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愛爾蘭大饑荒嗎?

2021-01-10 半畝方塘觀史

哥倫布大交換在18世紀的農業革命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兩次革命都首先在歐洲發生,因此這一生態現象有著政治和經濟上的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培育了西方世界的崛起。

土豆是一種養活了德國、瑞士、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其他國家一半以上人口的果實。在甘薯和玉蜀黍充當了中國人口爆炸的助產士的同時,土豆推動了歐洲人口的增長——土豆越多,人口越多。(全球性的人口爆炸是「同質世」時代開始的標誌和結果。)土豆被引進歐洲一個世紀後,歐洲人口總量大概翻了一倍。歐洲所有的土豆,都是隨好奇的西班牙人漂洋過海的幾顆塊莖的後裔。哥倫布大交換不僅給歐洲和北美帶來了產量超高的土豆,還帶來了生產率超高的安第斯土豆種植技術,包括世界上最早的高濃度肥料:秘魯海鳥糞。同時也帶來了導致馬鈴薯枯萎的一種類似真菌的生物,這導致了愛爾蘭大饑荒。

另一個物種,即巴西橡膠樹,一個多世紀前,已經有少數橡膠樹從原產地巴西來到亞洲。如今,這些樹的後代像地毯般遍布了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一些地區,以及中國的這個地區。巴西橡膠樹還越過國境,進入寮國和越南。這種在1492年之前從未在亞馬孫河流域之外存在過的植物,現在成為了東南亞生態系統的主宰。事實上,植物學家早就警告過,橡膠主導了面積如此廣大的區域,只要出現一種類似馬鈴薯晚疫病的傳染病,就會迅速引發一場生態災難,甚至還可能導致全球性的經濟崩潰。

在這個邊界問題懸而未決的地方,阿拉納絕不是唯一一股創建了橡膠帝國的力量。對本國經濟至關重要的原材料竟然完全掌控在外國人手中,這令歐洲和美國的政商兩界領袖很惱火。結果就出現了赫克特所稱的「亞馬孫爭奪戰」。

由於需要能夠忍受戰鬥環境下的材料,軍隊是橡膠的主要消耗者。哥倫布大交換在18世紀的農業革命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培育了西方世界的崛起。

相關焦點

  • 都柏林的由來和最無法忘卻的大饑荒記憶:都柏林城堡(上)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愛爾蘭警察英文叫Garda,而不是Police,無論是在警車車身上還是在警察服裝上,你都找不到Police的字樣而只能看到Garda。花園南邊的馬車房如今已經改造成藝術展廳,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一場題為《藝術與大饑荒》的展覽。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成也土豆,敗也土豆大多數愛爾蘭農民種植了一種特定種類的土豆,結果證明它對疾病高度敏感。在比利時開始的土豆枯萎席捲全國。它在1845年摧毀了愛爾蘭三分之一的土豆作物並引發了大範圍的饑荒。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三分之二的作物被摧毀。
  • 愛爾蘭為什麼要脫離英國獨立?
    愛爾蘭併入英國後,英國向北部輸入大量新教徒移民三、大饑荒,英愛走向決裂為了緩解英國在愛爾蘭島的政治危機,1829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天主教解放法案而即便信仰得到尊重,但愛爾蘭和英國幾百年的矛盾不是說和解就能和解的。1845發生在愛爾蘭的大饑荒,讓英國試圖緩和英愛關係的努力徹底化為泡影。
  • 英國曾見死不救,愛爾蘭百萬人被餓死
    在19世紀中期,愛爾蘭曾經爆發了一場蔓延至全國的嚴重饑荒,上百萬人被活活餓死,愛爾蘭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那麼這場大饑荒和英國人有什麼關係呢?這還得從兩國關係說起。愛爾蘭位於歐洲西部愛爾蘭島中南部,面積約7萬平方公裡,現有人口約480萬人,東面是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
  • 為什麼北愛爾蘭不願意離開英國?
    愛爾蘭大饑荒,英愛決裂愛爾蘭在英國統治期間,宗教信仰不同導致問題不斷。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愛爾蘭的土地兼併。英國派來的大量新教徒佔領天主教人的土地。,此次大饑荒令愛爾蘭的語言文化生態產生永久性的巨大改變,當地的通行語言也變成以英語為主,現在的愛爾蘭語淪為瀕危語言。
  • 唐德鑫|《愛爾蘭人》從「拓荒歐洲」到「拓荒北美」的悲壯史詩
    《愛爾蘭人》中關於「甘迺迪刺殺事件」的橋段19世紀中,「愛爾蘭大饑荒」(下一節會講),大量愛爾蘭人漂洋過海,遷徙美國。1848年,「愛爾蘭大饑荒」發生的第3個年頭,甘迺迪家族第一代人從愛爾蘭遷徙美國,並從勞工開始,那個時候的愛爾蘭人,社會身份尚不如在美的「黑人群體」。
  • 英國人為何沒能統治愛爾蘭?
    因為愛爾蘭早就被英國人佔領過,但是英國人在愛爾蘭的統治非常不得人心,所以激發了愛爾蘭人的強烈反抗。而馬島上的主要是英國人的後裔,邊上的阿根廷人跟他們不是一路子,與其待在阿根廷當二等公民,待在英國大家庭過日子還不錯。
  • 448百科 11:愛爾蘭地理、人文和歷史
    愛爾蘭島:愛爾蘭島(包括愛爾蘭共和國和英屬北愛爾蘭)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素有「翡翠島」之稱。愛爾蘭以泥炭的出口業而被著稱為「泥炭王國」。其首都都柏林愛爾蘭語的詞意就是「黑色的池塘」。愛爾蘭的氣候為溫帶氣候,季節變化不明顯,冰雪稀少,雨水頻繁,導致氣候常年潮溼。
  • 愛爾蘭威士忌年鑑
    結果,人們轉向愛爾蘭威士忌。到1880年,超過160家酒廠生產了400多個品牌的威士忌,這些威士忌被銷往世界各地。1847年:大饑荒著名的愛爾蘭大饑荒在1847年爆發,迫使愛爾蘭成千上萬的家庭移居海外。
  • 為什麼愛爾蘭突然大受歡迎?給你六個理由,夠嗎?
    據愛爾蘭中央統計局數據,當地目前有近500萬人口,這其中有12.9%是移民。而近年來,申請愛爾蘭黃金籤證的人士中,有91%來自中國。 為什麼愛爾蘭突然大受歡迎?給你六個理由,夠嗎?
  • 愛爾蘭足球 英愛百年恩仇錄
    歷史上的阿爾斯特省愛爾蘭大饑荒早在1801年,為了平復愛爾蘭人的反抗情緒,英國將愛爾蘭提升為與英國平等的政治實體,兩者成為共主邦聯,全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至少從名義上,愛爾蘭人得到了尊重,一段時間內愛爾蘭人的獨立運動的確也減弱了一些,直到大饑荒的到來。
  • 張向持:信陽大饑荒該如何被記憶
    他說生在信陽長在信陽,平時在家裡聽到這個話題比較多,同輩也常討論老人動輒提的大饑荒、糧食關,他們也很想知道是怎麼回事。 其實人們對社會的關注是全方位的。雖然時隔50多年,但信陽事件是當年歷史性災難,不管老年人、年輕人,對事關社會發展的大問題,大家的關注並無更多差異,只是反映形式不同罷了。有些喜歡在網上查一查,有些就喜歡直接參與進來。
  • 《黑色1847》——改編自大饑荒時期發生的一個真實小故事
    大家好,本期介紹愛爾蘭的復仇片《黑色1847》電影開始前我們先提一點歷史。大家都知道英國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這個北愛爾蘭的南部就是愛爾蘭共和國,後者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於1800年併入英國。1922年從英國獨立。
  • 愛爾蘭:19世紀人口高達800萬,為什麼現在連500萬人都不到?
    整個地區的失收情況的蔓延,直接導致居民日常餐桌供應不足,繼而一步步發展為大饑荒。這樣糟糕的境況,持續到1852年才逐漸緩解。這次饑荒對愛爾蘭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大量民眾因為糧食匱乏,最終活生生地被餓死,共計人數佔到愛爾蘭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還有一大批走投無路的平民,無奈漂洋過海輾轉到其他地區謀生,這些人數也多達100萬人。
  • 《阿薩瑞原野》歌送愛爾蘭 中國足球人深受觸動
    不離不棄的愛爾蘭球迷供圖/CFP  大雨紛飛,四球落後的愛爾蘭已經提前告別歐洲杯,他們的支持者原本應該垂頭喪氣才對。然而,讓人動情的一幕卻在此刻發生。萬餘名身穿綠裝的愛爾蘭球迷,仿若勝利者,面帶笑容,讓嘹亮的歌聲飄蕩在波蘭格但斯克體育場的上空。
  • 英語是什麼(五):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英語
    ,光是名字就會嚇你一跳,可見蘇格蘭人不僅僅是穿著格子裙吹吹風笛那麼簡單。 蘇格蘭英語的最大特點是把which,what, where中的[w]發成是[hw],那h一定要發出來。其主要姓氏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加son,比如Anderson, Johnson, 等等,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是某某的兒。
  • 愛爾蘭文化沒有固定的定義,但有一些愛爾蘭獨有的符號
    國旗是1919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戰爭期間,隨後愛爾蘭自由邦通過的。1937年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的憲法賦予它憲法地位。國旗上的綠色部分象徵著愛爾蘭古老的蓋爾語傳統,主要由羅馬天主教徒組成。橙色主要代表新教少數。中間的白色象徵著兩種文化之間的持久休戰,和平共處。愛爾蘭憲法是愛爾蘭的基本法。
  • 你知道愛爾蘭英語中Craic的意思是什麼嗎?
    愛爾蘭英語中「Craic」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非愛爾蘭本國的人聽到這個高頻率出現的詞時一般都會很蒙。實際上,這個詞的含義非常簡單,就是指氣氛,尤其是指晚上出去玩的時候。大多數愛爾蘭的年輕人在周末之後相互遇見打招呼的第一個問題就是「How was the craic?」(周末玩的怎麼樣?) 下面是百科全書對Craic的定義: "Craic"(/kræk/ KRACK), 或"crack", 是用來描述新聞、傳言、娛樂、以及非常愉快的談話等,在愛爾蘭尤為流行,經常以固定搭配使用—「thecraic」。
  • 1921年,愛爾蘭獨立,卻為何放棄1.41萬平方公裡的北部地區?
    其中,距離英國最近的愛爾蘭,也在一戰後加大反抗英國的力度,試圖爭取早日獨立,不再被英國所統治。 在愛爾蘭人民的不斷努力下,終於,1921年英國被迫承認愛爾蘭南部的26郡成立自由邦,愛爾蘭這才成功脫離英國的統治。隨後又在1937年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國,英國也在1949年承認了愛爾蘭的獨立。
  • 愛爾蘭和英國只有一水之隔,為什麼愛爾蘭人那麼討厭英國人
    關於愛爾蘭和英國的恩怨,要從中世紀說起。在中世紀以前,愛爾蘭人一直生活在愛爾蘭島,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公元5世紀,基督教傳到了愛爾蘭人,愛爾蘭成為歐洲天主教的重要傳播區。由於和歐洲大陸相隔較遠,所以愛爾蘭的天主教長期游離於羅馬天主教之外,成為歐陸天主教之外的一塊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