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燴」 ——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五)

2020-12-13 神州學人

  英國疫情暴發以來,面對日趨嚴峻的形勢,有人緊張不安,有人憂慮恐懼,也有人積極面對。一個由中國在英訪問學者自發組建的美食分享群,在疫情期間人數由兩位數激增到200餘人,群成員遍布英倫各地,成為在英訪問學者們抱團互助的虛擬家園,大家經常分享一些美食和生活經驗,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和不安。

  4月底的一天晚上,幾位訪問學者頭腦風暴,提出集體共寫美食日記建議,記錄在英訪學抗疫的經歷。經過討論,日記被命名為《群英「燴」——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

  短短10多天,見證訪英學者特殊時期經歷的抗疫日記出爐了,日記中溫暖而幽默的文字和圖片、「治癒系」美食,以及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充分展現出在英訪學中國學者們積極、樂觀面對疫情的精神風貌。

  ——駐英使館教育處 王婷

白開水:有什麼料就做什麼味

  窗外小景:門口就是一個草坪公園,4月春暖花開的季節,蔓延著鮮豔和燦爛。

  4月11日    倫敦    晴

  自從隔離措施實施以來,倫敦一直是我期盼已久的晴空萬裡,似乎在誘惑我出去玩耍。之所以選擇記錄這一天,是因為這一天我穿戴整齊,去領取偉大祖國發給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防疫物資,非常開心。

  出門後,是一片的寂靜與安寧,街上行人稀少,有點不習慣。領取防疫物資的地方離國王十字地鐵站不遠,那裡昔日何其繁華,而眼下又是如此清淨,倫敦在我眼前展現出了不同以往的樣貌。第一次感覺街上行人戴口罩的比不戴的要多,也就覺得自己沒那麼突兀了。

  領到防疫物資的那一刻,更加理解了「祖國永遠在身邊」的含義,深刻感受到了來自祖國的溫暖。志願者工作很用心,也很感謝他們。

  再來談談生活。此前在國內很少做飯的我,去年9月剛到倫敦時還是一如既往的懶惰,超市各種速食吃了個遍,包括披薩、三明治、沙拉、芝士、各種煙燻以及面卷。雖然感覺不怎麼好吃,也吃不習慣,但總比自己做省時省力。

  然而,自打隔離以來,超市也不敢多去,迫使我不得不改變多年來的生活習慣,開始悶在家裡學習如何做飯。由於食材不足,基本上是有什麼料就做什麼味。但由於廚藝確實不佳,也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今天正好有蝦仁和雞蛋,就弄了個蛋炒飯。

  食材:米飯、蝦仁、雞蛋

  步驟:


歲月靜好:復活節的紅薯餅

  4月12日 坎特伯雷市  晴

  我的位置

  左:坎特伯雷大教堂外景  右:夜晚的高街街頭

  我在英國居住的地方坎特伯雷市,位於英格蘭東南部有著「英格蘭花園之稱」的肯特郡,是英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宗教的沉重和文學的傳奇共同構成了坎特伯雷悠久的歷史和深邃的文化。得益於這雙重滋養滋養的坎特伯雷,骨子裡散發著濃濃的中世紀韻味。然而高街上鱗次櫛比的商鋪、街頭表演的藝人、穿著時尚的遊客、令人垂涎的美食,又讓你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時尚摩登的氣息。或許正是這種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吧。

  這裡的天氣真的是變化莫測,一個小時內你可能會經歷晴天、多雲、冰雹、小雪、大風等多種天氣。短短數日,英國人的衣著會經歷由羽絨服到短袖短褲再到羽絨服的過山車式變化。在冬天,一個禮拜只能看到幾天陽光,整天都放晴的日子極為罕見。尤其是每天出其不意的小雨大雨連綿不斷,天也是黑得極早,不免讓人心情抑鬱。現在過了雨季,我們擁抱陽光的日子越來越多。

  今天,天早早地亮了,一縷陽光悄悄地灑進我們沉睡的小屋,不斷照向深處。鳥兒們迎著晨曦鳴叫歡唱,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又是陽光明媚,風光正好的一天。春天悄然而至,湛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斯陶爾河靜靜流淌,柔波裡的水草輕輕搖擺;浪漫的粉色櫻花,聖潔的玉蘭花,驕人的黃水仙爭相鬥豔。偶爾春風撫過,便有寂寞的小草輕輕舞動,不知名的小花填補了小草的孤寂,盛開在那公園的每一片草地上。成雙結對的鴨子或閒庭信步或划水嬉戲,海鷗鴿子飛來飛去尋找食物,偶爾能看到一隻白天鵝在靜靜小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然而西門公園這樣一幅春機盎然、溫馨祥和的畫面,此時卻只能在腦海中過過癮。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在春光明媚的季節不得不遠離美好的自然,「待在家裡,保護NHS , 挽救生命」,這是我來到英國後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西門公園的風景

  今天英國新增死亡病例737例,因新冠肺炎不幸死亡的人數已經破萬,達到10612人。回顧在英國抗疫的日日夜夜,真是如履薄冰,度日如年。2月底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發展態勢逐步惡化。華人防疫群每天有關疫情的新聞和評論幾乎24小時接連不斷,恐慌情緒快速蔓延。好在3月20日,英國採取了更積極的防疫措施,取消了大型集會,關閉了學校、酒吧和大部分公共設施,建議大部分人在家辦公,以致宣布進一步封城的舉措,我們焦慮的心情得以緩解。在家閉關的日子,我經常會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敦刻爾克戰役。當時面對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空軍,面對法西斯步步逼近的絕境,在9天內,英法聯軍30多萬人安全退到英格蘭。官兵的井然有序,後衛部隊的拼死防守,英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以及英國空軍的保衛與戰鬥創造了奇蹟,令人動容與振奮。邱吉爾在二戰期間發表的演說,「在我們的生命還沒有走到盡頭,力量還在之際,讓我們加倍努力,團結一心戰勝敵人吧!我們可以的!」這句話至今仍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希望在這場與病毒的較量中,英國的這種精神能夠繼續傳承,重現昔日的榮光。國際航班越來越少,國內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艱巨任務,不給祖國添麻煩,留守當地,做好防疫,便是我們能為祖國作的最大貢獻。

  今天是英國的重要節日之一復活節。復活節彩蛋表示新生命的開始,可愛活潑的小兔子則代表勃勃生機。往年的復活節周末,英國人會選擇到海邊度假或者舉辦家庭聚會,今年則截然不同。疫情改變了傳統的慶祝方式,人們要繼續把自己關在家裡,小孩子們恐怕也只能在家中玩起尋找復活節彩蛋的遊戲了。街上一片寂靜,或許只有超市貨架上五花八門的復活節巧克力,還能讓人感受到一些節日的氣氛。

  前些日子因為人們大量囤貨,超市物資極為短缺。因為不知道這種情形會持續多久,媽媽便買了幾大袋子易於保存的紅薯,打算如果不能出門或者買不到食物的情況下就吃紅薯充飢,雖然我覺得這個想法滑稽可笑。以往在國內,我家都是把紅薯蒸熟了來吃。而在英國家裡沒有蒸鍋,怎麼吃紅薯便要費一番腦筋。當然烤紅薯也香甜可口,算是一道美食,但每月100多磅的電費令我們望而卻步。於是今天我和媽媽決定嘗試開發新食譜——紅薯餅。

  食材:紅薯,麵粉,黃油,雞蛋,白糖適量

  步驟:

  •   把紅薯去皮,這個任務很艱巨,因為去皮後的紅薯表面迅速變黑,繼續削皮的話,紅薯估計最後就不剩啥了,這個任務還得老媽來做;

  •   把削好的紅薯擦成細絲,因為有專門的工具所以做起來就得心應手;

  •   把擦好的紅薯絲用微波爐加熱5分鐘直至變軟;

  •   用平鏟把加熱了的紅薯絲拍成泥,加入麵粉、雞蛋、黃油,如果麵粉少會比較粘手,所以慢慢加入麵粉直到不沾手了為止,然後揉成麵團,搓成長條,揪成劑子,搓圓,按扁,這些步驟就相對比較簡單了;

  •   最後刷層蛋黃液和蜂蜜,烤箱預熱後,放進烤箱,隨時觀察烤箱內紅薯餅烤制情況,一面熟了之後翻面繼續烘烤,大約10分鐘左右出爐,鬆軟香甜的紅薯餅製作完成啦。

  因為沒有廚房電子秤,所有食材的用量都憑著感覺走,連烘烤的時間都是靠人力觀察,隨時按下暫停鍵。慶幸的是還算成功。受其啟發,我們還嘗試製作了麥片餅,不如紅薯餅鬆軟,但也能勉強及格。這些日子超市供應日益充足,防疫期間可能吃不飽飯純屬焦慮過度,杞人憂天。紅薯餅也將成為我們家閒暇的下午茶時間的一道小甜點。在病毒肆虐全球的日子,DIY的美食贈與我們快樂。唯有美食不可辜負,人生就是如此簡單。

  紅薯餅和麥片餅

  每周四晚8點英國人相約一起在自家窗口為NHS鼓掌已經成為慣例。同時我們也發現英國家庭的窗戶上悄悄出現了各式各樣美麗的「彩虹」,據說這象徵著和平與希望、感謝與感恩。正如那首歌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是一段艱難而陰鬱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一個眾志成城、戰勝困難的時期。我也想為英國抗疫表達一下心意,於是在午後閒暇時間畫了一幅漫畫。

  作者手繪的為英國抗疫加油的漫畫 


  今天,來自祖國的牽掛和惦念——裝著口罩和中藥的包裹,克服重重阻礙,漂洋過海,送到了我們的手中。爸爸工作的大學給我們寄來了疫情期間最珍貴的禮物。這一刻,我們全家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祖國的溫暖。讓留守在異國他鄉的我們,一點都不覺得孤獨與無助。感動,感謝,感恩。祖國永遠是我們的堅強後盾。

  今天,與死神擦肩而過的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終於轉危為安,痊癒出院。他錄製了視頻真誠感謝NHS醫護人員給予了他第二次生命,並表達了帶領全英人民一起戰勝病毒的決心。

  今天,93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首度發表復活節致辭鼓勵民眾。女王說,「雖然今年慶祝復活節的方式與往年不同」,但「我們分開,是為了讓他人安全」「在我們面對未來時,願復活節希望的火種成為堅定的指引」 「光明終會戰勝黑暗」。

  今天,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其團隊製作了長達一小時的復活節彌撒的錄像,傳播希望,號召人們團結一心,共同抗疫。

  看著窗外的美景,我只想說「復活節快樂」!


珊珊若谷:39歲生日當天的發麵水煎包

  4月19日  諾丁漢  晴

  英國的疫情日漸嚴重,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家不出門的日子。確診病例數字對於我們而言似乎變得沒有意義,只是偶爾想起來才看看而已。

  更何況,今天是我39歲的生日。

  十幾天前女兒就在手機備忘錄中設置了提醒,之後還把她存錢的小罐拿過來給我,吵著讓我拿她的錢去買蛋糕。我跟她想法可不一樣。能省則省吧!非常時期,人好好的就是萬幸,於是網購生日蛋糕計劃取消。女兒很講究儀式感,雖然無奈地接受了沒有蛋糕的現實,仍然提前做了一些工作,給我準備了禮物,甚至還揚言要給我做一個蛋糕。昨天晚上睡覺前就計劃好了,媽媽生日當天,她要早點起床給媽媽做早餐:烤麵包、煎蛋、煎火腿、熱牛奶。她預計早飯吃完大概9點,就開啟送媽媽禮物的儀式。

  當天她早早起來,手忙腳亂地給我做了早餐。我也很認真地配合她的儀式,其實我早知道她送我的禮物是什麼,還是裝作驚喜的樣子打開:一幅畫和一個她在繪畫課上做的手工禮物盒,裡面有兩隻小鳥銜著一顆心型圖案的剪紙。儀式最後,為著閨女的這份心意,我很珍惜地把兩個禮物收了起來。


  還有蛋糕呢!閨女用一塊英國這邊的大米餅做底座,把糖化開,敷在米餅上。她把做好「生日蛋糕」端到我面前,我咬了一口,「嗯!真甜!」我也有活要幹。昨天就做好了肉餡,在冰箱冷藏著,想著今天中午包水餃。問了問女兒,她說不吃水餃,要吃水煎包。計劃改變,我得趕緊和面啊,面發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發麵水煎包做起來!

  食材:麵粉、酵母、白菜、豬肉餡、熟油、香油、鹽、生抽、五香粉、從國內帶來的包子餃子粉、蠔油、花椒、八角等

  步驟:

  •   和面,我現在已經得心應手,用溫水化開酵母,用了大概一碗水,面的分量我都是約莫著。

  •   肉餡昨天晚上就養上了,我用的是豬肉餡,英國的豬肉腥味很重,我打算多放一些洋蔥,既去味又好吃,洋蔥剁好,繼續剁白菜,剁好之後放點鹽,殺殺水,隨後用兩隻手把白菜團起來,使點勁把水攥出來,再與肉餡攪拌。我聽家裡老人的建議,不把白菜裡的水都擠掉,留一部分水,這樣包出來的餃子或者包子餡兒不幹,而且會有一部分湯汁,更美味。看著餡有點幹,我用花椒八角熬了水,分幾次放進去。這樣做出來的餡兒,雖然是生的,聞起來就香噴噴的。

  •   開始包包子啦!這次充分吸取之前的教訓,包子包好之後再醒發15分鐘。

  •   包好開煎!在不粘鍋底刷上油,擺好包子,開火,看到包子底部開始變金黃就把事先和好的麵湯放進去,蓋上鍋蓋,麵湯熬幹包子就可以出鍋了。

  水煎包出鍋!開吃。一鍋包子很快就吃光了。我一邊吃一邊準備下一鍋。第一鍋包子底有些硬,而且有一部分稍微有點糊了。過了好久才醒悟,是麵湯有點稠,應該和得更稀一點。

  水煎包大獲成功。

  一會兒,手機響了,是孩子爸爸的視頻。打開一看,是他畫的一張圖「祝親愛的珊生日快樂!」。老公從來不是浪漫的人,畫張畫也算用心啦!哈哈。

  吃完飯想打開電腦看看文獻,卻收到最近結伴外出過的友人的微信,說她發燒,胸悶,問我們有沒有事,讓我們吃點藥預防一下。我驚呆了!那一刻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擔心,直到那時,我才真正感受到疫情帶來的恐懼,第一次想飛回國,飛回家。

  冷靜下來,我開始做一些自認為必要的準備。下載了NHS的手機APP;查閱密切接觸者以及潛伏期的有關知識,以做更好的判斷;整理目前手頭所有的藥品,挑出那些根據我淺顯的知識認為有用的收集起來;聯繫微信群裡的醫生,以備諮詢請教……

  廚藝群裡的美食已經引不起我的讚嘆,孩子學校老師的催促也不再讓我感到緊迫。當生命和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整個世界似乎已經與我無關。一時間,我和女兒,猶如這個美麗國度裡的兩棵浮萍,感覺大廈將傾卻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並希望。

  39歲生日,英國疫情嚴峻,在家不出門已一個月零七天。生日當天,有女兒的溫暖,有美食的相伴,然對病毒的恐懼在這一天席捲而來,心情跌入谷底,迷茫無助。

  是為記。

  後記:之後的一個星期,我嗓子疼得厲害,吃了些中成藥和抗生素。孩子也感冒了,又硬給她吃了一些藥。好在不久友人康復了,我嗓子疼的症狀也慢慢消失。我終於又有心情去欣賞房後花園裡的花,還有那棵開滿花的樹。(供稿/駐英使館教育處)


相關焦點

  • 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群英「燴」
    【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群英「燴」】英國疫情暴發以來,面對日趨嚴峻的形勢,有人緊張不安,有人憂慮恐懼,也有人積極面對。一個由中國在英訪問學者自發組建的美食分享群,在疫情期間人數由兩位數激增到200餘人,群成員遍布英倫各地,成為在英訪問學者們抱團互助的虛擬家園,大家經常分享一些美食和生活經驗,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和不安。
  • 群英「燴」——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七)
    一個由中國在英訪問學者自發組建的美食分享群,在疫情期間人數由兩位數激增到200餘人,群成員遍布英倫各地,成為在英訪問學者們抱團互助的虛擬家園,大家經常分享一些美食和生活經驗,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和不安。  4月底的一天晚上,幾位訪問學者頭腦風暴,提出集體共寫美食日記建議,記錄在英訪學抗疫的經歷。
  • 抗疫群英譜第五集《付黎明:誓做阻擊病毒的盾牌》
    4月10日起 中共洛陽市委組織部 洛陽廣播電視臺 聯合攝製 8集系列專題片《抗疫群英譜 今天一起來看 抗疫群英譜第五集 《付黎明:誓做阻擊病毒的盾牌》
  • 抗疫信息「直通車」跨越五大洲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連線活動向國內學者提供了許多關於疫情期間海外華僑華人生存發展的敘述性資料,幫助學者及時獲取更多的一手信息,與海外華僑華人進行直接交流。」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連線活動中,親身經歷海外抗疫的華僑華人代表,猶如海內外華僑研究學者的「望遠鏡」,跨越時空距離,還原不同國家抗疫一線的真實情況。
  • 綏芬河抗疫日記|盛開在戰疫一線的90後護士「小花」
    抗疫日記2020/04/19我叫楊寧,是綏芬河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這段時間,綏芬河口岸出現跨境輸入疫情,我和同事忙得不可開交。今天,趁著珍貴的輪休機會,記錄一下我的抗疫經歷。抗疫日記2020/04/19去那20多天左右的時候,我跟爸媽說了。這場戰役需要的就是醫務人員,就跟打仗一樣,需要醫護人員的時候,醫護人員就上。
  • 資陽抗疫巾幗群英譜(十)∣迎接鎮社服中心主任蔣順麗:使命在肩...
    資陽抗疫巾幗群英譜(十)∣迎接鎮社服中心主任蔣順麗: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2020-03-30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抗「疫」群英譜 生命「守護神」 ——廊坊市新冠肺炎救治...
    抗「疫」群英譜 生命「守護神」——廊坊市新冠肺炎救治團隊感言劉政 (河北中石油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作為本次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在疾病與疫情面前,不僅要勇敢地站在第一線,抵禦頑症,更要用冷靜、科學
  •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青島)邀請函
    6月13日至8月9日,《面對一一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山東美術館舉辦。這次影展精選了攝影家錢捍100幅照片,大部分是他用手機拍攝的,這些影像記錄了普通人抗擊疫情的真實故事,通過圖文傳達出中國人民團結、自信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展覽作品按日記體排序,從平民視角切入,以圖敘事,不做定論,不煽情,冷靜、客觀地記錄了全人類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 【抗「疫」群英譜】戰鬥堡壘聚人心 白衣執甲逆風行——記中南大學...
    回望今年初艱苦卓絕的抗「疫」之路,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發揮醫院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全院上下齊心協力堅守「主陣地」,並派出133名醫療隊員馳援武漢,24位專家擔任省級專家組專家奔赴14個市州,2位專家遠赴非洲抗疫,黨旗始終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收藏展邀請函
    展覽作品在內容上深刻反映現實生活,表現出全民自覺投入聯防聯控、共同抗疫的真實環境和背景。攝影家錢捍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用影像表達和鏡頭語言記錄下平民面對抗疫的瞬間,通過圖文傳達出中國人民團結、自信的力量和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
  • 「抗疫日記」疫情之下,我的媽媽
    看到媽媽和其他奮鬥在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辛苦,蘇詩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抗疫日記。我的媽媽是河北省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2020年1月7日凌晨1:00,媽媽的手機響了,是醫院通知她六點到醫院集合,去社區採集核酸,三天不能回家。我感覺媽媽一夜未眠,不到五點就輕手輕腳地起床收拾東西,最後進屋給我蓋了蓋被子,背著包出門了。其實我也一夜未眠……那一天,天氣預報說零下15°C。
  • 【疫情當前 警察不退】來自抗疫一線民警的日記(十七)
    【疫情當前 警察不退】來自抗疫一線民警的日記(十七) 2020-02-28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在美國的抗「疫」日記
    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在中國舉國上下全力以赴抗擊疫情的同時,新型冠狀病毒也開始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蔓延。2月底冠狀病毒在美國初見端倪,美國國家領導以及相關部門不以為然,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作為一名漢語教師,我第一時間主動給任教學校的校長發郵件寫建議信,希望學校相關領導可以重視冠狀病毒的嚴重性,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全體師生的安全,適當提醒大家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旅行。
  • 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學抗疫英雄 做未來棟梁
    今日,在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四年級三班教室裡,一堂《童心飛揚中國夢》主題班會正在舉行。校園裡,同學們在爭相閱讀學校為新學期專門編印的《抗疫群英譜》愛國主義教育讀本。新學期開學以來,唐宮西路小學利用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討論課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通過閱讀《抗疫群英譜》了解抗疫中湧現的感人故事,學習醫護人員等抗疫英雄無私奉獻的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 我的戰「疫」日記——手機攝影大賽作品徵集
    在廣東這個充滿溫暖和正能量的地方,也湧現了許多美好的抗「疫」故事,在鏡頭的記錄下成為城市最珍貴的回憶。疫情下廣州的眾生相 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記者/攝  在廣州越秀區北京街都府社區,黨委書記聯合社區醫生、民警為出入的社區居民測體溫。由「黨員+警員+醫生」組成的廣州「社區力量三人組」每天逆行而上,腳踏實地排查可疑病例。
  • 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學抗疫英雄 做未來棟梁
    今日,在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四年級三班教室裡,一堂《童心飛揚中國夢》主題班會正在舉行。校園裡,同學們在爭相閱讀學校為新學期專門編印的《抗疫群英譜》愛國主義教育讀本。
  • 四川音樂學院抗「疫」美術展在華熙國際·成都時代美術館開展
    近日,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聯合華熙國際成都時代美術館、四川音樂學院黨委宣傳部、四川音樂學院美術館以及川音成都美術學院共同舉辦的《在一起》抗「疫」優秀美術作品展在華熙國際成都時代美術館拉開帷幕,並持續至5月5日。
  • 「戰「疫」一線群英譜」周敦榮的抗「疫」44天
    在這場戰疫中,無數個逆風而行的「戰士」,以不戰敗「疫魔」誓不休的堅定信念,做出了驚人壯舉,他們用心血與付出,奮力奪取戰「疫」鬥爭的全面勝利。今日起,日報君推出《戰「疫」一線群英譜》欄目,記錄這些一線「戰士們」抗疫背後的故事,敬請垂注。「我是黨員,我有經驗我先上!」
  • 花鄉宜蘭園三區的戰「疫」群英譜
    花鄉宜蘭園三區的戰「疫」群英譜 2020-07-2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凱哥日記》講述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國戰「疫」故事
    現在,他推出了一本《凱哥日記》,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戰『疫』」。《凱哥日記》作者喬拉·凱·伍德(Jorah Kai Wood,中文名:王凱)自2014年8月起,與妻子王曉琳在重慶生活,就職於重慶外語學校,是重慶國際傳播中心iChongqing的兼職審稿編輯,被大家暱稱為「凱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