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11月9日電(記者張毅榮)腸道幹細胞負責腸壁的恢復再生,但幹細胞本身也有可能被感染損傷。德國一項新研究日前揭示了這種情況下的人體自愈機制,有望為治療急慢性腸道炎症提供新思路。
通常情況下,當腸壁細胞受損發炎時,位於腸黏膜深處的腸道幹細胞便會加速增殖,產生子細胞替代受損的腸壁細胞,恢復腸道的屏障保護功能。但如果腸道幹細胞自身也受到感染會怎樣呢? 來自德國柏林沙裡泰大學醫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此時直接位於受損腸壁細胞層下的肌肉細胞會起到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文章報告說,他們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位於受損腸壁細胞層下的肌肉細胞能在幹細胞功能受損時釋放一種名為R-spondin 3的信號傳導蛋白,讓其餘的健康細胞承擔起幹細胞的任務,增殖產生子細胞,修復受損區域組織。
領導這項研究的沙裡泰大學醫院肝病學與腸胃病學專家米夏埃爾 ·西加爾表示,這個結果表明人體在正常的腸道幹細胞修復機制失靈時,還會啟動 「緊急預案」。但如果「緊急預案」不能順利進行,嚴重的腸道炎症甚至會威脅生命。所以在臨床上看到有些腸道炎症會很快治癒,而有些卻會轉為慢性的複雜病症。
西加爾表示:「如果我們能找到激活這種腸道緊急自愈機制的方法,也許會對治療腸道疾病產生積極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