面前的是徵地拆遷、「兩違」整治、棚戶區改造、生態保護、項目建設、經濟發展等一道道「難關」。陽明湖雜亂無章的水上餐館、網箱養魚是生態環境的一道「硬傷」,過去建設水電站失去田地的群眾簡單後靠,生產生活資料極度貧乏。既要「溫飽」也要「環保」,成為上猶縣歷屆班子棘手的難題。有的同志告訴她,這裡情況複雜、涉及面廣,極易引發群體事件,還是要「從長計議」。
偏偏賴曉嵐身上有股不怕難、不服輸的勁頭。她下湖聽取群眾意見,上岸與幹部商量辦法,一條條兼顧「溫飽」與「環保」的轉產上岸政策迅速出臺,得到了當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僅3個月,上猶庫區數十家水上餐館全部搬遷上岸,上萬套網箱網具全部清理到位,560多戶群眾告別了近半個世紀的「水上漂」生活。
在攻堅一線,她披肝瀝膽、立說立行,帶領廣大幹部攻克節點難點:半年內工業園區800畝閒置低效用地全部清理,3個月完成「生態休閒度假百裡長廊」沿線環境整治提升,40天實現光電科技產業園籤約落地和試生產,南湖旅遊公路創下了9天開挖土石方25萬方的工程建設新速度。
6年來拆除「兩違」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拆除危舊土坯房面積370多萬平方米,3個新區徵遷面積相當於上猶老城區的總面積,推開園區面積超過前10年園區開發面積的總和。過去三度啟動又三度中斷的西亭棚戶區改造,創造了上猶規模最大、戶數最多、速度最快、過程最穩的歷史紀錄。上猶縣被評為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連續6年被評為全市綜治工作先進縣,賴曉嵐連續3年在全市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抓項目,作決策,她有不破法規破常規的銳氣
賴曉嵐常說,「作決策、幹事業,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長遠謀事眼光,又要有功成必須有我的擔當實幹精神。」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上猶玻纖產業30年發展歷程,一直以初級拉絲為主,規模小、耗能高、效益低、企業分散,行業「散、小、亂、差」。到任之初,賴曉嵐請幹部提建議、請企業家談體會、請國家級專家制定產業規劃和招商路線圖,舉全縣之力開展產業鏈招商。發展玻纖新型復材產業,企業主曾經遲疑,幹部也出現不同意見。但賴曉嵐堅信,國內泰鬥級專家的意見是不會錯的,這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培植產業集群,她不斷為幹部打氣、為企業撐腰。缺少龍頭帶動,一直是上猶玻纖新型復材產業的一大瓶頸,為了把產業龍頭扶起來,她打破常規引入基金、股權、設備租賃等新型運作方式,玻纖龍頭企業元源新材實現點火。經歷陣痛之後的上猶玻纖新型復材產業扶搖直上,短短幾年,規模以上企業由零散的6家迅速發展到24家,主營業務收入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長,一舉扭轉了上猶工業脆弱的局面。
為了大項目、好項目落地,她既當「指揮員」,又當「宣傳員」「戰鬥員」,帶領幹部北上南下,外引內聯。6年來,她每年拜訪、接待的客商都在數百批次,促成了投資22.4億元的元源新材、投資15.6億元的和潤宇電源、投資15億元的光電科技產業園等一批工業項目落地,天沐溫泉、垂釣基地、桃花源等一批三產服務業項目紛至沓來,柏水寨休閒創意農業園、猶梅線休閒採摘觀光帶等現代生態休閒農業轉型升級。該縣先後被授予「中國玻纖新型複合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示範基地」「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產業園區創新力百強」等稱號。
搞建設,幹事業,她有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匠心
賴曉嵐到上猶後召開的第一次大會就提出「精品意識」「工匠精神」,要求把城鄉當作花來「繡」。她對所有的項目都認真研究,大到城市公園,小到人行道板。南湖旅遊公路、南湖溼地公園、黃埠親水公園等項目建設時,她幾乎每天都要到現場。為了提升城鄉建設品位,她召集泥水師傅、木工師傅開培訓會,傳導精益求精、顯山露水的建設理念;她到居民小區開會,號召居民戶戶養花、街區擺花、處處見花、人人賞花。她以「工匠」的精神鵰琢這方山水,讓上猶城鄉處處煥發詩畫般的獨特氣質。
上猶是贛州西部的一片「綠海」,是贛江源頭保護區,為了把「一江清水」送入贛江,賴曉嵐帶領幹部群眾上山植樹造林、下河增殖放流,發動全縣幹部群眾清潔家園、水源和田園,堅持不懈開展漁業、林業和河道整治,推進白色汙染治理,使得上猶的空氣、土壤、水質得到保護。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上猶的響亮名片,該縣接連摘取了「中國天然氧吧」「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十大領跑縣」「省級森林城市」「全省農村清潔工程工作先進縣」等榮譽,2017年度全省河長制工作考核中獲得第一名。
辦實事,解難題,她有心繫百姓殷殷為民的情懷
當地幹部從賴曉嵐那裡,感受到更多的是工作壓力和嚴厲;而群眾感受到的,則是她體貼百姓的親和力。民生苦樂,一直是她的心頭牽掛。
6年前,上猶131個行政村有57個是省級以上貧困村,近400戶農戶不通電,近6萬戶群眾收看不到有線電視,749個村民小組、770個自然村不通公路,全縣坑坑窪窪的等外公路1000多公裡,1.5萬人依靠國家低保補助生活。賴曉嵐深深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沉甸甸責任。
為了補齊短板、籌集資金,她南來北往、跑「部」進「廳」。6年來,上猶向上爭取各類補助資金近100億元,各類利民惠民的項目全面推進:近10萬群眾告別了土坯房,8.4萬農村群眾喝上了乾淨水,3.8萬個家庭用上了穩壓電,900多名寄宿生不再睡「大通鋪」,近3000名師生不再到校外租房住,城鄉學校全部實現教育信息化。新建的國道、省道、縣道、高速公路,把四面八方的「山門」全部打開;修建通村通組公路800多公裡,所有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上猶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底的14.5%降至2017年底的4.86%,開啟了脫貧攻堅的「加速度」。(張慧、記者吳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