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一大早,長安街上已是車流如梭。家住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博君」起了個大早,這一天,對於他和喜歡他的觀眾而言,意義非凡! 當一縷縷晨曦照進國博君家門口的青銅大門時,只見他衣著光鮮、風採依舊,彬彬有禮地將首日的第一撥觀眾迎進了門。
「我」的禮賓新道
地點:天安門廣場東側
主人公:國博君
大家好!我是國博君!這一刻,我們已等了幾乎一整個春天!
與我的老朋友「故宮」一樣,我從5月1日起重新開門迎客!但畢竟還在防疫時期,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使大家能在假期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我們不得不暫時實行「錯峰限流預約開放」。我每天邀請3000人來家裡做客,朋友們可以線上跟我約好,全天分三個時段恭候您的光臨!
預約觀眾出示「健康碼」並檢測體溫後方可入館
話說,我還是很火的。瞧!「五一」前發布預約消息後,短時間內,大家一頓操作猛如虎,「五一」假期的額度很快被預約一空。看來,大家的確是「憋」壞了,你們的熱情也著實令我感動。當然,我也將以最優質的展覽和舒適的環境回饋大家。
其實,疫情雖使我和粉絲們短暫分離,但我一直也沒閒著。相信,了解我的粉絲們都看到了我的「雲上」系列,直播、好課、虛擬展廳……我全部打包送給了正在戰疫的你們。現在,我要正式開館了,也請各位仍把安全放在首位——文明觀展。
對了,有些事我還得叮囑一下:
跟我提前約好的朋友們,在入館前請出示身份證和「健康碼」進行核錄。預先畫好了1.5米的分隔線,請大家保持安全距離,排隊有秩序入館。進入安檢環節,為您準備了儀器自動測溫,健康檢測之後,您將走過一個藍白相間的安全通道,那是專設的消殺「秘密武器」,無色無味無副作用,只為給您帶來「輕輕走過,消毒全身」的效果。
進館後,你就會發現,偌大的大廳、展廳內,人少、展多、環境舒適,是此前未有、之後難得的「VVIP」待遇。
展廳內人少、展多、環境舒適
好了,我自個兒就不再嘮叨了,先退下,把時間留給我的員工和親愛的粉絲們,聽聽他們的開館心聲。
這些展覽重裝升級,只為再見時給你驚喜
地點:北16展廳「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
講述者:王月前(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主任)
看著觀眾們陸陸續續進館,久別重逢的喜悅,在大家的目光中流露與傳遞。
此次重新開館,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系列共17個展覽均向公眾開放。年前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等臨時展覽也延長展期,希望給足觀眾品鑑的時間,彌補因疫情而流失的國博時光。
「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現場
其實,疫情期間,我們充分利用閉館時間,在展覽內容方面進行了調整,展陳方式上也做了些改造。這些都是為了保證開館後,不讓觀眾失望。
同時,國博正在策劃推出反映偉大「抗疫精神」的「見證——戰『疫』攝影展」和「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不久之後,「科學與工業展」「中國古代服飾展」「中國古代樂器展」等展覽也將與觀眾見面。
疫情期間,大家都在「雲觀展」,我們國博隨之進行了大量的信息採集工作,在策劃舉辦「雲上展覽」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經驗。線上展覽將成為國博今後著重發展的方面。
國博君的禮賓之道,從跟孔夫子學「作揖禮」說起
地點:北8展廳「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講述者:陳克雙(策展人)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策展人陳克雙接受採訪
前不久,某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會議上,與會人員一改見面握手的習慣,間隔一米相互行起了作揖禮。
作揖禮和拱手禮是漢族的一種傳統禮節,與孔子淵源頗深。孔子像「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的恭敬禮儀之態,我們都非常熟悉,可以說這個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即通過「禮」來實現。我們現在常講的「禮儀之邦」,就體現著儒家思想,對治國及處理國際關係也有重要意義。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廳內,一名小觀眾在電子屏幕前駐足
這是孔子文化展的辦展目的,即讓觀眾可以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真理與處世之道。閉館期間,我們為此展補充了19件展品,其中包括一些孔廟牌匾的複製品、狀元及第銅鏡、長命鎖、科舉考試的試卷等,同時還對展品的說明牌進行了補充與完善,內容更豐富了。
幸運觀眾:收下「見面禮」,回歸「泡館」生活
地點:北2展廳「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
講述者:宋慧芯(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生)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生宋慧芯幸運地搶到了首日觀展門票
我春節前就想到國博參觀,尤其是對「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等幾個特展感興趣。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導致博物館閉館3個多月,我也一直待在學校,儘量不出門。
4月29日晚,我通過國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得知開館的信息後,馬上預約參觀,沒想到居然搶到了首日開放的門票!我太幸運啦!
來到博物館,我就像拆禮物一樣,激動著,期待著,難掩興奮地一件一件慢慢「拆」。首先參觀的是「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圍繞這些精美的史前彩陶,展覽內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製作、風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類主題,每件彩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水平和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更表達了上古藝術創作者們的精神信仰和美學追求。而「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通過商周十供等孔廟禮器來展現孔子的思想,讓我深入了解了儒家學說對中華文明形成的影響。
疫情期間,我和大家一樣,在家宅了很久,通過「雲觀展」看了不少展覽。這次第一時間來到國博,就是想近距離親眼看看這些文物「戲精」們,解解饞。因為還在疫情防控階段,國博每天限流3000人,展廳裡觀眾不多。我能不能說這樣觀展反而比平時自在?不會被人流推著走,慢慢品、細細看,VIP的感覺有沒有?
在「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展廳,我看到策展人接受記者採訪,便在一邊蹭著聽,了解到其中一件《山海經》展品此前是沒有打開展出過的,這次「五一」開放後,專門打開展出。「女媧補石」正是《紅樓夢》中「寶玉」的緣起。這可是意外的「福利」。我這就去看它。
地點:地下一層展廳「古代中國」基本陳列
講述者:蘭光強(參觀者)
穿過雄壯挺立的廊柱,經過一道道特殊時期專設的安檢,如約進入國博。「五一」帶著孩子們來這裡,目的是讓他們開闊眼界,當然,我自己也趁機學習。
記得我小時候,歷史書上關於這件文物的名稱是「司母戊方鼎」,這次看到變成「后母戊方鼎」了。一時間有些訝異,心想國博這麼權威的博物館肯定不至於把字弄錯,詢問後得知是經過專家的不斷考證,認定這個字是「後」而不是「司」。都說開卷有益,我這是進館得益啊。
觀眾參觀后母戊方鼎
我是國博的「鐵粉」,疫情發生前經常帶孩子來參觀。疫情來了,這幾個月一直宅在家裡。孩子們現在都是遠程上網課,我總覺得這個形式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求知慾。
4月29日,通過國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得知開館的信息後,我就馬上預約了一家四口的參觀門票,一早就來了。
進館以後,孩子們是真開心,看看這個、瞅瞅那個,不亦樂乎。我就知道來這兒準沒錯,他們憋了太久,需要接觸「真東西」,激活渾身的小細胞。國博的空間足夠大,又有預約和限流等各種措施防疫,不會發生聚集,我沒什麼擔心的。而且,孩子們還得到了一份「五一」勞動節的特殊禮物。國博特意向當天前100名進館的觀眾贈送紀念品——「國博衍藝」的文創產品。能約上就已經很幸運了,又中了「獎」,喜上加喜。
想到孩子們以後一定會回憶起這個「五一」,回憶起我們一家四口徜徉在國博的情景,我覺得這就是幸福吧。
記者手記
前方高能!「預約時代」來臨
因工作原因,記者時常流連於國博。幾乎每展必看,對於展廳方位、常設展內容雖做不到如數家珍、了如指掌,但也能道出一二。疫情發生,時隔三個多月不見,跟「國博君」之間仿佛「生分」了些——大家都得預約見面了。
預約遊,意味著控制人流,代表著更安全、更有秩序,這是我國在防疫時期一定程度上滿足公眾文化旅遊需求的最佳打開方式。
國博、故宮以及當下很多景區實行的「預約制」參觀遊覽,讓今年的「五一」成為了我國首個「預約旅遊」小長假。以前,不少人推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現在可不行,走到哪兒都可能被問一句:「你預約了嗎?」
國博、故宮都是不約不見,但是約了見面也有不同,故宮是部分開放,主要是露天區域,排隊時人與人分隔是1米;國博是室內開放,全部是展廳陳列展覽,排隊時人與人分隔1.5米。國博還設置了專有的高科技消殺安全通道。對了,囯博的觀眾注意力更多的在觀看展覽上,展廳氛圍顯得更「靜」一些。哦,恢復開放首日應約而來的可都是國博君的「鐵粉」!
可以想見,預約入館、預約入園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期間的一個小變化,而很可能成為人們今後旅遊出行的一種新常態,成為文明旅遊的一種新風尚。
由於目前仍處在疫情防控期,各館的預約額度保持低於最大承載量30%這條線,一時間還不能滿足全部觀眾的需求。不過,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各位看官都能如願約上!
作者:薛帥 盧旭
攝影:盧旭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