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是情理之中的,父母只要就事論事,加以批評引導,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就可以了。孩子就是在不斷的地嘗試、不斷地糾錯中成長起來的。
有些家長當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常常因為憤怒,會想到以前的事情,他們會提到孩子以前的錯事,不停的翻老帳,不停的嘮叨。
比如「上次你就對我撒謊了,這次你又騙我。」「上次你就沒有考好,這次又考成這樣,你到底還能不能考好?」「你為什麼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的,你不能讓我省省心嗎?」
如果家長總是這樣翻老帳,把以前的過錯一起拿來批評孩子,孩子會對這些做法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總覺得自己很糟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他們就是看不到,也許在爸爸媽媽的眼裡,我不是一個好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的正常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心理也會產生陰陰影。
家長也許會認為在數落孩子錯誤的時候,將以前的事情重新提出來,這樣孩子可能會記得更清楚,以後不會再犯。
可事實證明,這樣做並不可取,這種做法會讓孩子不清楚父母此刻為什麼批評他們,不明白過去那麼久的事情,父母為什麼還要再提起?
同時孩子聽到父母將自己數落得一文不值,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對,各種的消極情緒一下子都會湧上來,對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了。
孩子犯了錯誤本身心裡就難受,心裡也會提防著父母親的責備打罵。如果家長再把新帳老帳一起翻出來清算,孩子就會產生心理影響,就會在父母面前抬不起頭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那麼,當孩子犯了錯時,父母應該怎麼樣做呢?
1、就事論事,只針對眼前的事情批評。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應該就針對眼前的事情,指出為什麼錯?錯在哪裡?引導孩子如何改正。千萬不要再提起以前犯下的錯誤。
如果家長從孩子不聽話,又說到孩子的說謊問題,說到孩子成績考得不好,再牽扯到孩子不心疼父母,家長如何辛苦……孩子就會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認為原來自己在父母眼裡是這樣的壞小孩、犯下這麼多的錯誤,自己還怎麼改,乾脆不要改了。
家長只有就事論事,孩子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才有信心去改正。
2、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你以前就這樣,這次還犯……」這是很多家長慣用的句式。家長把孩子的幾次錯誤歸納到一起,這種做法非常不妥。
孩子犯了錯或者做了令大人不滿的事情,縱然結果可能相同,可原因不一定相同。如果只是看結果。就把以前的事情一併責罰孩子,這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根本起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上次是因為貪玩沒有考好,已經受到了批評,而這次是因為沒有發揮好導致分數低,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說「又考這麼差,你怎麼每次都考這麼點分數?」孩子一定會覺得十分委屈,覺得父母只知道分數,從來都不關心自己。
所以,家長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不要把孩子犯過的所有錯誤都拿出來重新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