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清明節|憶我的姥姥姥爺

2021-01-07 京北南雲

作者:肖霧

(本文系原創,並請標明作者,謝謝)

我的姥姥姥爺

疫情期間,學校實行封閉管理,到辦公區只能出家屬院再從正門進入,由家屬區直達教學區的路被封閉。由於「路途遙遠」,為節省時間每次都騎自行車到辦公室。今天下樓,看到車筐裡頭還有車鏈子的油漬,不禁暗自好笑。一天晚上騎車回家,腳蹬突然「失力」,下車一看,鏈子沒了,往後走了約五六米,藉助微弱的路燈光,看到鏈子橫臥在路上。我從兜裡掏出點紙,捏著鏈子放入車筐。過幾天去修車,師傅說鏈子磨損嚴重,不能再用了,自然就扔到車攤那兒了。現在突然想起,我為什麼執著地去找那條鏈子,而且毫不猶豫地收到車筐裡,除了留下多處油汙,還有什麼用呢?年過五旬,有時候用上萬的錢也沒怎麼猶豫過,之所以對一條車鏈子如此不舍,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有過「車鏈子情節」吧。

那時候村裡男孩子有一種刺激而豪華的玩具,叫「鏈子槍」。用硬鐵絲做槍身,穿起五六節車鏈節,鏈節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兩節,另一部分三節四節不等。前兩節鏈子以車輻腿帽鉚住,輻腿帽中空,內裝半寸多長的鐵絲段做「子彈」;後面部分用細鐵絲固定,鏈孔貫通,裝入從火柴頭上取下的紅磷頭,扣動槍栓激發,一聲脆響,「子彈」飛出,就完成了一次射擊過程。這樣的槍我玩過多次,卻都是別人的,那時一個宏偉的夢想就是擁有一支自己的「鏈子槍」。「鏈子槍」之所以稀缺,就是因為很難找到廢棄的車鏈子,那時候只有條件不錯的人家才會有自行車,孩子們都在尋找廢棄的車鏈節,自是「一鏈難求」。

沒有「鏈子槍」,我就用煙盒內的錫箔紙包上火柴燐頭,用石頭、斧子猛擊,也有「爆炸」的效果。有一天我買了一盒火柴,在院子裡的石頭玩「爆破」,被姥爺看到了,他要沒收我的火柴,說玩火柴不安全,村裡有個小孩把親戚家的一車柴禾都給點著了,闖了大禍。我很不服氣,「好多孩子不僅裝著火柴,還有『鏈子槍』,他們為什麼那麼自由,姥爺幹嘛非要管我。"

爭執不下,姥姥出來了,她說,「我給你保管起來,你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跟我要。」有了這個保證,我才戀戀不捨提把火柴交給她。姥姥真是守信用,只要在她面前玩,就一定給我。有時候我自己揭開柜子,還會看到剩下半盒的火柴,穩穩地躺在柜子裡。

是的,姥姥和姥爺就是這麼寵我。哪怕我是個小孩子,都是和我講道理,徵得我的同意。所以,我對姥姥、姥爺只有敬愛、依賴,沒有害怕。記憶中,好像直到上初中,都沒有得到一把「鏈子槍」,當然上初中後,興趣就轉移了。沒想到,四十多年後,「鏈子情節」又再次冒出來。

姥姥和我們一個院,兩座房子相隔也就四五米,我記事的時候就是睡在姥姥家。姥姥的廚藝很好,會烙厚厚的油餅,外酥脆、內鬆軟。夏天,家裡三頓飯,姥姥家兩頓,放學是三四點之間,回家之後有時會趕上姥姥的雞蛋面、山藥丸子。雞蛋面買這有整整的一枚雞蛋,山藥丸子裡頭有羊肉油渣或者羊尾巴油,味道美極了。姥姥見到我,總是說我們家「大相公」回來了。

姥姥、姥爺是地道的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認不得,更不用說寫了。有次收到一封信,後來拿出去讓識字的人念,原來信封上收信人寫的是「任萬民」,是一個駐村知青的信,而我姥爺叫任萬祥。

冬天的晚上,我在家裡煤油燈下寫作業,姥爺笑眯眯地看著我寫字,問我,「寫得是什麼?」我才發現姥爺不識字,我說:「姥爺,我教你寫名字吧。」姥爺愉快地答應了,可我只教了他一次,到底學會沒有,也無法考證了。

還記得一天下午,我在站在教室裡回答問題,突然看到窗戶邊上有一個老頭往教室裡看,目光相對,原來是姥爺,一著急,問題也回答錯了。李老師用教鞭重重地點了一下教具(李老師自己會做教具,觸發機關,教具自己翻頁,也是挺先進的)上的字,我定了下神,才說出正確答案。回家後,姥爺卻表揚我,說我可靈了,老師一指點就會了。後來姥爺有去過一次學校,給我姐姐送了寫大字的「方影子」,上面的字是:「一定要有儲備糧,年年儲一點,逐年增多」,有16個字,當時通行的「方影子」多是八九個字,如「做毛主席的紅小兵」,「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看,我姥爺就是這麼有個性。之後,我和姐姐著實對著「方影子」拓了一陣子毛筆字。

當時一直不了解「大相公」是什麼意思,只是老戲裡頭常常「相公」「相公」地叫。後來讀明代的史料,驀然發現,「相公」竟然是對入閣拜相之人的尊稱,也叫「閣老」,相當於漢唐稱尚書令、中書令為「令公」。我的天,姥姥不識字,原來竟這樣「有文化」。在她的心目中,外孫長大一定是「相公」,這個「相公」就不能隨便玩火,更不能做出格的事。還總是嘮嘮叨叨地告訴我,不能叫大人的名字,不能罵大人,罵大人頭上長犄角。她經常放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人家『三醜』這孩子多仁義,你應該像人家那樣。」

聽得煩了,不免逆反,她不讓做偏做,情急之下,姥姥就會小腳一跺、瞪起眼睛說:「孔聖人腳底站,不得了啊!」那時候真不知道孔聖人是誰,只知道報紙上成天批「孔老二」。初中發了新的歷史書,父親翻看之後問我,「說孔子是不是就是孔老二?」那時才想起來把「孔老二」、孔子、「孔聖人」聯繫起來,看來我姥姥對孔子是最尊敬的。

跟著姥姥姥爺總會吃到好吃的。姥爺的弟弟們在內蒙古,有一年,姥爺從白銀庫倫最小的弟弟家回來,他侄女婿開著卡車送來了一整隻狍子,我們姐妹三人享受了世間少有的美味。

姥爺除了不識字好像什麼都會,有全套的木匠工具,小時候我也沒少玩,我曾說跟姥爺說想學木匠,後來也沒有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村裡的一切農具,叉子、鐮刀等物,經姥爺修理之後,都非常好用。我記事的時候姥爺已經不下地幹活的了,處於「退休狀態」,經常領著我玩。但是家裡總是堆滿了壞了的鐮刀等農具,是村民送來讓姥爺修的。這種「幫忙」不收錢,但是鄉親們總是惦記著他,今天送點這個,明天送帶那個。

姥爺可能肺不好,經常咳嗽。有一次,我和姥爺去巴圖營盤供銷社,村裡一位大姨賣了兔子,非要給姥爺一塊錢,說買幾顆止疼片。那時兔子長到三斤半才收,一斤可能是八毛或者一塊。農家的指項(註:方言,意思就是指望)就是些雞蛋、兔子,頂多年底賣口豬。

過年的時候,也有人家殺豬,這活也由姥爺來幹。姥爺殺豬的時候總是帶上我,顯然是為了讓我飽餐一頓。記得跟著姥爺到侯家殺豬,他家裡有個孩子和我年齡差不多,玩得很高興。很喜歡侯家大大小小的各種毛主席像章,有的還會發夜光。第二天早晨穿衣服的時候,姥爺發現我的衣服兜裡有好幾塊毛主席像章,問我從哪裡來的?我現在都回憶不起侯家的像章怎麼就進了我的兜裡。姥爺那天非常嚴肅,堅持要我把像章給人家送過去。姥姥還說,「不能偷人家的東西,偷東西要被綁起來遊街,有人在旁邊敲一聲鑼,你就得喊一聲'我是賊'。別看賊吃飯,要看賊挨打。"這一說,我更不敢送了,姥爺說:「我帶你去,送了就不用遊街了。」後來跟著姥爺去了,侯家好像也沒難為我。

這件事給我極深的印象,姥姥、姥爺讓我認識到,有的事是堅決不能做的。從此後,我就不叫長輩的名字,不罵大人,不隨便拿人家東西。高中的時讀到孟子的話:「嫂溺,授之以手,權也。」意思就是說,嫂子掉河裡了,可以伸手拉她;反之,平時是不能拉嫂子的手的。那時我幡然了悟,原來姥姥、姥爺教育我都是按照儒家的標準進行的,他們是不識字的儒家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導師張豈之先生倡導重視儒學,重視傳統文化,姥姥、姥爺種下的儒家文化的種子,慢慢在我心裡進一步滋長起來。也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來以來,世事狂飆突進,各種人際冷漠、道德滑坡現象屢見不鮮,被車輪碾壓的「小悅悅」面前前後過歷了24個人,竟然無一人援手。研究生期間,讀到新儒家大師牟宗三先生對儒家心性之學創造性轉化的大著,深為敬佩,感覺必弘揚儒學,方能收拾人心。

前幾天,有人大肆貶損儒家,說儒家除了為專製作倀之外,一無好處,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窪地,需要他種文化來拯救。我大為不滿,與他們激烈論辯,擺事實、講道理,最終使那些人收回了過激的言論。

看來我的內心深處是有著儒家基因的,這基因就是小腳的姥姥、不識字的姥爺給我種下的。姥姥、姥爺對我們姊妹三個的溺愛全村都為之感嘆。一個王姓大爺鋤地的時候見到我說,「你姥姥、姥爺多愛你呀,長大了可得好好孝順他們。」我當時沒說話,可心裡也是這麼想的。

不幸的是,大概我12歲的時候,姥爺在正月初三即無疾而終,他當天早晨還在做飯,晚飯時候就有點不舒服了。飯後我出去玩了一會,回去之後就看到姥爺硬硬地躺在門板上。事後,我真是太后悔了,「為什麼要出去玩,為什麼不守在姥爺跟前?」我抱著姥爺號啕大哭。

倒是姥姥病得很重,已經打了好幾天針了。她抬起頭看了看我,說:「別哭了,淚水掉到姥爺身上,在陰間他會加罪。」為了不讓老家「加罪」,我趕緊離開他身邊。

姥姥的病最終還是好了,在我上高一的時候,腳步蹣跚的姥姥也走到人生的盡頭,那天雪下得很大。下午的時候,我騎著自行車,去二十裡外的村子給姥姥的親戚送信,住得遠的親戚由父母發電報告知。沒有風,雪花一片落到我的頭上、眉毛上,又滑落到脖頸。我沒感覺冷,心中有的只是無限的悲愴,滿滿的痛憾:「我還沒來得及孝敬您啊,姥姥。」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今天是清明節,我內心有這樣的感動,可能是兩位老人也想我了,感覺他們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即以此文,獻上心香一瓣,願祖孫間美好的時光成為永恆。

人們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悲痛,我不止一次經歷。發小同學,也每每在年節聚會的時候,說起老人,感到無限痛悔:「當時無力盡孝,等有力量的時候,親人已經遠去,而成為大憾。」

反過來再想想,人總是要走的,盡孝的機會也不是一去就沒有了,我們身邊總有親人,我們也總有機會。盡孝絕不會因親人的離開而不能進行,關鍵在於心中有沒有孝。宋朝大儒張橫渠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天地是我的父母,萬民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存在都是我的朋伴。敬畏自然、珍愛他人,是儒家之大孝,永不過時,我們也永遠有機會。

(作者肖霧,寫於2020年4月4日清明節)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清明節|庚子清明憶姥姥
    憶姥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杜牧追記我的姥爺-庾能村復員軍人孫春(存)義太行雅韻總第158期《又是一年清明節!庚子清明憶姥姥》誦讀:花兒朵朵老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姥爺姥姥」招誰惹誰了?
    不知從何時起,就這樣一件再正常不過的關於稱呼的事卻引發了很多年輕夫妻之間的矛盾,甚至讓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為了稱呼的事情也參與到了這場家庭戰爭中——爺爺奶奶在孫子孫女面前說「你要把他們叫『姥姥姥爺』」,姥姥姥爺在孫子孫女跟前則說「你要把我們叫『爺爺奶奶』」。漸漸地,「姥姥姥爺」成了一個部分人敬而遠之甚至恨不得得而誅之的稱呼。
  • 當爺爺碰上姥爺,奶奶遇到姥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英語裡怎麼...
    當爺爺碰上姥爺,奶奶遇到姥姥,中文好辦~BUT 在英語裡該怎麼區分?爺爺奶奶VS姥姥姥爺的英語表達04:51來自眼睛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A:I was very close to my grandma.
  • 蔣雯麗:自傳《姥爺我們天上見》,寫親情堪比倪萍的《姥姥語錄》
    著名主持人倪萍的《姥姥語錄》曾經打動了無數人,越是親情的故事越是有感染力,《姥姥語錄》之後,蔣雯麗的《姥爺,我們天上見》,又通過細膩而深情的筆觸,講述「潤物細無聲」的中國式親情……蔣雯麗新書關鍵點之1——《姥爺,我們天上見》2021年1月1號,蔣雯麗就新書《姥爺,我們天上見》接受了記者專訪,談及《姥爺,我們天上見》的創作過程,蔣雯麗說:「我從小是姥爺帶大的,
  • 【父母學堂】三寶媽和三寶一起成長(第二季)| 姥姥姥爺回老家之後
    而且三寶每天到點了自己打開電視看網課,所以,他們自己通過手機找作業,寫作業,上傳作業,而且,三寶也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家務,所以在這方面不成問題,所以夠了,不需要再找保姆了。嘉麗:上周我們做節目的時候,我們知道姥姥姥爺要回山東了,老人們走的時候,他們有沒有哭啊?孩子們:我們哭了。
  • 姥爺姥姥為什麼叫成了爺爺奶奶?這樣叫好嗎?
    現在有些家庭的孩子把姥爺姥姥叫成了爺爺奶奶,到底是時尚還是社會的進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新婚家庭就住在女方父母家附近,多是由女方懷孕就經常往返住在娘家,生產時也是娘家照顧的最先最多,孩子出生被姥爺姥姥一直照顧著。男方父母距離新婚夫妻住處遠兼顧不到。
  • 散文:我的舅姥爺
    按說,我的舅姥爺是姥姥的親兄弟,母親的親舅舅,和自己隔了兩輩,年齡差距很大,姥姥和母親又都是各自從娘家嫁出去的人,舅姥爺、姥姥、母親雖然是關係很近的人,但卻分別居住在不同的村子,如果以姥姥家為中心的話,舅姥爺的家和母親的家距離姥姥家大致都有十幾裡的路程,而從母親家到舅姥爺家的直線距離則有20多裡。照這樣來說,作為母親的兒子,我從小到大能夠見到和接近舅姥爺的時候應該很少。
  • 被姥姥姥爺帶大是什麼體驗?看完眼眶都溼了
    晴晴小時候爸媽都在外打工,從一歲多起就住在姥姥家由姥姥姥爺照顧。對于晴晴來講,童年時的美好回憶都和姥姥有關,晚上躺一張床睡覺,一蹬被子姥姥就幫她掖被子,知道她喜歡吃的飯菜和各種小零食。闊闊:說起來就忍不住流淚,小時候一直跟著姥姥,小裙子都是姥姥踩著縫紉機給我做的,因為姥姥是老花眼,每次還要我幫忙穿針,後來上中學,輔導班什麼的一大堆,見到姥姥的機會越來越少,每次姥姥見我都說又長高了。是啊,不知不覺我都比姥姥要高好多了,時間過得真快啊,我出國後再回來,姥姥已經老糊塗了,不認得我了,每次想起之前相處的點點滴滴都忍不住哭。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這個帖子中的排序是:姥姥愛孩子>奶奶愛孩子>姥爺愛孩子>爺爺愛孩子給出的理由是:1、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就是媽媽對女兒愛,兒子可以撒手去讓他闖,但女兒永遠不會讓父母放心,因為她們屬於弱勢群體,姥姥會愛屋及烏對外孫更偏愛,所以姥姥隔代的愛最真切。
  • 我和我的姥姥
    姥姥村裡的人我認識的比自己村多得多。姥姥村裡到現在還流傳著我的事跡。比如媽媽爸爸輪流來領都帶不走我。在姥姥家,我很喜歡和姥姥、和老人們一起乘涼,或者和姥爺一起,坐在院子裡的破沙發曬太陽、打蒼蠅,聽他們講以前的故事,甚至還和他們打撲克牌,真的很開心。2006年,我16歲,仍然住在姥姥家。
  • 姥姥生日姥爺捏嗓表演羊叫,姥姥一臉「嫌棄」
    姥姥生日姥爺捏嗓表演羊叫,姥姥一臉「嫌棄」 近日,山東網友分享姥姥80大壽,姥爺即興表演「學羊叫」的可愛場景。
  • 清明節給親人掃墓作文400字 關於清明節掃墓感想作文
    今天是4月5日--清明節第2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為姥姥和姥爺掃墓.這一天的天氣有點陰沉,有點像要下雨的樣子,讓我想起了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詩句.     到了姥姥的墳以後,我們先燒香,接著再把準備好的冥幣燒給姥姥,願姥姥願姥姥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得到很多的錢,買東西給自己吃,買自己衣服穿,買小轎車開……希望姥姥保佑我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其實,每年掃墓都是這些程序:一、割草.二、燒香.三、燒冥幣和一些另外世界用的東西.四、叩頭.五、放鞭炮.這是對死去的親人一種紀念吧.
  • 姥姥,姥爺帶孩子親?還是爺爺,奶奶帶孩子親?
    公園裡,商場裡,廣場上,現在推著孩子散步,或者帶著孩子玩耍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也有但是不多,我身邊的同事退休後很多都給女兒帶孩子了。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不如姥姥,姥爺嗎?我的答案是不一定,第一代獨生子女現在已為人父母,所以雙方老人都願意帶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姥姥,姥爺帶的多呢?因為孩子隨媽媽的多,特別是哺乳期孩子都是跟著媽媽的,新媽媽對自己父母的依賴和信任更多一些,在自己娘家媽媽面前想偷懶,想吃什麼,想做什麼,不用顧慮太多。
  • 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誰更愛孩子?真正的科學排序,不無道理
    比如「北京有一怪,生了孩子姥姥帶」,再比如從70代、80代、90代流傳到現在的「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從這兩句話其實就能簡單看出來,姥姥姥爺帶孩子成了現如今的普遍現象,也是「隔壁親」的主力。可這些老人的內心深處也存在著「攀比心理」,都希望大孫女孫子覺得自己待她(他)更親,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 姥姥生日宴95歲姥爺學羊叫 網友:最好的愛情 就是你在鬧我在看
    一網友上傳了一段姥姥生日姥爺捏嗓學羊叫慘遭嫌棄的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中,姥爺手捧一朵花,賣力表演「學羊叫」,姥姥在一旁勸阻示意他坐下。據悉,姥爺今年95歲 ,姥姥88歲。老兩口經常吵吵鬧鬧,互相照顧,互相關心。網友:最美好的愛情,就是你在鬧我在看。【來源:時間視頻】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95歲姥爺為姥姥慶生,一本正經學羊叫!姥姥一臉「嫌棄」,哈哈哈
    近日,有一山東網友曬出姥姥生日宴上,發生的可愛一幕視頻裡,95歲的姥爺在姥姥生日宴上表演學羊叫,沒料想遭到「嫌棄」姥姥拉著姥爺的衣袖示意他快坐下,姥爺一個眼神,引發眾人爆笑。網友們評論↓據外孫介紹,姥爺今年95歲是離休幹部,平常很嚴肅,也會經常學動物叫逗小輩玩,兩位老人十分恩愛。
  • 鄉村紀事:我的姥爺
    文:一瀾圖:來自網絡在這裡,我不想介紹我姥爺是做什麼的,我只想純粹的表達在我姥爺身上所得到的親情與溫暖。我小的時候,姥爺家在農村,每年寒暑假媽媽都會帶我去姥爺家住上一段時間。只要是我喜歡吃的東西,姥爺從來不會考慮要花多少錢。有一年放暑假,我和媽媽去姥爺家住,那時候他們已經搬到城裡了。那天媽媽和姥姥下樓去買東西了,姥爺吃完了飯去溜噠,只有我一個人在家。
  • 「清明節,我想姥姥了」,隔代親對一個孩子的影響
    又是一年清明節,姥姥去世已經8年了。又夢到姥姥了,每次做夢,她都還活著,都是一副慈祥端莊的樣子。姥姥寢終86歲,那年我才22歲。在過去的幾年內,我常常為沒有為她盡一絲孝道而感到後悔和遺憾。直到這兩年我回想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心理上才漸漸得到了平衡:我和姥姥共同度過過的那段美好歲月,算是一定程度上回報了她對我的厚愛。我們之間的隔代親,甚至一度超乎了我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隔代親是一種特殊的親情,小時候,這個人是你的依靠,長大了,她是你的牽掛,等她不在了,是一種心理缺失。
  • 媽媽,姥姥就愛聽我讀英語
    很多孩子直到入學年齡才被接到父母身邊,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邊長大,就有了另一個版本的童年。我從小就生活在姥爺家,童年的美好記憶都與姥姥姥爺有關,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每晚睡前聽姥爺給我講故事,什麼《水滸傳》、《三國演義》、《八仙過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牽動著我幼小的心靈。
  • 姥姥突然提前過生日,只為慶祝和姥爺的結婚五十周年紀念日
    來看看相伴攜手走過50年歲月的我的姥姥與姥爺吧!有些事情雖羞於表達出來,但他們的感情卻於細小之處體現得淋漓盡致,比現在那些成天將愛掛在嘴上的小年輕深厚含蓄多了。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大家庭,我們家人之間都十分的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