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屏不隔心 上海外國語大學創新線上思政教學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3月2日開展在線教學至今,上海外國語大學已面向中外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線上課程,800多位教師進行了在線教學。學校保障畢業生教學、關注疫情重點地區學生學習、制定線上學習困難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案、強化線上教學質量監控,努力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同質等效。

  疫情防控期間,上海外國語大學將思政引領融入教學和抗擊疫情工作中,思政教師們不僅言傳,更重身教,在課程中加入了疫情相關素材的翻譯教學,更有教師身先士卒、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和翻譯審校等工作。在師生相互感染促進下,學生們積極參與志願翻譯服務國內外抗疫工作、製作視頻進行國際傳播、參加各地方各社區志願工作,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上外青年志願者以「譯」戰疫

  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專業的師生在《漢英翻譯》的網課上,針對經典名句該如何翻譯以及句中所隱含的中外文學意涵展開了討論。該門課程的任課老師肖維青表示,將時下的金句熱詞加入到課堂中,一方面是希望大家關心時事,了解社會熱點,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對專業知識的透徹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勵大家今後能用自己的專業所長為國家服務,培養學生翻譯素養和翻譯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精讀網課上,任課教師侯靖靖選取了不少與疫情相關的官方表達融入作業,並通過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鞏固,邀請班上武漢同學用英文介紹自己和家鄉近況,師生間相互勉勵。對於這種將社會大課堂融入思政小課堂的教學方式,上海外國語大學二年級譚嫿同學表示,老師常鼓勵我們關注社會民生、解決社會問題,在精讀課堂上,我們不僅能通過中外對比,在古文翻譯練習中深切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進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自豪感,還會廣泛討論熱點問題,極大地培養了我們的全局觀和社會責任感。

  無論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語音學課程上錄製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微課視頻等舉措,還是波斯語等專業師生翻譯製作的「防疫漢外翻譯詞彙表」、協助傳播防疫科普知識,或是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的各語言課程融入的抗疫素材,還是新聞傳播學院組織的抗疫一線記者線上直播分享,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將育人元素融入知識體系教學,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各院系獲得了積極踐行。一線教師們關注社會熱點,將課程內容與時俱進,正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化的探索。

  以「點」「線」「面」拼出思政「魔方」

  與傳統把思政課作為育人主渠道的觀念不同,「課程思政」是將所有課堂作為育人主渠道,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

  2019年底,上海外國語大學啟動課程思政「課程鏈」建設,全面部署課程思政領航學院建設工作,正式啟動上海外國語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2.0計劃,提出了課程是「點」,「課程鏈」是「線」,「課程體系」是「面」,課程思政體系如同是一個包羅萬象、變化萬千的「魔方」的構想。上海外國語大學通過開展「課程鏈」建設工作,帶動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團隊建設、教學資料建設、教學手段革新、實踐活動拓展等,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實現從「點」入手,抓「點」促「線」,以「線」帶「面」,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無論是在翻譯課、精讀課等專業課上,還是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子們都得益於這一變幻無窮的「魔方」,在「眼界開闊」的樂趣中增進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由於受疫情影響,學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在發生改變,在線教學成為重要教學模式,師生交流突破了校園或教室這種空間上的限制,更在時間和內容上無限延伸,這種變化更需要高校的教學管理及時滿足需求、在制度化上與時俱進。

  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向縱深發展

  近年來,上海外國語大學作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以「課程鏈」和多語種團隊建設為抓手,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向縱深發展。學校不僅積極探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等內容進外語教學課堂和教材的模式,同時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發揮多門課程的協同育人效應,形成大學四年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的「一脈相承」,致力於培養出能夠服務中外人文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與方案的特色外語人才。

  上海外國語大學在早期已著手進行在線學習布局,為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儲備了充足的「彈藥」,也為學校積累了豐富的在線教學、在線學習和運行管理的經驗。2013年起,上海外國語大學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引進了優質視頻課程,學生可通過在線修讀視頻課程獲得學分。學校的課程中心在線教學平臺共經歷了4次升級,有1800餘門課程建立了課程主頁,對於在線聽譯,通過系統提交語音等多媒體作業已成為學生的「基本操作」。學校發布了「進一步推進慕課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制定在線課程的精品課程標準,鼓勵教師製作慕課課程,2019年在國內外知名慕課平臺共推出了30餘門慕課課程,實現了從建設課程網站,到精品視頻課,再到國際化慕課,將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

  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在線教學已完成近三周的教學任務,教師使用校內三大教學平臺Blackboard、課程中心、eLearning上已建教學資源,選用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的慕課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並通過多種直播輔助平臺,採用直播、錄播、線上互動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教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組織各院系建立在線課程教學情況日報制度,及時了解線上授課和學生出勤等情況。為有效保障在線教學階段的教學質量,學校制定了《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方案》,結合在線教學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探索在線課程評價方法,推廣宣傳典型經驗案例。

  另外,上海外國語大學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為這一思政「魔方」提供了豐富的升階儲備。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已免費開放了「語料庫檢索與應用平臺」,後續還將陸續開放「中央政治文獻漢英平行語料」「中國外交話語語料庫」「國外外交話語語料庫」「記者招待會漢英會議口譯語料庫」等多個語料庫助力教學。

   

  圖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以多種形式開展線上教學  照片由校方提供

 

相關焦點

  • 隔屏不隔愛 成長不停歇
    此次線上教學東昌區教育局非常重視,專門下發了線上教學要求和師德師風要求。為確保線上教學順利進行,會前白先傑校長做了統一部署,強調了此次家長會的重要性。教學領導召開了多次會議,細緻提出各項要求,教學校長都基彥分年組與各位包保領導召開了線上教學的要求會。明確了網課的時間和相關要求,要求全體語數英教師盡全力上好網課,注意與家長有效溝通,嚴格執行時間安排,做好減負要求,師德師風要求等。
  • 家校雲相聚,隔屏不隔愛——記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厚溥IT學院線上家長會
    自疫情以來,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要求,我校在極短時間內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厚溥IT學院的專業課老師積極響應,從2月1日開始進行網絡授課,採用鬥魚直播、QQ語音等方式進行專業課教學。
  • 豎屏視頻《We Stand Alone Together隔離 不隔心》
    新華社全民戰「疫」視頻看哭海外網友 新華社在海外社交媒體New China帳號推出豎屏短片 "We stand alone together"(中文版《隔離不隔心》)借美劇《兄弟連》的熱門橋段激發起海外網友的共情
  • 隔屏上課,如何改變教與學
    隔屏上課,如何改變教與學(解碼·在線教育)今年以來,在線教育需求和用戶規模持續擴大。隔屏上課,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意味著哪些變化?沒有固定教學場景,怎麼營造學習氛圍?在線教育會給鄉村學校帶來什麼變化?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更加規範?本版今日起刊登特別策劃「解碼·在線教育」,探討如何推動在線教育行穩致遠。
  • 共同戰疫,青春有我——隔離不隔心,一場特殊的線上生日派對
    共同戰疫,青春有我——隔離不隔心,一場特殊的線上生日派對 2020-02-1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碼在線教育:隔屏上課 如何改變教與學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隔屏上課,如何改變教與學(解碼·在線教育)數據來源:教育部、第四十五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圖為張景萱在家上網課。資料圖片圖為李旻在給學生們線上授課。隔屏上課,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意味著哪些變化?沒有固定教學場景,怎麼營造學習氛圍?在線教育會給鄉村學校帶來什麼變化?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更加規範?本版今日起刊登特別策劃「解碼·在線教育」,探討如何推動在線教育行穩致遠。
  • 「聲畫動學心」 ——20升一英語網課隔屏不隔愛
    在寒假到來之際,全國轟轟烈烈的「停課不停學」大背景下,大同市第二高級職業中學的網課也有條不紊得拉開了序幕。
  • 人民日報解碼在線教育:隔屏上課,如何改變教與學
    隔屏上課,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意味著哪些變化?沒有固定教學場景,怎麼營造學習氛圍?在線教育會給鄉村學校帶來什麼變化?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更加規範?本版今日起刊登特別策劃「解碼·在線教育」,探討如何推動在線教育行穩致遠。
  • 二年級男生「隔屏親吻」老師
    程天澤隔屏親吻老師。長假孩子在家勞動。老師和學生們視頻通話。孩子們畫漫畫表示對老師思念。   許久不見,甚是想念。當班主任老師周雯雯出現在電視大屏時,匯文小學二年級小朋友程天澤迫不及待地張開雙臂撲向電視想要擁抱老師,並隔屏親吻了老師……這溫馨的一幕被媽媽記錄下來,在朋友圈刷屏。不少網友表示:暖化了!在這個一再被充值的超長寒假,老師們被迫當上「主播」,孩子們開始線上學習的新的方式,雖然不能見面,溫暖卻一直在線!
  • 九江市打造「線上思政」教育 培養時代新人
    九江新聞網訊 2020年,九江市教育局著力打造「線上思政」教育,將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構建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立體化思政教育平臺,讓思政教育「活」起來、「火」起來,形成新時期九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
  • 線上教學優秀課程案例分享•外國語學院
    線上教學優秀案例吧供全校教師參考借鑑以期共同努力保證線上教學質量在這裡不一樣的課堂有著一樣的不負韶華線上教學優秀案例01《大學英語Ⅰ》線上教學平臺:學銀在線MOOC+學習通線上教學形式學習公共大學英語I網絡公共平臺的拓展內容以及新聞聽力MOOC課程,並完成相關任務點。若遇問題,在討論區留言,答疑。2、課中利用學習通投屏和QQ屏幕共享展現課堂內容,並在教學過程中發布學習通控制項進行翻轉課堂內容的展示,再以學生討論+評分形式實現有效互動。
  • 上海外國語大學2020年春季學期線上教學問答(防控發布10號)
    教務處已發布,整理了上外Blackboard平臺、上外課程中心平臺、中國大學MOOC平臺、智慧樹平臺、超星平臺等五個線上教學平臺使用指南,「上外研究生教育」微信公眾號也做了轉發,並提供了上外eLearning平臺使用指南(學生版)。此前發布的中,也提供了eLearning的學生版使用指南。信息技術中心推出了,包括服務大廳、郵箱、一卡通、eLearning、直播等功能。
  • 在線教育:隔屏上課,如何改變教與學
    隔屏上課,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意味著哪些變化?沒有固定教學場景,怎麼營造學習氛圍?在線教育會給鄉村學校帶來什麼變化?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更加規範?本版今日起刊登特別策劃「解碼·在線教育」,探討如何推動在線教育行穩致遠。
  • 隔屏也走心,「雲堂課」傳道授業解惑一樣精彩
    春天的校園本應生機勃勃書聲朗朗,師生們穿梭於教學樓、科技樓、圖書館、運動場忙碌著,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卻將師生阻隔在了祖國各地,使本該熱鬧喧囂的校園變得過於安靜。雖隔著山、隔著水,但湖南環境生物職院的老師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因疫而堅、迎疫而上,隔空不隔愛、停課不停教。
  • 「隔離不隔愛」,外語學子在行動
    「隔離不隔愛」,外語學子在行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對宅家抗」疫」、堅持"停課不停學」的在校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疫情期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
  • 解碼·在線教育:隔屏上課,如何改變教與學
    隔屏上課,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意味著哪些變化?沒有固定教學場景,怎麼營造學習氛圍?在線教育會給鄉村學校帶來什麼變化?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更加規範?探討如何推動在線教育行穩致遠。「線上教學效果不錯,但總感覺還是沒有當面交流那麼親切。」李旻說。同時,線上教學對學生的自制力也是考驗。「孩子長期對著電腦上課,能不能專注、是不是全程在線、能不能達到課堂效果?」李旻既擔心教學質量,又害怕自制力稍差的孩子沉迷網絡,為此經常提醒家長和學生。
  • 停課不停學,隔屏不割愛 湖北陽新一中開展 「百師訪千家」活動
    ,湖北陽新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明道樹及時對線上教學提出「五個舉措」和「五個都不能」的總體要求,即抓好「線上教研」、「線上金課」、「心理微課」、「德育好課」、「線下走訪」五個舉措,確保「每一個級部都不能落後」,「每一個班級都不能散漫」,「每一個學科都不能缺位」,「每一個教師都不能缺席」,「每一個學生都不能忽視」五個都不能。
  • 隔屏聞香|2020中國精油科學與教育論壇成功舉辦
    隔屏聞香|2020中國精油科學與教育論壇成功舉辦 「香濃而不露,秀麗而不嬌」的是桂花;「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的是茉莉。芳香植物的氣味讓人心曠神怡,殊不知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也無處不在。
  • 人民日報點讚渝北教師隔屏上課:線上教課考驗能力(解碼·在線教育)
    隔屏上課,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意味著哪些變化?沒有固定教學場景,怎麼營造學習氛圍?在線教育會給鄉村學校帶來什麼變化?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更加規範?儘管如此,她還是遇到一串「沒想到」:有的學生沒上線;上課中視頻卡殼;提問時,學生們一起回答,根本聽不清楚;批改作業也不容易,有的學生交的是照片,不好批註……李旻不斷總結經驗,逐漸適應了網課節奏,還學會了很多新技能。為了避免學生們同時回答提問,李旻和學生約定「數字暗號」:誰想回答,就回複數字1,要補充則回復2。
  • 隔屏撥穗授學位 「雲端」相聚畢業禮
    本報訊(通訊員 楊芳 方彥蘅 唐瑭 張前 融媒體記者 談潔) 隔屏接受校長、老師們的授位、撥穗;微信小程序生成和學校的專屬「合影」;和宿舍「老鐵」用視頻連線代替擁抱告別……這註定是一個特殊的畢業季。受疫情影響,今年許多畢業生無法如期返校,南京多所高校精心推出「雲端」畢業禮,以創新方式讓畢業生們收穫了一個暖心的畢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