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摘金奪銀的奧運時刻,憑藉菲爾普斯的名人效應,「中國火罐」(英文稱之Cupping Therapy)也意外迎來自己的「奧運時刻」。
中國人似乎也發現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去給外國人拔火罐。拔罐在西方國家的現狀究竟如何?會不會是下一片藍海?成都商報記者日前專訪了美國中醫學院院長、美國《國際針灸臨床雜誌》副主編鞏昌鎮博士,以及國際拔罐療法協會的代理負責人傑西卡·麥克萊恩女士,深度解讀拔罐現象背後的經濟學。
成都商報記者 王雅林
現象
奧運效應 火罐銷量增8倍
拔罐火了。
火到西方國家的普通老百姓,紛紛到中醫館等提供東方醫學服務的地方,要求體驗「拔火罐」。火到美國的醫療從業者們在病人的需求下,不得不加快學習並試圖拿到相關資格證書。拔罐行業,乃至整個中醫行業,都感受到了這股前所未有的巨大興趣和熱情。
鞏昌鎮博士也深深感受到了「奧運效應」。就在「飛魚」使用拔火罐消息播出後第二天,美國中醫學院的電話鈴聲就響了。「電視臺打來電話,希望我們學院的醫生為電視觀眾講解和演示中醫『拔火罐』。」學院的各診所也接到了許多病人的電話,要求提供「拔火罐」服務,有些老病人還要求增加拔罐治療。
「第二天的新生招生會上,每位參觀我們學校的人,都希望體驗一次拔火罐。好幾位女性在拔完火罐後,帶著血印高高興興地離開了。」鞏昌鎮博士稱,這和以往的情況大相逕庭。「以前我們總是向醫生們建議小心使用火罐,使用時要反覆向病人解釋,讓他們不要擔心拔罐後的紫泡和血印。」
國際拔罐療法協會代理負責人麥克萊恩女士,也為這次拔火罐的風靡而欣喜異常。「我們拔罐器具的生產合作商EarthSpa R&D銷量增加超過8倍。 」
麥克萊恩稱,事實上直到2004年以前,無論從準確度上還是從可行性上而言,美國和加拿大的拔火罐培訓都是非常有限的。「拔火罐主要由針灸師以及東方醫學醫生來為病人操作,前者通常在學校中只接受4~6小時的培訓。」隨著西方人越來越習慣拔罐、接受治療後,從業者們也出現了一個快速增長期。公眾興趣的快速提升,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使得拔罐出現整體增長。
「過去10年時間裡,美國和加拿大人對拔罐的整體興趣增長了20倍。」麥克萊恩說道。如今,按摩師、理療師、職業臨床學家、醫療醫師、註冊護士、脊醫,甚至連牙醫都在使用拔罐這種減壓法來提升他們對顧客和患者的服務。
溯源
從冷遇到風靡花了40多年
據麥克萊恩表述,拔火罐最早是伴隨著早期移民一起來到的美國。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移民到美國時隨身攜帶拔罐器,他們通常在家中或社區拔火罐。
但問題隨之而來——移民的孩子們在拔罐後去上學,或者到醫院或健康診所就診。從未見過拔罐留下血印的老師及醫生護士們,誤以為孩子們受到家庭虐待而進行上報。兒童保護局扣押了孩子,並阻止父親母親見孩子,還控訴他們犯了虐待兒童罪。麥克萊恩稱,類似案件頻繁發生後,學校和醫院等最後進行了培訓,也終於理解拔罐是什麼,以及這些血印數日後便會消失的事實。
拔火罐、刮痧乃至針灸等東方醫學最初在美國遇冷,和近代西方現代醫學發展有關。「1800年代後期,西方醫學界強力推行了一種全新的醫療科學模式,強調醫學要集中於治療人體內部發生的疾病變化,而非流於外表。這一『高級』模式使得西藥和手術成為貫穿於西方醫學的一種可接受治療手段。」麥克萊恩稱,由於拔火罐被認為是「表層性」治療,因此不被接受。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教育程度的提高,對有效醫療方式也有了更多選擇,因此傳統醫學的浪潮重新卷土而來,人們也開始對這種獨特而有效的療法感興趣。
鞏昌鎮博士說,拔火罐是隨著針灸進入美國的,而針灸進入美國有一個美好的傳說。1971年7月9日,《紐約時報》大牌記者兼專欄作家詹姆斯·萊斯頓到中國。他在北京患上了闌尾炎,隨後進行了中醫療法。萊斯頓寫下了題為「現在讓我告訴你們我在北京的闌尾手術」的文章,刊登在1971年7月26日《紐約時報》的頭版。成都商報記者在當天的報紙頭版上,的確找到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