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索源
——「英國工業革命」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
(上)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李月琴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是人類文明轉型的裡程碑,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嬗變為工業文明。這一歷史事件從它發生以來200多年中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追蹤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也作為必修的重要內容,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已作了明確規定。
在中學聽課過程中,我覺察到要講好英國工業革命這節課,其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準確深刻地解讀它發生的原因和源頭。
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l8—19世紀的英國,而不是發生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興起的故地、不發生在歐洲一些文化昌盛、經濟發達的地區,而恰恰發生在原先相對落後,處於世界文明邊緣,孤懸在大陸之外海島英國,究屬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國首先發生震撼世界的工業革命,這是國內外學術界和廣大歷史學習者都懷有極大興趣的問題,蘊涵有豐富的意義和價值。
可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此問題不夠重視,有的認為,該問題是老生常談,缺乏新意,不值得花精力加以深究,有的認為該題體大複雜,學術界眾說紛紜,難於形成準確的標準答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放在敘述工業革命的過程和表現上,這種偏向值得注意。
其實,在英國工業革命這節課中,「為什麼發生」的問題是一個很有意義值得深入探究的歷史之謎,它不應無足輕重、可有可無、輕描淡寫地加以處理。當然,要講清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確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正是這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點燃學生創新精神的火苗。簡明清晰地詮釋這一問題也是達成這節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之一,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歷史基本知識,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啟發學生善於獨立思考、質疑,學習如何理解和處理重大複雜的歷史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而培養歷史意識,以史為鑑,增長歷史智慧。無疑,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把追本溯源「為什麼發生」的問題放在重要地位,使它成為本節課的一個教學支點和閃光點。
英國工業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發生的,它經歷了長期醞釀自然成熟的過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厚實的社會經濟基礎。水有源、樹有根,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中葉,但其根源卻要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它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英國土壤中,而它汲取營養的根須卻超出英倫,遠遠伸向歐洲和世界各個角落。促成工業革命的動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多向的,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思想文化、國際環境等各領域。
從16世紀開始,英國和歐洲出現了一系列意義深刻的變化,發生了大大小小層次不一的革命性變革,如學者所稱的「商業貿易革命」、「手工業革命」、「農業革命」、「動力革命」、「金融財政革命」、「政治革命」和「科技革命」等冠以革命名稱的歷史變革。上述諸多不同的因素不是由一種因素獨大支配的,彼此之間也不是孤立無關的,而是時空交叉,相互聯繫滲透,相互影響激蕩,一個因素的增強會增加另一個因素的力度,互為推動力,產生了1+1大於2的放大效應,「時來天地皆同力」,眾多分力不斷聚合,終於匯成了促成工業革命發生的強大合力。
因此,我們在考察和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時,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長時段、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整體地通觀歷史全過程,以求得歷史的真實和真諦。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學術界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在中學教學中,以下幾方面是值得探討和講清的。限於篇幅,本文將提綱絮領地作一敘述和分析,謹供參考。
一、解析工業革命發生的源頭,先從工業領域的經濟變革開始
一般來說,在工業革命正式開始之前,歐洲曾經歷了一個「原始工業化」或稱「工廠制度前的工業化」的階段。這一時期最典型的工業經濟形態是工場手工業,其代表性經濟組織為手工工場。
15世紀以來,特別是17、18世紀後,工場手工業在歐洲蓬勃興起。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在當時世界上是最為發達的,早在13世紀晚期開始,農村紡織業已出現相當規模的手工工場。到18世紀初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已發展到鼎盛時期。手工工場最大特點是生產規模較大,集中生產並實行勞動分工,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表明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生產方式、製造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
手工工場實行集中生產,推動了勞動分工和協作,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工場手工業是近代大工業的始發點,在工業革命的產生過程中起了特殊作用。馬克思曾將「人數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空間、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視為「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
手工工場是從個體生產過渡到工廠制的中間環節,體現了兩者之間血緣承續的關係。手工工場與現代工廠的共同點是集中生產,實行生產的分工協作,不同點是前者使用手工生產,後者是使用機器生產。手工工場這種「原始工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來臨做了技術和組織上的準備,後來機器生產的工廠制度實際上是手工工場基礎上脫胎而來的。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重視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不能將工業革命與過去的手工工場絕然中斷割裂。
二、商業貿易的興旺、國內外市場的拓展是觀察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視角
商業貿易是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市場在人類生產和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在商業貿易和市場開拓中走在世界前列。15世紀末開始興起的航海運動,開闢了大西洋航線和印度洋、太平洋航線,大洋商路的開通使英國的貿易走出了地中海,跨入世界範圍,經歷了所謂商業與貿易革命。商業革命創造的市場偉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當時英國已成為世界商業大國和世貿強國,以往東西方貿易從奢侈品販賣為主發展為美歐間的大眾貿易,英國是這種貿易的主角和獲利者。英國的對外貿易不斷迅速增長,從1698到1775年,英國的進口和出口商品都增長了500—600%。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等聯合股份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商業貿易活動推動了貨幣金融業的發展,17世紀後半葉英國完成了統一鑄幣制度,而法國直到19世紀才完成現代貨幣制度。英國的銀行業發展較早,1694年成立了由政府特許商人入股的英格蘭銀行,並組成了由銀行、信託公司、保險公司、證券交易所組成的國內金融體系。
工業革命發生前,英國在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中日漸居於中心地位,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18世紀90年代倫敦已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貨幣市場中心。興旺發達的商業與貿易使英國通過伸向世界各地的營養吸血管道把財富源源不絕地吸引到英倫三島,英國的資本從1700年的50000萬英鎊增到1800年的150000萬英鎊。滾滾而來的驚人財富為工業革命籌集和儲備了必要的資本。
農業是農業文明時代最基礎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探究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離不開農業的變革。
中世紀晚期的英國農業已開始發生廣泛深刻的變革,一些史學家將它稱之謂「農業革命」。其內容包括農業經營方式變化、農業技術的改進、農業結構變化、土地關係變化等等。在「農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的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有力地支持了工業的發展。小麥產量1650—1800年間提高了77%,糧食總產量從1700年的3175百萬夸特增加到1845年的18665百萬夸特,被譽為「歐洲糧倉」,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農業的支撐,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業革命的過程中,歷經400多年的圈地運動是影響重大最具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它與工業革命發生有何關係值得研究。
英國圈地運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8世紀以前大多屬於個人的私自圈地活動,18—19世紀大多屬於經議會通過法案實行的圈地活動。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國會就通過了近4000個圈地法案。1547年政府頒布了懲治流浪者的法令,規定如果破產農民和貧苦者被告發為流浪者就會被判為告發者的奴隸,如奴隸逃亡三次就要被當作叛國犯處死。在伊莉莎白時代,每年都要處死三、四百個流浪者。對於圈地運動的評價,託馬斯·莫爾指責為「羊吃人」的罪惡行徑,後來不少學者指責為通過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暴行,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掠奪形式和手段。馬克思在論述資本原始積累時指出:「原始積累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紀最初幾十年,以極大的規模,像奉天之命一樣,拆除耕地上的那些小屋,結果是許多工人不得不到村鎮和城市裡去尋找棲身之地。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係,這方面英國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國家。」
這種歷史現象是存在的,誠然,「圈地運動」帶有人被羊吃的悲劇性,散發著殘酷的血腥昧。但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全面認識圈地運動的影響和意義,它和後起的工業革命的發生有什麼關係。圈地運動是由商品生產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所引起的,本質上是一場有關土地所有制、生產形態、產業結構等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它的直接後果是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大大推動了紡織業、對外貿易、遠航交通業的發展,同時把大量破產農民轉變為工業生產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從廣泛的社會變遷的意義上說,歷史的發展真是有點弔詭,圈地運動竟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充當了為工業革命創造重要條件的不自覺工具。在這方面英國確實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國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英國首發工業革命的其中一個秘密所在。
十五世紀末,隨著往返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航道的開闢,西方國家開始了瘋狂的海外掠奪。繼葡萄牙、西班牙之後,英國成為殖民擴張的急先鋒。
17世紀初,英國開始向亞洲擴張,到下半葉勢力範圍幾乎涵蓋了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所有臨海的國家和地區。17世紀中葉佔領了北美的東北部和東南部沿海地區,l8世紀中葉確立了在整個北美地區的統治地位,18世紀末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裡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印度洋上幾乎所有島嶼都淪為英國殖民地。同時,英國佔領了非洲西海岸和南非,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
英國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對殖民地進行了剝削和掠奪。奴隸貿易是早期殖民掠奪的方式之一。
西方列強通過暴力交易的方式搶掠非洲發展程度較低民族的勞動力,迫使他們成為奴隸,生產市場所需要的商品,榨取高額利潤。英國在奴隸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僅在1783年到1793年的10年間,英國販賣黑奴人數達30萬,英國著名的城市利物浦就是靠奴隸貿易而發家的。這種將廉價原始勞動力和資本剝削方式的結合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最殘暴的形式之一。
英國作為貿易強國,主要還是通過「三角貿易」和其他不平等交換的商業貿易獲取了大量高額利潤和低價原料。早期的殖民擴張是由封建統治階級和資產階級結合進行的,形成了所謂「雙重擴張」,封建統治階級大力扶植工商業,工商業資本藉助封建勢力進行擴張。此外和其他西方列強一樣,英國用軍事政治手段,發動「七年戰爭」等一系列侵略戰爭,達到最大限度的掠奪目標。
總之,英國通過殖民掠奪多方面為工業革命的到來積累了能量。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歷史的大步前進,但其力量的來源渠道之一卻印有野蠻罪惡的標飾,「惡」在歷史發展中到底起什麼作用,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
註:
①本文來自《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第6期
②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歷史教學問題」微信公眾號,保留公號二維碼
③因微信排版限制,注釋刪除,請參考原文
微信號|歷史教學問題
報刊代號:4-326
電話:021-62866552
郵箱 :LSJX@history.ecnu.edu.cn
網址:http://lsjx.chinajourn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