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不僅是優越的地理位置

2020-12-14 號外歷史之小亮

英國崛起歷程英國的崛起是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的,英國崛起歷程的起點應該籠統地歸至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在該時期,英國已經出現近代代議制政府的雛形,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並迅速發展,人本主義思想開始深入英國民眾內心,近代海軍也已經開始建立起來。

同時,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已然開啟,這一系列影響英國崛起的因素都已經出現或凸顯。英國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之後農民和地主收入最高的地區,當地的工商企業家不得不投入資金來開發人力的替代物,不然會徹底喪失在歐洲乃至世界市場的競爭力。羊吃人也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因為不把農民的收入降到一定程度,根本沒有人願意進工廠做工。直接的證據就是在工業革命以後,英國人的平均收入是下降的。而且英格蘭一直有重視技術的傳統,自威廉徵服以來各地封建主經常為了提高風力水力磨坊的效率張榜懸賞,也經常為了各種磨坊的歸屬在國王的法庭上打官司。

整個社會實際上都存在著重視技術,技術可以換錢的風氣。再加之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為航海提供導航服務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機械學家的收入暴漲,直接促進了全歐洲努力鑽研科學技術的風氣。在英國這個靠海運立國的國家,影響就更明顯,牛頓胡克等天文數學家出現在英國絕非巧合,乃是歷史的進程和個人奮鬥的產物。英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絕非什麼幾個穿越者可以扭轉的。

中國不行日本不行,歐洲也沒幾個國家行。英國之所以發展這麼快,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得天獨厚的島國位置,其他內陸國家被匈奴人蒙古人暴打或者互相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英國在旁邊坐收漁翁之利;二、正確的科技路線,前期君主專制保證了效率與統一,中期以後完美由封建制過渡到議會制,保證了工商業的興起從而率先到達三本科技——近代工業文明,與英國相比,東方某大國雖然在二本科技時一度繁榮昌盛,萬國來朝,但也由於二本科技停留時間太長耽誤了三本科技進度。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軍事學家、海權論的代表人物馬漢《海權論》中寫的特別的確切:如果一個國家處於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即用不著被迫在陸地上奮起自衛。

也不會被引誘在陸地上領土擴張,那麼由於其面向大海的單一性,相對於四周是陸地的國家就具有了一種優勢,英國相對於法國和荷蘭就具有這種優勢。英國由於距離歐洲大陸不進不遠,可以避免歐洲大陸的紛爭自由的進行國內的發展,可以自由的進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著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英吉利海峽,種種優勢使得英國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2、穩定的政治環境。英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使英國保持國內政策的連續性,可是實現國家的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不至於使國家的政策隨著政治動蕩的環境朝令夕改。英國最早確定了憲政制度。

1688年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穩定為國內的發展保駕護航。除此以外,英國具有島國的特性,推行漸進、連續的政策,注重慣例和傳統,形成了一部不成為的憲法。正是這些特性使得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那樣激進的變革。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麼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於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

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儘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崙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期間,英國成功吞併了蘇格蘭,並且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為英國日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和廣闊的殖民地空間的基礎。在自由市場經濟,資產者提倡經濟自由主義或自由放任主義,強烈要求實行完全的自由競爭政策,反對封建割據和閉關自守,主張國家不幹預經濟生活。在政治上,人民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主張,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制。

在文化方面,人民積極發展近代的文化、藝術,普及和提高教育,特別是大力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獎勵發明創造。這些措施對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從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時起即已存在,隨著自由競爭的發展而發展。具體表現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不斷發展,個別企業的有組織性同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對立,以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後導致爆發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第一次普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發生在1825年,波及英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到19世紀中葉,由於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危機便發展成為世界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在經濟危機期間,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極度的震蕩和混亂之中,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這一事實表明,自由資本主義有其很大的歷史局限性。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末。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原材料、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還有思想上的偉大成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發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第一聲號角聲。是英國國庫日益充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蒸汽動力的推廣。這主要應歸功於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機,使蒸汽的使用從煤礦中解放出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儘管英國不再是世界舞臺上的主角,但這絲毫未影響它日益鞏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皇見證了英國在落日前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時光。維多利亞時代是每一個英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

相關焦點

  • 「日不落帝國」英國如何崛起?
    四、合縱連橫:英國崛起背後的地緣政治與戰爭在西歐殖民時代的第三個階段,英國崛起了,成為了全球霸主,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此前先後崛起的西班牙、荷蘭、法國都成了英國人的手下敗將。很多人以為,英國崛起的原因是「圈地運動」,較早的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工場生產關係,或者是率先用保護民權的《大憲章》限制專制權力、建立了代議制的現代政體等原因。但這些解釋都有問題。首先,英國毛紡織業跟歐洲其它國家一樣,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不高,相對於歐洲其它國家也沒有顯著優勢,並不足以支撐它在大國競爭中取勝。
  •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崛起與衰落
    一個國家的崛起與衰落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 無非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指科學技術的水平,地利指適應當時科技水平的地理條件,人和指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集團。 以天時、地利及人和這三個因素我們來分析第一個「日不落」西班牙殖民帝國為何崛起和衰落。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在此背景下,每一個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都可能面臨來自海上和陸上的雙重戰略壓力。從國家追求絕對安全的角度講,只有同時獲得海陸兩線的戰略優勢才能夠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與影響力。但問題在於,所有因奉行絕對安全哲學而進行的努力不僅會被體系內其他大國間構築的海陸「聯姻」所抵消,同時也會導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猶如一戰前德意志第二帝國所面臨的「威廉困境」之中。
  • 大英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一個國家的崛起與衰落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無非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科學技術的水平,地利指適應當時科技水平的地理條件,人和指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集團。以天時、地利及人和這三個因素我們來分析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大英殖民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 「閱讀隨筆」觀歷史風雲,看大國變化(《大國崛起》)
    《大國崛起》這本書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之前看過央視出品的一部紀錄片《大國崛起》,看的是熱血澎湃。不過今天看到的《大國崛起》主編是朱東來,和當年的紀錄片沒有直接的關聯,也有其他主編的同名書籍。雖然主編不同,形式不同,講述的國家以及順序基本是一致的。
  • 【中考攻略】歷史複習專題三——大國崛起(下)
    1.大國崛起的原因有哪些?①先進的思想文化影響,如:文藝復興運動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影響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等。②政治體制創新,如:1787年美國憲法確定民主共和制(總統制)、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
  • 江蘇將要崛起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或將成為下一個「南京」
    與優越的地理環境、便利的交通、豐富的旅遊資源、國家支援政策和地方發展方向等密切相關, 江蘇是國內第二大經濟強省,是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出色的省,經濟實力很強, 今天的小編想介紹南朝齊梁故裡常州,江蘇將要崛起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或將成為下一個「南京」。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作者得出海權與大國崛起具有高度正相關性的結論,即海權發展與大國崛起息息相關,強大的海權是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 近代英國海權興起歷程 英國是偏居歐洲大陸之外的一個小小島國,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英吉利民族的發展與海洋密切相關。
  • 全球4個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國家:中國上榜,第二個周邊都是小弟
    全球4個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國家:中國上榜,第二個周邊都是小弟眾所周知,地理位置對一個地區的發展尤為重要。我國許多發達城市的成功都離不開優越的「地利」。比如九省通衢武漢,全國鐵路交通樞紐的鄭州。而放眼全世界,世界上有哪些國家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呢?中國毋庸置疑,中國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之一。氣候上,中國地處亞熱帶,以季風氣候為主,四季分明,冷熱適中。中國連接所有亞歐板塊,對中東的影響極大。為什麼強調中東,因為如今的「世界中心」不是美國,不是歐洲,而是中東。
  • 明治日本大國崛起的另類觀察
    二、對外擴張的大國崛起模式如果說國家主導的重商主義是明治日本大國崛起的經濟基礎,那麼以中國和遠東地區為目標的對外擴張,便是日本作為新興大國的突出表現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日俄戰爭是日本大國崛起的標誌性事件。戰爭的勝利表明日本正式邁入世界大國的行列,而且這一切僅僅是開始。
  • 日不落帝國戰後急速衰敗,如今英國還會機會奪回「霸主」地位嗎
    曾經的英國自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國際社會上最先承認的日不落帝國是西班牙,只是後來西班牙逐漸衰退了之後,英國漸漸崛起並「搶走」了這個稱號。
  • 大國崛起之兆,必有文化輸出在前
    什麼是真正的大國!國土廣袤?經濟富裕?軍事強大?這些都只是一個大國的特徵。但不是一個大國最重要的標誌,一個大國真正的標誌在於你的思想文化是否被世界所認同。就好比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並不在於他的肌肉發達或是否有錢,而在於他的思想文化素質。
  • 國家的崛起地理位置也很重要,為什麼大英帝國時代沒有遷都美國?
    而且一戰過後,法國還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歐洲大地上法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老大,英國人不僅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反而在戰後還沒有獲得多少利益。相反英國還需要耗費精力去想辦法抑制蘇聯和法國實力的膨脹。這就讓英國本身損失不小。
  • 小小的英倫三島,最後崛起成一個大帝國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著英國的崛起,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 王善平:大國崛起接力賽亟需領跑高手
    原標題:大國崛起接力賽亟需領跑高手   大國崛起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跨越十幾代人的接力賽。作為治國團隊的核心,領袖是一代人中的領跑者,也是歷史接力棒的傳承者。
  • 西班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西班牙,曾經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半島東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島內平原主要分布於海岸線附近,內陸的山脈縱橫,將半島切割為若干個較為獨立的地理區域。西班牙海岸線漫長,擁有眾多天然良港,並且同時瀕臨大西洋與地中海兩片海洋,這些地理特徵為西班牙在15-16世紀的崛起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 曾經的「巨無霸」英國,為何與中國不同,永遠不可能崛起了?
    縱觀世界歷史,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往往是此消彼長的,有國家崛起,就有國家衰敗。唯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在沉寂一段時間後,又可以東山再起,重新回到世界之巔。這方面的典型就是中國,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不斷上演著崛起、衰弱、再崛起的劇情。但有些國家就不同了,正如本文要說的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一旦衰落,幾乎沒有再次崛起的可能,這是什麼原因呢?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隨著崛起而來的是,德國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歷史上大國崛起的悖論:實力越是增加,其他大國就越是疑懼,它的外部安全壓力反而不斷增加——德國的統一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力量結構,而且這種改變是以在戰場上打敗歐洲五大國中兩個大國(奧地利和法國)的激烈方式來實現的,必然引起其他國家的強烈不安和反彈。
  • 蕭瀚:政治海洛因—帝國崛起的幻覺
    這段話是理解《帝國崛起病》核心思想的基礎。在「憲法這頭獅子」和「帝國崛起病」這兩篇裡,黃鐘通過美國的有限對外戰爭與日本走向滅亡的兩個案例表明,並沒有可靠證據表明共和國就意味著一定不會產生帝國行為,比如當年的美西戰爭,黃鐘強調兩種不同政體的制度安排,差異體現在別的方面,這遠比是否會發生帝國行為要深刻得多。
  • 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中國離超級大國還有多少路要走?
    從超級大國這個名詞出現以來全世界共出現過4個超級大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這4個超級大國的崛起之路。現今世界上只有美國一一個超級大國,曾出現的三個超級大國均在歐洲。世界上第一個被冠以超級大國稱號的就是西班牙帝國,第二個出現的超級大國就是英國,另外一個就是同美國一樣在二戰之後同時成為超級大國的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