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苑林
苑林
四川廣安人
1989年出生
二級消防士
資陽市消防救援支隊
興旺路特勤站消防員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消防員都是以手握水槍、衝鋒火場、英姿颯爽的形象示人,而實際上,在消防救援隊伍每一次戰鬥的背後都有一群默默無聞、做好保障、紮根後勤的人。
苑林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2008年12月,19歲的苑林來到資陽市消防救援支隊,成了一名消防員。在新消防員集訓時,不論是技能、體能、整理內務他都特別刻苦認真,分到特勤消防站後,訓練和實戰中他更是力爭趕上老同志,立志做一個優秀消防員,然而正當他朝著夢想一步步前進時,一次鍛鍊意外讓他的膝蓋骨折。
養傷期間不能和隊友一起參加2009年的「鐵軍集訓」,苑林總覺得別人忙著,自己閒著像廢人,看到廚房忙碌,他便到廚房幫忙,洗菜、切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集訓結束後,做事勤快的苑林被留在了後勤,開始了他在三尺灶臺與鍋碗瓢盆打交道的生活,這一做就是12年。
你真的了解後勤嗎?炊事員也是熱血沸騰的鐵骨消防人!古往今來,良好的後勤保障,都是一場勝利的關鍵因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許多戰爭的轉折點都是在後勤上取得突破:《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以小擊大,火燒袁紹烏巢糧草,最終扭轉戰局。一代孔明諸葛亮,一心復國事難成,在第二次北伐中,由於糧草不足,致使軍隊失敗告終。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俗稱用車輪推出的戰役,陳毅元帥就曾經說過:「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讓隊友吃好、吃飽是大事!
食,人之本性。戰鬥力既是練出來的,也是吃出來的,只有吃好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訓練之中,初入廚房的苑林就是一個「門外漢」,除了買菜、切菜這種簡單的活外,對於煎、炸、烹、煮的烹飪手法一樣都不懂。
不懂,就學,天下之事,唯勤不克。閒時,苑林就會買來食譜研究,從搭配、營養、口味、南北差異,一點一點的做功課。
隊友們來自五湖四海,口味各異,酸甜苦辣各有所好,正所謂眾口難調,一個菜很難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為了讓大家滿意,苑林開始建立屬於他的「口味帳」,學做各式菜色:西南人喜好麻辣,東北人喜歡麵食,江南人喜歡清淡,西北人喜歡胡辣,從水煮魚到鍋包肉,從大煮乾絲到胡辣湯,南粥北面苑林都一樣一樣地學,漸漸地從一個廚房「小白」,變成了廚房大咖。
苑林是炊事員,但他更是戰鬥員!消防救援隊伍滅火救援中,後勤必須先到位、後收場、全程用,必須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確保障。
「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消防員」,為了不在業務和體能上拖隊伍後腿,每天忙完後勤的工作後,他總是到健身房給自己「加餐」,技能上不懂的就請教隊友,在每次的業務體能考核中,苑林從沒有落下一項科目!
2019年6月17日,宜賓長寧發生6.0級地震,硐底鎮發生嚴重山體滑坡,有多個村鎮的人員被困。接到任務後,資陽消防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時消防餐車上只有一些可以長期存儲的米、面等給養。
去買吧!由於隊伍所在的現場沒有商鋪營業,苑林和隊友就走了10多公裡,前往另一個村鎮採購物資。隊友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苑林則努力做到保障隊友有一個充足的體能。這樣臨時出警,需要他翻山越嶺去購買食物的事是常有的,但每一次苑林都能保證隊友在勞累之後,及時補充能量。
在隊伍中,後勤是不動聲色,卻又如影隨形的力量。戰鬥中若是離開了他們,將會缺少最有力的保障,炊事員就如同航天火箭上那一顆不可缺失的螺絲釘!
黎明過去,早操結束,當你飢腸轆轆、滿身大汗地走進食堂,迎接你是的油條、肉包、熱豆漿;
數九寒冬,雪花飛舞,桌上是期待已久的冬日滋養火鍋、麻辣小面,傳說中的黃燜雞;
炎炎夏日,大汗淋漓,總有冰鎮綠豆湯和冰鎮西瓜「兩大護法」陪伴左右;
午夜時分,出警歸來,還有深夜食堂的「胃」藉。
而這一切的供給者,就是基層隊伍中最默默無聞的炊事員。他們工作的時候,你可能還在熟睡。為了讓大家吃到美味可口的早餐,苑林經常晚上只睡5個小時,而這樣的生活,他整整堅持了12年。
崗位沒有高低,能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便是最值得敬佩的人。一個能頂住壓力的消防員是硬漢,一個能耐得住寂寞,在後勤崗位上一幹就是12年的人同樣值得大家敬佩。
苑林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甘於寂寞
在一個普通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
從19歲到31歲
從青蔥少年蛻變為成熟硬漢
12年光陰
他是一顆紮根後勤崗位的螺絲釘
更是一名熱血沸騰的消防人
原標題:《火藍尖鋒苑林:三尺灶臺寫風流,一顆紮根後勤的螺絲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