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創辦絲廠、開設錢莊、投資興學、力助抗日、樂善好施……這些只是在歷史文獻中所見到的岑國華。祖籍順德樂從葛岸的商業巨子岑國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如何成為商界名人?他又如何眷戀家鄉的?最近,岑國華95歲高齡的女兒岑玉芳為我們講述了記憶中的父親。因年齡問題,她的回憶只是片段式的,但對於歷史的補充卻異常珍貴。
岑玉芳,女,生於1918年。她是絲業巨子岑國華的女兒,目前居住在廣州高第街。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故被父親稱之為「阿十」。
早上9點的廣州高第街熱鬧非凡,街內琳琅滿目的商鋪和此起彼落的買賣聲,印證其當年的繁華。這是著名的古老商業街,建國前是廣州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一代商業巨子岑國華曾居住於此。95歲高齡的岑玉芳正居住於此,守著父親留下的老屋,也守著與父親有關的珍貴記憶。
賣熱蔗背桑籮摘桑葉
記者:您父親是在家鄉順德長大的,他在順德的時候都做些什麼?
岑玉芳:我還記得爸爸給我說小時候的事情:當時家境貧困,他和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每天上街賣熱蔗。聽說他後來在村裡搞了一塊地種桑,而後就到廣州發展商業了,爺爺就安分地留在鄉下打理桑地。在我的腦海中,有一個情景印象深刻,爸爸和爺爺背著很大的桑籮,在桑地上摘桑葉。
「阿十讀書讀得好!」
記者:您眼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岑玉芳:爸爸非常疼愛我,我和媽媽在鄉下生活至上學年齡,爸爸便把我們接到廣州,他讓我讀書,小學畢業後,我在白鶴洞真光女子中學繼續學業。他常常說:「阿十讀書讀得好!」鼓勵我加倍努力學習。本來我能考上高中,但大媽媽說「女孩子遲早都得嫁人,讀那麼多書幹什麼?」
我結婚後,有了小孩,沒有地方住,因家裡的祖屋留給老人居住,爸爸就讓我住在他沙面的一個辦公地點裡。那時,他還介紹我到生絲檢測所工作。當時爸爸的那個辦公地點在沙面北街79號,記得當時是洋行,好似叫「羅氏呢洋行」,後來變成珠江工具廠門市部。到日軍入城,廣州淪陷,日軍要了爸爸的寫字樓,我就回到祖屋居住,也就是現在高第街的這座老房子。
一生五妻十六兒女
記者:可否描述一下您的家庭?
岑玉芳:爸爸一生娶了五個老婆。大媽媽是樂從沙滘人,姓陳,紮腳的。大媽媽不識字,她常常喊我幫她查《通勝》,查好日。不但如此,還讓我常常去陪她。五位太太中,她最有話語權。當年爸爸在廣州文昌路有一座別墅,別墅內有三疊大屋,有大廳、客廳、門官廳、西廳等,大媽媽一個人住著,不允許其他的媽媽在裡面居住。在別墅的後邊,有一座房子,三四層高,大家叫這座樓做「後插」,二、三、四、五媽媽就住在這棟房子的第三層,每一位媽媽和她們的孩子們就住在一個房子裡。記得大媽媽有病,常常把醫生請回家,在家裡打針。
據說二媽媽當年是別人的婢女,是別人給了爸爸當妾侍的。二媽媽的角色主要是打理家務,特別是逢年過節都負責拜祭祖先,樂從葛岸的祖屋也是她一直打理,一直負責祭祀工作,所以她經常回鄉下。
三媽媽就是生我的媽媽,她還生了十六弟,十六弟是爸爸最小的孩子。在鄉下,爸爸特意建了一個新廳,給三媽媽、我和十六弟住。
我對四媽媽的印象不深。而五媽媽膝下無兒女,但她是爸爸最寵幸的妻子。抗戰時期,爸爸逃難到香港,就是帶著五媽媽一起去的。
一生打拼不忘家鄉
記者:您爸爸會打算盤嗎?
岑玉芳:我從未見過爸爸打算盤,他識字也不多。
記者:您還記得他經營絲業的情景嗎?
岑玉芳:爸爸很聰明,做絲業生意,我知道他與順德容桂的絲廠有來往。那裡的工人抽了生絲,縛成蠶繭,爸爸就把這些蠶繭賣到國外。廣州淪陷時,爸爸裝著生絲的船被日軍炸沉,爸爸很傷心,他的絲業就這樣失敗了。當時五媽媽說,不如去香港,於是他倆就到香港避難了。當時我讀到初中,只知道一些事。
記者:對於父親經營絲業,您還有什麼記憶嗎?
岑玉芳:爸爸很好人,對工人特別關心。不但如此,他很想念家鄉,家鄉有什麼事需要幫忙,他都義不容辭。爸爸賺到錢後,在家鄉建了很多房子,直到大家夠住為止。
記者:家鄉還有什麼人嗎?
岑玉芳:記得當年爺爺是娶了兩位妻子,二奶奶的後代還在樂從生活。
悲痛的記憶
日軍轟炸 生母身亡
記者:對您的親生媽媽有什麼深刻的記憶嗎?
岑玉芳:在文昌路的大屋旁,那裡有爸爸的產業。十四妹白天在那整理蠶絲,晚上就和三媽媽打麻將。記得抗戰時期的 一天晚上,三媽媽、五媽媽、十四妹及其乾媽在文昌路的房子裡打麻將。當時,保姆在廚房裡煲雞粥準備夜宵。不料,一個炸彈下來,四人都死了。三媽媽躺在床上,是被炸彈的碎片給弄死的,其餘三人躲在樓梯底,他們是被垮塌的樓梯砸死的。我見到三媽媽的時候,她就那樣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很悽慘。
人物背景
岑國華(1886~1942年),名汝鎏,以字行。佛山市順德區葛岸西村人。民國時期廣東蠶絲工業家。
絲業巨子岑國華
1919年,岑國華在全省率先採用日本新式繅機,變四角車絲為六角絲,產量、質量均顯著提高,他及時集股擴大生產,屬下絲廠發展至18家,股份總額200多萬銀元,年產生絲4萬擔。同時,在廣州創辦永泰隆絲莊和永泰隆洋行,直接與各國絲商交易,常年營業額在1000萬銀元以上,居全市同行之冠。上世紀20年代末他當選廣州商會會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破產。1942年,在香港病逝,年僅56歲。
設立18家絲廠
岑國華出身蠶農家庭,小時僅讀過兩年書塾。12歲入葛岸村瑞和倫絲廠當小工,辦事勤快,聰明好學,受老闆賞識,被提拔到廣州永和絲莊當夥計。幾年後,永和絲莊生意衰落,他回到家鄉自行招股,先後在桂洲和葛岸開辦大和生、瑞棧兩家絲廠。1919年,鑑於老式腳踏繅絲機性能落後,他率先採用日本新式繅絲機,產量和質量提高,銷路日益通暢。
此後,岑國華再開設兩家大廠,並斥資在嶺南大學設立生絲研究所,致力改進生產技術。他所創立的名產品雞球牌粗絲和明珠牌、飛輪牌精絲,進入國際市場,深受客戶歡迎,訂貨量日增。繼而擴大絲廠至18家,分布在順德的樂從、容桂、勒流和南海的南莊、官山、沙頭、石灣等地,股份總額200多萬銀元,年產生絲4萬擔。
開創4家銀行
岑國華適應業務擴展的需要,在廣州沙基新興街創辦永泰隆絲莊,代理各廠生絲交售、銀口往來以及稅收業務,並在沙面法租界設立永泰隆洋行,直接與各國絲商交易。此後,為了方便資金周轉,他在十三行設立貞祥、貞記、發記、源記四家銀號。隨著事業的拓展,岑國華社會聲望日益擴大,上世紀20年代末,他當選廣州商會會長,仲愷農校禮聘為名譽理事。
熱心公益
岑國華生平熱心公益,曾以巨款捐助廣州柔濟醫院和樂從同仁醫院(樂從醫院前身),平時也常籤助善堂,並撥款為家鄉修橋補路建茶亭,開設粥廠賑濟貧民。
據其親人回憶,抗戰時期,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軍政活動,但他曾經秘密給西江縱隊提供過買軍火用的資金,而且在日本人企圖攻佔順德的時候,他曾經買了兩門德國產的機關槍鎮守本村,那兩門機關槍非常先進,火力很猛,日本軍沒有辦法從正面攻入,雙方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