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為何近代英國貴族的文化態度截然相反?

2020-12-22 華太師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由於統治者性格以及王朝特色的不同,對於文官和武官的態度,也各不相同。以唐宋為例,唐朝典型的重武輕文,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寫道: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而宋代則恰恰相反,重文輕武到了極點,宋代趙恆的《勵學篇》中就寫出這個經典名句: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實際上,在近代的歐洲,英國世襲貴族們,也因為對文化認知的改變,發生了一次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的轉變。

近代以前,世襲貴族們多由騎士階層出身,其社會職責就是為君王出戰,崇尚武力是其職責需要和利益方向,所以形成「重武輕文」的風氣

中世紀的歐洲,正處在神權和皇權的雙重專職統治之下,儘管其城邦制,政教合一的權利結構與東方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封建領主專制。

在這種政治結構之下,起著很重要的統治作用的幾個階級,就是騎士,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世襲貴族。從性質上講,騎士和貴族自然是同一階級,騎士隨著功勞和皇帝賞賜的逐漸增加,就慢慢變成了大貴族,而世襲貴族,也多是由騎士發展而來。

圖丨由騎士發展而來的世襲貴族

顧名思義,騎士就是騎馬的戰士。既然世襲貴族大多是由騎士發展而來,那麼在世襲貴族中間,形成重武輕文的氛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作為特權階層,騎士出身的世襲貴族們,往往具備較好的經濟條件,他們所要付出的,就是為皇族去戰鬥。那麼其研究的,自然就是怎麼去打仗的手段,在這種現實之下,想讓他們喜歡文化,是不現實的。

圖丨負責打仗的騎士

在現代學者所著的《中世紀歐洲貴族》之中說,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們,關注的是:

「利益、機會、和戰爭。」

其實從本質上說,這三者是相同的,即利益。作為騎士,只有戰爭和打仗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領地,更多的人口,其關注點自然就在著上面。

至於文化,拿刀子砍人又不需要文化,他們自然不會熱衷。

圖丨不注重文化的騎士

重要的是,社會的風氣轉變自然不只是騎士階級一個階級所能代表的,只是當作為上層階級的世襲貴族們,多是由騎士產生的時候,人們想要往上爬的渠道,自然就是去做騎士。在此基礎之上,形成民間普通人對於騎士的羨慕,以至整個社會從風氣上重武輕文。

而社會風氣反過來又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騎士們的選擇。所以說,中世紀以前,因為以騎士為代表的世襲貴族們,作為封建領主的一部分,其利益根源在於打仗,在於「武」,因此形成了重武輕文的風氣。

近代以後,科技的發展促使世襲貴族「戰士」的社會責任被弱化,為了保證繼續享有特權,貴族主動學習並接受先進知識,形成「重文輕武」的風氣

現代人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遍觀史書,東西方歷史上,對於這句話理解最深的,恐怕就是近代以來的西方世襲貴族階層了。

前文已經說過,世襲貴族多半是由騎士發展而來的,他們的社會分工就是為國王戰鬥,可當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讓個人的武力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劍術再高的騎士,也擋不住一個小孩子拿著一把步槍打一槍。

圖丨近代科技發展迅猛

在這種社會現實之下,騎士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驕傲,至少去弄明白步槍的遠離,或者自己學習步槍的使用方法。

與此同時,科技發展隨之也帶來了社會分工的變化。原本的騎士階層是國家武力的執行結構,但是現在有了槍,有了炮。國王陛下不需要通過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去養著這些騎士貴族,隨便在田間招兩個農夫訓練一下,就可以成為戰士。

這個時候,騎士作為國家武力的社會分工就被擠佔了,作為社會的上層,他們自然更加的能感受到這種變化。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世襲貴族的騎士們,就從騎士的身份轉換到了行政統治者的身份。

圖丨貴族從騎士身份到行政統治者身份的轉變

當然原本他們也有這種屬性,只是其根本還在於為國王出戰。現在戰士的社會分工被科技進步給擠掉了,其作為社會管理者的屬性就自發的增強了。同時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們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

在近代西方學者埃利奧特在《行政官之書》中指出:

「君主要求各級行政官協助處理各種事務,分擔責任,進獻良策,以此輔佐君主更好的治理國家。」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由騎士演變而來的世襲貴族在社會分工上的變化,促使他們不得不去學習文化,以適應自己新的社會分工。這個過程之中,那些依然固守己見,重武輕文的貴族騎士們,就慢慢的被社會所淘汰。

圖丨工業革命帶來的文化需求

英國世襲貴族自然也不例外,隨著社會分工的變化,導致他們不得不從關注「機會和戰爭」,轉變到關注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執政素養上來。

另外,近代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對貴族階層產生了影響,當社會上的學者,有知識的人都在談論文藝復興時,如果貴族不能夠改變自己的態度,則難免要被排擠在圈子之外。所以,出於本身不被孤立的考慮,英國的這些世襲貴族們,也不得不去轉向重文輕武。

英國世襲貴族從「尚武」到「崇文」的轉變,直接推動了英國社會文明前進的步伐,同時也加深了階級對立和兩級矛盾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中世紀以前西方重武輕文的現象形成,實際上是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人類對於力量的崇拜。

也即是說,那些四肢強壯的人,比頭腦靈活的人,在原始社會更容易存活下來。相應的,等到了文藝復興以後,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爆發式發展,人自身的武力相較於科技的力量,就顯得渺小起來。

這個時候,聰明的大腦比強壯的身體,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之中貢獻更大。封建時代世襲貴族等特權階層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建立在他們更危險,更多的付出之上,至少從規則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是這樣,即士兵比農民更加受到國家的優待,因為農民只需要為國家付出勞動,而士兵卻隨時可能付出生命。

圖丨中世紀歐洲的農民形象

貴族,自然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責任。當科技生產力促使個人武力對社會的貢獻變小的時候,貴族階層為了保持自己的特權地位,必須要尋求新的,能夠更多的參與到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的機會,而這個時候,知識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之中寫到:

「誰要能使本來只出產一串谷穗、一片草葉的土地長出兩串谷穗、兩片草葉來,誰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於人類,對國家的貢獻就更大。」

斯威夫特活躍的年代,正是西方近代文藝復興過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他這句話,也代表著當時社會已經有了這種認知。

圖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手稿

所以說,西方世襲貴族們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的轉變,即是社會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貴族們自身尋求保證特權,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分工,以更多的貢獻換取更多權利的過程。

從其影響上來看,貴族自然也是社會階層的一部分,而且往往因為其地位和實力,能夠代表著社會發展的先進方向。貴族們對於知識的重視,自然會帶動整個社會對於文化知識的重視,對於普及科技文化知識,促進人類整體往前發展,自然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但另一方面,特權階層率先掌握知識以後,實際上使得其與普通階層之間的階層劃分更加清晰,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更加尖銳。

五個身體虛弱的平民,可能能夠與一個身體健壯的騎士抗衡。但一百個手握著步槍的普通人,依舊無法與一個開著飛機的貴族相抗衡。

圖丨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鴻溝

人類社會從對武力的崇拜轉向對知識的崇拜的過程,實際上加速了階層之間的鴻溝。科技帶來了社會整體經濟的進步,但這進步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少數的貴族們侵佔了,而大量的普通人則共同享有一少部分。

所以說,英國貴族階級從崇尚武力,轉變到崇尚知識,有利有弊。利自然是是社會整體文明往前發展了,但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加速了社會分化的過程。

綜上,近代英國世襲貴族從「重武輕文」轉向「重文輕武」的過程,實際上是在文藝復興以後,科技迅速發展的基礎之上,貴族們被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抵消掉了一部分作為特權階層的社會分工。在此基礎之上,貴族階層們為了保障自己的特權能夠延續,從而積極的尋求改變,轉向崇拜知識的過程。

從其影響和意義來說,這種轉變實際上體現的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之中,對於智慧的依賴逐漸強過對於身體力量的依賴,原本掌握力量的人可以獲得特權,但近代以後,掌握知識的人才能先別人一步。

貴族階層從「尚武」到「崇文」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會整體文明前進的腳步,但也加劇了兩極分化,促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可謂是有利有弊,值得人們深思。

參考文獻:

《資本論》

《行政官之書》

相關焦點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01重武輕文的明朝初期明朝初年文武關係的主要特徵是重武輕文。大都督府掌握統兵權,所有鎮守邊疆的責任,全部寄托在武將身上,史載:"國朝建置之初,一切右武,如五軍都督官高六部尚書一階;在外都司衛所,比布政司、府、州官亦然。"陸容在這裡是通過官階的比較得出武將地位普遍高於文臣這一結論的,中央和地方都是武將的官階比同等級的文臣高一階。
  • 大清派幼童留學美國,為何中美報紙的態度截然相反?
    這批人在美國努力學習近代科學技術,回國之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本來是一個好事情,利國利民。然而,這件好事情,卻沒有被執行到底。原本制定的留美幼童學制是15年,然而,由於清朝的短視,4批留美幼童在1881年被全部撤回,只有極少數人完成了學業。清朝為何要撤回這些在美國學校裡成績優秀的孩子呢?
  • 「時髦婚姻」:近代英國貴族與商人的聯姻
    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近代英國的婚姻生活發生了重要變化,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貴族與商人的聯姻,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商主義與貴族精神相結合的產物。這種較為時髦的婚姻模式,為我們認識近代英國社會生活變遷提供了一扇窗口。
  • 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重文輕武之根源,朝堂如何限制武將權力的?
    為了解決從安祿山造反開始,延續五代十國,直至宋朝,根深蒂固的藩鎮做大,然後藩鎮割據,最後下級士兵裹挾將領造反的如同死循環般的社會風氣,才是宋朝以來重文輕武的主要原因。重文輕武,不能全怪趙匡胤,畢竟有歷史局限性,想像宋之前是什麼景象,簡直是武力大亂鬥,再前面就是唐朝藩鎮割據。所以宋太祖重文抑武也是歷史局限歷史趨勢。
  •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中,人們對於狗的態度截然相反?
    古代波斯的貴族們當時的拜火教認為,由於狗的靈魂中,三分之一是野獸,但是三分之二是人類,所以狗狗是波斯文化裡天界和人間大門的守衛者,所以在波斯文化中,對狗的態度,會影響到一個人死後的命運:如果他對狗友善,而且忠誠於人和事,就能進入歌聲之屋;如果他為人奸詐,那麼他就會落入地獄之屋。
  • 透過《唐頓莊園》中的英國貴族禮儀,看英國淑女餐桌禮儀文化
    圍繞這個故事,各色貴族穿梭於唐頓莊園。 因此,在整個莊園的故事中所有的禮儀就成為點綴整個過程的重點。而《唐頓莊園》系列的電視劇在全世界都曾掀起過「英國熱潮」,而電影中的餐桌禮儀也深深影響到全世界各地的人,人們都為那個時期英國莊重的古典禮儀和文化而沉醉。 「我們生活在紛擾的時期,唐頓的世界卻有一種安靜的力量。
  • 「婚前無微不至,婚後愛搭不理」:為什麼男人前後態度截然相反?
    結婚後的女人是否有一種感覺,男人在熱戀時對自己百般疼愛,結婚以後,男人的態度卻180度大轉變,變得對自己不聞不問起來,只顧著忙於自己的事業,有時讓你感覺他對朋友比對自己還好,讓自己傷透了心。特別是你懷孕以後,男人在經歷你孕期的無性生活,很明顯能感覺出男人對你的漠視。
  • 同樣是落選全明星賽,17shou與NB211的態度卻截然相反
    另外一位選手NB211在得知票數之後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向選他的選手表示了感謝,還不忘自嘲一句即便是去了也只是去OB,這樣的態度即感謝了支持他的人,也給自己留了一個臺階下。
  • 這個被稱為重文輕武的孱弱朝代,卻擁有中國古代最強重甲步兵
    雖然宋代給後世的印象是重文輕武。但鮮為人知的是﹐宋朝擁有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裝步兵。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德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 因時而動,與時俱進:近代英國鄉紳子弟教育如何成就自身和國家?
    再如德國,近代德國為何能發動一次又一次改變世界的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德國特殊的歷史國情以及德國實行具有軍事主義特色的全民教育。這些鐵一般的現實告訴了世人,教育的重要性。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鄉紳階級作為英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對於英國更是意義非凡。
  • 同樣是改名,為何中超會遭球迷強烈反對,CBA的情況卻截然相反?
    為何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情況呢?這恐怕是因為足球圈的球隊,在這26年的時間裡,幾乎都是以企業冠名為主。球迷們很多時候都會喜歡叫球隊的企業名,如國安、申花、魯能、恆大,而很少會直接叫地域名,例如北京隊、上海隊、山東隊、廣州隊。如今足協要求去企業名,等於切斷了這些球迷過往的記憶,跟過去徹底say goodbye,自然會讓球迷感到不滿。
  • 英國貴族對十八世紀的農業技術革命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導語:在18 至19 世紀前葉英國的農業技術革新運動中,貴族群體投資開發各種技術,引導佃農和農場主廣泛參與,把運動不斷推向高潮。光榮革命結束後至19 世紀議會改革前,英國社會曾出現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精英時代,國家政治與經濟壟斷在以貴族為代表的大地產主階層手中,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對農業生產革新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 古代士子集體偏科現象:為何秦漢以後,君子六藝逐漸變成四藝?
    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各個階層逐漸完善,眾多的文人墨客開始輕視數、射兩藝的研習,只鑽研禮樂之書,習古文之學,已然忘卻了君子之風。六藝是先秦時期對王公貴族子弟的一種教育規範,當時都將已通五經貫六藝之人視為國之學士。六藝之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
  • 陳來: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雖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稱為公德,但西方思想史上的古希臘和近代更強調的是公民道德,而非公共道德。事實上,一個穩定成熟的近代國家與社會,內部秩序更需要的為公共道德。中國近代以來的特殊進程,使得最受重視的是革命道德,改革開放以後,更強調的是公民道德,都不重視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廣。換言之,百年來的中國,重視政治公德,不重社會公德,二者嚴重失衡。
  • 重新認識人性的可能,如何看待 18 世紀英國平民文化?
    《共有的習慣:18世紀英國的平民文化》內容簡介糧食騷亂中的民眾為何守紀節制,很少趁火打劫?賣妻交易中的女方為何輕鬆得意,甚至非常開心?喧鬧遊行中的隊列為何只是象徵性羞辱,卻無實質性傷害?光怪陸離的民眾行為到底如何解讀?
  • 宋仁宗嘉祐二年的這一屆科舉,為何是千年最牛?你看考生都有誰
    雖然很多後人並不是很能理解這樣的學說為何會在古代大肆盛行,但是當時這二人對於宋朝的影響卻是不容小噓的。而張載,他絕對不只是一位簡單的儒學思想家,其在軍事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比如北宋名將种師道就是他的弟子。
  • 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趙匡胤如何實現天下大同?
    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靠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的他,是如何實現天下大同的?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一代武將,位居殿前督檢點,在石守信等十個兄弟的擁護下黃袍加身,造反叛亂,最終建立了北宋。為了避免宋朝出現五代十國的亂局,趙匡胤的治國基調就是武將只需要幹一件事——領薪水就好。「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武將只是一個空殼子,手中沒有實權。想叛亂?根本不可能。
  • 英國文化知識:英國貴族等級知多少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國文化知識:英國貴族等級知多少 2013-08-16 10:19 來源:愛洋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