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婚姻」:近代英國貴族與商人的聯姻

2020-12-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雪松 劉金源,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婚姻家庭作為一種制度性的約定和安排,對社會轉型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近代英國的婚姻生活發生了重要變化,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貴族與商人的聯姻,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商主義與貴族精神相結合的產物。這種較為時髦的婚姻模式,為我們認識近代英國社會生活變遷提供了一扇窗口。

  貴族與商人婚姻觀念的變化

  首先,經濟利益的考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貴族婚姻觀念的轉變,從富有商人階層中挑選配偶成為貴族子弟的又一選擇。長期以來,英國貴族的「婚姻伴侶一般在一個很狹窄的社會範圍內選擇」。貴族在安排婚姻時,更注重與爵位繼承人聯姻,並表現出輕視工商業者的態度。16—18世紀期間,由於大量財富用於建造豪宅、舉辦宴會等事務,部分貴族在經濟上陷入危機。對財富的追求,促使貴族改變了階層內部通婚的觀念,力圖與富商聯姻。當社會上層將金錢視為婚姻的主要目標時,貴族婚姻觀裡的等級制因素逐漸弱化,富商成為貴族主要的擇偶對象。

  其次,「向上流社會看齊」的價值取向促使商人尋求與貴族階層通婚。近代早期,雖然商人經濟力量不斷增強,但就社會地位而言,貴族憑藉高貴的血統和特權仍然處在社會上層,並主導著主流社會價值觀。為提高社會地位,商人逐漸調整自身的擇偶觀念。以往,商人婚姻多以發展商貿關係為目標,配偶大都來自商界內部。但隨著對權勢的渴望,商人開始謀求與貴族和鄉紳通婚。正如法國史學家保爾·芒圖所說:「當血統貴族力求通過商業致富時,商業貴族則想獲得權力和威望。」在當時的英國,除了通過置辦土地房產、購買爵位晉升貴族行列外,與爵位繼承人聯姻成為商人進入貴族階層的一種捷徑。

  貴族與商人聯姻的實現,同樣也得益於17—18世紀婚姻決策權逐步從父母向子女的轉變。17世紀前,英國上層社會的主流婚姻觀認為,子女配偶的選擇應由父母、親屬等「友人」決定,擇偶標準則以家族政治和經濟利益為主。由此,婚姻的等級限制非常嚴格,子女幾乎沒有選擇權。但17世紀後,婚姻決策權逐漸從父母向子女方面轉移。1645年,達德利·諾斯勳爵指出:「父母應讓子女完全自由處理他們的婚姻大事。」與此同時,擇偶標準也趨於多樣化。當時社會中上層男子在擇偶時,認為完美的妻子應該「文明、富有、年輕、聰明、優美並且具有高貴的容貌」。而且,婚姻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觀點也日益受到重視。

  貴族與商人聯姻現象的演進

  事實上,作為社會上層的貴族與社會中層的商人,這兩大階層之間的聯姻存在於近代英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段。早在16世紀,貴族就利用與商人結親的方式獲取財富。1591年,出於對豐厚嫁妝的渴望,斯塔福德勳爵寫信懇請伯利勳爵運用其影響力,去敦促「一個富有市民,把其女繼承人嫁給他的兒子」。縱觀整個16世紀,雖然貴族與商人存在部分通婚現象,但英國貴族依然有著較強的門第觀念,男女婚嫁講究門當戶對,貴族與商人的聯姻並不普遍。

  17世紀後,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日益增加。1646年,基於財富因素的考慮,伯克利伯爵娶了東印度公司商人約翰·馬森伯德的女兒伊莉莎白為妻。1669年,貴族威廉·溫德姆與富商約瑟夫·艾什的長女成婚。17世紀20年代,一部分商業巨頭也力圖通過聯姻來實現向上層社會流動。威廉·科凱恩成為大商人後,為躋身上流社會,將其五個女兒分別嫁給了三個伯爵、一個子爵和一個男爵。在科凱恩去世後,因為繼承了大筆財產,其寡妻得以嫁給身份更高的多弗伯爵,成為貴族家庭中的一員。可見,在17世紀政治局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貴族與商人的聯姻並未中斷。

  1688年光榮革命後,貴族的政治權勢不斷增強,但與商人的聯姻依然延續下來。1695年,貝德福公爵家族的塔維斯託克侯爵娶了一位富商的女兒伊莉莎白·霍蘭德為妻,憑藉妻子帶來的巨額嫁妝,公爵家族的地產大為擴充。1702年,被債務纏身的沃寧頓伯爵專派兩位代理人為其尋找合適的配偶,最後伯爵娶了倫敦富商的愛女瑪麗·奧德伯裡。成婚後,伯爵就用其夫人的4萬鎊嫁妝還清了債務。貴族還利用富商的財富來擴充地產。18世紀是貴族的時代,但貴族越來越傾向於在商人子女中選擇配偶,貴族與商人的聯姻現象日漸普遍。

  聯姻推動英國社會轉型

  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推動了近代重商主義的傳播。在近代早期的英國,農業經濟仍佔據主導地位。但隨著貴族與商人的聯姻,通過商業貿易來「合理謀利」的精神在社會進一步傳播開來。在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中,起先鋒作用的正是一些新貴族。除鼓勵長子以外的孩子進入商業領域外,一些貴族也利用與商人的姻親關係涉足商業活動。貴族及其子女在工商業領域的活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重商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

  貴族與商人的聯姻,促進了社會結構的分化與整合,壯大了中間階層的力量。近代早期,英國各社會分層之間存在著由婚姻關係、家族親屬關係、睦鄰朋友關係、庇護與服從關係構成的溝通管道。通過這些「升降梯」,社會各階層不斷地分化與融合。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是典型的垂直流動。通過聯姻,商人為自己在上流社會獲得一席之地,也使自己的活動範圍和影響力不斷增長,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為英國從貴族社會向市民社會過渡提供了前提。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婚姻作為一種社會關係,其發展演變對於社會變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16—18世紀的英國,貴族與商人之間的聯姻,使兩個不同階層得以充分接觸與交流,促使原本相對靜態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和流動性;貴族與商人之間的聯姻,推動著英國經濟倫理、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5日 14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金錢與門當戶對,16至18世紀英國中上層階級有著怎樣的擇偶標準?
    但婚姻生活不能不依賴物質和社會條件,除感情以外,擇偶時還會有其他標準。  16至18世紀的英國有多層階級構成的社會,宮廷貴族、鄉紳、商人、財產擁有者和貧困者,他們各自有著特有文化,有著各自的交流網和價值觀,擇偶標準也存在差異。
  • 用藝術告訴你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多麼荒謬:《時髦的婚姻Ⅰ:訂婚》
    他是英國著名的畫家、版畫家、諷刺畫家和歐洲連環畫漫畫的先驅,那麼今天我們來講的就是他最拿手的諷刺畫,他的許多作品都具有諷刺和嘲笑的特點,他諷刺嘲笑上流社會奢靡敗壞的惡習或是社會上出現的不良風氣。後來這一風格被人們稱之為「荷加斯風格」,咱們今天來講講他的一組諷刺油畫:《時髦的婚姻》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為何近代英國貴族的文化態度截然相反?
    實際上,在近代的歐洲,英國世襲貴族們,也因為對文化認知的改變,發生了一次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的轉變。遍觀史書,東西方歷史上,對於這句話理解最深的,恐怕就是近代以來的西方世襲貴族階層了。前文已經說過,世襲貴族多半是由騎士發展而來的,他們的社會分工就是為國王戰鬥,可當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讓個人的武力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劍術再高的騎士,也擋不住一個小孩子拿著一把步槍打一槍。
  • 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18世紀以前,擇偶時,將男女愛情與經濟政治利益同等對待的英國貴族不在多數。但是,這種擇偶觀念並不一定對婚後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日久生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里奇蒙公爵與妻子的婚姻,是在雙方家長抵償賭債的交易中形成的,他們婚後的感情還是很好。
  • 唐頓莊園,英式紅樓夢,百萬身價美國女繼承人嫁英國貴族救急
    劇集發生的背景,正是英國社會由近代向現代轉型的時期,經濟、政治、文化變化巨大,而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局勢也處在多變之中。01《唐頓莊園》第一季發生在1912-1914年,劇中格蘭瑟姆伯爵一家生活富足,晚宴、舞會、下午茶、狩獵這些日常生活正是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真實寫照。
  • 金錢的魅力,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母親,帶著百萬財產成功嫁給貴族
    英國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受益者,也因此崛起,成了日不落帝國,成了歐洲的霸者,尤其是那些貴族,擁有著廣闊的,豪華的莊園,令人羨慕的財富。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英國不少貴族財富開始不斷減少,囊中羞澀。沒錢的他們,卻依舊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越發加速財富的耗盡。
  • 研究| 近代英國信用制度的構建與啟示
    英國在近代西方經濟社會轉型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然而國內學界較少注意英國信用制度建立這一問題。  (一)信用失敗與破產  15 世紀開始的航海時代孕育了發達的海外貿易,這為英國信用工具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反過來,英國信用工具的發展也為貿易增長提供了手段。
  • 英國貴族:最看不懂的,就是中國人已經喪失了百年的貴族血統
    在如今的世界各國當中,基本上都在講究著人人平等,而確實生而為人,人從一生下來就被賦予應有的使命,如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與平等,但是曾經有英國貴族表示:最看不懂的,就是中國人已經喪失了數百年的貴族血統。貴族血統是什麼?
  • 「在商言商」與近代中國商人的政治參與
    在清末民初,商人的經濟實力、思想意識較以往都有了新的顯著發展,與此同時商人在自身組織程度上也大為增強,成立了商會這樣具有明顯近代特徵的新式社會團體,並且開始以獨立社會力量的新姿態登上社會舞臺,在抵制美貨等全國性的民族主義運動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外還成立了許多從事地方自治的社團,不 僅在地方自治運動中成為中堅力量,而且在城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都可以看到商人活躍的身影。
  • 近代英國教育:人文主義的興起讓全社會群眾對興辦教育充滿了熱情
    我國的現代教育發展時間較短,才有這幾十年都要發展基礎,但是英國卻在16世紀就已經開始了現代教育當時全民都掀起教育的浪潮,許多家庭,都開始向學校捐贈為榮,不論是貴族或者平民都參與其中。在這樣的社會條件和背景下,學生你自然會積極的學習,學習環境極大改善,並且招生的範圍也大大擴大,這對英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也對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與西班牙聯姻介入對法戰爭,損害民族榮譽
    所以這場婚姻註定是不幸的。1553年,瑪麗擊敗不願但被迫登上王位的簡·格雷,成為英國女王。在婚姻問題上,瑪麗女王排除萬難,排除樞密院和議會為其挑選的八位候選人,選擇了菲利普,結果引發了懷亞特爵士等人的起義。雖然起義很快被平息了,但是這些起義及其支持者的出現表明瑪麗女王的婚姻選擇是不符合民意的。
  • 英國莊園:貴族的終極奢華
    [摘要]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英國的莊園承載著我們對英倫貴族生活的終極想像,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它們則代表著貴族對奢華與精緻的終極追求。【原編者按】唐頓莊園、霍華德莊園,還有《傲慢與偏見》中令伊莉莎白怦然心動的彭伯裡莊園,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英國的莊園承載著我們對英倫貴族生活的終極想像,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它們則代表著貴族對奢華與精緻的終極追求。本文節選自《權貴英國》,由澎湃新聞經上海人民出版社授權發布。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根據父王亨利七世的安排,亨利八世續娶寡嫂阿拉岡的凱薩琳,兩人在長達25年的婚姻生活中,先後生過5個孩子,但只有瑪麗公主存活下來。為了避免王位繼承的紛爭,亨利八世迫切希望能有一個男性繼承人。於是,自1527年起,他多次提及與王后阿拉岡的凱薩琳離婚。但是,由於兩人的婚姻是經過前任教皇尤裡烏斯二世批准的,現任教皇克力門七世迫於內外壓力,不肯同意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
  • 風中的女王:出生便登基,一生經歷三段婚姻,最終死於堂姐之手
    為了拉攏盟友,打擊對手,各個國家紛紛採取了「聯姻」的策略,王室之間的婚姻不是一段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場場政治的博弈。有人這樣描述那個黑暗的時局「只要能戴上王冠,十四歲的翩翩少年可以娶五十歲的貴婦;天真玉女可以嫁白髮老翁;沒有人理會高尚和美麗、尊嚴和道德;誰都可以和弱智的人、殘障的人、癱瘓的人、神經病人,甚至是罪犯結婚。」
  • 因時而動,與時俱進:近代英國鄉紳子弟教育如何成就自身和國家?
    在傳統的英國社會,教育不僅僅是彰顯社會地位的標誌,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謀求貴族身份和職業的重要途徑。近代英國鄉紳階級緊抓時代發展的脈絡,深刻貫徹教育為先的理念,積極培養子弟,使得他們成為了近代英國發展的希望,英國也正是在這群人的手裡逐漸走向繁榮富強,進而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日不落帝國」。
  • 俄羅斯索菲婭:從貴族公主到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成功源於孤獨
    在歐洲古代乃至近代政治風雲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名字——葉卡捷琳娜二世,這個女人對俄羅斯帝國的強盛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有她,俄羅斯從一個歐洲二流國家一躍成為歐洲軍事、政治極度強盛的大帝國。
  • 貴族不是有錢,這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毫無疑問,是貴族。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裡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裡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王子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
  • ...知識備考: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政治上自詡為天朝上國,對內實行滿洲貴族的專制統治,對外不與任何國家交往。而此時的歐洲,正處於資產階級革命盛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確立資產階級專政,繼而開始推動工業革命,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出於資本主義需要廣闊市場支撐的需要,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開拓海外市場。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來到東方,先是佔領了印度,然後盯上了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
  • 真正的貴族生活是什麼樣的?看看英國王室名媛你就知道了
    真正的貴族生活是什麼樣的?看看英國王室名媛你就知道了王室是兼具神秘與現實的結合體,是一個公主童話般的浪漫與現實生活的集合,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這氛圍內成長,從幼時到如今,她一直保持著美麗、高貴、優雅、沉穩、堅毅、自律的風格和形象,謙遜的態度為她贏得了人們的尊敬。難怪菲利普親王會為其傾心,為了迎娶女王,他放棄希臘王位繼承權,成為女王背後的男人,為心愛的人相守一生。
  • 九年級上冊-歷史-第五單元:步入近代 知識點
    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與僱主形成徹底的僱傭關係。由於生產工具統一配套,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個地點集中勞動,於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 。僱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商人提供原料、生產工具僱用工人在同一地點集中勞動;商人與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工人之間形成徹底的僱傭關係,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