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相對優勢下滑。很多大型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已經開始將生產線遷移到印度、越南等國家。作為代工巨頭的富士康,如今也磨刀霍霍準備在越南投資建廠。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撤離中國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富士康甚至發布過公告,表示未來仍會深耕中國市場。但是,據可靠消息透露,富士康已經在越南購置了一塊土地,用於開設蘋果手機的生產線,目前已經動工。除此之外,富士康入駐的夏普,也取消了原定於建造的中國的工廠,跑去越南建廠,預計在2020年完工。
富士康鐵了心想投資越南,而已經在越南投資的企業,如今卻又回來了。越南都是耐克、阿迪達斯、優衣庫和H&M等服裝巨頭的最大製造基地,而為耐克、Under Armour等品牌代工的儒鴻,為了降低成本,在2016年逐漸將產線遷移至越南。目前,有50%的產品都在越南生產,但儒鴻董事長洪鎮海卻公開表示未來三年內不會在越南擴張或者增加工廠。
富士康和儒鴻形成了鮮明的一個對比,沒有進去的想進去,而進去的想出來。其實,兩家企業都是從自身出發。富士康想要降低人工成本,從而投資越南。而鴻儒想出來也很正常,越南的供應鏈遠遠比不上中國,很多原材料還要從中國進口,這樣一來,成本又上漲了。為佳能、三星等巨頭生產包括耳機在內的塑料部件的北越科技表示:「當我們購買原材料時,我們的產品就已經在價格上比中國貴了5%到10%。」
北越科技的工廠位於越南北寧,但原料生產商卻沒有在這裡建廠。沒有完善的產業鏈,公司只能每個月採購塑料原料。折騰一番下來,發現利潤並沒有想像的那樣高。北越科技還透露隨著科技公司供應商不斷入駐,除了勞動力成本上升,越南的土地成本也上升了。如今越南不斷迎來科技公司之際,紡織業公司卻正在放慢或者停止在越南擴張的腳步。
據香港《南華早報》7月12日報導,文章講述了中國工廠返回中國的現狀。其中,一家鞋服廠老闆投資越南,僅僅一年的時間,就放棄了投資500萬元的工廠,從越南回來了。除了那些出走的工廠,又從越南回來了,「後悔」在越南設廠的外企,也不在少數。
耐克、阿迪達斯等知名服裝品牌透露稱,越南最低工資已經漲至140美元至180美元,而且越南還要求所有製造商至少將工資提高10%以上。再加上土地成本逐年上漲,企業成本壓力與日俱增。越南投資者狀況連連,富士康奔向越南建廠,未來走向估計也不容樂觀。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