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在《野性的思維》中描述了一個逐漸升溫的認知升維時代:在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爆炸、信息泛濫就像禽流感一樣,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流行一種新知識、新理論。
那麼,在信息資訊洪流般湧現在前,取捨之間是否存在第三條道路,既獲取信息應有的價值,掌握最底層的邏輯,又不為繁複的表象所累?這是人們普遍所關心的話題。
一方面,在黑天鵝滿天飛、灰犀牛滿地跑的年代,世界呈現出不友好的格局逐步波及到每一個普通人;另一方面,新科技的日新月異描繪了世界的新藍圖,人工智慧的研發普及尤為矚目。
現在全世界使用的機器人數量迅速增加,引起了各領域從業者的危機感。未來越來越多人失業,即使不失業,薪資水平跟不上物價的漲幅。可以說,人工智慧的出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天性樂觀的人可能這樣認為,人工智慧對未來就業的影響,並非如想像那樣的「悲觀」,有三類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這三類技能是:高級認知技能(比如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社會行為技能(比如團隊工作能力)以及能夠預測、適應能力的技能組合(比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
當然,培養這類技能要求個體具有高度自律的精神、堅實的信仰進行終身學習——你沒看錯,請注意,「終身學習」四個字!為了不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中,保持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為什麼呢?時代在進步,思維不能落後。打個比方,當世界邁入了蒸汽時代,馬車變得式微,如果還對馬術執迷不悟,妄想提高駕馭馬車的技能,篩選更精良的馬匹就能跑得越來越快,這無異於緣木求魚。
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有新科技,新科技依賴於知識的創新和實踐,馬夫應該做的是趕緊鑽研新領域學習新知識,否則他將會被時代拋棄得遠遠的。
從科技上來看,比如計算機領域,量子計算機逐漸開始走出實驗室,可以預見,如果還專注於傳統的光電計算機,速度、算法和系統,在未來將沒有任何優勢;比如在傳媒領域,如果僅限於圖文傳播,不著手視頻和體驗,將會喪失市場的主動權;比如在口腔領域,如果僅僅限於傳統的牙齒修補術,不研究基因長牙術,將會無法贏得市場的青睞……
這些例子不用贅述,何況這個時代還是兩三年就會迎來一個大變化,持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方是良策,才能應對變幻莫測的世界。
那麼如何保持終身學習?學習什麼?從哪裡開始學習?有沒有通用的知識?有沒有通用的學習方法呢?歷史上有哪些學者學習法值得借鑑?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
不妨繼續仔細追問:如何提高求知興趣和學習動力;從哪裡開始學習,有哪些實用的入門資料;如何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書單;如何建立全立體的資料庫;如何高效閱讀、整理筆記和有效複習;如何收集案例、資料,提出質疑,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邏輯;如何通過知識輸出,系統地檢驗學習成果;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等等。
相信這些問題同樣是許多求知者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本書將會為你解答。
本書除了介紹筆者自身的實踐——每年閱讀各領域數百本圖書,做了大量的筆記,系統知識輸出幾十萬字外;與此同時,挖掘名家的學習方法,通過有趣的學習故事,抽絲剝繭地提供高效實踐的方法論,提供系統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提供一種通用的學習方法,更新知識體系和重構知識結構的方法論。
古人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送你一條魚不如教你打魚的方法。在這裡,甚至不吝授之以「欲」,學習欲望的「欲」,也就是說,激發你學習的興趣。
導論
萬物皆流,無物常駐。宇宙是一次自在的盛典,人生是一場自為的盛宴,求知給這場盛宴加了點鹽,從此人生有了味道。
人類掌握知識,才能擁有更多的自由,學習是人一生的方略。一直認為,唯有學習才能超越時空的局限性,抵抗庸常的人生,予以生命無窮的驚喜,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思想痕跡。
拿我們所熟知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為例,他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的學者和企業家們。他一生著有數十部有關管理、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專著,並被譯為 20 多種文字流傳至今,被稱之為百科全書式人物。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的文化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曆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講述了如何一直保持成效、不斷成長、不斷改變,並在年齡不斷增長的同時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其中,他這樣說:
「在我20歲生日那天,我被法蘭克福最大的報社錄用,成為一名財經和外交事務記者。
我在當地大學的法學院注了冊,因為大學生轉學在那時的歐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那時仍然對法律不感興趣,但是我始終記得威爾第和菲迪亞斯給我的教誨,記者要涉及的話題很多,因此我認為自己必須了解許多領域,那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記者。
供職的那家報社下午出版。我們早上6點開始工作,下午2:15出版,於是我迫使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國際關係和國際法、社會和法律機構的歷史、普通史、金融,等等。就這樣,我慢慢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現在仍然堅持這個習慣,每隔三四年我就會選擇一個新的領域,例如統計學、中世紀史、日本藝術、經濟學,等等。三年的學習當然不足以讓我掌握一個領域,但足以讓我對它有所了解。因此,在60多年的時間裡,我不斷地學習,每次學習一個領域。
這不僅讓我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迫使我去了解新的學科、新的途徑和新的方法——我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它們的假設不同,採用的方法也不同。」
彼得•德魯克這一番話,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開拓知識新領域,持續有效學習不僅是把握未來的最佳法寶,也是不被時代拋棄的終極武器,更是成就偉大事業的源動力。
實際上,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彼得·德魯克那樣終身學習的人——做一個「T」字型的人才,既有專業的技能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既可以在原來領域深耕,也可以跨界學習開疆拓土,以此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有人或許發出質疑:別人是名家我們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別人的基礎很好,腦子靈活,知識掌握得紮實;別人的環境優越,不用為一日三餐奔波?
這些都是懶人藉口,哪個名家不是從普通人開始?哪個名家不是在持續學習?又有多少名家不是在艱辛的環境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一句話,行動創造奇蹟。一個人要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必須首先行動起來。
眾所周知,「知行」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詩人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終身學習,不僅僅是一生的學習方略,同時也是知行合一的實踐例子。王夫之認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兩種,只有自己探索方向和向別人學習,自己探索方向的方式是最高級的,而向別人學習的方式是第一位的!"——託馬斯·阿奎那(義大利哲學家,基督教盛事,《神學大全》)如是說。
法國左拉認為:「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這就不難理解古希臘時代求知學習、討論問題的氛圍,日常富有閒暇,以學習交流為樂,沒有哪個時代像古希臘人那樣懂得求知的重要性。
當我們觀察一粒植物種子發芽的時候,可以看到種子的胚根先從底部開始發育,然後根部垂直往下探索,一直往最底下滲透延伸,目的是將整個胎胚的底子打牢固。
接著,我們看到根部的周圍開始慢慢地長出了根絲,並且平行地向兩邊肆意施展,與此同時牢牢地抓住根部兩邊的泥土,最後胚芽慢慢發育成長起來,可見種子先通過深耕後平面拓展的方式,形成多重「T」字形的根繫結構。
從結構上來看「先深後博」,由於種子自身打下了堅固的基礎,胎胚最終得以破土而出,迎接地面陽光雨露的洗禮,從而長出擎天大樹。
人類學習知識亦然。
如果要想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必須將自己打造成「T」字型人才,也就是說,一個需要有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有其他領域廣博的知識,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理念越來越重要,打造成「T」字型的人才。
這種人才的培育,從通識教育開始,或者說通識學習尤為重要。不妨以協和醫學院培養人才模式談起。
據史料記載,協和醫學院有一年考錄的試題,除了醫學題目外,其中英語考試中,有一道題目是用英語寫出《桃花源記》,這種試題目前連想都不敢想,這需要有紮實的古文基礎又需要有深厚的英語水準。
學制長達8年,先要讀3年預科,3年預科讀下來,從數、理、化、文、史、音樂、美術、書法諸方面的知識積累,到樹立起「患者至上」與「奉獻」的醫學觀念,大約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轉升到醫學院本部,開始進入醫學專業的學習。
1950年之前是全英文教學了,像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上一樣嚴格,直到1950年以後才改為中文教學。這種精英教育模式造就了頂尖的醫學人才。
也就是說,在醫學這麼專業的領域,知識不僅僅需要是專業知識,還需要廣博的人文知識、通識知識,錘鍊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標準。
換而言之,對於學校學習還是自學,需要的就是這種「T」字型(廣博專業)的知識沉澱與積累。
目前大學的教學中也有實踐,比如增加通識教育,但還遠遠不成系統,在短短的學校生涯是無法達到的,必須用一生的時間去實踐。
從協和畢業生的故事中可知,掌握通識教育,打通知識隔閡,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對臨床診治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事實上也是如此。
無可否認,協和是中國有口皆碑的醫學專業標籤,歷史上成就了不少有水平的名家高徒,這得益當年的基礎教育、專業訓練和通識教育,給所有熱愛學習的人樹立了榜樣。
中國人讀書缺少通識閱讀,對通識教育的認知,興趣和理解,「能看懂布滿星辰的詩卷,也能同海浪對話」(語出俄國詩人巴拉丁斯基),做一名終身學習的人應該達到的高度。
通識教育才有助於知識輸出和創造力,超越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終身學習的概念,激發終身學習的興趣,歸根到底還需要「無用知識」即通識教育的支持,無論做學術研究、工作實踐還是思想交流,如果沒有廣播的知識面,對話將不會成為可能,更何況提倡獨立思考?
如今,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活到老學到老,持續終身學習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人生,在學習條件日趨完善,為什麼創新仍然舉步維艱?為什麼不能依興趣來更新知識體系,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求知學習,最終收穫的是什麼?
我們不妨從西學東漸開始說起。 【待續】
——【連載01】選自拙作《一生的學習方略:個人構建知識體系精進指南》序言和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