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澎湃新聞
報導了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研究生項目主管發郵件提醒學生在系內「不要講中文」,最終迫於「種族歧視」壓力辭職,該院院長也寫信致歉一事。
據了解,事件發生後,該項目主管,同時也是該系助理教授的尼利女士,仍然保留有助理教授職務,她未曾對此爭議公開發聲。
澎湃新聞隨後也跟進了部分杜克大學學生在社交網絡上組織的敦促校方對「郵件門」展開調查的請願活動,據了解,截止美國東部時間1月27日下午四點,請願書已徵集到2059份籤名,請願書籤名者包括杜克大學的在讀學生、校友,也包括來自其他大學的學生。
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為美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該碩士項目的學生對尼利的被迫辭職表示了遺憾,有部分少數族裔學生接受BBC新聞採訪,認為她「根本不是種族主義者」,對來自任何一國的學生都「非常願意施以援手」,他們認為尼利是好意,而尼利郵件中所提到的兩位姓名不詳的索要中國學生名字和照片的教授才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還有一位亞裔學生稱:「梅根是我遇到過的最好的導師……她犯下了一個錯誤(指郵件),但我們依然明白她的本意是什麼,以及她有多麼關心我們。」
公眾號INSIGHT視界的文章《
杜克生物統計系的我,理解大家的憤怒,但不認為教授是「種族歧視」》也表達了類似看法。該文章稱,他們收到很多杜克大學學生的後臺留言,聲援尼利教授,表示尼利本人為了更好地與中國學生交流,一直在學習中文,並且溝通能力對生物統計系學生的未來發展確實非常重要,雖然尼利的郵件中禁止中國學生說中文不合適,但她的提醒是出於善意和對學生職業發展的關切。
該事件在國外社交媒體也引起了關注目前,杜克大學平權辦公室(Office of Institutional Equity)也已對此事展開調查。
1月27日,署名為「關注事態進展的杜克學生請願書起草會」的一份公開聲明在自媒體
公開。
這封聲明表示,「為了將其反歧視政策落到實處,我們已呼籲杜克大學對尼利博士郵件中提到的兩名姓名不詳的教授的行為進行全面調查。」
該請願書起草會強調希望請願能夠「開啟對杜克國際學生多樣性和包容性的討論。」起草會引用一名籤署者所寫:「這甚至不是杜克大學近幾個月來唯一對中國人缺乏尊重的事件。顯然,這種行為對杜克管理者來說已經成為常態。」聲明中舉例談到,就在上個月,杜克大學學生事務處的副主管拉裡·莫內塔就在參觀崑山杜克大學時(崑山杜克大學是杜克大學與中國武漢大學的合作項目)公開發表了配有「去中國的理由——無」字樣的系列圖片。而杜克大學中國學生協會(CSA)也已發表聲明,稱其缺乏「文化敏感」,違背了「崑山杜克大學本身肩負的使命」……
聲明還寫道:「我們希望杜克大學平權辦公室(OIE)以完整報告的形式公布其調查結果,並對涉事教授採取適當的措施。重要的是,杜克大學應確保沒有生物統計學項目的相關學生因此受到OIE調查而受到二次歧視或報復。」
聲明最後寫道:「我們承認,語言上的困難是或許擺在許多國際學生面前的障礙,但正因如此,杜克大學才應對國際學生給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國際學生所支付的學費是杜克大學諸多院系和部門的重要資金來源,我們在這裡的學術與課餘生活本身也是杜克大學多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應正視我們的呼籲,並努力為杜克大家庭中的國際學生營造更有歸屬感的氛圍。看到請願書徵集到了如此多的籤名,我們感到十分欣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為在杜克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的學術環境而努力。」
需要說明的是,「杜克學生請願書起草委員會」在聲明開篇表示這僅代表杜克學生請願書起草會的觀點,不以任何方式代表杜克大學中國學生群體或任何研究生群體。
據
統計,2015-2016學年,留學生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約為300億美元,其中,中國內地留學生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約為98億美元。
附:聲明已由知乎用戶@王瑞恩譯為中文(連結)並經過了「杜克學生請願書起草委員會」的修訂,澎湃新聞獲授權轉載。聲明全文如下:本聲明謹代表杜克學生請願書起草委員會的觀點,並不以任何方式代表杜克大學中國學生群體,也不代表任何研究生群體。在這份聲明中,我們會在適當的地方引用截至 2019 年 1 月 27 日對我們所撰寫的請願書的 2000 多條回應中的一部分。出於保護回應者隱私的考慮,我們會用他們發表回應的順序編號和所屬院校機構來代替姓名。這些人中有杜克大學的在讀學生和校友,也有來自其他院校的師生。以下所有的引用已經獲得了評論原作者的許可。
正如我們之前請願書中所明確的,我們認為杜克大學應當為全體學生創造一個包容的環境,並對基於種族、民族和出生國家的歧視行為零容忍。正因為如此,杜克沒有理由限定學生在課堂外所使用的語言。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是哪國語言,杜克大學都不應該以此為理由限制我們的學術或者職業發展機遇。這一觀點得到了請願信籤署者的廣泛共鳴。例如,第168號籤署者對「國際學生在杜克繼續說本國語言」表達了直接的支持,並補充道「和很多能夠說中文的學生練習中文讓我十分愉快。」第208號籤署者則尖銳地指出:「在美國使用自己的母語絕不意味著對英語的不重視。另外,非母語者有『需要』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這一假設本身就含有歧視性的意味,這種觀點在高等教育領域沒有容身之處。」 第681號籤署者簡單而又深刻地指出:「我從來不知道,言論自由僅限於英語。」
為了將其反歧視政策落到實處,我們已呼籲杜克大學對 Neely 博士郵件中提到的兩名姓名不詳的教授的行為進行全面調查。目前,負責監督教職工行為的學術委員會主席主席 Don Taylor 已經對我們的請願作出回應,並承諾:杜克大學機構平權辦公室(OIE)「已經開展對本事件所涉及的相關部門的調查」。杜克醫學院院長 Klotman 也發表了一份「個人承諾」,承諾「迅速且嚴謹」地應對該事件,並承諾「針對我們(醫學院的)文化意識情況開展工作」。我們期待 Klotman 教授兌現她的承諾並完全配合 OIE 的調查。我們希望 OIE 以完整報告的形式發表調查結論,並對涉事教授採取適當的措施。重要的一點是,杜克大學需確保沒有任何生物統計學的學生因為 OIE 的調查再次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視和報復。我們同樣希望,未來沒有任何一名就讀於任何項目的杜克學生受到來自學校的歧視。
我們相信,除了矯正在這一事件中的錯誤之外,該行動能夠開啟對杜克國際學生多樣性和包容性的討論。正如第186號籤署者所寫:「這甚至不是杜克大學近幾個月來唯一對中國人缺乏尊重的事件。顯然,這種行為對於杜克管理者來說已經成為了常態。」就在上個月,負責學生事務處副主管 Larry Moneta 就在拜訪崑山杜克大學時(崑山杜克大學是杜克大學和中國武漢大學的合作項目)公開發表了配有「去中國的理由——無」字樣的系列圖片。針對 Moneta 發表的圖片,杜克大學中國學生聯合會(CSA)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其「缺乏文化理解力」,批評稱 Moneta 的行為「違背了崑山杜克大學本身肩負的使命」。CSA 的聲明繼續寫到:這種對文化敏感的漠視「正在被杜克大學的一名領導人物所制度化。」Moneta 的行為和 Neely 博士的郵件都昭然若揭地顯示出他們對中國文化和華人群體缺乏理解。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糾正這一基調。作為杜克大家庭中來自海外的成員,我們發布請願,以此抗擊在杜克逐漸常態化的仇外情緒以及對中國學生的歧視。
這次請願,我們做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在發現了不符合杜克大學價值觀以及不符合 21 世紀高等教育的精神理念的事件之後,我們決定通過公開發聲的方式來爭取杜克大學的回應和改變。作為國際學生,我們希望展示一點:當我們被某些大學教職工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我們有膽量也有能力組織起來抗議,並且通過克制、理性、明辯的方式推動政策改革。
誠然,語言上的困難可能是一些國際學生所面臨的壁壘,但這正是杜克應該尊重和理解國際學生的原因。作為世界上最頂級的大學之一,杜克應盡力確保全體學生能夠克服語言方面的困難。我們認為,在生物統計系發生的事件之後,杜克大學的教職員應當接受更多培訓,學習如何針對英語非母語和對適應英語教學環境存在困難的學生進行教學。語言上的障礙是一個可以通過校方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而絕不是某些教職員工歧視國際學生的理由。現實是,國際學生構成了杜克大學生物統計學碩士項目的大多數,在 2018 - 2019 學年,國際學生甚至構成了研究生群體的近半數。國際學生所支付的學費不僅為杜克不同院校和部門提供了資金,我們在杜克的學習和生活本身也對杜克的多元化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杜克大學應重視我們的呼籲,並致力於讓國際學生在杜克大家庭中感到被接納,有歸屬感。我們對請願書收到如此多的籤名感到欣慰,並且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我們,共同為在杜克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的學術環境而努力。
請願書起草會(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