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由於統治者性格以及王朝特色的不同,對於文官和武官的態度,也各不相同。以唐宋為例,唐朝典型的重武輕文,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寫道: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而宋代則恰恰相反,重文輕武到了極點,宋代趙恆的《勵學篇》中就寫出這個經典名句: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實際上,在近代的歐洲,英國世襲貴族們,也因為對文化認知的改變,發生了一次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的轉變。
近代以前,世襲貴族們多由騎士階層出身,其社會職責就是為君王出戰,崇尚武力是其職責需要和利益方向,所以形成「重武輕文」的風氣
中世紀的歐洲,正處在神權和皇權的雙重專職統治之下,儘管其城邦制,政教合一的權利結構與東方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封建領主專制。
在這種政治結構之下,起著很重要的統治作用的幾個階級,就是騎士,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世襲貴族。從性質上講,騎士和貴族自然是同一階級,騎士隨著功勞和皇帝賞賜的逐漸增加,就慢慢變成了大貴族,而世襲貴族,也多是由騎士發展而來。
圖丨由騎士發展而來的世襲貴族
顧名思義,騎士就是騎馬的戰士。既然世襲貴族大多是由騎士發展而來,那麼在世襲貴族中間,形成重武輕文的氛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作為特權階層,騎士出身的世襲貴族們,往往具備較好的經濟條件,他們所要付出的,就是為皇族去戰鬥。那麼其研究的,自然就是怎麼去打仗的手段,在這種現實之下,想讓他們喜歡文化,是不現實的。
圖丨負責打仗的騎士
在現代學者所著的《中世紀歐洲貴族》之中說,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們,關注的是:
「利益、機會、和戰爭。」
其實從本質上說,這三者是相同的,即利益。作為騎士,只有戰爭和打仗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領地,更多的人口,其關注點自然就在著上面。
至於文化,拿刀子砍人又不需要文化,他們自然不會熱衷。
圖丨不注重文化的騎士
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風氣轉變自然不只是騎士階級一個階級所能代表的,只是當作為上層階級的世襲貴族們,多是由騎士產生的時候,人們想要往上爬的渠道,自然就是去做騎士。在此基礎之上,形成民間普通人對於騎士的羨慕,以至整個社會從風氣上重武輕文。
而社會風氣反過來又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騎士們的選擇。所以說,中世紀以前,因為以騎士為代表的世襲貴族們,作為封建領主的一部分,其利益根源在於打仗,在於「武」,因此形成了重武輕文的風氣。
近代以後,科技的發展促使世襲貴族「戰士」的社會責任被弱化,為了保證繼續享有特權,貴族主動學習並接受先進知識,形成「重文輕武」的風氣
現代人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遍觀史書,東西方歷史上,對於這句話理解最深的,恐怕就是近代以來的西方世襲貴族階層了。
前文已經說過,世襲貴族多半是由騎士發展而來的,他們的社會分工就是為國王戰鬥,可當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讓個人的武力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劍術再高的騎士,也擋不住一個小孩子拿著一把步槍打一槍。
圖丨近代科技發展迅猛
在這種社會現實之下,騎士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驕傲,至少去弄明白步槍的遠離,或者自己學習步槍的使用方法。
與此同時,科技發展隨之也帶來了社會分工的變化。原本的騎士階層是國家武力的執行結構,但是現在有了槍,有了炮。國王陛下不需要通過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去養著這些騎士貴族,隨便在田間招兩個農夫訓練一下,就可以成為戰士。
這個時候,騎士作為國家武力的社會分工就被擠佔了,作為社會的上層,他們自然更加的能感受到這種變化。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世襲貴族的騎士們,就從騎士的身份轉換到了行政統治者的身份。
圖丨貴族從騎士身份到行政統治者身份的轉變
當然原本他們也有這種屬性,只是其根本還在於為國王出戰。現在戰士的社會分工被科技進步給擠掉了,其作為社會管理者的屬性就自發的增強了。同時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們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
在近代西方學者埃利奧特在《行政官之書》中指出:
「君主要求各級行政官協助處理各種事務,分擔責任,進獻良策,以此輔佐君主更好的治理國家。」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由騎士演變而來的世襲貴族在社會分工上的變化,促使他們不得不去學習文化,以適應自己新的社會分工。這個過程之中,那些依然固守己見,重武輕文的貴族騎士們,就慢慢的被社會所淘汰。
圖丨工業革命帶來的文化需求
英國世襲貴族自然也不例外,隨著社會分工的變化,導致他們不得不從關注「機會和戰爭」,轉變到關注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執政素養上來。
另外,近代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對貴族階層產生了影響,當社會上的學者,有知識的人都在談論文藝復興時,如果貴族不能夠改變自己的態度,則難免要被排擠在圈子之外。所以,出於本身不被孤立的考慮,英國的這些世襲貴族們,也不得不去轉向重文輕武。
英國世襲貴族從「尚武」到「崇文」的轉變,直接推動了英國社會文明前進的步伐,同時也加深了階級對立和兩級矛盾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中世紀以前西方重武輕文的現象形成,實際上是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人類對於力量的崇拜。
也即是說,那些四肢強壯的人,比頭腦靈活的人,在原始社會更容易存活下來。相應的,等到了文藝復興以後,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爆發式發展,人自身的武力相較於科技的力量,就顯得渺小起來。
這個時候,聰明的大腦比強壯的身體,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之中貢獻更大。封建時代世襲貴族等特權階層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建立在他們更危險,更多的付出之上,至少從規則剛開始建立的時候是這樣,即士兵比農民更加受到國家的優待,因為農民只需要為國家付出勞動,而士兵卻隨時可能付出生命。
圖丨中世紀歐洲的農民形象
貴族,自然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責任。當科技生產力促使個人武力對社會的貢獻變小的時候,貴族階層為了保持自己的特權地位,必須要尋求新的,能夠更多的參與到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的機會,而這個時候,知識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之中寫到:
「誰要能使本來只出產一串谷穗、一片草葉的土地長出兩串谷穗、兩片草葉來,誰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於人類,對國家的貢獻就更大。」
斯威夫特活躍的年代,正是西方近代文藝復興過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他這句話,也代表著當時社會已經有了這種認知。
圖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手稿
所以說,西方世襲貴族們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的轉變,即是社會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貴族們自身尋求保證特權,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分工,以更多的貢獻換取更多權利的過程。
從其影響上來看,貴族自然也是社會階層的一部分,而且往往因為其地位和實力,能夠代表著社會發展的先進方向。貴族們對於知識的重視,自然會帶動整個社會對於文化知識的重視,對於普及科技文化知識,促進人類整體往前發展,自然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但另一方面,特權階層率先掌握知識以後,實際上使得其與普通階層之間的階層劃分更加清晰,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更加尖銳。
五個身體虛弱的平民,可能能夠與一個身體健壯的騎士抗衡。但一百個手握著步槍的普通人,依舊無法與一個開著飛機的貴族相抗衡。
圖丨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鴻溝
人類社會從對武力的崇拜轉向對知識的崇拜的過程,實際上加速了階層之間的鴻溝。科技帶來了社會整體經濟的進步,但這進步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少數的貴族們侵佔了,而大量的普通人則共同享有一少部分。
所以說,英國貴族階級從崇尚武力,轉變到崇尚知識,有利有弊。利自然是是社會整體文明往前發展了,但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加速了社會分化的過程。
綜上,近代英國世襲貴族從「重武輕文」轉向「重文輕武」的過程,實際上是在文藝復興以後,科技迅速發展的基礎之上,貴族們被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抵消掉了一部分作為特權階層的社會分工。在此基礎之上,貴族階層們為了保障自己的特權能夠延續,從而積極的尋求改變,轉向崇拜知識的過程。
從其影響和意義來說,這種轉變實際上體現的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之中,對於智慧的依賴逐漸強過對於身體力量的依賴,原本掌握力量的人可以獲得特權,但近代以後,掌握知識的人才能先別人一步。
貴族階層從「尚武」到「崇文」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會整體文明前進的腳步,但也加劇了兩極分化,促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可謂是有利有弊,值得人們深思。
參考文獻:
《資本論》
《行政官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