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天都收到我們的文章嗎,點上面藍色文「語文閱刊」關注就可以了。
2018年12月分類練習專輯出爐,歡迎選用!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5.初中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本文作者:馮文新
新高考作文突破(三)
「就事論事」如何論事?
對於新聞事件型時事評述,任務驅動型材料,如何引導學生在「就事論事」時,讓自己的分析既有思路,又顯思辨呢?
1、分析好「事」是基礎
就事論事,首先要就事,就事就是不能離開事,緊緊扣住事去論,所以分析好事,是論事基礎,事沒有分析好,就沒有辦法論,論就是分析,而分析好事,是下一個分析理由的基礎。前一個分析是後一個分析的前提條件。
看一個題目::
熱心市民在地下通道設立一面「愛心牆」,它的功能是讓市民把閒置的衣物掛在上面,為需要的人提供方便。市民紛紛捐助,衣物堆積如山。有人聞訊而來,挑了一些自己合適的就走了。然而不到一天,就有不少人向相關部門投訴:衣物亂堆,道路難行,現場狼藉。不久,「愛心牆」就被叫停。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完成寫做任務。
材料分析:
本則作文材料介紹了「愛心牆」的功能,社會效果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從材料看,民眾對「愛心牆」的公益功能並無異議。材料的焦點應集中在由設立「愛心牆」引發的社會矛盾上。不難看出,本則材料存在至少如下矛盾:
熱心市民設立「愛心牆」與相關部門叫停;
愛心人士捐贈衣物與「衣物亂堆,道路難行」;
受助者挑選「合適」衣物與「現場狼藉」;
民眾的「投訴」與愛心人士的「熱心」。
仔細分析,這四種矛盾可歸納為:動機(目的、願望)與結果,嚴格執法(保護權利)與寬厚包容,新生事物的保護與打壓,行動與規則,利己與利人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矛盾並非水火不容,無法消彌。
考生寫作本文時應重在分析以上矛盾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具體解決的辦法,可以選擇其中一點或幾點深入分析,並能提出相應的措施,展現自己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自己的思維品質與語言表達能力。
2、找好角度是切入點
寫作角度就是作者選擇和處理議論材料的著眼點,也就是文章構思的出發點。由於議論對象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每一個側面都可以作為議論的角度,因此根據題意,抓住主要、深刻的側面,深刻理解這一側面的特點,以及這個側面同事物整體、同其他側面的關係,也就抓住了議論的的切入點,或說抓住了入議的角度,確定了入議的範圍。確定了切入點,從這一點出發對議論對象作出判斷,表達自己鮮明的看法,論點就提煉出來了。
議論角度與立意:
(1)從愛心人士(熱心市民)角度:
A.有愛還要有「心」,周密策劃,讓「愛心牆」規範運行。愛心公益,應遵循公共秩序。
B.好心能否辦好事?愛心公益,也需規範化。
C.有了「愛心牆」,更要「愛心橋」。(或「只有『愛心』的『愛心牆』是不夠的」)
D.設立「愛心牆」,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跟風。
(2)從監管部門角度:
A.對市民(草根)公益,要多一些鼓勵與寬容; 要為社會熱心公益者創造一個友善貼心的慈善環境;
B.管好「愛心牆」,勿變「垃圾場」。
C.用制度激活「愛心牆」的暖心效應(或「呵護愛心牆,需要暖心管理」、「愛心牆」要維護好更要管理好)。
D.莫讓「愛心牆」夭折。
(3)從投訴者角度:
A.「愛心牆」傳遞公益慈善正能量,應予以理解與支持。
B.別讓「愛心牆」碰壁,要為優化草根公益出謀劃策、添磚加瓦。
C.對不合規之事,要大聲說「不」,這也是一種特別的「愛」。
(4)從旁觀者角度:
A.多些「愛心牆」,替弱者擋住風雪。
B.「愛心牆」:一種讓需求者有尊嚴的行善。
(5)從受捐者角度:享受公益便利的同時,也不可貪圖一己之私,而漠視公共秩序。
3、分析本質與原因是關鍵
考綱說「深刻」時,提出「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就議論文而言就是見解深刻、說理透徹。除了深入本質、揭示原因,其實,指出規律、抓住要害、預見發展等都是深刻的表現。這需要有良好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需要有辯證分析能力、會思辨。
例文(節選):
誠然,「衣物亂堆,現場狼藉」確實有礙觀瞻,叫停「愛心牆」確實可使地下道路通暢【樹立靶子】;然而,在這通暢的背後體現出的是相關部門的無所作為【進行反駁】;也毫不否認,相關部門接到投訴就快速處理的辦事效率值得讚賞【再次樹立】;然而,在這份效率的背後,更看到相關部門做事的簡單與粗暴【繼續批駁】。退一步來講,就算市民熱心捐贈的衣物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容不整,【讓步認可】;但真的就只能叫停了之嗎?就不能對「草根」公益多一些鼓勵與寬容嗎?就不能用制度激活「愛心牆」的暖心效應而使善意傳遞嗎【質疑反駁】?叫停的不僅僅只是愛心牆,更是叫停了眾多熱心市民傳遞的濃濃善意;傷害的不僅僅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傷害了傳遞善意的風氣【揭示本質】;當有關部門因「道路難行,現場狼藉」叫停「愛心牆」時,我們不僅僅看見了相關部門的「效率」,更看見了相關部門對善意傳遞的忽視【回應材料】。
4、分析方法是手段
就事論事文的本質就是分析,為論好事必須具有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即具體分析的方法,或說本領,否則,難以論好事。
分析什麼?
這是一件什麼事?這件事的實質是什麼?
導致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對這件事進行價值判斷?
一般應該有概念分析,意義分析,影響分析,本質分析,危害分析、原因分析、效果分析、作用分析、方法分析、條件分析、假設分析、辯證分析
例文(節選)
我們不必過於指責「神童」的母親,沒有哪個母親想害自己的孩子。但我們應該深思,這個悲劇的造成,源於父母功利化的教育觀。在很多人以出名、當官、發財為成功目標的時代裡,為了讓孩子過上不平凡的生活,一些習慣替孩子做主的家長們,以一種嚴苛甚至殘酷的方式對孩子們進行「揠苗助長」。這些家長,忽視了兒童在人生秩序的獨特地位;對孩子進行過度開發和提前消費的做法,即使能夠取得短期的收益,卻不可避免會對孩子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從母親的角度進行分析。有本質分析:功利化的教育觀,有具體做法(方法)分析:替孩子做主、嚴苛殘酷的方式、揠苗助長、過度開發、提前消費,效果(影響)分析: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帶來負面影響。(為什麼之一)】
魏永康的悲劇不是個例,它映射出了教育上諸多的盲目「催熟」之舉。過早地步入社會名利場,失去的又何止是童年?功利和焦慮的鞭策,使家長們早已忽視了孩子作為「人」應該有的世界。那些真實的笑聲與掌聲本是親人身邊的專屬,卻不知何時被拋給了舞臺與輔導班。社會的急功近利讓許多家長們迷失了心智,於是孩子們作為「人」的快樂被毀了,成人都達不到,又談何成才呢?
【由個別到一般。有做法分析:「催熟」,有危害分析:失去的又何止是童年、快樂,有原因分析:功利和焦慮、迷失了心智,有效果分析:成人都達不到,又談何成才?(為什麼之二)】
沒有「成人」這一根基的鞏固,「成才」亦是「空中樓閣」,畸形的成功者是最為悲劇的失敗者。獲得過全國物理奧賽二等獎的馬加爵淪為殺人狂魔,復旦大學高材生投毒殺害室友,布雷維克「導演」了驚駭世界的挪威爆炸槍擊案……這些極端的事例表明,人格不夠健全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識越豐富,能力越強,他對這個社會的潛在危險就越大。以此反觀,那些在事業上取得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極富人格魅力的人。
【有關係(辯證)分析:成人與成才。有危害分析:人格--危險就越大,有意義分析:成就與人格魅力。(為什麼之三)】
5、具體分析是靈魂
具體分析就是從議論對象出發進行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問題的特殊性,個性,特徵;在特殊性中分析出普遍性,共性,即所謂的哲理,道理。或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分析就是分析論點、議論對象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就是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從不同側面論證觀點。只有具體分析才能更好地深入本質、揭示原因。
怎樣才能做到具體分析呢?
一、抓「事件」關鍵詞,條分縷析有思路
抓「事件」的關鍵詞,就是將事件拆分成幾個關鍵詞,然後在同一立場下圍繞這些關鍵詞評論事件。
材料型作文,就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學生在材料範圍內寫作。而所給的材料通常都是敘事類的,即通過敘述一至兩件事,然後給一定的寫作要求,讓考生寫作,展示思考和表達能力。如2015年全國一卷,敘述了「父親老陳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小陳萬般無奈之下發微博報警」一事,然後要求考生就小陳的行為做一評價思考。學生既可以贊同小陳告父親的做法,也可以反對這一做法。
可是,不知道該如何去說明自己的立場態度,不知道應該如何有序展開說理思路。我們可以利用拆分「事件」關鍵詞的方法,在把作文材料的核心事件概括出來後,在站定自我立場的基礎上,按照分析「事件」關鍵詞的順序,有條不紊地展開論述。如:2015年全國—卷「女兒小陳告高速公路上違章的父親」這一事件,我們可以從「違章的父親」「女兒」和「告」三個方面去展開論述。
二、緣「材料」質疑處。層層剖析顯思辨
舉例說明: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60分)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孩子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旅行,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後再到政府去報銷。孔子的一個學生贖人後卻沒有去報銷,人們誇他品格高尚。孔子卻嚴厲地批評他,說他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贖回來,因為人們假如墊錢贖了奴隸,不報銷自己會蒙受損失,而報銷了則說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學生,於是以後就只好假裝沒有看見。
對此,你怎麼看?請表明你的態度,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900字。
這個作文題目就是要求我們思考「救了人之後,可否接受相應的報酬」。那麼,根據材料內容,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問題:為什麼是「孔子的學生」,有什麼用意?救人時為什麼會「看到小孩落水,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被救者家人送來的是一頭「牛」,為什麼不是其他物品?別人認為他貪心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樣的情形可以叫「貪心」?孔子為什麼不認為他貪心反而表揚了他…
[例文展示]
片段一:貪心者,貪得無厭之謂也。救人者冒險救人一命,接受一頭牛的謝禮,既沒主動張口索要,又沒有一次又一次收取謝禮,何來貪心之說?如果冒險救人受重謝是貪心,那不是好人不能得好報,好人就要吃虧才高尚?那世上還有誰會做好心人?所以,冒險救人受重謝,應該的;墊錢贖人按規定報銷,必須的。
片段二:牛雖然貴重,但他救的是一條無價的生命,是再有權力、再多錢財也買不回的生命!再說,他看到孩子處於危險時,沒有絲毫猶豫就跳河救人,救人後又沒有主動索要財物,如今因接受報答卻被人指責貪心,真冤啊!如果跳入湍急的河水中救了別人,犧牲了自己,他的家人接受了那頭牛的謝禮,還有人忍心說其貪心嗎?冒險救人得好報,利人又利己,難得的雙贏,居然說其貪心,公理何在!正義何在!就算是再小的善事,只要有人做,有人報答,謝禮再多再重也不為過,褒揚再多再美也應該!因為這樣做,於救人者,是一種肯定,一種獎勵;於受助者,是一種心安;於社會,是一種激勵。
任務驅動型作文,能夠很好地解決考場作文宿構的問題,能充分展示學生的作文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就作文材料「就事論事」,給予他們一些分析材料的方法和角度是很有必要的,拆分「事件關鍵詞」和思考「事件細節」,能有效地幫助學習快速準確抓住事件矛盾點,從而提升分析思辨能力。
本文由語文閱刊(yuwenyuekan) 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致原創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無意中侵犯了您原創版權,請聯繫,馬上刪除!謝謝!
投稿:120156131@qq.com,註明「原創」 商務合作 QQ120156131
初中試題庫大(stkuda)
小學滿分100(manfen100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