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紐扣領襯衫、休閒西裝外套、修身卡其褲、菱紋領帶……這些美國常春藤校園經典樣式,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在這裡,美國化並不是簡單地將美國偶像化,而是賦予全新的服飾語境,一如這個民族過去對外來文化的接納、挪用和輸出,美國文化記者W·大衛·馬克斯稱之為「脈絡重建」。定居日本十多年後,他寫下了英文著作《美式傳統:日本如何拯救美式風尚》,最近這本書以《原宿牛仔:日本街頭時尚50年》推出了簡體中文版。原宿是日本潮流聖地,牛仔是美國流行文化名片之一,借用兩個經典意象,作者梳理了日本街頭服飾發展的脈絡。這些故事裡藏著風靡一時的服飾浪潮,也可由此窺見日本的國民性格與文化精髓。
第一財經:1965年,VAN Jacket的攝影團隊來到哈佛,發現沒有年輕人穿著他們想像中的常春藤樣式,當時非常震驚。現在的常春藤學校,有沒有比較強勢的日本流行文化的蹤影?
馬克斯:比如,胸口有畢業年份的衛衣,在美國其實很少見。《Take Ivy》(記錄常春藤大學服飾檔案照片的日本雜誌)復刻版第一次在美國出的時候,兩個學生留意到這個現象,他們創立了Hillflint品牌,把記錄年份的傳統保留下來,再賣給美國學生。這並不是說某個日本潮流或單品,而是一種日式思維,把東西復刻成新的。
第一財經:日本的女裝呈現貼近歐洲的特質,而男裝是美式風格的繼承者,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
馬克斯:戰後,女性的服裝都靠裁縫做,直到1960年代末,圖案開始抄襲法國巴黎的女裝風格。男士傳統西服(學蘭)起初偏英式,看起來無聊單調,特別像制服,裁縫做得也不好。
男士成衣風格的興起完全借鑑美式風格,因為男性在就業、繼承財產上更有優勢,因此比女性成衣興起早。常春藤在1960年代就興起了,女裝主要借鑑歐洲傳統,要等到川久保玲之後,才算實現當代女裝真正的自我表達。
第一財經:日本商業化時尚在60年代以後就逐漸步向成功?
馬克斯:日本潮流其實直到90年代才比較流行,標誌是Bape香港店開業,還有其他日本品牌,也在那個時候進入香港的。它們是第一批真正用英文書寫時尚潮流、展示給全世界的。當時,日本品牌注意到它們在亞洲潛力不俗,一些很厚重的日式牛仔褲在印尼、馬來、泰國很受歡迎。
但其實,對東南亞潮流影響最大的不是日本,而是韓國。韓國品牌很便宜也很好模仿,在東南亞的街頭很好賣。那裡收入不高,但買件20美元的衣服還是可以負擔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1000美元的川久保玲。
第一財經:為什麼日本品牌選擇在香港登陸?
馬克斯:老實說,我很想了解,為什麼Bape在香港那麼流行,第一家海外店鋪就在香港。這家店剛開業的時候很紅,必須預約才能進去,迅速火了。日本原來沒有假冒商品的,香港店開了後,網上就有了假冒的Bape。
潮牌已經成了香港文化很重要的部分,它在日本最火也就10年,但在香港流行了20年。在日本,Bape算傳統品牌,它現在更像香港品牌,也賣給IT集團了。
第一財經:日本品牌的牛仔褲已經普遍比美國品牌貴,比如Evisu是Levi’s的幾倍,一些西方品牌也會有價格不菲的日本產牛仔褲,高品質的牛仔褲已經成為日本時尚的一個logo,這算不算最成功的反向輸出?
馬克斯:可以說,牛仔褲是日本時尚輸出最成功的例子。以鑲邊牛仔褲為例,1985年左右根本沒人關注,美國一些公司更不考慮生產這樣的風格,因為他們覺得沒什麼區別,就像端上來一杯蘇打水,裡面的冰塊是方是圓,他們並不關心。
對正統性的討論、堅持,就看是不是來源於這個國家的文化,比如美國生產和摩洛哥生產的區別,這是之前對牛仔褲的認識。鑲邊牛仔褲創造了另一套解釋方法,什麼是正統,就看它怎麼生產。其實美國很早就停止鑲邊牛仔褲的生產,所以很多日本公司會宣稱,它們用的是最傳統的方法生產牛仔褲。這是全球化爭論的一個焦點:哪裡生產不重要,怎麼生產最重要。未來二三十年,這個概念對中國很重要。
第一財經:日本人對時尚雜誌的信任和模仿,使之成為日本潮流趨勢重要的傳播者。你甚至提到,他們奉雜誌為《聖經》。
馬克斯:因為是外來的衣服,肯定要告訴大家如何穿搭。日雜通常有四五個寫手,這些人都是上流階級,他們每天收集簡報。很多雜誌不像教科書,但是讀者買帳,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比如,一個品牌想做黑、紅、綠襯衫,假如雜誌上只刊登了黑色款,商店就會立刻賣光,而另兩種顏色賣不出去。
第一財經:從日本民族性格而言,你覺得這種全球化的反向傳播,是不是一種必然?
馬克斯:日式思維很重要的一點,它是有一套規則的,判斷是不是遵守規則,就看它是不是注重細節。當美國服飾來到日本後,它像一個外來事物,沒什麼信心,日雜會很具體地告訴你怎麼穿,比如袖口要放多少。怎麼看他是不是穿的正統常春藤,就看他的細節,這就變成了關於細節的軍備競賽,比誰更注重細節。
生產商也是如此。有些品牌會說看我們的細節,有些企業會想更多法子。比如,以前牛仔褲是8倍浸染,現在是12倍浸染,變成了關於細節的爭論。也許,民族性、文化性對這一現象是有影響的,當代資本主義對這個結構的運作,就是誰能講一個真正的好故事。
第一財經:日本流行教父藤原浩說全球化的網際網路是「非常方便,但有點無聊」。今天,是不是難以再出現這種潮流聊」。今天,是不是難以再出現這種潮流的巨大流動了?
馬克斯:亞文化是邊緣化的,也許它會從主流文化吸取養分,但會保持距離,自成一體。網際網路的出現打破了亞文化格局,尤其在美國,可以看到人們對亞文化變得更加寬容,可以說亞文化已死。
藤原浩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他這麼出名,是因為他有別人無法掌握的資訊,他將嘻哈音樂第一個引入日本,那時候挺原始的,你知道什麼你就是什麼。但現在,人們聽嘻哈音樂是很容易的事,所以說,你了解什麼也不再重要。可以說,他的整個工作被網際網路打破、否定了。
關於酷的定義是,我有你沒有的東西,這個概念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再成立。藤原浩就像一個最有名的球星,但這項運動存在於1975~2000年,現在沒有了。現在我們對區別不太關注,對參與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