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18世紀以來英國以海權推動國家崛起的戰略及政策,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連續性,並未因國王或首相更迭而出現偏離或失誤。由此,相對寬鬆、自由、體現民意的政治體制,避免了個人專權對於國家外交政策的不利影響,因而成為英國崛起並樹立霸權的政治保障。

海權與大國崛起

自1500年新航路開闢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都以不同方式,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演繹著大國崛起的奇蹟。

「崛起」是一個特定概念,是指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在其所處的國際體系內的力量排位,快速提升,進而成為該體系內一流大國的歷程。大國的崛起,從根本上說,就是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且在與他國競爭中佔據優勢的過程。美國學者小約瑟夫·奈將綜合國力等同於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是指支配性的實力,包括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軟實力是指吸取性的實力,包括國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程度等。而自1500年以來人類開啟的海洋時代中,海權則成為綜合國力中的關鍵要素。修昔底德最早提出「海權(Sea Power)」一詞,並將其解釋為「海洋的權力」(Power of the Sea);阿爾弗雷德·馬漢對此做了進一步闡釋,認為海權「不僅包括海上的軍事力量,還應包括和平時期的商業和航運」,是「憑藉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不過,最為全面、客觀的界定要數薩姆·坦戈裡蒂,其將海權界定為「一國國際海上商業和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將軍事力量投送到海上以對海洋和局部地區的商業和衝突進行控制的能力,以及利用海軍從海上對陸上事務施加影響的能力的總和。」綜合多位學者對於海權的界定,筆者認為,海權涵蓋的要素包括:海上軍事力量;海上商業及航運力量;海上航線及戰略要地的控制力。這三大要素緊密相連,共同構成海權的三大支柱。而這三大要素,直接受制於綜合國力中硬實力與軟實力中的多項因素。

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表明,海權與大國崛起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海權優勢是大國崛起的前提和基礎,大國崛起後則進一步發展與擴大海權,進而維繫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的霸權國地位。在理論方面,西方眾多學者從多角度對於二者之間的關聯進行了深入分析。馬漢認為,海權在國家的成長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海權的適當運用可增長國力和財富,世界的統治地位可通過制海權來獲得。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莫德爾斯基和湯普森從國際體系視角分析了海權的歷史作用,進而提出了著名的「海權—世界霸權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自16世紀以來,大約每隔100年就會出現一個海權霸權國,典型的如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18和19世紀的英國以及20世紀的美國。這些國家確立世界霸權的關鍵,就在於其擁有自己所處時代的主導性的優勢海上力量。作者得出海權與大國崛起具有高度正相關性的結論,即海權發展與大國崛起息息相關,強大的海權是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

近代英國海權興起歷程

英國是偏居歐洲大陸之外的一個小小島國,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英吉利民族的發展與海洋密切相關。進入近代社會之前,英倫三島屢遭外族入侵: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入侵不列顛,並建立統治達四個世紀之久;公元5-11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北歐的維京人(丹麥人與挪威人)也曾入侵英國並建立自己王朝;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入侵不列顛並開創了諾曼王朝。抗擊外族入侵,保衛國土安全,成為不列顛民族建立海軍、發展海權的首要因素。

儘管英國海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阿爾弗雷德大帝,但海軍正式創建則是在15-17世紀的都鐸王朝統治時期。這是英國民族國家形成階段,也是新航路開闢拉開序幕時期。出於捍衛國家安全及對外殖民擴張需要,歷任專制君主都極為重視發展海上力量。亨利七世主持建造了龐大的常規戰艦,開闢專門的船塢用於商船的養護,並對建造百噸以上商船者給予補貼。亨利八世正式創建王家海軍,引進造船工匠,創辦航海技術學校,並製造出能發射火炮的戰艦,海上力量初具規模,亨利八世因此被稱為「海軍之父」。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輕型艦船和快速艦船得以設計發明,火炮技術不斷更新。此時,英國海上力量已躋身歐洲強國之列,不僅足以保障自身安全,而且得以在海外殖民探險與實施海盜劫掠行為。

亨利八世像

英國海權崛起的過程,從本質上而言,就是不斷通過戰爭,來挑戰乃至擊敗既有海上霸權國家的過程。1588年,英國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戰勝了龐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顛覆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英國開始步入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主要參與者行列;這同時也標誌著英國海洋政策由早期純防禦轉向積極防禦,由「貿易制海」轉向「貿易與軍事制海並重」的階段。17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向「海上馬車夫」荷蘭發起挑戰。為了在海外市場排擠荷蘭人,英國頒布《航海條例》,宣稱從英國及殖民地進口的貨物,只能由英國或殖民地的船隻來運送,這引發了17世紀50、60、70年代的三場英荷戰爭。雖然在戰場上互有勝負,但是從戰略上看,荷蘭的海上優勢地位開始喪失。荷蘭不僅喪失了北美的殖民據點新阿姆斯特丹,而且被迫接受《航海條例》,接受英國所制訂的遊戲規則。英國開始向海上霸主邁進,此時唯一能對英國構成挑戰的就是法國,而英法之間的殖民爭霸進行了一個世紀之久。

在這場霸權爭奪戰中,英國時而採取均勢、時而採取結盟政策來抗擊法國。此間戰役包括:1688-1697年奧格斯堡同盟戰,1702-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1793-1815年拿破崙戰爭。七年戰爭是英法海上爭霸鬥爭的頂點,英國通過七年戰爭不僅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英國確立其海上霸主地位。拿破崙戰爭期間的特拉法加海戰,徹底擊潰了拿破崙入侵英國本土的夢想,百餘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局面至此結束,英國成為稱雄全球的海洋帝國,其海上霸權維持一個世紀之久。

海權在英國霸權崛起中的作用

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海權在近代英國霸權崛起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其一,海權是英國抵禦外敵入侵、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國崛起首先建立在自身安全的保障上。自都鐸王朝以來,英國再也沒有被外敵入侵並佔領過,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是其關鍵所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被趕下臺的詹姆士二世及後續兩位王位覬覦者長期流亡法國,並在1689年、1715年與1745年,在法國支持下三次發動叛亂,懾於英國強大的海軍及其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法國軍事介入的企圖一直未能實現。19世紀初的反法戰爭期間,拿破崙對英國實施海上封鎖,並做好了渡海入侵的準備,但英國採取的戰略是禦敵於國門之外,特拉法加海戰的失敗,徹底擊潰了拿破崙的迷夢,英國本土的安全得以保障。

其二,海權是「日不落帝國」得以建立及維繫的基石。近代英國建立的「日不落帝國」,分為前期以北美為中心的第一帝國(重商主義帝國)、以印度為中心的第二帝國(自由貿易帝國)。帝國所轄殖民地,一部分是對於土著領土的直接佔領,如澳洲、東非、西非等地;另一部分則來自從荷蘭、法國等對手中的搶奪,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成為帝國建立的基礎。極盛時期的帝國,其控制的領土面積是本土110多倍,人口佔世界總數的四分之一,而這一龐大帝國的維繫,有賴於英國始終保持著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例如在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強大的英國海軍成為英國與法國相抗衡的基礎。1704年,英軍攻陷直布羅陀,並在附近的馬拉加海面與法國海軍展開激戰。儘管雙方均損失慘重,但英國卻保持住了對直布羅陀的控制,使得法國土倫艦隊和布雷斯特艦隊的聯合行動更為艱難,因而取得戰略上的勝利;與此同時,在北美戰場上,英國軍隊奪取哈德遜灣、紐芬蘭等法屬殖民地,向「日不落帝國」邁進。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其三,海權是工業及貿易霸權長期持續的基礎。英國是工業化的先驅,工業化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到19世紀中葉,英國迅速崛起成為工業霸權國,其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2 %,佔歐洲人口的10% ,但現代工業生產能力卻幾乎相當於世界的40%-50% ,歐洲的55%到60%。英國成為全世界的加工廠,其龐大的遠洋船隊將本國生產的工業品運往世界各地,再把各地的原材料運回本土,加工成工業品後再銷往世界各地。在此過程中,強大的英國海軍成為英國工業霸權及海外貿易擴張的重要軍事保障:它不僅確保了英國商船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的航行安全,而且還以武力威懾方式迫使其他國家接受英國訂立的貿易規則。

其四,海權是19世紀英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體系的根本保障。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新航路開闢,此後海洋不再作為天塹而是化作人類交往的通衢。進入19世紀後,海洋成為英國所開創的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英國改變重商主義時代的貿易保護政策,在19世紀中葉打出自由貿易旗號,以開拓世界市場,促使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即全球性的了。由於英國是世界海洋的主宰,又開啟了自由貿易大門,近代意義的全球化浪潮終於形成。英國依靠「炮艦外交」(憑藉其自身擁有的強大海權,通過武力威脅的方式,採取強硬動作加大談判砝碼,從而影響與達成既定的政治目的或對外政策,實現國際戰略目標)來威懾其他國家接受自由貿易規則,倡導「公海航行自由」,打擊海盜以及私掠行為,建立起以海權為基礎、以自由貿易為規則的新型全球化國際秩序,即「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崛起模式的特點

在近代世界史上,英國走上了一條以發展海權為先導的大國崛起之路。如前所述,這並非一條和平崛起之路,而是一條充滿腥風血雨的戰爭強國之路。通過一次次戰爭,英國戰勝了曾經的強國或霸權國,即西班牙、荷蘭、法國,一躍而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霸主。從對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歷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

其一、英國以海權促進大國崛起之路,依賴於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政策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工業革命前,英格蘭銀行的建立以及國債制度的實施,為英國建設海上力量、發展海權,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柱。工業化以後,工業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使得英國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海權方面。1889年,英國通過《海軍防禦法》,提出了確立海上力量絕對優勢的「兩強標準」,即英國艦隊應該至少等同於可能與之為敵的任何兩個歐洲強國的聯合艦隊,而強大的國力是英國推行兩強標準的保障所在。

其二、英國在海權推動國家崛起過程中,英國走了一條靈活的外交路線,英國並非以一己之力來單打獨鬥,而是採取孤立與結盟相結合的均勢外交政策,最終崛起成為霸權國家。在海權及霸權崛起過程中,除了軍事上的對抗與戰爭以外,英國還根據形勢變化制定了適宜的外交政策,即「歐洲均勢」政策。具體表現為:針對歐洲大陸強國,在不同時段,英國不斷地衡量情勢,總是選擇站在較弱或受威脅較大的一方,與之聯合或結盟,來打擊或削弱歐洲大陸霸主,以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例如,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英國則站在奧地利一方,以對抗有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及薩克森支持的普魯士。在七年殖民爭霸戰爭中,英國又選擇站在普魯士一方,對抗奧地利、俄國、法國和薩克森及瑞典結成的另一方。當拿破崙帝國崛起後,英國又聯合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如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俄國、撒丁王國等,組建七次反法聯盟,在滑鐵盧之戰中徹底擊潰了歐洲霸主法國,使歐洲又回歸到傳統大國制衡的均勢時代。

滑鐵盧戰役油畫

其三、從政治方面看,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君主立憲制度下議會主權的確立,以及與海外擴張相關聯的新貴族及工商業階層對於議會主導權的控制,促使國家在發展海上力量方面保持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與連續性,這為海權及霸權的崛起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光榮革命後的一個多世紀,是英國與法國進行殖民爭奪、並進而確立世界霸權的時代。

此間,君主立憲制建立後議會主權地位的逐步確立,避免了不同君主的個人喜好對於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力。國王雖為一國之主,統管國家內政外交,但其決策不再依據其個人意志,而需要更多地反映議會以及大多數民眾的訴求。而18世紀後殖民爭奪的加劇以及商業貿易的擴張,使得擴張英國海外利益成為政治精英及民眾的共識,由此在議會制定的對外政策中得以體現。有學者為此指出:「從歷史回顧來看,1689-1815年間呈現出一種主流,即社會各階層廣泛贊同國家的對外和貿易戰略;即使在與北美殖民地人發生無利可圖的衝突時期,這種贊同也保持了平衡。」在這種潮流之下,18世紀以來英國以海權推動國家崛起的戰略及政策,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連續性,並未因國王或首相更迭而出現偏離或失誤。此,相對寬鬆、自由、體現民意的政治體制,避免了個人專權對於國家外交政策的不利影響,因而成為英國崛起並樹立霸權的政治保障。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大英帝國的極盛期

結語

綜上所述,英國的經歷表明,海權與大國崛起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聯:海權促進了大國崛起;大國崛起後又進一步發展與壯大海權,最終成就了英國的帝國夢與霸權夢。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英國是個典型海島國家,其以海權成功鑄就的大國夢對於其他陸海複合型國家的借鑑意義較為有限;其二,無論是發展海權還是建立霸權,絕不僅僅是強化軍事力量與增強經濟實力的過程,而且還需要外交、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綜合保障。其三,發展海權與大國崛起,從根本上而言,依賴於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大的綜合國力是海權與大國崛起的基礎,但綜合國力下滑、基礎喪失時,海權與霸權的衰落將成為必然。

作者簡介

劉金源, 1972年生,安徽望江人,1999年於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近現代史;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曾赴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杜倫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從事訪問研究;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領軍人才、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榮譽;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4項;出版《英國通史》(第四卷)、《現代化與英國社會轉型》、《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運動》等專著十餘部,在《世界歷史》、《人民日報》及《光明日報》理論版等發表論文100餘篇;研究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相關焦點

  • 中華海權:廢墟之中崛起
    對於近代以來,任何一個胸懷海洋和世界的民族而言,這樣一本小書中,凝結了一個民族對海洋的全部雄心和嚮往,安定而富足之後,一定會有人翻開這本書。對於中國而言,這些屈辱的記憶都是歷史留下的教訓,中華之崛起,不能沒有海洋和海權,中華之崛起,更不能沒有海軍之崛起,世界海洋之上更不能沒有漢船艨艟,遠涉重洋的身影。自晚清國門洞開至今,中華海權歷經無數興廢,最終艱難走過170餘年的崢嶸歲月,廢墟之上重新崛起。
  • 海上風雲|英語民族的海權興替
    因為起源於英國的英語民族曾以海上貿易和海權擴張走遍了大半個世界,開拓了3700萬以上平方公裡的殖民地(英美總和計算),成為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重要引領者。無論在大航海時代開啟的資本主義擴張競賽,還是戰後國際秩序重構,他們都是領先者,自近代以來兩次執世界海權的牛耳,叱吒了五百年來的海上風雲。回味這段歷史很有啟示意義。
  • 從大陸走向大洋:末代海洋霸主美國,海權與海軍的崛起
    相對陸地文明,海洋文明崛起得較遲,有趣的是,自從這兩個性質的文明崛起以後,隱隱一直有對抗的趨勢,雖然沒有任何一個衝突的由頭是對方是「海洋或陸地國」。我們在歷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的這樣的例子,在第一代海洋文明崛起的國家便是從地中海發源的希臘,與它打了三次戰爭的波斯便是陸地文明的強國,而希臘的內部矛盾,斯巴達、馬其頓都屬於陸地國,而雅典擁有著強大海軍,屬於海洋國。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本研究所關注的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在戰略空間分布上應包含兩個基本特徵。第一,這類國家必須既有綿長的領海基線,同時又不能四面環海而遠離大陸。因此,近代崛起的日本、英國這種典型的離岸海權國就不符合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的特徵。第二,這類國家與周邊其他陸上強鄰存在著明顯的安全博弈這一條件將崛起的美國作為地緣政治中的特例排除在關注普遍性的研究之外。
  • 觀察家 | 海權的陷阱與英德爭霸
    德國在一戰之前的經濟規模已超過英國,科學與技術更領先世界,但英國的外交更老到(其地理位置允許它可以做最後選擇),金融更發達。此外,僅有強大的海軍力量不足以獲得海權,地理決定這種力量能否得到有效使用;另外還至少需要一個遍布全球的海軍基地網絡——對於英國是數百年擴張和經營的結果;對於美國則是二戰勝利的結果,其過程都不是和平的。英國是島國。美國是一個類島國,只有兩個力量有限的陸地鄰國。
  • 大國崛起: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不僅是優越的地理位置
    英國崛起歷程英國的崛起是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的,英國崛起歷程的起點應該籠統地歸至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在該時期,英國已經出現近代代議制政府的雛形,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並迅速發展,人本主義思想開始深入英國民眾內心,近代海軍也已經開始建立起來。
  • 英國皇家海軍的興衰浮沉
    近代以來,大國的興衰無不與海軍的發展密切相關。   數百年來,從西班牙到荷蘭,從英國到美國,幾乎每個大國的崛起與發展都與海軍的強大、海權的鞏固息息相關。即日起,「天下軍事」推出「大國海軍」系列策劃,解讀海軍在國家崛起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視各國海軍的歷史與現狀,可從中得到諸多啟迪與借鑑,敬請關注。   ——編 者   在人類歷史上,要了解海軍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繫,英國無疑是最佳樣本。
  • 「日不落帝國」英國如何崛起?
    四、合縱連橫:英國崛起背後的地緣政治與戰爭在西歐殖民時代的第三個階段,英國崛起了,成為了全球霸主,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此前先後崛起的西班牙、荷蘭、法國都成了英國人的手下敗將。很多人以為,英國崛起的原因是「圈地運動」,較早的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工場生產關係,或者是率先用保護民權的《大憲章》限制專制權力、建立了代議制的現代政體等原因。但這些解釋都有問題。首先,英國毛紡織業跟歐洲其它國家一樣,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不高,相對於歐洲其它國家也沒有顯著優勢,並不足以支撐它在大國競爭中取勝。
  • 宗奇奧海戰:奧斯曼艦隊崛起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權衰敗
    經過數百年的投資經營,他們在地中海東部建立起穩定而成熟的海權體系。同時,依靠商業資本運作與發達的諜報系統,讓自己的海上霸權看上去是牢不可破。 然而,奧斯曼帝國的不斷擴張,卻敲響了威尼斯海權的喪鐘。尤其是在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帝國的政策已不可避免的從陸地輻射向海洋。
  • 「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
    目錄一、中國近代地緣政治變動及其規律二、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的特點三、人民:地緣政治中最能動的因素四、中國與周邊地緣政治互動棋譜中的「支軸國家」五、簡短的結語民族的崛起是人的自覺過程和歷史的自然過程的統一。
  • 英國是怎麼衰弱的?美國又怎麼崛起?一篇文章讓你看懂全球形勢!
    英國正是藉此歷史性的機遇,擊敗了其他具有潛在海洋優勢的競爭對手,如海上馬車夫荷蘭、海洋霸主西班牙,建立起自己的渠道霸權。進而由渠道而延伸到整個生態,控制了大片資源產地和銷售市場,通過工業革命建立起製造業優勢,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霸權。經濟霸權與軍事霸權相輔相成,日不落帝國烜赫一時。
  • 《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
    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複雜性,導致中日之間語詞概念的傳播、互動與共享關係受到種種因素的幹擾,以至於後世在談論時總是以訛傳訛。陳力衛在此書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在對比中日近代出版的報紙雜誌和辭典收錄狀況之時,陳力衛還對概念背後的社會思潮進行了復盤,重新回溯了近代中日兩國的社會思想變遷和東亞文化的互動歷史。
  • 德意志「帝國海軍」是怎樣崛起的
    本書採用非傳奇寫法,嚴謹之餘亦妙趣橫生,同時以德國海軍雄心勃勃的崛起之路與風雨飄搖間悽慘收場的過程為全書暗線,強有力地闡述了這場現代海權之爭的經驗與教訓。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一舉擊潰法西艦隊,為大不列顛贏得了百年之久的「Pax Britannica」——「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至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召開,大英帝國的國勢進入全盛。
  • 因時而動,與時俱進:近代英國鄉紳子弟教育如何成就自身和國家?
    在傳統的英國社會,教育不僅僅是彰顯社會地位的標誌,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謀求貴族身份和職業的重要途徑。近代英國鄉紳階級緊抓時代發展的脈絡,深刻貫徹教育為先的理念,積極培養子弟,使得他們成為了近代英國發展的希望,英國也正是在這群人的手裡逐漸走向繁榮富強,進而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日不落帝國」。
  • 海權專家:中國應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兩大區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
    海權 》一書的作者胡波,在2020年第6期《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發表文章《全球海上多極格局與中國海軍的崛起》。在海上特別是毗鄰大國的近海區域,海權必須與陸權分享權力,而核威懾基本杜絕了大國間大規模的戰爭「洗牌」,海上格局的轉換將非常緩慢,但「一家獨大」的局面註定要走向終結,海上多極格局正在形成。在可預見的將來,憑藉陸權的支持和輻射效應,中國在西太平洋、印度在北部印度洋、俄羅斯在北極附近海域,都擁有改變權力格局的潛力。
  • 近代早期英國的糧食問題與政府應對
    在近代早期,歐洲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商業社會轉型。在此過程中,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社會利益關係日趨複雜,貧困、饑荒等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社會治理面臨複雜環境。歐洲國家採取怎樣的治理手段和方式?取得怎樣的成效?社會治理呈現出怎樣的特徵?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聚焦近代早期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分別介紹其如何應對饑荒問題、貧困問題以及對不同層級人口進行治理,以期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 「時髦婚姻」:近代英國貴族與商人的聯姻
    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近代英國的婚姻生活發生了重要變化,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貴族與商人的聯姻,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商主義與貴族精神相結合的產物。這種較為時髦的婚姻模式,為我們認識近代英國社會生活變遷提供了一扇窗口。
  • 英國人: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千年文明和民族自豪感!
    近日英國教授在給學生演講時語出驚人並且走紅網絡,他表示中國的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竟然擁有6千年的歷史文明,而且一直都是那麼強,並指出:東方雄獅崛起與西方的衰落。眾所周知地球上擁有四大文明古國,然而只有中國歷史悠久並且千年不倒永遠強盛。
  • 告別饑荒:近代早期英國的農業革命
    本期主持:向 榮(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期主題:「近代早期」的歐洲史研究    主持人語:傳統史學將文藝復興以來的歷史統稱為「近現代史」,其中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被視為大轉型、大變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