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大會一紙邀請函遲遲未見,讓臺灣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急不擇言之際,臺「外交部」公開稱,已經請「我們的好朋友美國」和歐盟幫忙。美國學者葛來儀日前出面透露,蔡英文不會追求獨立,大陸應少要求蔡英文,要容忍更多的模糊性。那意思是,蔡英文做得還不錯。
邀請函來了,不過上面白紙黑字載明「一中」前提,讓臺新當局愛恨兩難。也是,正因為民、共交流通道不暢,臺灣在島外話語權和能量都有限,才試圖拉來洋說客撐腰。葛來儀們似乎也甘於熱心配合。問題是,兩岸間的事兒為啥一定要外人去摻乎評判?美國人出馬就有用麼?
想得美。這事問問老祖宗更靠譜。明代人袁黃的《了凡四訓》在島內流布頗廣。書中有個著名的觀點:「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據臺媒透露,邀請函上頭收件人為現任「衛福部長」蔣丙煌。他的背後,是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當局。這是最好的點化,求人不如求己。大陸能幫的,也只能到這裡了。
再說,蔡英文果真做得不錯?「維持現狀」的雲山霧罩中,蔡英文選後打出兩張新牌。一張是「善意」牌,另一張是「多數民意」牌。
民進黨要善意,大陸捎帶著邀請函給。大陸要的善意,又在哪?民進黨能夠拿出手的,翻來覆去就一條,「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名稱用「兩岸」。這實在說明不了什麼,與其說是為立善,不如說為避害。反想一下,如果膽敢提出「中國與臺灣」,後果如何?陳水扁前車之鑑,大陸「地動山搖」之語,都是蔡英文三思而後行的絕對保證。要真拿出善意,不妨就「九二共識」或者「凍獨」表態來得更心誠。無視伸過來的手,試圖悶聲發大財,轉身就想接馬當局時期的兩岸紅利,是絕對不可能的。
單純口頭上或私下裡表示不「獨」,並不能取信於人。「善意」背後的誠意如何,才是真正的試金石。可惜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表態一直口碑不佳。陳水扁當年言之鑿鑿地保證「四不一沒有」,結果還不是要推動大搞「入聯公投」?葛來儀自己就說,蔡英文為李登輝工作過,提出過「兩國論」;陳水扁提「一邊一國」時,蔡英文就在扁當局中任職;蔡英文也強烈勸說陳水扁不要接受「九二共識」,這些話證明她心裡跟明鏡兒似的——一旦為之背書,恐怕到時候要變卦被打臉。再說,民進黨若真給善意,大陸自然會感受得到,何須第三方的判定?
至於要大陸少要求蔡英文講清楚,容忍更大的模糊性,就更難讓人苟同了。蔡英文的底牌究竟是「兩國論」還是「一個中國」,這種兩岸定位豈能模糊?難道大陸非要容忍以「維持現狀」之名推動漸進「臺獨」嗎?世衛大會邀請函一來,新當局就氣急敗壞試圖把一中原則跟出席大會剝離,正是典型的「臺獨應激症候群」。要知道,「太陽花學運」讓蔡英文自認有了多數民意的加持,卻讓大陸民眾樹立了「連我們讓利臺灣都要審查」的極差印象。這種反「獨」的壓倒性民意,絕對超乎島內的一般想像。
在筆者看來,蔡英文以島內「多數民意」做幌子,刻意強調所謂民主原則,無不有半路夭折的「臺灣共識」的影子。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更像是純為抵擋外界物議而抬出來的空殼掩體。「空心菜」這種「維持現狀」的空頭支票,怎能透支和平紅利的真金白銀?大陸已經明確,不承認「九二共識」就等於「改變現狀」。這也是大陸的主流民意和共識。具體到「國際空間」部分,臺灣承認「九二共識」,大陸就可以順應多數民意並用「中華臺北」彈性處理,反之就沒得商量。從大陸角度看,如果在原則問題上鬆口放水,不帶前提給出了對岸要求的所謂善意,反過來被民進黨拿來在國際場合彰顯其追求「獨立實體」的意涵,又如何向13億民眾交代並收場?
如果讀懂這一點,識趣的外人恐怕再難置喙。蔡英文需要面對的民意,不只是2300萬臺灣同胞的意願,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十幾億中國人的主張。試圖無視大陸的主流民意,如同用「九二會談」閹割掉「兩岸一中」內涵一樣,無論如何扯虎皮、掛羊頭、變戲法,都是過不了關的。即使冒險一搏,像李登輝、陳水扁那樣,鼓動兩岸民意對撞以圖火中取慄,恐怕也早已過時,反將引火燒身。更何況,「國際空間」事關主權和大陸民意,不要天天巴望著美日歐的哪塊雲彩會下雨。廣袁黃之意言之,命由己作,亦由天造,臺灣頭頂只有一個天,那就是「兩岸一中」。沒有中國大陸的善意和默認,再跟外人眉來眼去,在國際上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記得當年美國總統大選,年輕的柯林頓與剛剛挾海灣戰爭勝利餘威的老布希展開對決。前者憑著一句「笨蛋,關鍵問題是經濟」成功殺入白宮。後來綠營洋為己用,改造後拿這話來嘲諷馬當局。其實,面對故意困惑裝屈的民進黨,今天依舊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笨蛋,關鍵問題不是外援,是自身!(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