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索源——「英國工業革命」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上)

2021-03-05 歷史教學問題

探因索源

——「英國工業革命」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

(上)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李月琴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是人類文明轉型的裡程碑,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嬗變為工業文明。這一歷史事件從它發生以來200多年中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追蹤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也作為必修的重要內容,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已作了明確規定。

在中學聽課過程中,我覺察到要講好英國工業革命這節課,其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準確深刻地解讀它發生的原因和源頭。

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l8—19世紀的英國,而不是發生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興起的故地、不發生在歐洲一些文化昌盛、經濟發達的地區,而恰恰發生在原先相對落後,處於世界文明邊緣,孤懸在大陸之外海島英國,究屬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國首先發生震撼世界的工業革命,這是國內外學術界和廣大歷史學習者都懷有極大興趣的問題,蘊涵有豐富的意義和價值。

可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此問題不夠重視,有的認為,該問題是老生常談,缺乏新意,不值得花精力加以深究,有的認為該題體大複雜,學術界眾說紛紜,難於形成準確的標準答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放在敘述工業革命的過程和表現上,這種偏向值得注意。

其實,在英國工業革命這節課中,「為什麼發生」的問題是一個很有意義值得深入探究的歷史之謎,它不應無足輕重、可有可無、輕描淡寫地加以處理。當然,要講清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確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正是這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點燃學生創新精神的火苗。簡明清晰地詮釋這一問題也是達成這節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之一,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歷史基本知識,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啟發學生善於獨立思考、質疑,學習如何理解和處理重大複雜的歷史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而培養歷史意識,以史為鑑,增長歷史智慧。無疑,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把追本溯源「為什麼發生」的問題放在重要地位,使它成為本節課的一個教學支點和閃光點。

英國工業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發生的,它經歷了長期醞釀自然成熟的過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厚實的社會經濟基礎。水有源、樹有根,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中葉,但其根源卻要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它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英國土壤中,而它汲取營養的根須卻超出英倫,遠遠伸向歐洲和世界各個角落。促成工業革命的動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多向的,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思想文化、國際環境等各領域。

從16世紀開始,英國和歐洲出現了一系列意義深刻的變化,發生了大大小小層次不一的革命性變革,如學者所稱的「商業貿易革命」、「手工業革命」、「農業革命」、「動力革命」、「金融財政革命」、「政治革命」和「科技革命」等冠以革命名稱的歷史變革。上述諸多不同的因素不是由一種因素獨大支配的,彼此之間也不是孤立無關的,而是時空交叉,相互聯繫滲透,相互影響激蕩,一個因素的增強會增加另一個因素的力度,互為推動力,產生了1+1大於2的放大效應,「時來天地皆同力」,眾多分力不斷聚合,終於匯成了促成工業革命發生的強大合力。

因此,我們在考察和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時,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長時段、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整體地通觀歷史全過程,以求得歷史的真實和真諦。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學術界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在中學教學中,以下幾方面是值得探討和講清的。限於篇幅,本文將提綱絮領地作一敘述和分析,謹供參考。

一、解析工業革命發生的源頭,先從工業領域的經濟變革開始

一般來說,在工業革命正式開始之前,歐洲曾經歷了一個「原始工業化」或稱「工廠制度前的工業化」的階段。這一時期最典型的工業經濟形態是工場手工業,其代表性經濟組織為手工工場。

15世紀以來,特別是17、18世紀後,工場手工業在歐洲蓬勃興起。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在當時世界上是最為發達的,早在13世紀晚期開始,農村紡織業已出現相當規模的手工工場。到18世紀初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已發展到鼎盛時期。手工工場最大特點是生產規模較大,集中生產並實行勞動分工,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表明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生產方式、製造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

手工工場實行集中生產,推動了勞動分工和協作,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工場手工業是近代大工業的始發點,在工業革命的產生過程中起了特殊作用。馬克思曾將「人數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空間、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視為「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

手工工場是從個體生產過渡到工廠制的中間環節,體現了兩者之間血緣承續的關係。手工工場與現代工廠的共同點是集中生產,實行生產的分工協作,不同點是前者使用手工生產,後者是使用機器生產。手工工場這種「原始工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來臨做了技術和組織上的準備,後來機器生產的工廠制度實際上是手工工場基礎上脫胎而來的。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重視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不能將工業革命與過去的手工工場絕然中斷割裂。

二、商業貿易的興旺、國內外市場的拓展是觀察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視角

商業貿易是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市場在人類生產和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在商業貿易和市場開拓中走在世界前列。15世紀末開始興起的航海運動,開闢了大西洋航線和印度洋、太平洋航線,大洋商路的開通使英國的貿易走出了地中海,跨入世界範圍,經歷了所謂商業與貿易革命。商業革命創造的市場偉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當時英國已成為世界商業大國和世貿強國,以往東西方貿易從奢侈品販賣為主發展為美歐間的大眾貿易,英國是這種貿易的主角和獲利者。英國的對外貿易不斷迅速增長,從1698到1775年,英國的進口和出口商品都增長了500—600%。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等聯合股份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商業貿易活動推動了貨幣金融業的發展,17世紀後半葉英國完成了統一鑄幣制度,而法國直到19世紀才完成現代貨幣制度。英國的銀行業發展較早,1694年成立了由政府特許商人入股的英格蘭銀行,並組成了由銀行、信託公司、保險公司、證券交易所組成的國內金融體系。

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在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中日漸居於中心地位,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18世紀90年代倫敦已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貨幣市場中心。興旺發達的商業與貿易使英國通過伸向世界各地的營養吸血管道把財富源源不絕地吸引到英倫三島,英國的資本從1700年的50000萬英鎊增到1800年的150000萬英鎊。滾滾而來的驚人財富為工業革命籌集和儲備了必要的資本。

農業是農業文明時代最基礎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探究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離不開農業的變革。

中世紀晚期的英國農業已開始發生廣泛深刻的變革,一些史學家將它稱之謂「農業革命」。其內容包括農業經營方式變化、農業技術的改進、農業結構變化、土地關係變化等等。在「農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的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有力地支持了工業的發展。小麥產量1650—1800年間提高了77%,糧食總產量從1700年的3175百萬夸特增加到1845年的18665百萬夸特,被譽為「歐洲糧倉」,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農業的支撐,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業革命的過程中,歷經400多年的圈地運動是影響重大最具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它與工業革命發生有何關係值得研究。

英國圈地運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8世紀以前大多屬於個人的私自圈地活動,18—19世紀大多屬於經議會通過法案實行的圈地活動。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國會就通過了近4000個圈地法案。1547年政府頒布了懲治流浪者的法令,規定如果破產農民和貧苦者被告發為流浪者就會被判為告發者的奴隸,如奴隸逃亡三次就要被當作叛國犯處死。在伊莉莎白時代,每年都要處死三、四百個流浪者。對於圈地運動的評價,託馬斯·莫爾指責為「羊吃人」的罪惡行徑,後來不少學者指責為通過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暴行,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掠奪形式和手段。馬克思在論述資本原始積累時指出:「原始積累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紀最初幾十年,以極大的規模,像奉天之命一樣,拆除耕地上的那些小屋,結果是許多工人不得不到村鎮和城市裡去尋找棲身之地。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係,這方面英國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國家。」

這種歷史現象是存在的,誠然,「圈地運動」帶有人被羊吃的悲劇性,散發著殘酷的血腥昧。但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全面認識圈地運動的影響和意義,它和後起的工業革命的發生有什麼關係。圈地運動是由商品生產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所引起的,本質上是一場有關土地所有制、生產形態、產業結構等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它的直接後果是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大大推動了紡織業、對外貿易、遠航交通業的發展,同時把大量破產農民轉變為工業生產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從廣泛的社會變遷的意義上說,歷史的發展真是有點弔詭,圈地運動竟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充當了為工業革命創造重要條件的不自覺工具。在這方面英國確實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國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英國首發工業革命的其中一個秘密所在。

十五世紀末,隨著往返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航道的開闢,西方國家開始了瘋狂的海外掠奪。繼葡萄牙、西班牙之後,英國成為殖民擴張的急先鋒。

17世紀初,英國開始向亞洲擴張,到下半葉勢力範圍幾乎涵蓋了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所有臨海的國家和地區。17世紀中葉佔領了北美的東北部和東南部沿海地區,l8世紀中葉確立了在整個北美地區的統治地位,18世紀末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裡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印度洋上幾乎所有島嶼都淪為英國殖民地。同時,英國佔領了非洲西海岸和南非,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

英國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對殖民地進行了剝削和掠奪。奴隸貿易是早期殖民掠奪的方式之一。

西方列強通過暴力交易的方式搶掠非洲發展程度較低民族的勞動力,迫使他們成為奴隸,生產市場所需要的商品,榨取高額利潤。英國在奴隸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僅在1783年到1793年的10年間,英國販賣黑奴人數達30萬,英國著名的城市利物浦就是靠奴隸貿易而發家的。這種將廉價原始勞動力和資本剝削方式的結合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最殘暴的形式之一。

英國作為貿易強國,主要還是通過「三角貿易」和其他不平等交換的商業貿易獲取了大量高額利潤和低價原料。早期的殖民擴張是由封建統治階級和資產階級結合進行的,形成了所謂「雙重擴張」,封建統治階級大力扶植工商業,工商業資本藉助封建勢力進行擴張。此外和其他西方列強一樣,英國用軍事政治手段,發動「七年戰爭」等一系列侵略戰爭,達到最大限度的掠奪目標。

總之,英國通過殖民掠奪多方面為工業革命的到來積累了能量。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歷史的大步前進,但其力量的來源渠道之一卻印有野蠻罪惡的標飾,「惡」在歷史發展中到底起什麼作用,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

註:

①本文來自《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第6期

②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歷史教學問題」微信公眾號,保留公號二維碼

③因微信排版限制,注釋刪除,請參考原文

微信號|歷史教學問題

報刊代號:4-326

電話:021-62866552

郵箱 :LSJX@history.ecnu.edu.cn

網址:http://lsjx.chinajournal.net.cn

相關焦點

  • 探因索源——「英國工業革命」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下)
    工業革命從狹義上來說其本質是經濟領域中的一場深刻的革命,但是它與思想和政治的變革密不可分,可以說是思想革命為它開啟了精神大門,政治革命為它開闢了前進的道路。思想改變世界,歷史上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有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積澱作為基礎,並以思想文化的變革作為起點和導向。
  • 教案| 九上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掌握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背景及意義,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分析材料,提升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
  •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偶然還是必然?
    工業革命鑄造了英國的世界霸權,同時推動了歐洲的生產力水平大幅領先東方。我們為東方的落後而惋惜時,也不禁會問出如下的問題: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英國?這一切是偶然還是必然呢?對於英國的幸運,我們不禁要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歐洲大陸都滑入馬爾薩斯陷阱的時候,英國為什麼沒有跟著進去?英國的人地關係從來都沒有像歐洲大陸那樣緊張。
  • 高中歷史易錯題|英國工業革命
    下表所示是19世紀早中期英國國民收入統計狀況摘要。由此可知,當時英國(    )A.工業革命滋生貧富分化現象B.民眾生活狀況日益惡化C.工業化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D.自由主義思潮正在流行別急著看答案,自己做一做答案:C
  • 備戰小論文:英國工業革命
    (12分)材料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到最終完成,僅僅靠國家人為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它實質上是經濟因素、技術因素、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後進國家引進技術、資金、設備,都不過是實現工業革命的一小部分,這些因素只有在相適應的人文因素,亦即社會和政治結構、國民文化素質都具備了的環境中,才有可能起作用。
  • 張宇燕:為什麼英國的工業革命值得我們重新認知
    據說錢穆先生也主張,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到歷史中尋找答案。基於此,我先簡單回顧一下從某種意義上根本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的英國工業革命,然後試著做一些「現代」引申。 換個角度看英國當年的「工業革命」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是在1760-1850年的90年間,由技術創新與進步促成的一個意義深遠的歷史事件。
  • 詹姆士·瓦特這位外貌平平的人,日後成了英國的「工業革命之父」
    但就是這位外貌平平的瓦特先生,日後卻成為英國「工業革命之父」,萬能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先生沒讀過大學,只在格拉斯哥大學做過教學儀器修理工,但曾鑽研過力學、數學、化學,做過系統的實驗並仔細計算過氣缸的熱效能。不知為什先生對至今都風靡中國,創下出版界銷售奇蹟的《論語》《莊子》等等這些「君臣父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華國粹不屑一顧。
  • 超市購物籃衛生問題應重視
    為一探究竟,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我市多家大型超市。在一家超市內記者看到,雖然在超市進口處購物籃(車)都被整齊擺放著,但記者隨手拿起一個購物籃就能看到裡面髒兮兮的,有的是油漬和汙垢附著在上面,有的甚至還有腐爛的菜葉夾在籃子的縫隙間,衛生狀況確實不盡如人意。同時,記者發現,市民在購物時都是將肉類、蔬菜瓜果、生鮮食品混合放在購物籃(車)內,雖然都有包裝,但也避免不了一些生鮮食品流出汙漬。
  • 華裔:英國應將鴉片戰爭列入歷史教綱 反省侵略史
    來源:新華社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新華社倫敦5月10日電(記者桂濤)英國華裔社會學者何越10日告訴新華社記者,她已致信英國教育大臣達米安·海因茲,詢問他是否會考慮在中學歷史教綱裡增加對鴉片戰爭進行反思的內容
  • 評價英語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上)
    聽課後的教學評價,是教師之間探討、分享教學思想大好時機、是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評價的標準、要求及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師如何開展教學,朝什麼方向組織教學,是尋找教學存在問題的途徑,也是發掘教師教學優勢的方法。
  • 歷史重要的巨大變革 工業革命的不同影響
    是誰發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英明睿智的國王嗎?是富有改革雄心的英國政府嗎?還是頭腦精明的商人?真正催生了工業革命的,其實是英國良性的社會環境和重視職業技藝的傳統。18世紀後半葉,當法國被槍炮轟鳴的暴力革命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英國卻默默開始了一段靜悄悄的產業革命。
  •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口語教學,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提高表達能力
    它鄙視口語訓練,只注重考試成績,不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英語教學也是「死胡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口語教學,並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心理學家羅傑斯曾經說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確保有效教學的主要條件。」學生在學習中會得到更多積極的評價,自信心會逐漸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也會隨之提高。教師在上課前應認真準備課程,準備教材,準備學生,準備方法。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有耐心,愛心和責任感,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英語教學,注意提高教學水平,鼓勵學生大膽表達,不要害怕犯錯誤,避免害怕恐懼。
  • 英國工業革命是開創了歷史,可是也讓許多人廉價的死去
    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當時仍然是家庭手工業時期,織工身兼工人和老闆,一架祖傳的破舊織機就是作坊。在使用機器以前,紡紗織布是在工人家裡進行的。妻子和女兒紡紗,父親織布,還把紗賣掉。他們雖然是不太富裕的農民,但至少還不是無產者。隨著布業商人的出現,從事生產的織工成為只能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 當英國開始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與此同時中國在幹什麼?
    關注「歷史旋風車」 談古論今不迷路從世界歷史看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與此同時中國在幹什麼?
  • 教師招聘面試解析-第二次工業革命-說課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本次說課的題目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
    當然,英國的戰鬥力並不弱。長期以來,甚至可以和法國打個平手。「百年戰爭」中,英國一度把法國逼著打,搶下2/3國土,連巴黎都打下來了。最終被「聖女貞德」趕了回去。 但是「百年戰爭」,本質上還是政治戰。諾曼王朝,本來就是法國的大地主,公爵,甚至擁有皇位的繼承權。而法蘭西宮廷,向來以分裂著稱。法國王權也不是鐵板一塊。
  •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口語教學,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提高表達能力
    口語可以有效地提高詞彙量。口語學習中存在心理障礙。據統計,有42%的學生認為,課堂上英語溝通不好的原因是焦慮。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希望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他們害怕說英語,因為他們害怕犯錯誤和發音不合格。忽視練習,許多學生不準確,並且對說英語失去信心。
  • 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英國工程專業介紹(布裡斯託大學篇)
    英國工程學英國工程學在英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作為工業革命的起源地,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偉大人物的名字,如噴氣式發動機的發明者弗朗克惠特爾爵士,其他工程方面的創造亦不勝枚舉,如氣墊船、光學纖維、液晶顯示儀、身體掃描器等。
  • 英國第二大城市,世界工業革命的故鄉,一座比倫敦更具魅力的城市
    曼徹斯特是英國第二大城市,這個城市有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 ,世界最早的工業化革命就發生在這裡,所以說曼徹斯特是世界工業革命的故鄉。曼徹斯特是個內陸城市,位於英國西北部都市群的中心,面積115.65平方公裡,人口50多萬,它是英國的工業中心,在英國的重要性僅次於倫敦。
  • 教育熱點話題 青少年自殺問題應得到重視
    教育熱點話題【 青少年自殺問題應得到重視】 洞見計劃 陝西師範大學 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遊旭群:今年開學以來,學生自殺事件頻發,令人深感痛心。儘管各種心理防護與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但這些只能對負性心理因素的改變產生有限的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殺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