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饑荒:近代早期英國的農業革命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本期主持:向 榮(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期主題:「近代早期」的歐洲史研究

    主持人語:傳統史學將文藝復興以來的歷史統稱為「近現代史」,其中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被視為大轉型、大變革的時代。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這種觀點受到了挑戰。在強調「長時段」地理、生態和人口因素影響的年鑑學派看來,這段歷史的意義被不恰當地誇大了,勒華拉杜裡甚至將之稱為「靜止不動的歷史」。他們提出了「近代早期」概念,旨在淡化這段歷史的現代性。本組文章不反對使用「近代早期」概念,並分別從近代早期英國的農業革命、歐洲城市建設的角度展開論述,意在說明這段歷史的重要性。

    晚近的氣候和環境史研究表明,1300—1850年間歐亞大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寒冷時期,美國地質學家弗朗索瓦·馬瑟斯將之命名為「小冰川時代」。「小冰川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突發事件多發時期,其中1645—1715年,即「蒙太極小期」(又稱「太陽活動極小期」)又尤為突出。受全球寒冷氣候的影響,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中東、西北歐直至伊比利亞半島,到處是饑荒、疾病和戰爭。因此,美國歷史學家傑弗裡·帕克將之稱為「17世紀的全球危機」。在帕克的論述中,17世紀中後期英國的內戰和革命是一個典型例證。英國社會史學家史蒂夫·欣德爾則認為「1647—1650年的收成危機」推動了英國革命的深入。但是,英國的農業史學家,如馬克·奧弗頓、理察·W.霍伊爾反對這種簡單化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氣候變冷只是一種挑戰,如果應對得當不僅可以降低其危害,還可以產生某些積極影響,如新的農業技術發明。事實上,至少在17世紀90年代氣溫最低時期,英國不僅沒有出現食物匱乏,還成為純穀物輸出國。在2017年春季的《跨學科歷史雜誌》上,西班牙環境和經濟史家恩裡克·特略等人撰文指出,英國的農業革命恰恰發生在「蒙太極小期」。雖然這一時期的技術發明,如通過多施肥抵消寒冷造成的有機物分解緩慢的影響只是權宜之計,但是一旦人們發現新技術能帶來糧食高產,它們就會被保留下來,即使氣候回暖也不會改變。筆者不否認氣候變化對英國農業技術改良的刺激作用,但不宜誇大。事實上,英國農業革命在「蒙太極小期」到來之前已經開始。

 

    16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是歐洲饑荒的高發時期,英國也未能倖免。1587—1588年、1597—1598年、1622—1623年英國都曾發生過饑荒。1623年,英國西北部饑荒最嚴重的坎伯蘭郡和威斯特摩蘭郡有餓死人的現象。同年在東密德蘭的林肯郡,窮人因為市場價格太高買不起糧食,不得不屠狗宰馬充飢。即使英國的「糧倉」諾福克郡也受到影響,窮人不得不吃替代食物。當地治安法官報告說,窮人製作麵包不得不在大麥麵粉裡加進蕎麥,但因「不適,厭食之」。但是,安德魯·B.阿普爾比對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饑荒的開創性研究表明,同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法國相比,英國率先走出了饑荒的陰影。他認為,1650年以後英國再也沒有發生過饑荒,而法國卻在1661—1662年、1693—1694年、1709—1710年遭受了更大規模的饑荒。法國學者將之稱為「17世紀晚期的危機」。此外,英國的饑荒是局部的,真正法國式的「生存危機」只存在於英國的西北邊區。這裡保留著傳統的小農經濟,沒有充分整合到正在形成中的統一的國內市場,因此當饑荒來臨時沒有能力從外部獲取所需的糧食。劍橋人口與社會結構史研究組通過對保存完整的404個堂區的葬禮登記進行統計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阿普爾比的觀點。

 

    那麼,英國為什麼較早地擺脫了饑荒,甚至幾乎沒有受到「蒙太極小期」寒冷氣候的影響?目前主流派的觀點歸因於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有效的社會政策。英國王室政府在饑荒年間幹預穀物市場有很長的歷史,但是經過都鐸王朝的「政府革命」,這種幹預變得更經常、也更有效率。政府的政策包括平抑谷價、打擊囤貨奇居的投機商、禁止穀物出口並組織穀物進口等。1596年10月至1597年3月英國災情初現,就有11萬夸特穀物從波羅的海運抵倫敦。這一系列政策的背後是對消費者特別是窮人生存權的關護,因此英國史學家將之稱為「道義經濟」。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濟貧法》的頒布和實施也有重要影響。《濟貧法》包含三要素:為老弱病殘者發放津貼;打擊身強力壯的流浪漢;安置窮孩子學徒。早期都鐸王朝出於對社會秩序的擔心,將濟貧的重點放在打擊流浪漢方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轉到救助老弱病殘者和安置窮孩子上。而後兩類恰恰最容易成為饑荒犧牲品。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僅埃塞克斯郡在17世紀30年代就安置了6000個窮孩子。據筆者對斯塔福德郡治安法官《季會卷宗》的研讀,發現當地政府與其說是安置窮孩子學徒,不如說是讓他們寄居就食,以至於不事生產的鄉紳家庭也被強迫接受學徒。

 

    儘管如此,筆者仍然認為,生產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的發展是英國率先走出饑荒更重要的原因。英國的農業革命從16世紀中葉開始並持續到18世紀,其中既受到氣候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人口和經濟因素的推動。現有的研究表明,在「中世紀暖期」向「小冰川時代」過渡時期,即14、15世紀,亞歐大陸不同程度地出現過農業收縮。英國在經歷了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和人口銳減之後,西北寒冷地區大多轉變為牧場;中部密德蘭地區許多村莊被拋棄,成為「消失的村莊」;農業生產活動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東南地區。但隨著16、17世紀英國人口回升,加之城市和鄉村手工業迅速發展,非農業人口比例擴大,農業不得不向深度發展。因此,英國開始了農史學家埃裡克·克裡奇、E.L.瓊斯等人所稱的「農業革命」。

 

    英國農業革命的核心是一系列技術改良和新技術發明,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三項:首先,推廣三田輪作制。三田輪作,即將耕地分成秋播、春播和休耕地,逐年輪換,是中世紀歐洲的發明。同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兩田輪作制相比,該發明的意義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加了農作物的多樣性。因此,當秋播的小麥或黑麥歉收,春播的大麥或燕麥可降低飢餓的風險。英國牧師威廉·哈裡森在1577年出版的《英國記事》中說,富人吃小麥麵包,窮人吃黑麥和大麥麵包。但遇上荒年,許多窮人不得不吃由蠶豆、豌豆或燕麥製作的麵包,後者通常僅用作馬飼料。三田輪作需要更多肥料,中世紀歐洲由於肥料跟不上,該技術實際採用有限。不過,英國農業史家的研究表明,17世紀英國春播作物的種植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都大幅度增長。阿普爾比對比饑荒年份英法兩國的穀物價格,發現在法國谷價普遍上漲的同時,英國雖然小麥價格上揚,但大麥和燕麥價格保持穩定。因此,他認為正是英國充足的春播穀物供應,使英國避免了法國式「生存危機」。

 

    其次,發明「草—田輪作」制。「草—田輪作」最早出現於英國西北地區,1560年以後被引入廣大的密德蘭平原,這是一種適合以畜牧為主地區的農業新技術。所謂「草—田輪作」就是將過去的永久性牧場一分為二,一部分犁開用作農田,另一部分保留為短期牧場,數年之後兩者交換。短期牧場積累了大量牲畜糞便,十分肥沃,因此一旦轉為農田,不用施肥即可高產。時人估計,在傳統的三田制下,收穫與種子之比最高才能達到10∶1,但「草—田輪作」制下達到20∶1都算平常。

 

    再次,引入肥田作物。早在中世紀,諾福克就通過在休耕地種植豆科作物如蠶豆、豌豆,以增加土壤的肥力。16、17世紀這項技術被推廣到英國其他地區。但近代早期英國最大的技術進步是引入飼料作物,尤其是三葉草和苳青。按照農業史學家G.E.富塞爾和克裡奇等人的研究,三葉草和苳青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從低地國家引入的,17世紀中後期作為飼料作物被廣泛種植於休耕地和牧場。飼料作物引入的直接後果是牲畜數量大增,因此,奧弗頓認為17世紀英國農業最大的突破是在牲畜方面。按照他的估計,這個世紀英國牲畜的放養密度翻了一番。英國農業是農牧混合的,從事糧食生產的肥料主要來自牲畜,因此牲畜多意味著肥料多,肥料多必然導致糧食高產。前文提到的17世紀英國春播作物的種植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都大幅度增長與此有關。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饑荒總是與人類相影相隨,但英國卻在「17世紀的全球危機」中擺脫了饑荒。這是人類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大勝利,其意義一點不亞於後來的英國工業革命。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的饑荒和饑荒史研究深受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的權利理論影響,強調食物分配的重要性。英國的經驗表明,要克服饑荒,糧食的公平分配是必要的,但從長遠發展的角度,食物的有效供給,即農業生產的發展更為重要。

    (作者:向榮,單位: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相關焦點

  • 近代早期英國的糧食問題與政府應對
    在近代早期,歐洲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商業社會轉型。在此過程中,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社會利益關係日趨複雜,貧困、饑荒等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社會治理面臨複雜環境。歐洲國家採取怎樣的治理手段和方式?取得怎樣的成效?社會治理呈現出怎樣的特徵?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聚焦近代早期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分別介紹其如何應對饑荒問題、貧困問題以及對不同層級人口進行治理,以期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 近代早期維新派的那些事兒
    中國近代新思想始於林魏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經歷了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之後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來的早期維新派提出改良主張,甲午戰後發展為康梁維新思想。至此,康梁維新思想的出現助推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轉型。早期維新派上承洋務思想,下啟康梁維新思想,是近代中國思想轉型中的重要一環。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的是早期維新派的那些事兒。
  • 「時髦婚姻」:近代英國貴族與商人的聯姻
    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近代英國的婚姻生活發生了重要變化,貴族與商人的聯姻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現象。貴族與商人的聯姻,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商主義與貴族精神相結合的產物。這種較為時髦的婚姻模式,為我們認識近代英國社會生活變遷提供了一扇窗口。
  • 你知道愛爾蘭大饑荒嗎?
    哥倫布大交換在18世紀的農業革命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兩次革命都首先在歐洲發生,因此這一生態現象有著政治和經濟上的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培育了西方世界的崛起。土豆是一種養活了德國、瑞士、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其他國家一半以上人口的果實。
  • 英國農村史丨怎樣的農業發展歷程讓英國鄉村經濟變為城市經濟?
    中世紀至21世紀的英國農村農村史,可以分為中世紀,近代早期以及19世紀後三個階段。中世紀的英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不高,主要是土地制度和以農民為中心的社會經濟制度與社會關係。近代早期英國農村出現許多變化,圈地運動、鄉紳約曼和農村手工業興起、農業改革。
  • 學術直播預告 | 陸啟宏: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
    蒙塔古·薩默斯,一個性格古怪的作家和教士,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港附近的克利夫頓的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奧古斯塔斯·威廉·薩默斯是個成功的銀行家。蒙塔古·薩默斯是父親7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陸啟宏,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巫術史、歐洲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西方史學史,主講《世界文明史通論》《近代的世界》《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等課程,出版有專著《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與巫術迫害》。
  • 緬甸近代知識分子,與早期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百家原創作者:燕燕歷史說歷史資料中記載,從1886—1917年,緬甸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經歷了從舊式的愛國主義到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近代型的知識分子的出現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英國1885年兼併緬甸後,緬甸各民族就進行了頑強的反抗。
  • 一萬年前神秘的農業革命造就了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
    大家好,我是濤濤隨記,今天給你們分享一下徹底改變人類命運的那件事-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非常神奇的一件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一起來捋一下時間線,大家就明白了。大約從三百萬年前開始,人類就一直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哪有吃的就去哪,獵物往哪遷徙就跟著往哪遷徙,雖然也有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但是呢,並沒有明顯的社會分工。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近代英國海權興起歷程 英國是偏居歐洲大陸之外的一個小小島國,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英吉利民族的發展與海洋密切相關。1588年,英國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戰勝了龐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顛覆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英國開始步入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主要參與者行列;這同時也標誌著英國海洋政策由早期純防禦轉向積極防禦,由「貿易制海」轉向「貿易與軍事制海並重」的階段。17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向「海上馬車夫」荷蘭發起挑戰。
  • 研究| 近代英國信用制度的構建與啟示
    一、近代早期的信用文化  信 用 的 英 文 單 詞 是 credit,該 詞 源 於 拉 丁 文「credo」,意為「我信任、我相信(I trust or believe英國在近代西方經濟社會轉型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然而國內學界較少注意英國信用制度建立這一問題。  (一)信用失敗與破產  15 世紀開始的航海時代孕育了發達的海外貿易,這為英國信用工具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反過來,英國信用工具的發展也為貿易增長提供了手段。
  • 因災而生——人類歷史上的農業革命
    事實上,在人類成為了陸地上最成功的狩獵者之後,也發生了彗星撞地球的災難,但也正是這場災難,促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農業革命。位於土耳其東南部烏爾法哥貝克力山丘上的石陣是中石器時期建築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彗星撞地球時期最重要的建築遺址。
  • 人口普查的先聲:16世紀英國的貧困普查
    儘管全國範圍內的人口普查直到1801年才在英國實施,但英國對人口信息的系統性調查早在16世紀就已啟動。切斯特(1539年)、考文垂(1547年)和伊普斯威奇(1551年)等市鎮在探索解決貧困問題的過程中,先後進行貧困普查(census of the poor),成為近代英國政府系統搜集人口信息的最早實踐,可謂英國人口普查的先聲。
  • 現存英國牛津圖書館的寧波方言版數學課本 見證了寧波在近代西學東...
    記者 顧嘉懿    《算法開通》1854年出版於江北岸的寧波華花聖經書房,是美國漢學家丁韙良撰寫的早期科普書,用來向未成年人傳授數學知識。《算法開通》全書用寧波話羅馬字書寫,是國內已知最早的近代數學課本,也是已知最早的用方言羅馬字撰寫的數學科普書。    從盛益民教授提供的圖片看,本書第一回是「講書目」,從最簡單的阿拉伯數字講起,「問:碼子有多少?
  • 探因索源——「英國工業革命」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上)
    從16世紀開始,英國和歐洲出現了一系列意義深刻的變化,發生了大大小小層次不一的革命性變革,如學者所稱的「商業貿易革命」、「手工業革命」、「農業革命」、「動力革命」、「金融財政革命」、「政治革命」和「科技革命」等冠以革命名稱的歷史變革。
  • 朱聯璧評《遠方的陌生人》| 陌生人與英國的現代化
    弗農認為,「大歷史」「世界史」或「全球史」雖然拓展了史學研究的時空維度,但依舊無法回答「現代世界與古代、中世紀和近代有何不同」這一關鍵問題(第7頁)。「緊縮時代」是指英國政府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採取削減政府開支政策的時期,該政策的早期吹鼓手為前首相大衛·卡梅倫,他的後繼者德蕾莎·梅伊延續了這一政策。緊縮政策對高校的影響表現在英國改進了全國範圍內的學科評估(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以評估結果分配政府未來對不同高校和專業的投入。
  • 英國近代城市公園的創新與特色
    隨後,利物浦市政府向英國議會提交了議案,計劃利用利物浦市的公共稅收,在郊區建造一座向公眾開放的城市公園。1843年,英國議會批准了這一議案,伯肯黑德公園改造委員會成立,其建設公園的目標是給予市民「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在獲得批准以後,利物浦市政府很快行動,利用公共稅收收購了位於伯肯黑德區一塊不適合耕作、面積為185英畝的低洼荒地,啟動修建伯肯黑德公園的計劃。
  • 近代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獨立?英國鎮壓為什麼不成功?
    論信仰,英國已經使天主教與新教平權了;論語言,已經基本說英語了都。這愛爾蘭人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莫非是大饑荒的時候結仇了放不下麼?就算有人要反,聲勢也不甚大,復活節起義是小規模的。當時英國正在一戰,戰完以後有好多可戰之兵。傾個三五萬到愛爾蘭島去,豎多些絞刑架,殺他個三五萬人,再驅逐個三五十萬人,何愁不能保數十年太平?
  • 饑荒老麥的秘密是什麼 饑荒小細節匯總指南
    很多玩家不知道饑荒老麥的秘密是什麼?本期18183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饑荒遊戲鮮為人知的小秘密和小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 近代印度被英國殖民上百年,獨立後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
    印度在獨立前以及獨立後為什麼不恨英國人,這和當時的印度歷史以及國內的政治情況有著很大的關係的。印度在近代雖然有著一個名義上的統一王朝,但實際還是類似於藩王在地方上割據的,中央只是形式上統一而已,並沒有對地方的有著嚴格的控制。
  • 因時而動,與時俱進:近代英國鄉紳子弟教育如何成就自身和國家?
    再如德國,近代德國為何能發動一次又一次改變世界的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德國特殊的歷史國情以及德國實行具有軍事主義特色的全民教育。這些鐵一般的現實告訴了世人,教育的重要性。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鄉紳階級作為英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對於英國更是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