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臺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習近平講話蘊含了怎樣的深刻內涵?香港中評社13日發表了一篇訪談文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教授劉國深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劉國深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省對臺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也代表著中央對福建省對臺工作的殷切期待。閩臺融合是一項互利雙贏的事業,將為兩岸融合雙贏做出重要貢獻。閩臺融合發展,民間社會的潛在巨大能量不可忽視。
劉國深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閩臺融合發展成為兩岸走向雙贏的報春花。
大陸涉臺方針得到越來越多臺灣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經過70年的對峙、對立、交流合作,海峽兩岸格局底定,儘管近年來臺灣政局變動不居,但大陸方面已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方向,兩岸綜合勢力差距越來越大。」劉國深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心已經在「追求統一」「維護統一」基礎上進階到「落實統一」階段。中央在應對變局,穩定大局方面胸有成竹,不僅沒有因為民進黨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就放慢兩岸融合發展的腳步,相反出臺了更加積極主動的政策措施,把滿足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首位,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劉國深說,「31條措施」實施以來的成效證明,凡是對臺灣民眾有利的事情,我們都可以主動作為,創造性地作為,民進黨當局無法阻止大陸方面出臺的惠臺利民政策,而且越阻擋越失民心,大陸方面的涉臺大政方針得到越來越多臺灣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他指出,在2019年1月2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明確要求。習近平說:「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和平統一之後,臺灣將永保太平,民眾將安居樂業。有強大祖國做依靠,臺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杆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
習近平給福建省下達具體的對臺工作任務。
習近平近年來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發表多次重要講話,對福建省對臺工作的角色要求也十分明確。他說:「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這段講話既是對大陸各省區市對臺工作提出的任務要求,更是給福建省下達了具體的對臺工作任務。
閩臺自古以來是一家,兩岸雙贏在閩臺之間最容易開花結果。對於福建省來說,習總書記提出的這些任務要求責無旁貸。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泉州、漳州等地是兩岸最緊密的結合部,從「兩門對開」「兩馬先行」開始,福建省與臺灣就有了共同的發展平臺,「某些自由港政策」「小額貿易政策」「兩岸直航政策」「自貿區政策」「平潭綜合實驗區政策」……中央給予了福建省一個又一個特殊政策,福建省為國家的對臺工作作出了貢獻,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動力。今天,福建省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閩臺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福建特別要感謝來福建發展的臺灣同胞的貢獻,也必須繼續為臺灣同胞提供更好的投資、貿易、創業、就業、學習和生活的便利。我們堅信,閩臺融合是一項互利雙贏的事業,閩臺融合將為兩岸融合雙贏做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代表團的講話,再次要求福建省「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意味著福建省不僅要完成「清單」任務,而且要在清單之外創新更多服務臺灣同胞的方式。福建要對照總書記的要求,在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等方面進行全面對標,梳理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儘快把我們作出的承諾落到實處。要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裡,讓廣大臺灣同胞都真正受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省各單位各部門都要從觀念變革和資源投入方面下真功夫才可能做到。要把臺灣臺胞當福建省民眾一樣對待,需要改革創新的勇氣、能力和智慧,更需要讓臺灣同胞參與到閩臺融合的具體過程中,廣泛聽取在閩臺灣同胞的具體意見和建議。
讓臺灣同胞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牛肉」。
當前,福建省要在「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議題上採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發揮廈門市、連江縣等金門、馬祖毗鄰市縣的先行先試政策,在這些區域率先推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閩臺融合就是要讓臺灣同胞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牛肉」在哪裡。
閩臺融合發展,民間社會的潛在巨大能量不可忽視。除了政府部門出臺獎勵鼓勵民間社會參與閩臺一體化工作的政策外,很重要很關鍵的一項工作是政策和法律創新問題,民間社會在閩臺交流合作方面還有許多障礙,福建省可以參考「共同治理」的理念,建立「官民聯動機制」,更有效地發揮兩岸民間社會的力量,在閩臺農漁業領域、交通物流業領域、文化旅遊和教育領域、醫療衛生領域實現「系統橋接」,民間社會的參與可以讓閩臺融合發展內化到兩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最終為兩岸完全統一夯實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