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文藝評論對促進文藝繁榮起著推動作用的話,科學有效評價英語課堂教學對於提升英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聽課後的教學評價,是教師之間探討、分享教學思想大好時機、是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評價的標準、要求及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師如何開展教學,朝什麼方向組織教學,是尋找教學存在問題的途徑,也是發掘教師教學優勢的方法。因此,本著「優點講夠,缺點不漏」的原則開展好課堂教學評價活動,有利於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發揚教師的優點,找出存在的不足,促進教師儘快在教學中形成個性,儘早成熟,還能拋磚引玉,促進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科學有效評析一節英語課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評教師的教育理念
即從新理念,新思想的角度出發,看是否能體現一定的教學理念,是否能理論聯繫實際,不盲從,不做秀。張連仲(2004)曾對那些做秀的課一針見血地指出:Too good to be true!(太好了,但好得不真實!)。評價一堂課應具體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整體素質的思想,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又不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思想。
陳琳(2003)根據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的實際,從辯證法的角度提出的處理外語教學中的11大關係,很好地概括、總結了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師應該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這十一大關係可視為評價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原則。它們是:
(一)理論和實踐(theory vs practice);
(二)知識和技能(knowledge vs skills);
(三)素質教育和外語教育(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v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四)輸入和輸出(input vs output);
(五)聽說和讀寫(listening, speaking vs reading ,writing);
(六)習得和學得(acquisition vs learning);
(七)準確和流暢(accuracy vs fluency);
(八)語言和文化(language vs culture);
(九)母語和外語(mother tongue vs foreign language);
(十)任務型學習和折中主義(task-based learning vs eclecticism);
(十一)精讀和泛讀(intensive study vs extensive study)。
此外,已故英國著名教材編寫專家Simon Greenall (2002) 提出的「英語教學的精神與原則」(The spirit and principles of English teaching)也是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標準:
(一)Be motivating.(激發求知慾);
(二)Be relevant.(所教的要與主題和學生有關);
(三)Be communicative where appropriate(在恰當合適的情境下體現語言的交際性);
(四)Adopt a broad-based multi-syllabus course design(採用綜合性的、多種教學大綱為藍本的課程設計);
(五)Consider the four Ts: topics,tasks, target language and teacher’s responsibility(考慮「4T」:話題、任務、目標語和教師的責任);
(六)Look for creative compromises to problems and solutions(如遇難題尋求變通,通過「創造性妥協」途徑去解決);
(七) Contribute towards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cultures(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努力);
(八)Be aware of how English can promote peace and harmony(要深刻意識英語對於促進寧靜、和諧所起的作用);
(九)Open a window on the world.(打開世界之窗);
(十)Have fun!(快樂至上!)
二、評如何教材處理
從教學內容處理的角度,評教材體系和知識體系是否把握準確,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是否突破,是否能夠深入淺出、符合學生接受心理,課堂容量是否適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同樣道理,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教材。因此,英語教師在備課、教學時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教材進行重組、改編,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處理教材時應遵循「活化」的原則,即創設活動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善於處理教材的教師可以把深的內容往淺裡教,把淺的內容往深裡教。
人是活的,再好的教材也是「死的」(從發展、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的角度來說)。再新的教材版本也有過時的時候。那些死抱教材、教參上課的教師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學生。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準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一般說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遇到過深或過淺的內容可以「改」(adapt);遇到完全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合用的內容可以「刪」(omit);遇到有欠缺,不完備的內容可以「補」(supply)。
三、評教學策略的使用
教無定法,貴在有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採用教學策略應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隨著自主學習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學中出現了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終身教育的問題。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育觀念的更新給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當自主學習成為教學的目標時,課堂教學又應將策略培養納入課堂教學。教學所培養的是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目標的達成不僅依賴於所採用的教學模式,同樣還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如學生的需求,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學生的愛好,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習慣,學生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認識。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已經不是採用交際教學法還是傳統教學法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如何使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適應新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要求的問題。
評價教學策略的使用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一)看是否量體裁衣,優選活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複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二)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教學活動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三)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四)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現代化教學呼喚現化教育手段。教師還要適時、適當運用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電影、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四、評學習策略的指導
即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法指導的情況進行評價(如理解、記憶、評價學生等方法的指導)。當代教育界和心理學界已經認識到,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有效的學習者。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不僅有力於他們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而且能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的外語教育片面強調語言知識的學習和低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高級技能的培養,其直接結果是學生不會有效地學習。當代英語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必須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策略的指導。
評價學習策略的指導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一)看是不是有針對性。學生學習外語的差異是很大的,同一策略不一定適合與不同的對象;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策略。
(二)看是不是可操作性強。好的方法應該是那些好用、易操作的措施;而不是繁瑣的程序。
(三)看是不是與時俱進。好的策略是靈活、務實的。過去行得通的辦法現在不一定管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