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燴」——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七)

2020-09-04 神州學人

來源:神州學人 

  英國疫情暴發以來,面對日趨嚴峻的形勢,有人緊張不安,有人憂慮恐懼,也有人積極面對。一個由中國在英訪問學者自發組建的美食分享群,在疫情期間人數由兩位數激增到200餘人,群成員遍布英倫各地,成為在英訪問學者們抱團互助的虛擬家園,大家經常分享一些美食和生活經驗,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和不安。

  4月底的一天晚上,幾位訪問學者頭腦風暴,提出集體共寫美食日記建議,記錄在英訪學抗疫的經歷。經過討論,日記被命名為《群英「燴」——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

  短短10多天,見證訪英學者特殊時期經歷的抗疫日記出爐了,日記中溫暖而幽默的文字和圖片、「治癒系」美食,以及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充分展現出在英訪學中國學者們積極、樂觀面對疫情的精神風貌。

  ——駐英使館教育處 王婷


一米太陽:端午節的思鄉粽子

6月25日(中國農曆端午節) 諾丁漢郡比斯頓 晴

  今日英國累計檢測8710292次(增加167023次),累計確診案例307980例(增加1118例),累計死亡43230例(增加149例)。我所在的諾丁漢郡累計確診1488例,市中心諾丁漢累計確診625例。

  我於去年8月底到達英國,因為在諾丁漢大學訪學,所以選擇了在諾大西南方向的比斯頓(Beeston)小鎮居住。比斯頓是諾大留學生首選居住地,同時也是中國訪學老師居住最集中的地區,小鎮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之所以叫「Beeston」,是因為這裡歷史上與「Bee」(蜜蜂)頗有淵源。我們在比斯頓鎮中心的high street 可以看到一組蜜蜂、蜂巢和養蜂人的雕塑,這也是比斯頓的著名地標。小鎮很安全,聖誕節前後我和姑娘好幾次晚上10點多從城裡的聖誕冰場回來都能氣定神閒,下了公交車有說有笑地走回家。

  轉眼,住在小鎮上也已經有10個月了,隨著訪學日期的推移,也逐漸和這個親切的小鎮建立了越來越深厚的感情。最初的半年日子是很單純的,心態也比較平和,從新奇到適應,每天過的是背起書包去學校上學,對著手機在超市買菜,照著網上的菜譜回家做飯的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本來1月的時候還計劃著要好好利用接下來的幾個月,結果春節伊始,國內國外風雲變幻,大家也就成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相比於待在國內,留在這裡似乎有著更複雜的心路歷程和人生境遇。

  清晰記得除夕夜和女兒吃著年夜飯看白巖松等人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真情流露,也清晰記得2月時多少個刷著祖國疫情數據為武漢擔心焦慮而失眠的夜晚,記得身邊的華人買空周邊的口罩、防護用品寄往國內,記得曾擔心被誤會、歧視而在出門時小心翼翼……好在我們的祖國給力、人民給力、白衣天使給力。很快,國內的疫情得到了控制。

  不過劇情總是跌宕起伏的,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歐洲的疫情又如火如荼地開始了。不同的文化、國情,兩國的做法也不盡相同,但那時候只企盼殊途同歸,兩國都能早日迎來真正的春天。再後來英國提出了群體免疫,也就是那時候,很多留學生、訪學老師都提前回了國,這裡面也包括我兩個最要好的訪學朋友,她們走了之後,我在英國一度比較孤獨。其實,為了以防萬一,我也買過兩套4月初的回國機票,但是這時先後被通知取消航班,也就只能安心留下。

  大約是3月20號,學校終於要關閉了,很多地方也選擇了網上辦公,商店酒吧也關閉不少,街上明顯冷清了。我一面囤好食物,認真做飯,保證每天充分的蛋白質攝入,提高免疫力,一面也注意曬太陽、走路、跳操,增強身體素質。有一天晚上散步回來,發現樓下門上多出來幾張鄰居主動張貼示意如果有人被隔離可以提供幫助的便條,也就在這幾天,在英華人、留學人員、訪學團體組成了很多抗疫互助群,國內的親人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對我和孩子表示了慰問和關心……雖然身居海外、面臨疫情,但有祖國在身後,有使館在身旁,有無數的中國人在一起,還有熱心的鄰居、依舊滿臉笑容的路人,於是也就慢慢地不覺得孤單了。如果每日只是盯著新聞和各種柱狀圖曲線圖,可能的確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看著窗外跑動的雲彩,聽著林間小鳥的歌唱,走在小鎮靜謐的小街上,坐在學校櫻花樹下的長椅上,生活卻還是那般平靜和清淺。每日裡,一邊不緊不慢地做些該做的工作和任務,一邊更頻繁地與柴米油鹽打著交道。宅家的日子也看了些類似《大國崛起》的紀錄片,也和姑娘學詩,卻總張冠李戴引她笑話。哈哈,能怎樣呢?大概這一手捧著鍋碗瓢盆的俗世煙火,一手撫著琴瑟詩茶的自在清雅,也算是人生的最好狀態了吧!

  進入6月以來,英國的疫情形勢日趨好轉,也開始分步驟解封及復營業。我住的比斯頓小鎮不再冷清,開始有了人氣。街上人雖然多了起來,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戴上了口罩,人們見面也會打招呼,但都會注意保持社交距離。店面雖然開了,但店面門口都會有限制人數和保持距離的提示。我喜歡的二手店也開了幾個,但是布置得比以前鬆散多了,應該是為了保持社交距離,進店之後需要洗手才能觸摸商品,店裡也限制顧客人數與距離,收銀臺前面還裝上了遮擋用的透明擋板。儘管如此,走在街上還是開心的,畢竟這個溫暖又熟悉的小鎮終於快恢復原樣了吧!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都說出了國才更愛國,遠渡重洋身居海外才更加珍視中華傳統文化,逢年過節總得過出個所以然,儘可能地搞出些儀式感來,今天又怎麼能少得了粽子呢!於是提前去超市買了食材,9磅多的糯米,將近3磅的葦葉,照著網絡上包粽子的視頻教程看了兩遍,又一次成功地掌握了新技能——親手包粽子。粽子有兩種餡兒,一鹹一甜,一葷一素,配上閨女縫的五毒香囊,裡面裝了些杭白菊,共祝各位端午安康!

  粽子做了五花肉以及蜜棗兩種,這裡只介紹蜜棗粽子。

  食材:糯米、粽葉、紅豆、葡萄乾、蜜棗

  步驟:

  1.準備工作:紅豆、糯米提前泡水,紅豆泡的時間需要長一些,泡好後和糯米、葡萄乾混合備用,粽葉提前洗淨用熱水泡軟,因為沒有棉線,取泡軟的粽葉撕成細條代替棉線;

  2.包粽子:取兩張粽葉重疊後捲成漏鬥狀,填入混合後的糯米,然後把上方的粽葉摺疊回來蓋住糯米,並儘量往下壓緊,將蓋住漏鬥的粽葉往兩邊分別折下去,蓋嚴餡料,保證不漏,用粽葉條捆綁紮緊,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3.煮粽子: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壓鍋中,設定煮肉程序,大約40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之後再燜一會兒;

  4.煮好之後,可以蘸著糖或者蜂蜜吃。其實在國內,母親是做了新鮮的玫瑰醬來蘸。

  最後說說我的窗外小景,我住在一棟公寓樓裡,從窗口望出去,是我們大大的院子,遠處能看到外面的街道,近處在窗口的就是這棵「屬於」我的大樹了。去年剛搬進來的時候,樹葉翠綠,樹上一簇簇地掛滿了紅彤彤的小果實,讓人看著好生歡喜。後來天冷了,樹上的葉子逐漸落了,只剩了紅色果子,格外顯眼。再後來,紅果子也掉了,那就是陰雨綿綿的冬天了。春天的時候,新葉子又長出來了,還開了一簇一簇白色的花,花謝了,就又結果了,這些天,果子開始變紅了。值得一提的是,前一段時間,我的樹上還來了一對小鳥做鄰居,她們築了巢,這幾天似乎在孵蛋呢! 待在家裡,我的樹就是我每天最好的風景,這些天,我的樹上的果子越來越紅了,等最紅的時候,應該就是我回到祖國的日子了……


嬋嬋:在切斯特探索「一雞三吃」

  6月21日 切斯特 陰

  選擇今天進行記錄,是因為繁忙的工作終於進入尾聲,也突然意識到籤證即將到期,離別似乎近在眼前了,畢竟世上無不散之筵席,而離別時人們又總是容易陷入回憶。

  現在,我所居住的英國西北部柴郡首府——古城切斯特的新冠確診人數為1233。切斯特離利物浦和曼城都非常近,是一座羅馬時期的古城,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歐洲八大古城之一,是一座優雅友好的小城。

  不得不說,這次在英國的經歷是一次絕無僅有的特殊經歷,本來今年寒假來到英國切斯特小城只不過是個人短暫的遊歷,自己為期一年的正式學術訪問應在下半年9月開始,但是沒想到一出武漢,就遭遇武漢因疫情封城,於是剛到英國就進行了21天的自我隔離。更沒想到的是,英國疫情也逐漸升級,2月離開的航班被取消,後又因航空限制被迫滯留,只能一邊在小城中進行第二階段自我隔離,一邊遠程處理國內學校的各項工作。在此也特別感謝即將訪問的切斯特大學提供的溫暖幫助,以及國內學院領導和同事們的理解和工作支持。

  回顧兩個階段的隔離生活,難免有些黯然、疲憊和焦慮的底色。畢竟作為工作和生活在武漢多年的異鄉人,雖然沒有體驗現場,但來到英國的前兩個月仍然成為了我目前為數不多的至暗時期。在無數顛倒的日夜中放不下自己的牽掛,也曾幾一度深夜難寐;在聽說同事好友以及家人遭遇創傷和重擊的時候,我也忍不住痛哭流涕……長久而過度的信息輸入已將我和家人團團圍住,本應回國但遭遇困難的焦慮讓我自己的眼睛更是出現了問題。當時,我意識到自己真的太緊張了,隨後我有意識地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減少過多的信息輸入,放棄努力也不可得之事,另一方面滿足基本的睡眠,當然還有集中精力在自己的興趣上——作畫和烹飪,心情在具體的活動中逐漸平復下來,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完成了一次藝術療愈。

  當然更不能忘卻的是,在這個大風大雨而又陰沉的英國冬天裡,我和在英訪問學者們建立了有趣而深刻的友誼。其間的各種成為了充滿陰霾的疫情下的一束光,溫暖可見。尤其是2月9日這一天特別值得紀念,沒想到偶然間和戴老師、鉑石老師、吃貨老師等訪學群中的老師們分享自己的美食嘗試,大家能夠迅速碰撞出美好的氛圍。行動力超強的戴老師即刻成立了廚藝群這個互相幫助和撫慰的大家庭,而後又有曦元老師爆發行動力將群內老師們的靈感實現,成就了」群英燴」的記錄項目。這一切的發生似乎都在一念之間,無需過多言語,我相信是老師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將大家自發地聯動在一起。

  對於在隔離期的我來說,每日的個人時間首先交由吃食來體現,畢竟做飯這件事對於東方人來說本就是情感表達的最佳載體。在一菜一飯的準備中,我體會到意志力逐漸帶來的平靜和包容,也非常直率地呈現了我對於家人的愛和誠意。

  在這看起來似凝固又重複的生活中,創造給我帶來了許多欣喜。雖然在英國確實感受到了許多食材或者工具上的限制,但是反而讓我發現了很多可能性,比如東西合璧的方式,看來這也是我人生中抹不去的重要混合基調了。

  所以人們在失去了一些便利之後,往往不得不嘗試著在認知上做出更多的改變。最有趣的是從烹飪的角度去重新認識西方和東方,體驗西方食材的細緻分類和嚴格的功能標識,還有那些大開眼界的半成品食材和調料,美味的速食品和甜品,逐漸體會著英國人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的不同。在英國,可以購買到全世界各種各樣的食材調料,比如印度的各種咖喱和調料、無比適合炒飯的大米、東南亞豐富的香料、日本的醬料和豆腐、土耳其的各類肉食腸品香料和穀物,進一步的感受著東方其他國家的美食魅力。

  而將新奇的食材和自己熟知的食材進行混搭也同樣是一個有趣而奇妙的過程,這和進行一場科學實驗或是材料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貪玩的孩子,充滿了單純的探索欲。

  今天,我準備了英國最常見的食材——雞肉,這種材料價格經濟又普遍,可以在各種類型的超市和市場中挑選到不同的等級和品種。

  此次我處理的是一隻整雞,當然可以買更優質的有機散養雞。英國的雞肉買回來需要在水裡剔除小毛,用廚房用紙吸乾水分,我將它肢解成兩個不同的部分,打算做成三份不同的料理,即「一雞三吃」。

  第一份料理:首先將雞刨開兩半,其中的一半將胸肉完整的剔下來,切成小塊備用裝盤,然後使用番茄汁、油、土耳其肉類調料粉(也可以替換成其他的雞肉調料粉)煮成調料汁加入雞胸肉攪拌烹煮,另配清新小黃瓜切條,準備就餐時,將煮好的雞胸肉連同黃瓜條一起包入超市常見的中東風味白色薄麵餅中,雞肉卷餅即刻完成。

第二份料理:剔除雞胸肉的那一半的腿翅、胸骨等,都切成大塊加入姜蔥放入大鍋水中煮沸,注意清除血水浮沫。而後加入礦泉水與英國奶油玉米一起燉30分鐘,最後加入英國白蘑菇一起煮10分鐘,出鍋前撒上白胡椒粉和海鹽,即成蘑菇玉米雞湯,如果您喜歡濃湯,也可以加入適量牛奶和椰汁。

  第三份料理:將剩下的半隻雞進行調料按摩,使其醃製入味,調料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既可以簡單地選擇料酒、海鹽、黑胡椒、少量老抽,如果喜歡有點甜味可以塗上一層蜂蜜,也可以選擇英國風味,加入百裡香、牛至子等新鮮香料,及檸檬汁或者橙汁調味。也非常推薦英國盛行的烤雞成品調料包進行醃製,比如大名鼎鼎的烤雞餐廳品牌Nando’s, 粉狀和醬料包各大超市均有售賣。

  Tips: 按摩好的雞最好放入冷藏箱醃製兩個小時以上,能過夜最佳。按摩前可以用叉子在雞身上叉滿小孔,或者打一點花刀,方便入味。將醃製好的雞肉包入錫紙,放入溫度190—200°的烤箱中烤1小時,如果是整雞可能需要1小時40分鐘,期間可以關掉烤箱,打開查看雞肉是否烤熟,使用筷子或者叉子插入雞肉中,即可感覺肉的熟度,如若肉可以迅速插入並鬆軟,即可打開錫紙裸露烤5分鐘,讓雞肉表皮鬆脆。如此,外表鬆脆,內裡滑軟的烤雞就完成了。

  烤雞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烤火雞、雞腿、豬排骨、羊排、牛肉等其他食材上。

  窗外的風景來時蕭索,去時豐盛。

  由於露臺毗鄰切斯特市區的羅馬古城牆,隔水便可遙看到查理王塔樓,自然與歷史如此靜靜地呈現著它們的樣貌。每當看到這座塔,就像在與時空進行著對話。以下與大家分享剛來英國隔離時寫生的冬日晚霞下的查理塔,以及今天所作的盛夏微風中的查理塔。


飛觴醉月:排骨燉胡蘿蔔

7月17日 倫敦 晴

  今天(7月17日)全英新增確診病例641例,我所在的倫敦Southwark新增0例。疫情形勢正在逐漸好轉,倫敦開始復甦,人們需要在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去年12月中旬,經過一番折騰,我來到了英國倫敦。前兩周我沒有租到房子,就暫住在Saint Pancras附近的酒店,這裡離狄更斯的故居不遠。因為是冬天,天氣比較冷,還經常飄著小雨,加上晝短夜長,走在倫敦的街頭,恍若進入了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場景——飄雨、寒冷、天空暗淡。在酒店的兩周,每天都去附近的商店買食物回來吃,吃遍了商店裡的各種麵包、三明治、沙拉,由於酒店不提供廚房,吃的東西都是冷的。雖然我喜歡吃麵包,但兩周過後,對米飯有了越來越強烈的渴求。

  直到後來經訪學老師的介紹,我住到了現在的公寓,終於吃上了熱米飯。這個公寓位於泰晤士河的南岸,離地標倫敦眼和倫敦塔橋都是10多分鐘的路程,當然這也意味著我需要交不菲的房租。公寓樓裡差不多有100多個人住,7-8個人共用一個廚房,共用廚房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多機會和鄰居們交談,也讓我有機會認識了來自英國伯明罕和印度的兩位小哥,大家成了不錯的朋友。我的廚藝在國內屬於中下水平,不過這並不阻礙我對廚藝的興趣,對中餐的渴望也迫使我不得不提高廚藝。伯明罕的S小哥熱愛做飯,廚藝的交流成了我們共同的愛好,也讓我了解到英國人的家常飯是些什麼。相比中餐,他們的烤、煎、炸、煮就顯得簡單了許多,S小哥看著我在鍋裡翻炒一直覺得很新奇,他們是不炒菜的。不過他們做飯時對奶製品的運用,讓我很是佩服,各種糕點、披薩奶香四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煮米飯,通常他會在鍋裡放很多水,把米煮開,然後把水倒掉一部分,再放到火上慢慢煮,按照我的經驗,這米飯應該味道淡了不少,不過他們最後會把別的食物拌進去,可能淡一點也無大礙。印度小哥擅長烤雞,做飯效率超高,可能他想把時間節約出來放在學業上。

  隨著疫情的發展,形勢開始變得嚴峻。學校停課,S小哥退了公寓回家了,印度小哥和我一樣留在了倫敦。面對疫情,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開始感到不安和害怕,是中途回國還是繼續留守成為兩難的選擇。大家每天討論的幾乎都與疫情相關,每個人的心裡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也在恐慌中買了一張經由新加坡中轉回國的機票,但最後反覆權衡,還是決定留下。做出決定後,我開始和在疫區的師兄聯繫,向他請教怎麼隔離和購買食物。群裡偶爾也會有幾位廚藝頗高的老師分享一些下廚心得,但討論疫情的信息每天都在不斷刷屏,討論廚藝的信息很快就湮滅其中了。我想如果政府採取封鎖措施,下廚也許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便在2月9日建立了「英國訪學廚藝群」,大家開始在群裡討論做飯的事,討論很熱鬧,群很快就滿了。也許大家都需要注意力的轉移,討論做飯可以讓大家緩解壓力和恐慌。

  對我而言,我還要面對一個不小的難題,使用公共廚房是件高風險的事。幸運的是同事的女兒在UCL讀博士,幫我買了個二手的電飯煲,不過接下來我對食物的任何加工構想都必須用電飯煲來完成了,接下來介紹的紅燒排骨就是在小小的電飯煲中完成的。

  食材:排骨、胡蘿蔔

  調料:姜、花椒、桂皮、八角、生抽、糖

  步驟:

  1.排骨洗淨浸泡出血水備用;

  2.放油,加入姜、花椒、桂皮、八角,煸香後放入排骨,煮20分鐘;

  3.放入胡蘿蔔、生抽、糖,再煮10多分鐘,待水幹收汁,起鍋!

  我住的公寓設計比較獨特,是三面合圍的結構,我的窗外對著中間的小空地,全無風景可言,不過好在離泰晤士河很近,偶爾可以戴上口罩出去放風,看看窗外的「遠景」。

(供稿/駐英國使館教育處)

相關焦點

  • 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群英「燴」
    【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群英「燴」】英國疫情暴發以來,面對日趨嚴峻的形勢,有人緊張不安,有人憂慮恐懼,也有人積極面對。一個由中國在英訪問學者自發組建的美食分享群,在疫情期間人數由兩位數激增到200餘人,群成員遍布英倫各地,成為在英訪問學者們抱團互助的虛擬家園,大家經常分享一些美食和生活經驗,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和不安。
  • 群英「燴」 ——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五)
    一個由中國在英訪問學者自發組建的美食分享群,在疫情期間人數由兩位數激增到200餘人,群成員遍布英倫各地,成為在英訪問學者們抱團互助的虛擬家園,大家經常分享一些美食和生活經驗,掃去疫情帶來的陰霾和不安。  4月底的一天晚上,幾位訪問學者頭腦風暴,提出集體共寫美食日記建議,記錄在英訪學抗疫的經歷。經過討論,日記被命名為《群英「燴」——中國訪英學者抗疫日記》。
  • 【關注】抗「疫」群英譜 生命「守護神」 ——廊坊市新冠肺炎救治...
    抗「疫」群英譜 生命「守護神」——廊坊市新冠肺炎救治團隊感言劉政 (河北中石油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作為本次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在疾病與疫情面前,不僅要勇敢地站在第一線,抵禦頑症,更要用冷靜、科學
  • 資陽抗疫巾幗群英譜(十)∣迎接鎮社服中心主任蔣順麗:使命在肩...
    資陽抗疫巾幗群英譜(十)∣迎接鎮社服中心主任蔣順麗: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2020-03-30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疫群英譜第五集《付黎明:誓做阻擊病毒的盾牌》
    4月10日起 中共洛陽市委組織部 洛陽廣播電視臺 聯合攝製 8集系列專題片《抗疫群英譜 今天一起來看 抗疫群英譜第五集 《付黎明:誓做阻擊病毒的盾牌》
  • 【疫情當前 警察不退】來自抗疫一線民警的日記(十七)
    【疫情當前 警察不退】來自抗疫一線民警的日記(十七) 2020-02-28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綏芬河抗疫日記|盛開在戰疫一線的90後護士「小花」
    抗疫日記2020/04/19我叫楊寧,是綏芬河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這段時間,綏芬河口岸出現跨境輸入疫情,我和同事忙得不可開交。今天,趁著珍貴的輪休機會,記錄一下我的抗疫經歷。抗疫日記2020/04/19去那20多天左右的時候,我跟爸媽說了。這場戰役需要的就是醫務人員,就跟打仗一樣,需要醫護人員的時候,醫護人員就上。
  • 【抗「疫」群英譜】戰鬥堡壘聚人心 白衣執甲逆風行——記中南大學...
    戰鬥堡壘聚人心,全院上下齊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白衣戰士火速集結。 1月16日,湘雅三醫院黨委成立疫情防控應急工作小組,吹響了戰「疫」的號角。 1月22日-2月12日,21天時間,醫院召開7次黨委會,專題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青島)邀請函
    6月13日至8月9日,《面對一一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在山東美術館舉辦。這次影展精選了攝影家錢捍100幅照片,大部分是他用手機拍攝的,這些影像記錄了普通人抗擊疫情的真實故事,通過圖文傳達出中國人民團結、自信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展覽作品按日記體排序,從平民視角切入,以圖敘事,不做定論,不煽情,冷靜、客觀地記錄了全人類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 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收藏展邀請函
    展覽作品在內容上深刻反映現實生活,表現出全民自覺投入聯防聯控、共同抗疫的真實環境和背景。攝影家錢捍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用影像表達和鏡頭語言記錄下平民面對抗疫的瞬間,通過圖文傳達出中國人民團結、自信的力量和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
  • 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學抗疫英雄 做未來棟梁
    今日,在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四年級三班教室裡,一堂《童心飛揚中國夢》主題班會正在舉行。校園裡,同學們在爭相閱讀學校為新學期專門編印的《抗疫群英譜》愛國主義教育讀本。新學期開學以來,唐宮西路小學利用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討論課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通過閱讀《抗疫群英譜》了解抗疫中湧現的感人故事,學習醫護人員等抗疫英雄無私奉獻的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 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學抗疫英雄 做未來棟梁
    今日,在西工區唐宮西路小學四年級三班教室裡,一堂《童心飛揚中國夢》主題班會正在舉行。校園裡,同學們在爭相閱讀學校為新學期專門編印的《抗疫群英譜》愛國主義教育讀本。
  • 我的戰「疫」日記——手機攝影大賽作品徵集
    在廣東這個充滿溫暖和正能量的地方,也湧現了許多美好的抗「疫」故事,在鏡頭的記錄下成為城市最珍貴的回憶。疫情下廣州的眾生相 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記者/攝  在廣州越秀區北京街都府社區,黨委書記聯合社區醫生、民警為出入的社區居民測體溫。由「黨員+警員+醫生」組成的廣州「社區力量三人組」每天逆行而上,腳踏實地排查可疑病例。
  • 「抗疫日記」疫情之下,我的媽媽
    看到媽媽和其他奮鬥在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辛苦,蘇詩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抗疫日記。我的媽媽是河北省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2020年1月7日凌晨1:00,媽媽的手機響了,是醫院通知她六點到醫院集合,去社區採集核酸,三天不能回家。我感覺媽媽一夜未眠,不到五點就輕手輕腳地起床收拾東西,最後進屋給我蓋了蓋被子,背著包出門了。其實我也一夜未眠……那一天,天氣預報說零下15°C。
  • 花鄉宜蘭園三區的戰「疫」群英譜
    花鄉宜蘭園三區的戰「疫」群英譜 2020-07-2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在美國的抗「疫」日記
    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在中國舉國上下全力以赴抗擊疫情的同時,新型冠狀病毒也開始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蔓延。2月底冠狀病毒在美國初見端倪,美國國家領導以及相關部門不以為然,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作為一名漢語教師,我第一時間主動給任教學校的校長發郵件寫建議信,希望學校相關領導可以重視冠狀病毒的嚴重性,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全體師生的安全,適當提醒大家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旅行。
  • 【戰"疫"日記①】「我並不是什麼英雄,只是懷著初心救死扶傷」
    強化防護訓練,全力以赴戰疫(右一為邱豔)17年前發生「非典」的時候,我尚是一個沒有能力幫助患者的醫學生,但我一直記得和感恩當時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們,所以我選擇了今天的職業。此次援鄂抗疫,我並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是一名有著初心使命的普通共產黨員,一名有著救死扶傷之責的普通醫務工作者。
  • 旅法華商的抗「疫」日記:法國人高喊:我們受夠了,生活萬歲!
    【搜索下載中新社·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向東向西報導,編者按:巴黎封城了,很多「城內」的華人開始寫日記。今天推出的,是在法華人企業家吳秦的「巴黎抗疫日記」。吳秦是《歐洲時報》的老朋友,法國知名連鎖酒店希伯泰酒店集團CEO,西安交大法國校友會創會會長。他經常接受法國主流媒體採訪,為在法華人、企業發聲。
  • 四川音樂學院抗「疫」美術展在華熙國際·成都時代美術館開展
    近日,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聯合華熙國際成都時代美術館、四川音樂學院黨委宣傳部、四川音樂學院美術館以及川音成都美術學院共同舉辦的《在一起》抗「疫」優秀美術作品展在華熙國際成都時代美術館拉開帷幕,並持續至5月5日。
  • 11國政要名流實名響應「百名中國學者全球抗疫公開信」
    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發起,多個學科的百位中國學者自發以民間身份在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Diplomat)上刊發《致美國社會的一封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並回應了歐美輿論中甩鍋中國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