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裡的生命延續:青島肺葉再啟武漢患者生命

2021-01-07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2日電 一對寶貴的肺葉跨越了武漢、青島兩座城市,讓一個不幸逝去的生命,點亮了1000公裡外另一個岌岌可危的生命。

4月29日上午10時許,在山東青島一位志願捐獻者遺體中取下的肺葉,武漢、青島兩地醫生爭分奪秒,在機場候機大廳完成供體器官交接轉運,下午2時許就放進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一位六旬患者的胸腔,當晚肺移植手術結束,這位患者獲得新生。4月30日,他意識清醒,生命體徵平穩,在無菌隔離病房進行術後恢復。

今年1月,65歲的韓先生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終末期並伴有肺大泡,再拖下去將出現呼吸衰竭,生命最多只剩半年。

韓先生的兒子表示只要有一絲希望就不能放棄。通過和醫生交流得知,父親病情危重,繼續活下去的唯一的希望就是進行肺移植,自己和所有家人毫不猶豫地要求儘快手術。

肺移植的供體十分緊缺,但幸運的是,經過4個月的等待,4月29日從山東青島傳來消息——通過全國器官移植分配與共享系統比對,當地出現配型成功的供體。

為挽救韓先生的生命,29日早上5點,中南醫院胸心血管外科醫生朱少平從醫院出發,帶著設備立即啟程前往青島。10點左右,從武漢飛往青島的CA8237航班在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平穩降落,半小時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拖著器官轉運箱來到機場候機大廳,將供體肺葉轉移到朱少平醫生的器官轉運箱中。

據了解,這枚珍貴的供體肺器官來自青島一名30歲的男子,因嚴重外傷搶救無效於4月28日宣告腦死亡。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痛苦的父母在器官捐獻協議書上簽字。

朱少平表示,器官離開人體後冷缺血時間越長,其質量就會越差,器官移植接受者的預後效果也越難以保證。要確保韓先生移植手術效果最佳,就要儘早把肺部供體送到手術臺。

上午11點,朱少平迅速辦理了行李託運和優先上飛機的手續,並開具「人體器官運輸設備」書面說明。11時20分,他和裝著肺部的器官轉運箱,安全順利地登上了飛機客艙。12點55份,航班在天河機場降落,朱少平帶著器官轉運箱乘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往中南醫院。

1點50分,朱少平到達中南醫院,他拖著器官轉運箱一路小跑趕到4號樓的手術室,此時早已做好術前準備,正在手術等待的胸心外科主任醫師趙金平等醫護人員立即開始手術。經過6個多小時雙側肺葉移植術,成功將新的肺葉放入韓先生的胸腔,為他成功「換肺」。這也是今年湖北省首例非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術。

醫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趙金平表示,手術採取的是小切口移植術,術中出血非常少,將患者的身體損傷降至最低。目前,韓先生已經意識清醒,呼吸功能恢復,生命體徵平穩,在專門的無菌隔離病房進行1周左右的術後恢復,可轉入普通病房。

「感謝醫護人員和器官捐贈的志願者,他們把父親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韓先生的兒子表示,父親為家裡操勞一輩子,感謝醫生為他延續生命,讓子女有更多的時間盡孝。(工人日報記者 張翀 通訊員李晗)

相關焦點

  • 這是一次跨越千裡的生命延續
    一對寶貴的肺葉跨越1000公裡,從青島來到武漢,一個不幸逝去的生命點亮了1000公裡外另一個岌岌可危的生命。4月29日上午10時許,經武漢、青島兩地醫生爭分奪秒完成轉運,當天下午2時許,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這對肺葉移植入一位六旬患者的胸腔,當晚手術結束,這名患者獲得新生。4月30日,患者意識已經清醒,生命體徵平穩,在無菌隔離病房進行術後恢復。
  • 他用愛心去延續患者的生命
    事後,陸雲感慨道:「萬萬沒想到,幾年後,竟因當時的一份愛心挽救了一條生命。」2015年,陸雲在一次獻血過程中,看到獻血車上發放的資料,了解到中華骨髓庫的相關信息,他想,如果能幫助到別人,讓別人有機會擁有笫二次生命,讓一個家庭因為親人康復而感到幸福,這比雪中送炭更重要。於是,他在現場就做了登記,預留了資料。
  • 生命的接力!讓愛和生命得以延續
    或許這就是正如網友所說的這就是是逝者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致敬天使,平凡而偉大的人!8日鄭州,19歲女大學生邊夢涵完成媽媽遺願,將母親一個肝臟、兩個腎臟、一對眼角膜捐給了5名患者。邊夢涵稱,媽媽生前曾表示將來死後要進行器官捐獻。換一種方式,讓媽媽幫助其他人延續生命!「媽媽能做出這個決定,我覺得也是很偉大的,60多歲她非常慈祥,樂於助人,我也受到她這方面的影響。
  • 讓逝去的生命延續
    隨著該平臺在廣西正式啟用,更多患者將因此受益。器官移植被稱為「外科手術寶塔尖上的明珠」,可為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帶來重生希望。「自2015年開始,公民自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唯一合法來源,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人道主義救助模式,讓生命在陽光下延續,彰顯大國文化自信。」在當天的啟動儀式和第四屆廣西移植-ICU「面對面」研討會上,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
  • 生命的延續
    如果一切都將回歸虛無,假使一個人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難道會因為生命走向終點,就不再需要去承擔那些罪惡了嗎?如果「道」對於萬物是公平的,那這種不公平的事情就不應該發生。如果對「道」有信心,那麼從公平性來看,即便生命走向終點,也是會有新的形式,使得有生命的延續。雖然那個新的生命,不一定是原來的自己,但卻是緊密關聯的。
  • 《修復生命》:延續生命的最好方式
    《修復生命》:延續生命的最好方式從古至今,人們都在研究如何超越生命的長度,永遠地留在世界上。古時候的皇帝想盡一切辦法找人研製長生不老的藥丸,現在仍然有高科技在研究如何永生。我也很好奇,人類到底能不能戰勝死亡呢?
  • 生命至上——聚焦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攻堅
    救治工作繼續攻堅,記者近日深入十餘個省區市採訪治癒患者和醫護人員,以及有關專家,探尋患者治癒背後的故事。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歷經寒冬,武漢的櫻花已悄然在枝頭綻放。3月1日11時,武漢雷神山醫院門口,同住一間病房的98歲的胡奶奶和她55歲的女兒,從院長王行環等醫務人員手中接過出院證明,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 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命的延續」!
    生命的意義生命存在於世間有何意思?人活著最終會死去;植物最終會枯萎;動物始終會死亡;地球終究會毀滅。那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無數人有無數種答案,無數哲學家在探討這個問題時也是各執其詞。那麼生命在世間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果人早晚都要死去那麼活著有何意義?如果食物早晚都要腐壞那麼食用有何意思?
  • 不放棄一個生命!武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癒率達89%
    截至4月17日,武漢新冠肺炎在院重症病例數量已下降到27例。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武漢累計治癒率已經達到94%,其中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比例從14%提高到89%以上。目前,國家衛健委組織的20名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已分別進駐武漢3家重症定點醫院。在人民醫院東院區的ICU病房裡,9名重症患者,平均年齡65歲以上,都上著呼吸機。國家衛健委專家通過查房和重新評估,針對基礎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提出進一步的對症施策。
  • 綠色通道,一條延續生命的通道
    綠色通道,一條延續生命的通道 2020-12-1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有趟開往生命希望的專線車,只為91名尿毒症患者服務!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延續生命的希望。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原本在市第三人民醫院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需要到距離稍遠的李滄區東部醫院接受透析。從滄口公園附近的興華路,到世博園旁邊的天水路,17公裡的路程,對尿毒症患者和家庭來說,來回的時間和費用,卻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為更好服務這些特殊人群,青島相關部門協調城運控股公交李滄公司,開通了一條特殊的定製線路,專人、專車、專門接送這些患者。
  • 探杭州生命禮敬園:致敬「無言良師」 生命在愛中延續
    生命禮敬園開園。 汪旭瑩 攝中新網杭州12月6日電(錢晨菲 汪旭瑩)移植受者代表李志軍在生命禮敬園中向著紀念碑深深鞠了一躬,這是他對「無言良師」——遺體捐獻者們的由衷致謝。6天後,便是他「新生」的一周歲生日。在各醫學院中,有這樣一些特殊的「老師」。
  • 我在武漢當120救護車駕駛員:轉運患者,擺渡生命 | 疫中人
    救護車內的方寸空間,是擺渡生命的「方舟」,有時候承載的是命運流轉的重要瞬間。工作中的王海濤 攝影:付春來每次出車轉運新冠肺炎患者,對於武漢120救護車駕駛員王海濤而言,都是一次生命的「擺渡」。
  • 生命接力!河南退休女職工「腦死亡」捐獻器官 讓愛和生命得以延續
    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續!」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器官捐獻者家屬的一段話感動了現場所有人。安陽退休職工陳相果女士因「腦死亡」,在河南鄭州做了器官捐獻手術,她用大愛義舉幫助了5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
    從人類繁衍的角度看,孩子就是你生命的延續、人類的延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多年之後我們老了,莪們所繁衍的後代,都是我們賦予的生命,一支人,給國家做貢獻,有人、有家才有國!你不生、他不生,那不是一個國家都滅了?
  • 生命延續的使者――器官移植協調員
    2013年年僅22歲的薛瑾取得了器官捐獻協調員資格證書,她的主要工作是對各地區重症監護室進行宣傳器官捐獻有關知識,並且動員患者家屬能夠接受逝後人體器官的捐獻,在患者去世後把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病人,讓其獲得新生。脫下工作服時的薛瑾與大多數同齡女孩的生活相似,愛美食愛自拍,而一旦投入這份特殊工作時又會燃起全部熱情續寫生命,用堅守和真情見證死亡與新生,嚴謹而神聖。圖為人體器官移植協調員薛瑾。
  • 用愛延續生命之禮《生命緣生命的禮物》第二季溫暖收官
    《生命緣生命的禮物》第二季將目光繼續鎖定在「醫院」這個特殊場所,對普通患者進行長時間跟拍記錄,通過展示一個個普通家庭的故事,折射出萬千家庭共有的情感力量。每一期節目都帶給人們不同的觸動,或是生活的不易,或是生命的無常,但同時,它也教會了我們愛與珍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談到醫患情曾經說過:「我們是同一戰線的,來面對這個疾病,給它治好。」
  • 換一種方式讓生命延續
    「兒子從小就喜歡幫助別人,他這麼年輕就結束了生命,把他的器官進行捐贈,希望能延續他的生命。」劉長領夫妻萌發了無償捐獻兒子器官的念頭。    經過商議,家人們一致同意了這個想法,劉長領撥通了浙江省紅十字會的電話表達捐獻意願。劉向陽的妻子程亞梅認真看完器官捐獻意願書後,一句話都沒說,用顫抖著的手堅定地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 他們的生命,以「愛的方式」得以延續
    小夥的媽媽及姐姐表示:「他作為退伍軍人,生為報效祖國,獻身社會,如果人不在了,希望能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在這個世界上,能為社會作出最後的貢獻!」12月29日下午,他的親屬籤下《人體器官捐獻同意書》,同意患者逝世後捐獻所有有用的器官給需要的病人。「感謝這名捐獻者的大愛精神,沒有他的捐獻,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希望。」
  • 軍地協作、陸空協同——跨越千裡的生命接力
    姚集文 攝「感謝醫生,是你們給了帥浩第二次生命!」12月7日,聯勤保障部隊第920醫院康復科病房,陸軍某合成旅指揮連下士方帥浩的父母滿懷感激,向參與搶救兒子生命的醫護人員鞠躬致謝。10月11日傍晚,正在野外駐訓的方帥浩在訓練中突然中暑暈倒,隨隊軍醫緊急救治處理後,迅速將他轉送至當地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