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改變命運需要修身

2020-12-16 超凡博弈

[原文】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①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②,則身③有過惡④,皆當治⑤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⑥,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⑦。

【注釋】

①俟(sì):等待。

②修:修正。

③身:包括心和言語。

④過惡:錯誤,罪惡。

⑤治:對治,這裡指用方法對治。

⑥覬覦(jì yú):這裡指非分希望善報、善果早點到來。

⑦實學:真正的學問。

【譯文】

要把短命和長壽看得沒有什麼不同,然後才能立生死的命。

人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生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談到短命與長壽,那麼一個人所有的順境和逆境都應該包含在裡面了。

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不要做半點罪惡的事情。至於改變命運,那是自己積德祈求上天的事情。

說到修,如果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有罪惡,都應該用正確的方法改正。

講到俟,如果有一絲一毫的非分之想,都要完全地把它斬掉斷絕。

如果做到了這種地步,便是直接達到了自己本身不動妄念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解讀】

這段話中又引用了孟子的話,那就是夭壽不二。

雲谷禪師認為,只要把短命和長壽看得沒有什麼不同,看得一樣,那麼這個人就能夠看破生死了。

而當一個人真正能夠看破生死的時候,那麼對於世間其他的東西就更不會有什麼留戀和在意的了,在這個世間上什麼都不在意的結果一定是心中再也沒有妄念產生了,這樣的人的一生一定是非常的順利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對於這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東西就一定是生和死,只要看破了生和死,就一定能夠用最平常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和享受生活了。

當然了,每個人都恐懼死亡,所以說人們會儘量地遠離有危險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會經歷過生死的瞬間。

所以說現代的人想要達到看破生死的程度就只有自己去領悟、自己去做了,畢竟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只要努力下去,放下心裏面所想的東西或者是包袱,早晚是能夠達到這個程度的。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命運是決定在自己手中的,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這個觀點是完全正確的,沒有任何的異議。

但是,不論做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論做什麼樣的事情,想要達到一個完美的結果或者說是能夠讓自己滿意的結果都需要一個過程。

改變命運也是一樣,人不可能說想改變命運就能夠立刻改變命運,而是需要一個改變命運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積德行善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因此人們要勤勉謹慎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同時也要有一顆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心,這樣才能夠等待到命運改變的時刻。

既然是要改變命運那就得需要一個過程,既然是個過程的話那總是要做一些什麼的,就要有一定的規劃。

對於這一點雲谷禪師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這個改變命運的過程中必須「修身以俟之」,就是要人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等待著命運去變化。

其實這裡面的重點一共有兩個,一個就是「修」;另外的一個就是「俟」。

修其實就是修正的意思,修身也就是改變自身的錯誤。

根據自己的錯誤或者是過失進行對症下藥,把所有的錯誤和過失全都像祛除疾病一樣除去,自身所有經過長期的積累而養成的壞習慣也一樣要摒棄和改變。

佛教認為,人們由於受到了社會環境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很多人的天性中不存在的東西,就比如說一些壞的習慣的養成、一些妄念的產生。

由於妄念的產生,就會導致人們去做很多惡行或者說是有罪孽的行為,當人們在積累了無數的罪行之後,就相當於親自把自己推向了深淵。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人們才需要修身,需要改正自身的錯誤,需要斬斷惡緣、行善積德和自我救贖。

只有不斷地進行修身,最後才能夠廣積善緣、廣種善因、厚積善果。其實這就是一個量的積累也就是量變的過程。

再來說一下這個「俟」,俟其實就是等待的意思。

當然了,所謂的等待有很多種的方式,什麼也不幹就在家裡宅著是一種等待的方式,一邊做一些什麼事情一邊等待也是一種等待的方式。

當然,這裡所說的等待方式其實就是修身養性。但是,這個並不是這裡強調的等待的重點,這裡所說的等待的重點是心態的問題,其實這裡所說的心態就是要安心、平心靜氣地等待。

人們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喜歡一步到位、急功近利,當人們有了改變命運的心理和心態之後也是一樣的,總是迫切地希望把自己的命運趕緊變好,因此在修身的過程中總是十分的急切,想要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種下去種子就想要得到,那只能是妄想,怎麼可能得到?

改變命運這件事情根本就是急不來的,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一個道理。這需要不停地積累,日積月累之後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就像是只有經過量的積累才能發生質的改變的道理一樣。

再說了,人們心中的惡念是根深蒂固的,想要除去的話肯定是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的,而要想改變命運的話就必須把心中的惡念斬草除根,這就更要求人們一點一點地慢慢來,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說,只有真正地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真正地能夠安心下來等待,才能真正等到斬草除根的機會和改變命運的結果。

當然,想要能夠安心地等待,前提必須是要在自己的心中相信命運,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否則的話一切都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

如果能夠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雲谷禪師所說的「修身俟之」其實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儒家經典《大學》中,治國平天下的前一個步驟就是修身,理學家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把《大學章句》放在開頭,並標明後學修學的次第,第一本要看《大學》,盛讚其為入道的門徑。

由此我們可以想見,修身是一件大事。孔子在《論語》中說:

「吾十五而志於學」,

孔子十五歲才開始修身,開始立志從事大學之道,到了七十歲還在實踐之中,以孔聖人的天資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

因此,想要做到修身俟之一定是需要一番辛苦和磨鍊的,一定是很艱難的。

但是不管怎麼樣都必須要堅持,因為這是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事情,是真正能夠讓人的命運變得更好的辦法。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六句話,改變你的命運
    08-23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 《了凡四訓》六句話,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是書作於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 《了凡四訓》精髓要義:修持立志、改過、積善、謙德方能改變命運
    常言道:「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用於鞭策人通過行善積德和刻苦用功來改變命運。《了凡四訓》兼容儒、道、佛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華文化,作者袁了凡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來告誡後世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通過行善事、結善緣以改命換運。
  • 《了凡四訓》電影完整版--獻給勇於改變命運的人,強烈推薦觀看學習!
    如果有,我們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漢字三千,最嚇唬人的,莫過於一個「命」字。但其中有本明代的《了凡四訓》,竟主張「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都不用算了,因為人自己就能創造命運!這口氣,直接滅了其他書的威風。《了凡四訓》是家庭的傳世之學,為作者袁了凡留給子孫的訓示。曾國藩模仿它寫了一部名動海內的家書,兩者被後世尊為「一書一訓」。
  • 善良,是一種遠見——《了凡四訓》的啟示
    題記:《了凡四訓》否定了宿命論,袁了凡闡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他認為,人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並且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只要心存善念,努力行善,人就能改變命運。《了凡四訓》糅合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學說,但立論根本還是佛教思想,書中列舉的因果故事蘊含了佛教的因果理論。比如其中有個故事,閩江經常泛濫成災,河流衝毀民居,致使財物順江而下,很多人就趁機發一筆橫財。楊榮父子卻一心只想著救人,鄉人們都譏笑他們。然而,後來他們的命運大不相同。
  • 《了凡四訓》:繼續改變命運
    了凡先生發誓要用做三千件善事的功德來換一個兒子,所以他必須要做足三千件的善事,這就需要統計;再加上之前雲谷禪師給他傳授了功過格,所以了凡先生就養成了每做一件善事都要記錄下來的習慣。 本來在孔老先生的推算中命中無子的了凡先生有了自己的兒子,肯定是十分高興,為此,哪怕是要做足三千件善事去回報上天他都無怨無悔。
  • 《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第二步,改過自新,做到至誠合天
    《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第二步,改過自新,做到至誠合天人活到最極致狀態,方可把握自己的命運。而只有在心靈達到了至誠感天的境界,才能真正擺脫凡塵中種種剪不斷、理更亂的枝藤蔓葉,並灑灑脫脫地活在宇宙天地間,完全主宰自己的人生。
  • 學習《了凡四訓》心得
    學堂老師培訓時,一蓮老師說,她推薦的第一本必讀書是《了凡四訓》。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了凡四訓》揭秘4大改命良方:成功不是單靠努力,而是改變命運
    《了凡四訓》是中國「三大善書之一」,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他實際上也是一本家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修養,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以此教育子孫而作的家訓。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也就有了《了凡四訓》,曾國藩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它是明代創世之作,闡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同時兼容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精華,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 《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的誡子家訓,智慧改變命運
    提起古代家訓類的著作,我們往往會想到《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而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也是一部教子的家訓經典,更是一部蘊含人生智慧之書,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袁了凡,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原號學海,後因拜訪雲谷禪師,領悟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道,從而擺脫了宿命論,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之人,因而改號了凡。從此,他便以袁了凡之名行世。
  • 有本善書叫《了凡四訓》
    與此不同,《了凡四訓》首次將「立命」作為善書的關鍵詞。不難看出,在該書首章「立命之學」中,通過個人道德實踐與努力,立「己身」「現世」之命乃是通篇主題。包筠雅就此指出,「通過將功過格關注的焦點從宗教的、來世的目的,轉變到世俗的、現世的目的,他們改變了功過體系的基本性質。人現在能更有力、更直接地控制他的命運——無須等到他來生或此生結束的時候才享受善的果實。
  • 【書香好古】學習《了凡四訓》心得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一部訓誡兒子的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主要闡述了:「命由我造,福自我求」的思想,還講述了:「趨吉避兇」的方法,是一本教人改變命運的書籍。
  • 講了凡四訓與四度空間,是在故弄玄虛嗎?
    編者按:《了凡四訓》,是我國古代一本著名的勸善之書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麼編寫,就怎麼運行
    人們常常把不順歸咎於命運,是不是真有「命運」這回事?如果有,我們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這些問題,明朝一個叫袁了凡的人用一生經歷完美地給出了答案。袁了凡原名袁黃,撰寫的《了凡四訓》,講述了他從甘於宿命、抗爭宿命到擺脫宿命的奮鬥經歷,感動了諸多名流大儒。
  • 《了凡四訓》第一集(上)
    《了凡四訓》,可以說是現在學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弘揚者最愛讀的一部經典,為什麼呢?因為人人都希望改變命運,尤其讀書人要知命,知命,才能為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知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夫子到五十歲才能「知天命」。所以我們認識什麼是命,什麼是命運,應該怎麼樣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是大學問。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和學習。
  • 《了凡四訓》講算命可以很準,也可以變得不準
    周秋鵬《了凡四訓》是明代的學者袁了凡寫給子孫後代看的家書,這本書不是為了出版的。估計那時候寫了書也不像現在那樣可以交給出版社公開出版,賺到一筆稿酬和版稅,也沒有網絡自媒體可以發布。就是抄寫在紙上留給子孫後代傳閱,讓他們記住老祖宗的訓導。
  • 水看-了凡四訓【因果教育】 極樂寺華嚴實驗室 中華傳統文化水知道
    了凡四訓-因果教育   《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號學海,後改為了凡,江蘇吳縣人,幼年喪父,遂依母命學醫,一日在慈雲寺巧遇相士孔先生,得邵子皇經極數正傳,從此認為榮辱生死皆有定數,直至遊學南雍遇棲霞山雲谷禪師
  • 白話《了凡四訓》
    如果有,我們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讀了《了凡四訓》,可以使人心目豁然,信心勇氣倍增。《了凡四訓》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佳作。願您讀完此書後,能走出被命所運的陰霾,成為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智者,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了凡四訓》中立身、處世、為學、修德、立業的經驗總結,越來越被後人譽為家教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