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維新派的那些事兒

2021-02-07 石家莊高中歷史教學

【作者簡介】康靜,2012年本科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歷史學專業,現任河北平山中學歷史教師。曾獲石家莊市優質課一等獎、全國和諧杯高效課堂大賽特等獎、參與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的研究。

 

中國近代新思想始於林魏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經歷了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之後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來的早期維新派提出改良主張,甲午戰後發展為康梁維新思想。至此,康梁維新思想的出現助推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轉型。早期維新派上承洋務思想,下啟康梁維新思想,是近代中國思想轉型中的重要一環。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的是早期維新派的那些事兒。

 

形成時間

19世紀70年代~19世紀90年代前期

 

時代背景

政治:西方列強入侵,清政府統治危機。鴉片戰爭的失敗使部分先進中國人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妥協並沒有換來長久的安穩,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和失敗進一步挫傷了國人自高自大的心理。而此時的清政府面臨的不只有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雖然封建統治暫時得以平靜,但農民階級的反抗確實加重了清政府風雨飄搖的境地。由此激發了新興資產階級救亡圖存的探索。

 

經濟:洋務運動開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誕生。19世紀60年代,隨著國門洞開,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旨在求強的運動,將「師夷長技」付諸實踐,開啟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從官辦企業到官督商辦企業再到商辦企業出現,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並發展起來,民族資產階級隨之誕生。

 

思想:先進知識分子的積極探索,西方思想的傳入。鴉片戰爭的衝擊引發的是林魏對經世致用學說的進一步發揮,他們提出師夷以御外侮。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到「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積患」,他意識到變革的必要性,卻未能明確表達。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西方民主思想傳入中國。林魏的經世致用思想和這種朦朧的維新意識與西方思想結合,進一步發展為早期維新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早期的維新思想家們大都出身於官僚、開明地主、商人家庭,且成長於風氣較為開化的東南沿海一帶,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大都曾投身于洋務運動,洞悉洋務從而突破了「器物」的限制,並最終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來。

 

馮桂芬(1809~1874)江蘇蘇州人,曾師從林則徐。馮桂芬繼承了林魏的「師夷」思想並有所發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向西方學習的問題。除了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他還指出「如算學、重學、視學、光學、化學,皆得格物致理。輿地書備山川厄塞風土物產,多中人所不及。」並進一步指出「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校邠廬抗議》)」,認為當時的中國在人才、地利、君民、名實等方面都需要改進。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曾作為中國首任駐外公使出使英法。「嵩燾竊謂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故先欲通商賈之氣,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謂其本末遑而故務其末者(《福建按察使郭嵩燾條議海防事宜》)」,可見郭嵩燾認為應先學習西洋之末,為進一步學習其本奠定物質基礎。此外他還指出「洋人皆有保護商賈之心,而於地方官多所扞格,此即因其意所向而利導之者也。」郭嵩燾的重商主張打破了傳統「重農抑商」的政策,也突破了「官督商辦」的界限。這些主張雖較為朦朧,但卻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王韜(1828-1897)江蘇蘇州人,多年在書館協助英國人翻譯書籍,且先後遊歷英法俄等資本主義國家。王韜指出「英國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親,本固邦寧,雖久不變」,發展工商業可以「通有無、權緩急、徵貴賤,便遠近,其利無窮(《弢園文錄外編》)」。他批判洋務派只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皮毛,主張實行君主立憲並要求打破洋務派對近代工業發展的壟斷,「許民間自立公司」。另外,王韜還指出科舉制八股取士是「敗壞人才,斫喪人才,使天下無真才」的制度,主張學校要講有用之學,希望學生「專注於器藝學術」,從而為中國近代經濟提供實用人才。

 

鄭觀應(1842-1922)祖籍廣東香山,歷任上海電報局總辦,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在洋務運動中大顯身手。中法戰爭時,曾到暹羅、西貢、新加坡等地調查了解敵情。鄭觀應指出「士無商則格致之學不宏,農無商則種植之類不廣,工無商則製造之物不能銷,是商賈具生財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綱領也」,從而把富國作為強兵的經濟基礎。之後他進一步指出「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盛世危言》)」強調中國的強大不能只「求其用」,且必須要「求其體」,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

 

綜上,我們把早期維新派的思想主張概括為:經濟方面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政治方面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文化方面主張改革科舉,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科學知識。

 

歷史意義與局限

早期維新派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最早在中國提出政治民主化,指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性,為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西方經濟思想與管理方法,重視工商業發展,對外進行「商戰」,對內極力改變官僚壟斷局面,支持商民投資近代企業,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經濟基礎。

 

中法戰爭清政府未敗乞和,使更多傳統知識分子開始懷疑洋務思想並加深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理解,從而加入維新陣營積極探索救亡之道。

 

早期維新派對西方民主政治的認識較為膚淺,所以民主政治並不是他們宣傳的重點,且其君主立憲制的主張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與專制制度的妥協。早期維新派所宣傳的民主也並不是廣大人民的民主,對待下層民眾他們依然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予以防範和鎮壓,這體現了早期維新派的落後性。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很多內容也未付諸實踐。

 

早期維新派的局限既受限於自身,也受限於時代,但他們終究在更廣闊的的領域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當時內憂外患並重的中國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參考資料:

李萃娟、艾新軍:《郭嵩燾:真正的早期維新思想的開拓者》,《西安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劉仁坤:《早期維新思想與傳統儒學》,《求是學刊》,1994年第5期。

江軼:《淺論中國近代改良派早期維新思想的形成》,《湖湘論壇》,2009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公車上書——維新派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 維新派與後期的洋務派對,中國科技的知識有什麼分歧?
    導語:維新派與後期的洋務派對,中國科技的知識有什麼分歧?為了改變中國貧弱的局面,維新派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提出了中國發展科技的新主張,並把發展科技看成是推行變法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與頑固派堅決反對近代科學不同,維新派不僅歡呼科學時代的到來,而且還認為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不以中國在當時遭受列強侵略而悲觀喪氣,相反,卻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變革時期,是中國走向新時期的轉折點。如譚嗣同即說:「吾約計開闢以來,戰國與今日遙遙相映,時局所皆極危,卻又是極盛之萌芽。維新派認為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 誰是維新派 誰是立憲派
    誰是維新派?誰是立憲派?在中國近代史研究和知識普及中,這幾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從歷史教材到大多數戊戌維新的研究成果、工具書,都有一個常識性的概念,即康有為、梁啓超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這個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維新派即康、梁一派。
  • 近代早期英國的糧食問題與政府應對
    在近代早期,歐洲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商業社會轉型。在此過程中,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社會利益關係日趨複雜,貧困、饑荒等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社會治理面臨複雜環境。歐洲國家採取怎樣的治理手段和方式?取得怎樣的成效?社會治理呈現出怎樣的特徵?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聚焦近代早期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分別介紹其如何應對饑荒問題、貧困問題以及對不同層級人口進行治理,以期對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 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
    洋務派通過「官辦」、「官督商辦」等形式興辦的近代工業,構成了當時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主體,是中國近代化早期階段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洋務派的積極倡導和大力經營,在古老的中國要出現這些近代工礦企業、近代電訊交通、近代科技教育,可能要推遲許多年,而推遲的嚴重後果是人們很難設想的。
  • 論戊戌思潮的發生與近代思想解放
    它的發生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步趨勢,也對中國近代社會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與民族的覺醒,中西文化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匯融合,傳統社會由此逐步走向解體。在古代與近代社會交替之際,多種社會思潮集結性地湧現,激蕩起伏,諸說雜陳,爭持消漲,近代思想解放的浪潮也在此期間湧上了巔峰。
  • 孕期那些事兒,那些被排擠或被照顧的經歷
    孕期那些事兒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到了孕期被排擠的這事兒上,這個話題也將聊天推上了高潮。孕期那些事兒小小媽:「你這明顯是被打壓了呀,哎,這種歧視孕婦真的還挺多的,我當時也被打壓過。孕期那些事兒芸媽:「那個多媽,你是不是想多了?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兩國維新派雖然同屬統治階級中下層,但前者與地方實力派的密切聯繫和社會實踐的鍛鍊都遠不及後者。日本維新派以豪農、豪商和手工業者為社會基礎,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重視並巧妙地利用了民眾的反抗力量,而中國維新派卻只能從統治集團內部尋求並不可靠的支持,並且輕視民眾,因而陷於孤立境地。在實際的政治鬥爭中,中國維新勢力疏於政務,黯於世事,缺少謀略,而日本維新派精明強幹,長於韜略。(3)外部環境。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預測: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1.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首先,洋務派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權力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同時也試圖發展若干民用企業,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
  • 告別饑荒:近代早期英國的農業革命
    本期主持:向 榮(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期主題:「近代早期」的歐洲史研究    主持人語:傳統史學將文藝復興以來的歷史統稱為「近現代史」,其中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被視為大轉型、大變革的時代。
  •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
    守舊派反對西學,把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斥之為「奇技淫工巧」。洋務派雖認為西方的軍事和技術可以學習,但堅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舉八股,尤其不能觸動三綱五常。而維新派則痛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統治者「牢籠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國必須廢八股、改科舉,辦學堂、興西學。針對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口號,維新派駁斥道:「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
  • 近代中國的抉擇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將魏源的主張付諸行動,近代洋務運動就此拉開序幕。這一運動的宗旨是引進西方近代科技和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風雨飄搖中的封建王朝提供全新的物質技術支撐。為此,他們興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一時間搞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這場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 【精品原創】近代史中的維新派、保皇派和立憲派
    在2015考研政治近代史中,有些概念的掌握對於內容學習會有很大幫助,考研網(www.kaoyan.com)劉天問老師就立憲派是與維新派、保皇派進行闡述,這對   在2015考研政治近代史中,有些概念的掌握對於內容學習會有很大幫助,考研網(www.kaoyan.com)劉天問老師就「立憲派是與維新派、保皇派」進行闡述,這對於2015
  • 學術直播預告 | 陸啟宏: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
    陸啟宏,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歐洲巫術史、歐洲近現代社會文化史、西方史學史,主講《世界文明史通論》《近代的世界》《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等課程,出版有專著《近代早期西歐的巫術與巫術迫害》。
  •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畫和歷史的結合,那些血與淚
    追夢赤子心王子銘,秦志強 ,龐新力,夏雲松,鄭澤霖《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不知不覺已經更新到第五季了。把我華夏的近代屈辱史都融入到了一部十多集的動畫之中,每一集,都有我中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同的是,演繹歷史的是一群兔子。
  • 張之洞與維新派素有瓜葛,為何戊戌政變後沒有受到牽連?
    因為他在湖北創辦洋務屢屢招來非議,他看到維新派勢頭正旺,便想利用這股新起的力量,幫助自己推行洋務事業。需要說明的是,李鴻章也對維新派持贊成的態度,但因為他是甲午戰敗的罪魁禍首,因此被康梁拒之門外。張之洞素來與李鴻章不和,因此他想借著這個機會取李而代之,登上洋務巨魁的位置。
  • 葡萄和鋅那些事兒
    葡萄和鐵那些事兒葡萄缺鋅和鋅過量1.早期缺鋅的表現頂端葉片小,而且小葉簇生,葉柄窪寬、葉片不對稱、葉緣尖銳的像鋸齒。葡萄的幼嫩組織生長更需要蛋白質和生長素,缺鋅會使葡萄體內蛋白質,生長素減少,所以首先表現出症狀的是頂梢。
  • 細數清朝末年那些重大變革,既得利者究竟是誰?
    提到清末就不得不提慈禧太后,三場重大政變既得利者,有人說,沒有慈禧太后重用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不和恭親王奕欣一起辛酉政變,哪來的洋務運動,雖然她是出於自己的政治中心,但是她玩弄權術、駕馭群臣,如果不是她,那幫大臣早就打個頭破血流,那些封疆大吏早就割據一方了。
  • 小康與中國|趙亦彭:近代中國人對小康的「百年執著」
    這其中,「小康」這一概念在近代中國思想界的演進與延伸,又堪稱是近代中國人肩負國命、追尋國運的「反光鏡」。1840年的鴉片戰爭,讓身處傳統社會的中國被武裝到牙齒的近代西方列強用暴力裹挾進了它們主導之下的國際治理體系,被動地成為了近代國際秩序的底層參與者。這種國際政治生態下「被掠食者」的身份直接造成了近代中國的悲慘遭遇,但也催生了近代中國為擺脫自身困境而不斷思考、探索與嘗試的主動需求。
  • 上古薦書丨《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
    作者避開了通常描述現代科學興起過程時常有的「歐洲中心論」,把明清時期的中國科學問題從知識史的幕後搬到了前臺,通過把耶穌會士推動中國科學發展的過程當作新教傳教士在西方近代科學傳入中國上發揮作用的前奏,從而使1600—1900年的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並在這一基礎上分析了西學進入中國所經歷的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