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到來,
唯有覺察才能讓我們安住在當下。
學習九型人格有一段時間了,想必你或多或少聽過、了解過、運用過「覺察」。那對於「覺察」,你了解多少呢?我們一直在說的「覺察」,究竟是什麼呢?到底該怎樣去覺察呢?這篇文章助你讀懂覺察!覺察是個動詞,那麼是誰在覺察?覺察的對象是什麼呢?我們來一個個看。也許你會回答,是我自己在覺察。那是我的什麼在覺察呢?是身體,腦袋,還是心?都不是。覺察的主體,是我自己的內在觀察者。
俄國大師葛吉夫所說的,「95%的人是沉睡的,只有5%的人醒來了。」每個人都有個內在觀察者,只是絕大部分人的內在觀察者處於沉睡狀態。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不提醒你,你能覺察到自己此刻的坐姿或站姿是什麼樣的,身體是傾斜的還是筆直的,手是下垂還是放在膝蓋上?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嗎?可能你並沒有意識到,也就是說,你的內在觀察者是睡著的。
內在觀察者就像第三隻眼,用來觀察我們的內在世界,只是我們習慣於用兩隻眼睛去觀察外在的世界,卻忘了打開第三隻眼去觀察我們內在世界。內在觀察者是可以通過訓練,讓它慢慢醒覺的。就像剛剛提醒你此時身體的狀態是如何,你開始注意了,就說明你的內在觀察者開始覺醒了。
在你的生命中,是不是有過這種體驗:當你專注於做一件事情時,身體明明很痛很酸累,但當時感覺不到,等到事情做完後,你才突發發覺「啊,好痛啊,好累啊」。拿我自己來說,我很喜歡打球,有一次在球場上,打得特別盡興,等結束後突然發現,怎麼胳膊上好大一個傷口啊,原來打球的時候我被別人的指甲給劃傷了,可是我打球時都沒有感覺。因為那個時候我全身心都投入在打球上,內在觀察者是沉睡的,所以無法感知我的身體反應。
打坐,是在練習內在觀察者。舉個例子,寺廟裡的和尚打坐,是不是要斷絕一切念頭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有人問開悟的老和尚:那麼多的念頭你理會的過來嗎?和尚回答說:念念分明。就是說,當你有一個念頭出現的時候,你就能看見它,抓住它。這個能看見它抓住它的,就是你的內在觀察者。所以內在觀察者就是,讓你了知你正在做什麼,讓你能感受到你的想法和你的情緒。
我們至少有三個部分是可以被覺察,思維,情緒和身體,也就是九型人格裡所講的腦心腹三個中心。
對思維的覺察,是你去觀察頭腦裡出現的念頭。
對情緒的覺察,是你去觀察你正處在哪種情緒之中。
對身體的覺察,是你去觀察身體裡的各種反應,可以具體到身體的某一個部位,也可以是身體的整體體驗。
我們重點來說對情緒的覺察。人是很容易被卷到情緒之中的。當你開始觀察你的情緒的時候,你就開始和你的情緒相分離,不會輕易被情緒所控制,從而可以正確處理你的情緒,所以,覺察才是應對情緒的根本辦法。情緒來了,首先就是要覺察它,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覺察的程度也不同,覺察有四個層次:
1)不知不覺:這是覺察的最低程度,就像剛才問你,你是如何站著或坐著的,我不問你你根本不知道。
2)後知後覺:當我問過你以後,你才反應過來,開始觀察自己的站姿或坐姿是怎樣的。
3)當知當覺:就是當情緒來的時候,你知道在這個當下,正在發生什麼。
4)先知先覺:就是當事情還沒發生,就可以預知它要發生了。像天氣預報,今天就可以預測到明天的天氣如何。因為你對情緒的覺察已經越來越熟練,所以情緒還沒來,你就知道它要來了。
對情緒覺察的程度不同,處理情緒的難度也就不同了。不知不覺的人,會被情緒控制。後知後覺的人,開始知道情緒來了,但還是會被控制。當知當覺的人,在當下情緒來的時候,就開始覺察,也可以選擇如何去處理情緒。先知先覺的人,可以提前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要來,基本上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了。
怎樣才能覺察自己呢?有四種方法:
聚集於某一個點,不讓注意力遊走。可以關注這4個地方:
1)聚焦於呼吸過程:把注意力只聚焦某一部分,比如注意小腹隨著呼吸自然蠕動,或者胸口的起伏。注意呼吸從鼻孔進去的涼意,從鼻孔出去的暖意,覺察那種呼吸的力度。
2)聚集於身體某部分:比如身上癢的時候,有人會去抓癢,有人會忍住,其實更好的方法是去觀察它,把注意力放在癢的部位,聚焦在那裡,感受癢的體驗。當你感受到癢的時候,這個癢就不會困擾你了。
3)聚焦於情緒:關注你當下是什麼情緒,憤怒,興奮,悲傷,還是喜悅?不管是哪種情緒,讓它自然升起,如果它堵在哪裡,就停在那裡看一會兒,不要批判它,只是看著它。
4)聚焦於念頭:觀察那一刻來的什麼念頭,持續抓念頭。漸漸的你會發現,你的念頭,一會兒一個,一會兒又一個,互相都沒有關聯。它們像浮萍一樣飄來飄去,但之前,你卻常常被它們抓住,然後被帶走。
讓注意力遊走,而不是聚集於某一個點,但這種遊走是你主動刻意的,是你自己控制注意力的。比如掃描身體,你可以從下到上,讓內在觀察者去注意身體的感覺,是放鬆的?還是緊張的?讓注意力遊走,從腳後跟到小腿,到腰,到背,到脖子,到頭,再到面部。
還可以從把注意力從身體切換到情緒,念頭,再到呼吸。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覺知,這些念頭、情緒、行為、身體,並不能代表真正的你。而人們大多數的時間,都生活在一個自動化的人生模式裡,認同自己的情緒和思想,任由它們操控自己,甚至以為它們就是自己。
刻意掃描和刻意聚焦的區別是:聚焦往往是靜態的,在當下;掃描是動態的,是主動的。
這是更高境界的覺察,也是動態的。但這種隨時隨地的覺察,跟刻意掃描恰恰相反,刻意掃描就像是你拿著一個攝像機,從你的窗戶伸出去到處調換角度,從城市的遠處到近處,看花草樹木,看車水馬龍;而隨時隨地的覺察,是把攝影機固定不動,你只關注當下,關注眼前,看鏡頭裡的車來車往,看行人來去,看風吹起塵土。這種隨時隨地的覺察,難度就遠遠大於刻意掃描的覺察。
隨時隨地的覺察有兩個難點:一是超強的覺察力,二是定力。如果做不到很容易就被帶跑了,因為當你面前出現個什麼東西,就很容易被吸引走,雖然說來什麼接什麼,但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帶走。
假如有人打了你一下,你覺得疼,就被這個疼帶跑了,你的頭腦中會編各種故事,想著憑什麼他要打我,我要怎樣報復他.於是你就被這些念頭操控,完全捲走了。你的疼早就不在了,但你因為這個疼編了一堆故事,甚至你會伸出拳頭要打對方,但你既沒有看到念頭如何升起,也沒有看到憤怒的情緒,就算你伸出拳頭的那一刻,也是無法控制的,因為你不知不覺,在你被打的那一刻,你的攝像頭就同時被捲走了。
隨時隨地,在禪定的體驗裡就是,內心是如如不動的。《六組壇經》裡有個著名的故事,慧能流浪到廣州法性寺,當時有風吹幡動,兩個僧人便爭論起來,一個說是幡在動,一個說是風在動。慧能聽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意思就是你們爭論不停的原因,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淨啊!所以遇事心動,內在觀察者就不在了。最難的就是心不動,觀察者隨時隨地都在。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王陽明第一次考狀元卻失敗了,別人都來安慰他,他說:「世人皆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動心為恥。」他之所以是古代罕有的聖人之一,就是因為他的內在觀察者隨時隨地都在,落第的那一刻,他也在覺察自己的心有沒有動。後來政府派王陽明剿匪,王陽明雖然是文人,但他卻有自己的謀略。他經常放出各種信號去幹擾匪徒,讓對方心動。而他的心不動,一直在觀察對方,所以他總是能策劃出精準的策略,一出招就把匪首給剿滅了。
和前三種不同,前三種都是活在當下,來什麼接什麼,只是看的方法不同,攝像機的擺放不同。而深度探索的覺察,是思考和總結的能力,進入自我探尋。這已經跳出了覺察的範圍了,也就是把攝像頭撤了,再詢問自己所覺察到的東西,這樣能更深的啟發出智慧。
純粹的覺察只是看,它是有定力,但還沒有生出智慧,當覺察疊加了探索之後,就會有頓悟,如果覺察到某種情緒的時候,搞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更深層的東西是什麼,找到自己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這是自我覺察的重點。
我們在線下三階段課程的時候,用的方法就是每天寫覺察日記,在每一件事上有很多的挖掘,有深度的探索。很多同學都跟我說:「老師,寫覺察報告的系統能不能永遠開放啊?每天寫完以後,不管什麼事情都能接納了,而且自己越來越能更深的看見自己,如果停下來,就沒有成長了。」
在探索之後,看清了自己內在的慣性反應模式,找到慣性反應模式背後的原因,還會產生自我理解,從而接納自己,甚至發生蛻變。所以,深度覺察這件事,值得我們一直做下去。
覺察有助於及時改進自我,調整自我,可以建立更高質的、滿意的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有更好的職業發展,並且更加自信。有同學可能覺得做到自我覺察不容易,我們說了四種覺察方法,但並不複雜,只是之前我們不習慣這樣做而已。就像人們已經習慣了很快地吃東西,現在突然慢下來仔細品味食物就很困難。所以剛開始,可以每天抽出5~10分鐘的時間進行覺察,堅持下去,覺察力會不斷提高,收穫也會越來越深刻。
在我們覺察之前,我們是閉著眼睛走路,當我們開始覺察,我們就睜開了心靈的眼睛。堅持這樣走下去,我們會就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安住於當下,從而擁有更加輕鬆美好的人生。
學九型,快速提升覺察力
【課程】高源九型人格一階段《解碼性格》
九型人格完整版(請永久收藏)
九型人格丨一號完美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丨二號助人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丨三號成就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丨四號浪漫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丨五號理智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 | 六號質疑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丨七號快樂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丨八號領袖型性格解讀
九型人格 | 九號和平型性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