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貸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 發布「BIG」戰略原因有三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我來貸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 發布「BIG」戰略 原因有這三點

作者:冉學東 徐曉梅

9月25日,WeLab集團旗下的純線上金融科技平臺我來貸宣布將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即日起在所有產品渠道進行升級迭代。

據WeLab中國區總裁潘叡透露,我來數科本次升級保留「我來」作為品牌傳承,而「數科」的升級則著重體現品牌不斷增強的技術屬性,為其4000萬用戶提供不止於信貸的豐富衍生服務。

品牌升級後,我來數科提出「BIG」戰略,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通過數據處理、風險管理和營銷獲客能力,與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巨頭、頭部產業平臺等展開合作,為工薪族、小微企業主、車主三大高增長潛力的人群提供消費信貸與消費分期服務,包括光速貸、生意貸、車信貸與車險分期四款產品,用科技為用戶開啟一種新的消費體驗。

事實上,除了我來貸的升級,此前京東金融和小米支付也已經完成品牌升級。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金融類公司品牌升級為數字科技公司,可以帶動業務升級、技術升級和估值升級。

提出「BIG」戰略

我來貸(WeLab)是衛盈聯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於2013年1月在香港推出的網上借貸平臺。2014下半年我來貸進入中國內地,並在同年9月推出專為年輕用戶提供在線借貸服務的手機APP「我來貸」,2018年9月拓展至印尼市場。

目前,我來貸主要提供消費信貸、消費分期、信用租賃、熱門推薦等服務功能,在香港經營的品牌為WeLend,在中國大陸經營我來貸。

此次品牌升級後,我來數科提出了新的「BIG」戰略。具體來看,「BIG」戰略以Big(Big Data大數據)、Intellig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Growth(High Growth Potential Group高增長潛力人群)首字母組成。

很長時間以來,我來數科都強調大數據風控,隱私計算(Privacy Computing)作為集團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目前已在多個領域獲得國家專利。我來數科在運營中藉助自主研發的實時大數據處理平臺為其產品運營、風控、營銷預測等場景提供全數位化支撐,目前,平臺每天可處理超過上百億次的數據訪問,近百臺伺服器支持萬億級數據實時計算。

而且,憑藉大數據風控技術,我來數科已與近百家持牌機構展開合作。

我來數科利用人工智慧,為用戶提供了智能金融服務和客服諮詢,升級後的人工智慧機器人WeBot2.0可以在我來數科信貸、分期等多個業務場景中切換,問題諮詢攔截率為88.7%,問題識別率達91.1%。

目前,我來數科已經涉及教育、車險、旅遊、垂直電商、社交求職等不同垂直場景,利用其金融科技運營能力挖掘異業夥伴垂直領域的客戶需求,以服務高增長潛力客群。

之後,通過品牌升級,我來數科會進一步覆蓋C端和B端業務,在C端提供消費信貸與消費分期服務、淘新機提供融資租賃服務;在B端則通過天冕大數據實驗室為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服務。我來數科在印尼還與當地大型綜合集團Astra合資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AWDA」。

WeLab創始人及集團CEO龍沛智先生表示,我來數科未來會繼續專注於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創新研究投入,通過WeLab虛擬銀行、WeLend、我來數科、淘新機、天冕大數據實驗室、maucash六個品牌,為更多個人與企業客戶提供創新金融體驗。

品牌升級有利於帶動業務升級

自成立以來,我來數科已經完成數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26億元。

2015年6月,我來數科獲TOM集團及紅杉資本注資,首輪融資達1.3億元;2016年1月,獲得B輪融資10億元,由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領投,歐洲大型銀行ING(荷蘭國際集團)以及廣東省政府旗下國有獨資企業粵科金融集團等跟投; 2017年11月,宣布完成15億元融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瑞士信貸、建行國際、IFC(國際金融公司)等參與投資。

之後,我來數科欲通過上市完成新一輪融資,不過最終還是折戟。

2018年 7月3日,我來貸向香港交易所遞交招股書,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史坦利及摩根大通,每股股份面值為0.001美元。半年後,即2019年1月,港交所披露易網站披露信息,我來貸母公司WeLab的上市申請已經處於失效狀態。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來數科實現營業收入1.55億美元,上年僅為3033萬美元,淨利潤為1769萬美元,而2015、2016年還處於虧損狀態,分別虧損1352萬美元、2477萬美元。

目前,我來數科的主要業務包括三方面:一是在WeLend上直接為借款方提供信貸;二是為資金合作方提供現成端對端助貸解決方案;三是為中國及香港的企業客戶提供消費貸款技術解決方案。

招股書顯示,我來數科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服務費產生的貸款撮合服務收入、服務費及WeLend在貸款期間提供還款處理及收款服務收取的服務費而產生的貸款撮合後服務收入、服務費產生的信貸服務收入以及逾期相關收入及其他收入。

上市計劃落跑,我來數科的品牌升級或許會給其帶來新的機遇。

於百程對本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金融類品牌升級總體上有三個原因:一是在監管上,金融業務需持牌經營,品牌中帶有金融、貸款等字眼,明顯具有強金融屬性,但實際可能並沒有相關牌照,在品牌傳播和監管上並不利。二是業務拓展的需要,網際網路金融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整治,市場的創新空間階段看已相對有限,但在更廣泛的實體產業,數位化仍有廣闊的空間。這類公司利用這些年在金融領域的科技能力積累,拓展到實體產業數位化領域,將金融相關業務作為數字科技業務之一。三是估值的需要。在去槓桿的背景下,金融行業因其承擔風險的屬性,估值非常低。而數科因其科技屬性,在融資和估值中都將處於更有利地位。通過品牌的升級,帶動業務升級、技術升級和估值升級。

相關焦點

  • 我來貸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 開啟BIG戰略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訊9月25日,WeLab集團旗下的純線上金融科技平臺我來貸宣布將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即日起在所有產品渠道進行升級迭代。據WeLab中國區總裁潘叡女士介紹,我來數科本次升級保留「我來」作為品牌傳承,而「數科」的升級則著重體現品牌不斷增強的技術屬性,為其4000萬用戶提供不止於信貸的豐富衍生服務。
  • 我來貸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BIG」戰略開啟精明消費新體驗
    9月25日,WeLab集團旗下的純線上金融科技平臺我來貸宣布將品牌升級為「我來數科」,以更深刻體現其金融科技本質,即日起在所有產品渠道進行升級迭代。據WeLab中國區總裁潘叡女士介紹,我來數科本次升級保留「我來」作為品牌傳承,而「數科」的升級則著重體現品牌不斷增強的技術屬性,為其4000萬用戶提供不止於信貸的豐富衍生服務。
  • 「我來貸」更名「我來數科」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2019 年下半年,知名線上金融科技品牌「我來貸」改名為「我來數科」可以算得上是件圈內大事。一時間,關注我來貸的人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解讀和揣測,眾說紛紜。那麼,究竟我來貸的改名背後傳達了哪些信息呢?
  • 金融科技遠超想像,我來數科(我來貸)品牌升級新發展
    尤其是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帶來了遠遠超出金融領域的重要意義,為我來數科(我來貸)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參考。如今,雖然金融科技的大名甚囂塵上,但很多人依然對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金融科技就是IT,是金融系統、金融業務的數位化;有人認為金融科技是以數位技術為基礎的一系列金融輔助手段與工具;有人則認為談論金融科技時無法將金融與技術手段分開討論,金融科技實質上就是各類創新型金融業務模式、產品。
  • 數位化時代:我來數科(我來貸)上演「科技擔當」
    近幾年,「流量」成為了人們口中所頻繁提到的詞彙,而在金融圈內,「流量擔當」就要屬金融科技,到底什麼是金融科技對於外行人來說並無清晰的概念,但可以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就是金融行業與科學技術的融合,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裹挾著科技向前發展,在經過幾輪「換血」之後,立足於時代舞臺,我來數科
  • 我來數科(我來貸):大數據時代科技為王
    在大數據時代裡,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多了,也更加便捷了,能夠得到的數據也更加豐富和全面,尤其是在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之下,大數據和5G、AI、區塊鏈等前沿科技進行了深度融合,在全新且成熟的科技驅動背景之下,我來數科(我來貸)把握時代脈搏與科技風向,不斷升級自身產業驅動革新,現已煥發生機
  • 我來數科(我來貸):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智能金融科技服務
    近年來,在政策利好的大環境下,以我來數科(我來貸)為代表的、已經在金融科技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深厚金融科技優勢,並在金融科技研發與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的金融科技企業,無疑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對各地都有極強的吸引力。
  • 我來數科(我來貸)創新科技發展,發揮行業標杆效應
    而伴隨「新基建」的跑步入場,我來數科(我來貸)等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也將更進一步,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動能。近年來,金融科技在我國發展迅猛,比如大數據、雲計算、AI、5G還有區塊鏈技術正被廣泛地應用。尤其是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我來數科(我來貸)等金融科技企業打造的數字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
  • 我來數科(我來貸)以科技賦能業務,優化運營模式
    雖然鑑於各種原因,國內的金融科技起步比較晚,但由於巨大的金融市場和技術優勢,中國已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投資市場。作為一家純線上金融科技平臺,我來數科(我來貸)幫助用戶定製個性化方案,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務。至今,我來數科(我來貸)已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服務超4400萬用戶,並通過與不同產業的合作夥伴深入接觸打磨金融產品,解決行業痛點。
  • 「我來貸」變身「我來數科」背後:換湯不換藥?
    截至本次通報發布之時,仍有4款APP未完成整改,其中包括我來數科。對此,發現網致函我來數科,對方表示,經查實該通知書針對的是「我來貸」 App 安卓版(V5.3.6),該版本在2019年1月下架且不再提供服務。12月6日向工作組提交了整改報告說明,目前更新的我來數科App安卓版(V6.2.1)已對通知書中涉及的7項問題全部整改完畢。
  • 我來數科(我來貸)推出「生意貸」產品,助力小微企業復工復產
    為了應對此次危機,我來數科(我來貸)作為金融科技頭部品牌,率先為各類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服務與支持。我來數科(我來貸)認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以及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息了解和分析難度大;其次,效率低,單筆貸款可能只有幾萬幾十萬;再次,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差,風險程度較高。
  • P2P平臺監管趨嚴:我來貸平臺「高息暴收」換「馬甲」 我來數科重出...
    在今年的7月、9月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下發了諸多文件,敦促P2P平臺進行升級、自改。 作為一家在2013年推出的網上借貸平臺,我來貸提供高消費信貸、消費分期、信用租賃等服務。這家公司在9月25日宣布成為我來數科,企業宣稱在這次品牌升級後,會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通過數據處理、風險管理和獲客能力的提升去繼續開展消費信貸、消費分期等服務。
  • 我來數科(我來貸)重視金融與科技融合,深入打磨金融產品
    自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世界為之側目,而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由高速轉向高質量增長,再加上中國在移動網際網路和AI方面擁有領先的技術以及實體企業思考方式的轉變,我來數科(我來貸)等金融科技公司完全有機會引領全球企業服務的未來。
  • 數位化轉型勢在必行,我來數科(我來貸)線上助力中小微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世界經濟和生產秩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在我國的努力下,國內的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生產生活恢復都展現出了非常好的勢頭,這其中,金融科技凸顯出重要價值,為金融抗疫注入生機與活力,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助力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中也發揮出積極作用。
  • 我來數科堅持服務至上原則 全面升級保障用戶利益
    ,長期堅持服務至上原則的我來數科,便是深諳此道。2019年下半年,我來數科宣布品牌全面升級,將原來的品牌「我來貸」升級為「我來數科」,並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確立為戰略重心,以完善服務水平,為客戶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
  • 破局求變丨我來數科(原我來貸)眼中的大數據風控
    由此,大數據風控技術應運而生,並為我來數科(原我來貸)等知名線上金融科技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平臺基礎。眾所周知,大數據風控作為傳統風控方式的補充,主要利用行為數據來實施風險控制。大數據風險控制的作用就是從原來被拒絕的貸款用戶中找到合格用戶,識別出已經通過審核的高風險客戶和欺詐客戶。
  • 我來數科(我來貸)著金融科技「戰衣」,助力實體經濟恢復發展
    為緩解小微企業經濟壓力,知名線上金融科技品牌我來數科(我來貸)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我國的市場主體中,小微企業的地位毋庸置疑,佔比九成以上,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微型小微企業。目前全國小店數量超過1.1億,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穩就業的主力軍。但是,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非常弱。
  • 風控存漏洞、屢次被投訴,我來數科談何轉型?
    目前,WeLab在香港和印尼均有牌照布局,但在內地牌照方面仍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今年9月,WeLab旗下品牌「我來貸」宣布更名為「我來數科」,去掉金融相關的屬性,為自己貼上「科技」的標籤。12月初又宣布完成11億元人民幣C輪戰略融資。但在我來貸試圖轉型的背後,暴力催收、高利息、風險漏洞等問題仍待解決。
  • 我來數科暴力催收、高利貸、風險漏洞問題不斷
    上市折戟之下,我來數科的「金融科技路」同樣布滿荊棘。今年9月,WeLab旗下品牌「我來貸」宣布轉型,去掉金融相關的屬性,為自己貼上「科技」的標籤,更名為「我來數科」,標榜人工智慧風控優勢。但我來貸試圖轉型的背後,卻存在著暴力催收、高利息、風險漏洞等待解難題。我來數科陷高利貸輿論 暴力催收或成「死穴」天眼查數據顯示,我來數科其隸屬於WeLab旗下,是WeLab主要的營收來源,其運營主體為衛盈聯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為龍沛智。是一家網上借貸平臺,提供高消費信貸、消費分期、信用租賃等服務。
  • 金融科技創新爭當先,我來數科品牌持續煥發活力!
    作為純線上金融科技平臺,我來數科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技術創新研發,憑藉獨到的大數據風控和人工智慧兩大核心技術優勢,在科技金融領域內為用戶持續打造優質的產品及高質量的服務,在業內形成獨特的優勢,贏得更多用戶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