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就事論事嗎?

2021-02-19 學術星球


圖片來自網絡

你好,學術星人

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

作者:拙棘

本號原創

  編輯:吳偉

       

一切老生常談往往都是很有道理的,但它們多半只適用於某些語境。要能真正掌握這些大道理,就必須擁有語境敏感性,而非鐵憨憨似的只會機械套用大道理。

       

「就事論事」便屬於這類大道理。與之相對的是「就人論事」,即不去具體分析事情本身,而是根據對相關人物的「成見」推導出對事情的評判,比如「這文章是拙棘寫的,肯定狗屁不通」便是典型的就人論事、以人廢言。就事論事被認為是正確的論事之道,並且常常作為勸誡被提出,因為人們往往(在需要就事論事的時候)做不到就事論事。

       

之前拙棘寫過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題為《「不是蠢就是壞!」》,文章的大致意思是,就人論事可以分為兩種:虛偽論證和愚蠢論證,亦即通過訴諸某人的虛偽或愚蠢來否定他的觀點的正確性或重要性。拙棘認為,其實這類就人論事的判斷方法具有極大的合理性,因為客觀上,我們無法每時每事都作具體分析,在大部分——絕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根據「成見」來行動的,並且這些「成見」往往有根有據,是很合理的。

       

我們可以回想下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形:如果某個觀點是一個立場左右搖擺的投機分子說的,我們大概就不會認真對待這一觀點了;紅燈停,綠燈行,這不需要什麼具體理由,紅燈、綠燈是權威性指令,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服從這套指令;醫生說要吃這藥,我就吃這藥,如果是我老公讓我吃這藥,那我很可能會追問一句「為什麼」……

       

總之,限於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所需處理的信息之間的不對等,我們無法每時每事作就事論事的具體分析,同時,「成見」具有極大的合理性,在大部分時候,根據「成見」行動是很保險的,因為這些「成見」是經驗的結晶,是從反覆的就事論事中提煉出來的。(我們也許可以給「成見」換個名字——常識、常理、權威觀點,等等——這樣聽起來是不是舒服點了?)綜合這兩項理由,不就事論事可以極大地降低我們的思考成本,使我們理性地應對繁複的生活——什麼事情都深入思考一番是愚蠢的表現,意味著分不清輕重緩急,無法正確估算各種判斷的效力值,進而不會恰當分配自己的精力。

       

我們的每一次具體分析都依賴於一系列背景知識。當我思考蹦極時要用什麼材料的繩子捆綁自己才能保證不被摔死時,我預設了人體的脆弱性、地心引力的存在,我不會去反思這些更為根本的理由,它們是理所當然、顯而易見的前提。

       

比就事論事和就人論事這一區分更為根本的是這樣一組區分:藉助具體分析作出判斷和藉助「成見」作出判斷,我們可以稱之為「一階判斷」和「二階判斷」。這裡所謂的「成見」,就是一系列被預設為正確的觀點。我們的每一次具體思考都在是在特定觀念體系內進行的,在絕大部分時候,我們「可以」(但很可能不會、不必)就事論事;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必須要質疑作為前提的「成見」。總之,「就人論事」只是二階判斷中的一個子類型,即藉助對特定人物的「成見」得出判斷。

       

(「不是蠢就是壞」這一判斷所傳達的信息頗為複雜,其完整的論證結構大致如下:某事情的對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隨便一個例子:銀河帝國是邪惡的);既然銀河帝國的邪惡如此確鑿,那麼支持銀河帝國的人不是蠢就是壞;我們不必認真對待不是蠢就是壞的人的觀點。因此,「不是蠢就是壞」其實是在重申自己的既定判斷,同時以一種訴諸動機、智力水平的外在說明勾銷了反方觀點的可靠性,並對其道德和智力水平進行羞辱。)

      

 不難看出,「成見」和具體分析是相互塑造的:我、我們、歷史長河中的無數人根據一系列具體判斷慢慢形成了某些「成見」,這些「成見」引導我們直接對事情作出判斷,或引導我們在作具體分析時自覺不自覺地形成這種猜測而非那種猜測,從而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向,有時甚至使我們陷入思維盲區而不自知;具體分析則可能會反過來挑戰「成見」、修正「成見」。

       

最為困難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判斷應該在什麼時候訴諸「成見」,在什麼時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種判斷力幾乎是難以言傳的,沒有什麼具體的判斷規則、公式化的答案、套路化的技巧可套用。

       

不過,我們確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判斷力,比如形成反思習慣,從而更為清晰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哪些「成見」,這些「成見」是怎麼來的,它們是否經得起/是否還經得起推敲;讀書閱人的面寬廣些,從而使自己的觀念體系有更強的消化力,而非只能吸收一兩種觀念養料,從而思維盲區太大;在不那麼急迫、不急於作出判斷的時候努力考慮下自己厭惡、鄙視的觀點,從而提高給「成見」糾錯的可能性;永遠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化和自欺而不自知——情緒化和自欺的結合可以營造出理性思考的外表;等等等等。

       

總之,我們需要的絕不是完全以就事論事來取代就「成見」論事,真正理想的狀態是「成見」和具體分析形成健康的互動關係,在該就事論事的時候具體分析,在不必就事論事的時候訴諸「成見」。

相關焦點

  • 問責不止於「就事論事」
    原標題:問責不止於「就事論事」黨的十八大以來,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管黨治黨、治國理政的鮮明主線。但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地方習慣將問責追責停留在表面。比如對某件事情的問責、某個幹部的追責,往往只「就事論事」,至於出現的問題、出事的幹部是否和主體責任缺位、監督責任缺失有關聯,很少去觸及、探究和深挖,造成責任難以問到痛處、追到點上、嚴到份上。
  • 夫妻吵架,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就事論事」?
    我們的很多婚戀專家也一再強調,吵架沒關係,但是一定要做到就事論事,不要升華主題,更不要人身攻擊,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吵架對感情帶來的傷害。可事實卻是,夫妻吵架,很多人都做不到「就事論事」。這又是為什麼呢?01忘了初衷,只圖痛快夫妻為什麼會吵架?
  • 法制日報:強收人頭費不能就事論事
    原標題:強收人頭費不能就事論事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委宣傳部1月5日通報「遊客陳女士在拉市海景區不願騎馬被打手掌骨折」調查處理結果,拉市海景區茶馬緣馬場的木某和王某兩人涉嫌造成遊客陳某(女)左手掌骨骨折,經鑑定為輕傷,目前已被刑事拘留,並一次性賠償陳某6萬元。此外,馬場農民王某肋骨骨折與該事件無直接關係(1月6日新華網)。
  • 「就事論事」的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呈現出一種奇怪的「就事論事」的狀態,它逐一地羅列人性中那些「非理性」的特徵,就好像一個櫥窗,用來展示和控訴主流理論的失敗。李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使行為經濟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由此形成的行為主義理論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它所強調的心理傾向一定是反主流的(否則也就不必提出了);二是,這些心理傾向必須被解釋為某種「固有的人性」,也就是運用其他因素解釋不了的東西,而不能是其他因素可以予以「合理地」解釋的。這麼一來,行為經濟學就呈現出一種奇怪的「就事論事」的狀態,它逐一地羅列人性中那些「非理性」的特徵,就好像一個櫥窗,用來展示和控訴主流理論的失敗。
  • 菁英讀書薈:從「就事論事」說開去
    源自:「閒閻粹語」作者:閻春祥談及「就事論事」,人們習慣與「就事論理」相比較。然而,儘管如此,也不能對「就事論事」,一概持否定態度。我覺得,該就事論事,還就要就事論事;綠豆芝麻事,就是綠豆芝麻事,與西瓜無關。不然,本來簡單的問題,卻人為地複雜化,牽強附會,東拉西扯,只能擴大矛盾,不利於人際間的和諧。傳說,一次孔子外出,正趕上天要下雨,身邊又沒有帶傘。有人便建議孔子:「子夏有傘,您不妨向他借。」
  • 【獨家原創】怎麼用英語說「就事論事」 | 譯 • 世界
    幾個用法實例: 我們鼓勵就事論事,建設性的衝突。他們應該就事論事,解決爭議然後冰釋前嫌。社論作者應保持就事論事的態度。根據《劍橋詞典》,其中on its merits意為僅以某人或物的性質來做評判,而非別人的評論,詞典例句為Judge the product on its own merits, and not on what the ads say(產品質量應該就事論事,不能聽信廣告)。
  • 人大自招醜聞不能止於就事論事
    人大自招醜聞不能止於就事論事   這無疑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除了人大之外,其他高校並未被真正觸動;人大自招醜聞的曝光只是被就事論事地處理,而未能助推其他高校對自招制度的主動改進。試問,有幾所高校成立了由教授組成的招生委員會?招哪個不招哪個,是招生就業處的官員說了算,還是教授們說了算?還有,自招對農村學生不公平的問題,自招用筆試日撞車限制考生多報的問題等等,是否仍在讓輿論放空炮?
  • 就事論事還須就事論「勢」
    原標題:就事論事還須就事論「勢」   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斷增強謀事幹事的客觀性、系統性、預見性,實現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上級意圖和單位實際「無縫對接」,真正做到對大局瞭然於胸、對大勢洞幽燭微、對大事舉重若輕   「不先審天下之勢而欲應天下之務
  • 就事論事,讓你順利走出情緒迷宮!
    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聽得到嗎?聽得到嗎?」但兩邊始終沒有形成有效連接。最後,我只好說:「聽不到就算了,咱掛了吧!」媽媽兀自不停地問:「你打電話做啥?」我不自覺地提高音量,試圖用音量彌補信號的不足:「算了!算了!沒啥事!」看來我的音量確實彌補了信號不好的問題,媽媽終於聽清了。
  • 華為與前員工糾葛,為什麼不能就事論事?
    然而我看了一圈關於此事的評論,發現很多人都缺乏就事論事的能力了。這裡邊最典型的就是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他出來想替華為說幾句話,結果說的是「華為的管理總體上是比較科學的,綜合效果也是比較好的」,這句話看得我都想吐了。跟胡編類似,很多就此事爭論的人都涉及到華為是不是個好公司、華為5G是不是牛逼,華為手機是不是好以及孟晚舟的事情應該怎麼辦。
  • 查處醫生吃回扣 不能只「就事論事」
    這種「快打板子」的急就章,頗為符合一般公共事件的應急法則,在平息輿論上或有「立竿見影」之效,問題在於,這仍是一種「就事論事」的權宜之計。這個平安夜,註定不會太平靜。一條央視新聞的「曝光」,讓醫生「吃回扣」問題再度被推到輿論中心。
  • 就事論事有時影響感情
    其實,小強作為男性,他的思維是在就事論事,他會認為自己只要把這件事解釋清楚了,就不會出現誤解;而小麗是典型的女性感性型思維。男性和女性的思維確實不同,但小麗和小強的情況並不是沒有轉變的可能。首先需要他們倆多了解一些異性的思維方式,學會換位思考,拿出願意傾聽、理解對方的態度,並且願意去詢問對方的感受,這個態度本身就會使對方心中的氣消掉大半。
  • 在工作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就事論事」
    以上兩個事例,都是典型的不能夠就事論事,不是把問題變成毫無意義的「人身攻擊」上,就是把問題變成盲目的「妄自菲薄」。生活中其實也不乏其例。在家庭教育上,孩子考試沒考好,有些家長就會說,上不好學以後沒人看得起你,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幸福的人生等等。實際上,考試跟以後的幸福有什麼關係呢?
  • 為什麼有人不能就事論事地討論問題?
    想要就事論事地討論問題,就要當事人雙方的都具備相當冷靜的頭腦和想要配合的意願,聽著不錯,但是在社會上呆久了我們都會有一個經驗,這麼冷靜的畫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實現,即雙方具有共同利益。所以不妨把就事論事改為就利益論利益。利益,才是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邊界,被侵犯了肯定有應激反應。就像我們進入狗的領地,狗都會朝我們吠叫一樣。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心胸寬廣,那他肯定和我們不是一條賽道的。在一個團體裡,或家庭、或公司,有的人反對一個提案,只是為了反對提提案的人。
  • 新高考作文突破(三) 「就事論事」如何論事?
    對於新聞事件型時事評述,任務驅動型材料,如何引導學生在「就事論事」時,讓自己的分析既有思路,又顯思辨呢?1、分析好「事」是基礎就事論事,首先要就事,就事就是不能離開事,緊緊扣住事去論,所以分析好事,是論事基礎,事沒有分析好,就沒有辦法論,論就是分析,而分析好事,是下一個分析理由的基礎。前一個分析是後一個分析的前提條件。
  • 為什麼吵架時總是不能就事論事?
    為什麼人在憤怒時總是不能就事論事,特別喜歡誇大事情的嚴重性? 當你憤怒的時候,除了生氣,內心深處還會有一種悲涼感。那個聲音就是:我好慘啊。憤怒的人,看起來是個加害者,施暴者,他在對別人進行攻擊、施虐,在強迫別人改變,但是他自己的內心體驗卻是「我是個受害者」,我好委屈,好慘,好倒黴,好不幸。
  • 教育,不是嚇唬能解決的,給你1個「就事論事」的方法
    「就是論事「的教育最智慧教育還是就事論事哭就哄,鬧就疏通,不能只為求清淨,長遠的教育是「宜疏不宜堵」。既然小孩坐在後座,說明已經4歲左右可以聽進去話了。無論什麼原因,就不必麻煩交警了。如何就事論事的教育?例舉:孩子鬧著買東西。講道理,糖吃多牙疼,疼是難受的一件事情,疼得厲害只能去看牙科。——這是推理結果。博同情,今天爸爸實在太累了,好想回去休息——。讓孩子學習共情和關心成人。回顧約定,我們說好的每周2次逛超市,明天才是購物日。——認識購物要有節制。可以軟硬皆施。
  • 千萬不要揪住孩子以往的錯事不放,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你為什麼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的,你不能讓我省省心嗎?」如果家長總是這樣翻老帳,把以前的過錯一起拿來批評孩子,孩子會對這些做法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總覺得自己很糟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他們就是看不到,也許在爸爸媽媽的眼裡,我不是一個好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的正常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心理也會產生陰陰影。
  • 向來都是就事論事的四大星座,尤其是第一名,做事穩重成熟!
    那在十二星座中哪幾個星座喜歡就事論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第四名:摩羯座,摩羯座不愛吵架,更不愛跟一個特別能吵的人吵架,所以如果你要跟他扯東扯西的話他就不搭理你了。要麼你就跟他說當下這一件事,要麼你就不要跟他吵,否則你吵你的,他是不會搭理你的,那個時候你又覺得自己被忽略了,覺得摩羯座渣了,其實他就是這樣的性格,真的不喜歡跟人吵架。
  • 武漢一學生疑盜用作品參賽,舉報者呼籲:就事論事,反對網暴
    11月24日晚,兩位舉報者在微博、微信等發布消息,呼籲反對網絡暴力,希望網友就事論事,也希望武漢傳媒學院儘快公布調查結果。 大賽組委會:已查實參賽作品與舉報素材雷同 圖為11月24日,網友發布的聲明。 11月24日晚,舉報者@均川和@DearNelson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發布消息稱,看到鄭同學的朋友圈截圖後,希望大家就事論事,在設計和學術層面討論,不要網絡暴力和人身攻擊,也希望鄭同學能珍惜生命。 @均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學校和大賽組委會還未跟他聯繫,他稱,「現在就想讓學校正視這件事,快速解決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