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是維新派 誰是立憲派
誰是維新派?誰是立憲派?在中國近代史研究和知識普及中,這幾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從歷史教材到大多數戊戌維新的研究成果、工具書,都有一個常識性的概念,即康有為、梁啓超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這個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維新派即康、梁一派。
-
北大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學大綱及參考書(歷史學系本科基礎課)
) 一、基本目的 本學期「中國近代史」屬歷史學系本科生主幹基礎課,為歷史學系兩門「通史」中的一部分,上承中國古代史,下接中國現代史。 一、北京政變 二、晚清統治集團中的重要派系 1、湘、淮集團。 第二節、洋務運動 一、促成運動興起的幾個因素 二、運動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邊疆危機 一、新疆、臺灣和西藏危機 二、中法戰爭 第四講、甲午中日戰爭和戊戌變法(8學時) 第一節:甲午戰爭 一、戰爭的進程 二、中日議和 第二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
考研進行時中國近代史名詞解釋速覽(一)
其議長、議員由民選產生,但是對於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嚴格限制。至1909年10月,除新疆緩辦外,其餘二十一個省,均設有諮議局。諮議局主要有資產階級立憲派構成,也有革命黨參與。它的設立為資產階級立憲派提供了一個合法的發表政見的場所。資政院1907年,清政府宣布籌備資政院,1910年,正式成立。資政院的設立主要是為建立國會作準備。其議員分欽選和民選,各一百人,另設欽選總裁兩人。
-
司馬師與保皇派的政治鬥爭,論城府與心態的重要性
雖然司馬懿和司馬師的母親張春華的感情幾近破裂,但司馬懿還是很寵愛長子的。司馬師生於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的性格非常沉穩,史稱「沉毅有大略」,這種性格最適合在非戰爭性質的政變中出彩。事實也是如此,司馬懿在奪權過程中,司馬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在發動政變時,司馬懿並沒有讓司馬昭參與,司馬師全程參加了政變,並且出謀劃策,建立了奇功。
-
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必考名詞解釋、簡答論述題大全!!
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閉關政策******【鴉片貿易】 【
-
公車上書——維新派
《公車上書記》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梁啓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這時,《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和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 ,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
-
好書推薦|中國別樣近代史——《梁啓超傳》
對於維新派領袖之一的梁啓超來說,變法的失敗迫使他流亡海外,於無邊的黑暗中奔走呼號,希望喚起民智,拯救國家危亡為己任。也就在這個危難關頭,他成為了繼李鴻章、康有為之後的又一中心人物。吳其昌作為梁啓超的嫡傳弟子,深得其老師梁啓超的思想傳承,他主要以歷史事件為中心解說人物,側重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以人物為中心說歷史人物,講述歷史之中人物的命運,這種方法將人物命運和時代特徵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作者簡介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廠,浙江海寧人,歷史學家。
-
近代早期維新派的那些事兒
中國近代新思想始於林魏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經歷了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之後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來的早期維新派提出改良主張,甲午戰後發展為康梁維新思想。至此,康梁維新思想的出現助推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轉型。早期維新派上承洋務思想,下啟康梁維新思想,是近代中國思想轉型中的重要一環。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的是早期維新派的那些事兒。
-
廣東為何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
興中會會員多為廣東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首次武裝鬥爭也在廣州策划進行。近代中國比較正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廣東發端。 辛亥革命雖在1911年總爆發,但作為一場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它有一個開始、發展到高潮的過程。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策劃在廣州起義,確立了革命目標和革命方式,日後的革命運動都沿著這個方向發展。
-
2021中考:中國近代史階段特徵詳解
④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⑤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①民族危機: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導致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早期維新思想:對戊戌變法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導作用。
-
唐啟華: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
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唐啟華 臺海兩岸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均深受革命黨視角影響,近年來,有學者試圖以「現代化範式」作為替代的可能選擇,卻因其濃厚的美國化色彩受到學界質疑。然而,現代化理論常因其濃厚的美國化色彩受到學界質疑,並不一定是恰當的詮釋架構。事實上,任何一種全面性的詮釋架構,都會有不足之處,外來的理論,與本土的經驗更常是圓鑿方枘。也許包容多種脈絡、多元化的理解視角,更可讓近代史研究豐富化。
-
高考必知 | 中國近代史階段特徵詳解
④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⑤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
朱 英:研究近代史三十餘年的心得與體會
當時國內一大批關於辛亥革命和資產階級的研究成果,都是在研究資產階級革命派或者立憲派,而革命派中很難找到資本家,立憲派中有少數是資本家。大陸學者作出回應,說資產階級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的概念,狹義說就是資本家,廣義說就包括了資本家的政治代表:革命派和立憲派。但我們發現,我們主要是在研究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反過來說,資產階級主體即嚴格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我們是缺乏考察的,這是我們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維新派與後期的洋務派對,中國科技的知識有什麼分歧?
在危急形勢的逼迫下和維新派科學思想的推動下,後期的洋務派也開始了對先前洋務運動時期執行的科技政策進行反思,在總結前期洋務運動失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中國發展科技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但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科技指導思想還是和維新派對科學的全面理解有著本質的區別,雙方在此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並展開了鬥爭。
-
張之洞與維新派素有瓜葛,為何戊戌政變後沒有受到牽連?
說起張之洞與康梁的關係,話就長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聯合在京會試的一千五百多個舉人,聯名上疏光緒帝,痛批《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並提出了「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這封上疏被都察院以「條約已籤,無法挽回」為由拒收,但內容卻廣泛流傳,並得到民眾的熱烈響應。
-
梁啓超和《新民叢報》:被贊「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卻沒落收場
而此時的中國,也迫切地需要尋求進步和發展之道。封建專制政治體制受到強烈質疑,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危機,很多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發現無法從中國內部找到解決之道,所以將期望和希冀訴諸於西方,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就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嘗試。 作為戊戌變法領袖之一的梁啓超(1873—1929),在變法無奈失敗後前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