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如何構建知識體系,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

2021-02-19 阿旺學堂

法國著名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在《野性的思維》中描述了一個逐漸升溫的認知升維時代:在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爆炸、信息泛濫就像禽流感一樣,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流行一種新知識、新理論。

那麼,在信息資訊洪流般湧現在前,取捨之間是否存在第三條道路,既獲取信息應有的價值,掌握最底層的邏輯,又不為繁複的表象所累?這是人們普遍所關心的話題。

一方面,在黑天鵝滿天飛、灰犀牛滿地跑的年代,世界呈現出不友好的格局逐步波及到每一個普通人;另一方面,新科技的日新月異描繪了世界的新藍圖,人工智慧的研發普及尤為矚目。

現在全世界使用的機器人數量迅速增加,引起了各領域從業者的危機感。未來越來越多人失業,即使不失業,薪資水平跟不上物價的漲幅。可以說,人工智慧的出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天性樂觀的人可能這樣認為,人工智慧對未來就業的影響,並非如想像那樣的「悲觀」,有三類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這三類技能是:高級認知技能(比如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社會行為技能(比如團隊工作能力)以及能夠預測、適應能力的技能組合(比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

當然,培養這類技能要求個體具有高度自律的精神、堅實的信仰進行終身學習——你沒看錯,請注意,「終身學習」四個字!為了不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中,保持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為什麼呢?時代在進步,思維不能落後。打個比方,當世界邁入了蒸汽時代,馬車變得式微,如果還對馬術執迷不悟,妄想提高駕馭馬車的技能,篩選更精良的馬匹就能跑得越來越快,這無異於緣木求魚。

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有新科技,新科技依賴於知識的創新和實踐,馬夫應該做的是趕緊鑽研新領域學習新知識,否則他將會被時代拋棄得遠遠的。

從科技上來看,比如計算機領域,量子計算機逐漸開始走出實驗室,可以預見,如果還專注於傳統的光電計算機,速度、算法和系統,在未來將沒有任何優勢;比如在傳媒領域,如果僅限於圖文傳播,不著手視頻和體驗,將會喪失市場的主動權;比如在口腔領域,如果僅僅限於傳統的牙齒修補術,不研究基因長牙術,將會無法贏得市場的青睞……

這些例子不用贅述,何況這個時代還是兩三年就會迎來一個大變化,持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方是良策,才能應對變幻莫測的世界。

那麼如何保持終身學習?學習什麼?從哪裡開始學習?有沒有通用的知識?有沒有通用的學習方法呢?歷史上有哪些學者學習法值得借鑑?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

不妨繼續仔細追問:如何提高求知興趣和學習動力;從哪裡開始學習,有哪些實用的入門資料;如何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書單;如何建立全立體的資料庫;如何高效閱讀、整理筆記和有效複習;如何收集案例、資料,提出質疑,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邏輯;如何通過知識輸出,系統地檢驗學習成果;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等等。

相信這些問題同樣是許多求知者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本書將會為你解答。

本書除了介紹筆者自身的實踐——每年閱讀各領域數百本圖書,做了大量的筆記,系統知識輸出幾十萬字外;與此同時,挖掘名家的學習方法,通過有趣的學習故事,抽絲剝繭地提供高效實踐的方法論,提供系統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提供一種通用的學習方法,更新知識體系和重構知識結構的方法論。

古人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送你一條魚不如教你打魚的方法。在這裡,甚至不吝授之以「欲」,學習欲望的「欲」,也就是說,激發你學習的興趣。

導論

萬物皆流,無物常駐。宇宙是一次自在的盛典,人生是一場自為的盛宴,求知給這場盛宴加了點鹽,從此人生有了味道。

人類掌握知識,才能擁有更多的自由,學習是人一生的方略。一直認為,唯有學習才能超越時空的局限性,抵抗庸常的人生,予以生命無窮的驚喜,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思想痕跡。

拿我們所熟知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為例,他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的學者和企業家們。他一生著有數十部有關管理、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專著,並被譯為 20 多種文字流傳至今,被稱之為百科全書式人物。

1909年,彼得·德魯克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的文化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曆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講述了如何一直保持成效、不斷成長、不斷改變,並在年齡不斷增長的同時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其中,他這樣說:

「在我20歲生日那天,我被法蘭克福最大的報社錄用,成為一名財經和外交事務記者。

我在當地大學的法學院注了冊,因為大學生轉學在那時的歐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那時仍然對法律不感興趣,但是我始終記得威爾第和菲迪亞斯給我的教誨,記者要涉及的話題很多,因此我認為自己必須了解許多領域,那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記者。

供職的那家報社下午出版。我們早上6點開始工作,下午2:15出版,於是我迫使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國際關係和國際法、社會和法律機構的歷史、普通史、金融,等等。就這樣,我慢慢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現在仍然堅持這個習慣,每隔三四年我就會選擇一個新的領域,例如統計學、中世紀史、日本藝術、經濟學,等等。三年的學習當然不足以讓我掌握一個領域,但足以讓我對它有所了解。因此,在60多年的時間裡,我不斷地學習,每次學習一個領域。

這不僅讓我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迫使我去了解新的學科、新的途徑和新的方法——我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它們的假設不同,採用的方法也不同。」

彼得•德魯克這一番話,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開拓知識新領域,持續有效學習不僅是把握未來的最佳法寶,也是不被時代拋棄的終極武器,更是成就偉大事業的源動力。

實際上,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彼得·德魯克那樣終身學習的人——做一個「T」字型的人才,既有專業的技能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既可以在原來領域深耕,也可以跨界學習開疆拓土,以此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有人或許發出質疑:別人是名家我們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別人的基礎很好,腦子靈活,知識掌握得紮實;別人的環境優越,不用為一日三餐奔波?

這些都是懶人藉口,哪個名家不是從普通人開始?哪個名家不是在持續學習?又有多少名家不是在艱辛的環境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一句話,行動創造奇蹟。一個人要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必須首先行動起來。

眾所周知,「知行」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詩人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終身學習,不僅僅是一生的學習方略,同時也是知行合一的實踐例子。王夫之認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兩種,只有自己探索方向和向別人學習,自己探索方向的方式是最高級的,而向別人學習的方式是第一位的!"——託馬斯·阿奎那(義大利哲學家,基督教盛事,《神學大全》)如是說。

法國左拉認為:「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這就不難理解古希臘時代求知學習、討論問題的氛圍,日常富有閒暇,以學習交流為樂,沒有哪個時代像古希臘人那樣懂得求知的重要性。

當我們觀察一粒植物種子發芽的時候,可以看到種子的胚根先從底部開始發育,然後根部垂直往下探索,一直往最底下滲透延伸,目的是將整個胎胚的底子打牢固。

接著,我們看到根部的周圍開始慢慢地長出了根絲,並且平行地向兩邊肆意施展,與此同時牢牢地抓住根部兩邊的泥土,最後胚芽慢慢發育成長起來,可見種子先通過深耕後平面拓展的方式,形成多重「T」字形的根繫結構。

從結構上來看「先深後博」,由於種子自身打下了堅固的基礎,胎胚最終得以破土而出,迎接地面陽光雨露的洗禮,從而長出擎天大樹。

人類學習知識亦然。

如果要想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必須將自己打造成「T」字型人才,也就是說,一個需要有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有其他領域廣博的知識,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理念越來越重要,打造成「T」字型的人才。

這種人才的培育,從通識教育開始,或者說通識學習尤為重要。不妨以協和醫學院培養人才模式談起。

據史料記載,協和醫學院有一年考錄的試題,除了醫學題目外,其中英語考試中,有一道題目是用英語寫出《桃花源記》,這種試題目前連想都不敢想,這需要有紮實的古文基礎又需要有深厚的英語水準。

學制長達8年,先要讀3年預科,3年預科讀下來,從數、理、化、文、史、音樂、美術、書法諸方面的知識積累,到樹立起「患者至上」與「奉獻」的醫學觀念,大約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轉升到醫學院本部,開始進入醫學專業的學習。

1950年之前是全英文教學了,像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上一樣嚴格,直到1950年以後才改為中文教學。這種精英教育模式造就了頂尖的醫學人才。

也就是說,在醫學這麼專業的領域,知識不僅僅需要是專業知識,還需要廣博的人文知識、通識知識,錘鍊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標準。

換而言之,對於學校學習還是自學,需要的就是這種「T」字型(廣博專業)的知識沉澱與積累。

目前大學的教學中也有實踐,比如增加通識教育,但還遠遠不成系統,在短短的學校生涯是無法達到的,必須用一生的時間去實踐。

從協和畢業生的故事中可知,掌握通識教育,打通知識隔閡,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對臨床診治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事實上也是如此。

無可否認,協和是中國有口皆碑的醫學專業標籤,歷史上成就了不少有水平的名家高徒,這得益當年的基礎教育、專業訓練和通識教育,給所有熱愛學習的人樹立了榜樣。

中國人讀書缺少通識閱讀,對通識教育的認知,興趣和理解,「能看懂布滿星辰的詩卷,也能同海浪對話」(語出俄國詩人巴拉丁斯基),做一名終身學習的人應該達到的高度。

通識教育才有助於知識輸出和創造力,超越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終身學習的概念,激發終身學習的興趣,歸根到底還需要「無用知識」即通識教育的支持,無論做學術研究、工作實踐還是思想交流,如果沒有廣播的知識面,對話將不會成為可能,更何況提倡獨立思考?

如今,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活到老學到老,持續終身學習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人生,在學習條件日趨完善,為什麼創新仍然舉步維艱?為什麼不能依興趣來更新知識體系,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求知學習,最終收穫的是什麼?

我們不妨從西學東漸開始說起。 【待續】

——【連載01】選自拙作《一生的學習方略:個人構建知識體系精進指南》序言和導論

相關焦點

  • 【結構化8】你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的看法?
    (教資面試全程班已開班,筆試不過全額退款)今天是第8篇結構化,是2019上的結構化題目,今年你可能還會考到哦,每天都來刷~【問題】你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的看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字面意思是「送給別人一條魚,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其在教育中的引申意思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一個好的教師,不但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對於這句話我們是非常贊同的,它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李寶強: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的扶貧故事】李寶強: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020-12-14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2020高考模擬範文推介)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5.初中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本文作者:何巖   陳楷文獨家授權語文月刊發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 【堯先數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堯先數學就是貫穿這樣的教學理念,首先把最優質的課堂呈現給孩子們,在課堂上足夠地去吸收知識。其次課下時間也充分利用起來,每天晚上老師都會為孩子們布置有針對性的每日一練並進行錯題梳理和講解,語音視頻可以隨時聯繫到老師,時時解決同學們的問題。對於黃老師來說帶80多個中學生不算少的,孩子們進入到初中階段還沒有完全適應,在學習習慣與方法上都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
  • 東港小學教育集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同桌查讀的過程中,韓老師發現一名同學有幾個生字不會讀,立刻請其他同學用自己學過的識字方法來教會他,切實體現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就消化在課堂」這一理念。在理解詩歌環節中,韓老師請同學們邊讀邊帶著問題批畫信息,並請學生進行展示匯報。在朗讀指導環節,韓老師抓住同學們還不認識的破折號,提醒大家如果遇到這個符號要蕩起來讀,會讀得更好。在初步朗讀體會感情後,韓老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仿照圖片進行句式仿寫。
  •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六期《家庭系統教育導師班》課程回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六期《家庭系統教育導師班》課程回顧為期五天的中國心時代父母研究院第六期《家庭系統教育導師班導師體系回顧定位心理學生活化的締造者使命推動心理學走進千家萬戶使人人皆可學習並從中獲益;
  • 授之以魚or授之以漁?
    2.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喜歡俞特的這句話。當俞特帶領孩子們釐清植樹問題的本源了,剩下的各種變式就由孩子們自己去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深受輔導班「滋養」的孩子,似乎已經習慣了凡事都是老師總結好,背公式、套公式,這樣的他們,思考的到底是公式是怎樣運用的還是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 能動英語:「授之以漁「是我們辦學的初衷
    我們不做學歷教育,不會把第一課堂的知識拿到第二課堂,反覆演練;我們只做能力培養,教會孩子如何踏踏實實地蓋好每一層樓。因為我們深諳一個道理,授之以漁,才是辦學應有的姿態。現在,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教你一門技能,教你如何「漁」,通過反覆練習,你牢牢掌握了「漁」的技巧和方法,你就可以一輩子有魚吃,豐衣足食,沒有了後顧之憂。
  • 2014年海南高考作文網友作品24:授之以漁 擺脫依賴
    以下是網友「陳明威」所寫的高考作文《授之以漁 擺脫依賴》。  授之以漁 擺脫依賴  南海網網友:陳明威  人活世上,總有自己的追求。總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業,想登上頂峰。然而,人性的深處,總有那麼一絲慵懶。明知守株待不來兔,卻總想天上掉餡餅。
  • 陸明君 | 當代高等書法教育之關捩: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
    雖然有不少創作能力突出而因外語或文化知識短缺的書法本科生無緣繼續深造,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創作基礎好的本科生在進入碩士或博士研究生階段後,藝術見解與創作水平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另外,高校書法專業尚沒有形成科學而規範的學科體系,這突出體現在課程設置上的缺陷與各高校間的較大差異性上,就書法本科教育而言,一方面尚沒有實現業內普遍認可並推廣的專業教材,有些甚至根本沒有教材或教案,專業課實際上成為教師書法創作經驗的碎片化、即興性的漫談,根本沒有專業體系,學生無法進入到專業性宏觀層面,也難以深入到具體現象與問題上。
  • 讀思議悟,授之以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教材分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選自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組,本組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別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本篇課文寫的是少年周恩來,在親眼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後,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
  •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長期以來,學生的被動式學習佔主導地位,他們只會按老師要求的去做,根本沒想到如何用腦,沒想到學習還要去思考。換句話說是不會學習。今天的課我首先檢查學生的詞彙背誦,完成後讓他們做課後練習有關詞彙運用的練習,這些練習昨天上課時有一部分已經學過,但有個別學生學起來還像剛剛開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學生基礎不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別,因材施教勢在必行。
  • 授之以漁 | 諾亞舟惠州外國語幼兒園在教研中探索課程升級
    授之以漁 | 諾亞舟惠州外國語幼兒園在教研中探索課程升級
  • 景洪一小教師玉光的:授之以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授之以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景洪市第一小學教師 玉光的個人心得第一步:積極面對自己接手的班級。2018年9月之前的六年裡,我接手的都是六年級的畢業班,這些班級的學生都有一些共同點——學習不夠主動;兩級分化嚴重;家庭教育缺失;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 《中級會計精英速成計劃》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以前,老師授人以魚方式,老師講課學員才有課聽,老師不講學員就沒有課聽了,老師有多少水平,帶出來的學員超過的很少,我們《中級會計精英速成計劃》授之以漁的方式
  • 如何構建思維領域的知識體系呢,談一談個人的構建之法!
    突然有一天,想去構建一個知識體系。緊接而來的就是一個問題?要在哪方面建立知識體系呢?個人選擇了「思維領域」,緊接而來的就是另一個問題?為啥要在思維領域建立知識體系呢,人總會有一個意圖藏在心中。今天是回顧,談一談如何構建思維領域的知識體系,因為自己從無到有,從0到1,用6年時間,硬生生的構築起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在思維領域方面的「知識體系。起碼自己是構建過"知識體系",在這方面有著一些親身的經歷,在這方面有著自己的一些經驗,談起經歷與經驗,都是用寶貴的時間換來的!
  • 說說英語學習中的「魚、漁、愉、欲」
    題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 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為何要構建個人知識體系在這個倡導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很快就因為技術變革而過期。
  •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導語:上次有個小夥伴,讓我寫一下如何構建個人知識體系,說實在的這個點還挺大的,但確實又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今天這篇就還是來寫寫,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越是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就越是要去構建自身的認知體系,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在當下社會,仿佛是信息推著走的時代,每天的信息多到爆炸,而大家攝入的知識點又都非常碎片化,其次,現在的KOl等具有影響力者都普遍年輕化。
  • 第十圓桌:培訓服務圓桌——授之於魚還是授之於漁
    在第十場圓桌會議上,到場嘉賓就金融投資需要掌握的交易技術,如何選擇專業的培訓老師,進行哪些專業培訓等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以下為會場發言記錄:1993年偶然機會跨入到這個領域,現在是北京金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現在針對的客戶是銀行體系,培訓以及客戶教育。  魏軍:今年7月份到9月份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股災。是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前景非常廣闊的市場浮現在市場面前。投資者培訓這塊,一中國金融發展的年限還有各方面的差異,還有很大的差距,國際和國內投資環境現在有什麼差異,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行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