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所著名大學校訓,看見中國文化精神!

2021-02-19 MOOC

 | 全文共3573字,建議閱讀時3分鐘 |

 

轉載自公眾號:儒風大家微信號:rufengdajia

授權圖片 | 孫春苗 攝

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追求的凝練表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的校訓不僅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理念,更保存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基因。

1

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剛勁有力地不停運轉,君子應當效法天地,奮發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載物」出於《周易·坤卦》的《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當增厚美德,包容萬物。1914年11月,梁啓超到清華大學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後作為清華校訓。

 

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由羅家倫提出。「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見於宋真宗寫的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5

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由校長張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語首助詞,這種用法源自《詩經》。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賢王商湯的座右銘,以一種動態的角度倡導積極進取、不斷革新和變化,才能不斷進步。

 

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樸實,即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堅定地執行。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山大學,親筆題寫了這則校訓。

 

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學」,不僅要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更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110年校慶時改為「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價值取向更明確,更符合音韻平仄要求,讀來更朗朗上口。

 

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四川大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取意自《莊子·秋水》,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自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有容乃大」則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將兩詞連用的則是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0 

中國農業大學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下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即品學兼優,「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著名學說,《傳習錄》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現實實踐中運用道理,兩者本就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12 

中國政法大學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徳」出自《易經》;「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樹立法治觀念,以法治國。「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意為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此處「至」與「致」通),意為要大公無私、公平公正,有仁愛親民、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

 

13 

北京郵電大學

厚德博學 敬業樂群

「厚德」與「博學」分別出自《周易》和《禮記·中庸》。後半部分「敬業樂群」出自《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意為對自己的事業盡職盡責,與朋友相處和樂融洽。

 

14 

西安交通大學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中有言:「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出自《論語·裡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盡己為人;恕,即推己及人。

 

15 

上海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飲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調曲》中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禮《大鑑禪師殿記》中有「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之句,體現出常懷感恩的精神。愛國榮校,主要來自著名國學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長唐文治曾在《人格·學生格》中的格言:「有愛情於學校,乃能有愛情於社會,有愛情於社會,乃能有愛情於國家。」深含著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內涵。

 

16

同濟大學

同舟共濟

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最終戰勝困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開闊胸襟與包容氣度。

 

17 

中央民族大學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和諧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

1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

「厚積薄發」來自於宋代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不斷地在知識和道德上積累,「薄發」就是指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斷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物成務」出自《周易·繫辭上》,是指通曉萬物演化的規律並按規律行事而最終成就功業。指聖人可以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天道),成就天下功業。

 

19

西南大學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含」是無所不包,「弘」是無所不有,「光」是無所不著,「大」是無所不被.「繼往開來」,語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張載也有名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闢未來的道路,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0 

黑龍江大學

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由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書寫。「博學慎思」仍出於《禮記·中庸》第20章。「參天盡物」出於《禮記·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之人,能完成天賦的使命,幫他人完成天賦的使命,進而替上天化育萬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喜歡我們就多一次點讚多一次分享吧~


有緣的人終會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來,怕我們會擦肩而過~

《預約、體驗——新維空間站》

《【會員招募】「新維空間站」1年100場活動等你來加入》

有緣的人總會相聚——MOOC公號招募長期合作者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MOOC」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

了解在線教育,

握MOOC國際發展前把沿,請關注:
微信公號:openonline
公號暱稱:MOOC

   

相關焦點

  • 名校校訓:20所著名大學校訓,看見中國文化精神!
    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追求的凝練表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的校訓不僅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理念,更保存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基因。「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 中國十所著名大學校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為南大八字校訓,「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中國著名大學校訓大全
    校訓,並不如「訓令」般嚴肅,而實為一種人文積澱,展現的是大學之氣度。欲對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與精神特質有一個簡明概要的認知,過於龐雜的信息往往會令人眼花繚亂,不得其要。品校訓,能夠讀出一所大學的精神內核。
  • 校訓代表著一所大學的精神:請看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都是什麼內容
    校訓代表著一所大學的精神,清華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之大,不在於建築,而在於大師。精神與導師永遠都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都可圈可點。牛津大學:上帝賜予我們知識。4.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rom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劍橋大學: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
  • 大學校訓詮釋大學精神
    原標題:大學校訓詮釋大學精神  2007年6月,我應邀參訪臺灣淡江大學,座談中,校方專門向我介紹了他們的校訓,並把刻有「樸實剛毅」校訓的銅質書籤作為禮品相贈。聽著他們對校訓的解讀,我為淡江大學這言簡意賅、形象具體、上口入心的校訓而讚嘆。同時,也為內地某些生拼硬湊的口號式校訓感到惋惜。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原標題: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校訓(motto),如同現代大學一樣,是近代從西方引入中國的,有研究者認為上海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為近代中國最早明定校訓「Light and Truth」(「光與真理」)的大學,民國時期誕生的各類大學大都仿而效之,確立校訓。
  • 中國113所大學校訓集合,哪些大學的校訓你最喜歡?
    大學四年結束,你對於自己學校的校訓有沒有全新的認識呢?我們總說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承載著所有學子的精神!每一所學校的校訓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解釋,屬於自己的靈魂,以下整理了中國113所大學的校訓,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哪些學校的校訓你最喜歡!
  • 十四所著名的教會大學校訓
    1、燕京大學:校訓:英文: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出處:《約翰福音》第8章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於北京開辦的大學。
  • 校訓,打上大學精神的烙印
    這正是校訓簡潔之中的深厚。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校訓都讓人難忘。翻讀中國不同大學的校訓,常常會看到一些眼熟的高頻詞:「創新」「求實」「勤奮」「博學」「團結」自在其中。「大學校訓用語形式的單一化由此可見。」有專家直言。  一項針對國內25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一些校訓在師生中的認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
  • 中國大學校訓文化想說經典不容易
    中國有不少百年大學,卻缺乏百年校訓,中國的大學校訓追求真理的色彩不濃,有的時代性太強,有的政治色彩太濃,有的缺乏理念,有的人文精神過淡,有的沒有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代表,校訓應該是集中體現一所大學的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同時也集中體現其精神風貌和精神追求的載體!
  •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用校訓涵養精神氣質
    原標題:用校訓涵養精神氣質   校訓,是大學精神和價值的集中體現。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是法大精神的凝練表達,集人文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公共精神為一體。   「厚徳」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東南大學以校訓精神培育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圖)
    馬雲飛 通訊員 唐瑭)東南大學校訓「止於至善」取自《禮記·大學》,是對1921年老東南大學校訓的整體性繼承,反應了學校基本的價值理念和歷史底蘊,也彰顯了師生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校訓育人」系列活動啟動一個多月來,東南大學團委先後邀請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北京大學王博教授、普利茲克獎首位中國得主王澍校友、金陵圖書館館長董群教授、「長江學者」樊和平教授等多位名師大家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24場校訓專題巡迴講座,分別從哲學、歷史學、倫理學、科學研究等角度深刻剖析了「止於至善」校訓的由來、內涵、境界和精神。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關於「211工程」高校校訓的分析與...
    校訓體現的大學精神   大學以精神為最上。有精神,則自成氣象,自有人才。大學校訓反映出的大學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精髓,更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個多世紀風雲變遷的生動寫照。   1.這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尊重與遵循,也顯示出大學校訓與時代主旋律之間的互通共融。   2.
  •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中國名校校訓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話是這麼說,可是看完這些校訓,我有點蒙,感覺大都相似,人大和天大竟然都用「實事求是」,中山大學比北大多兩個字,自強不息多次出現,果毅勇毅弘毅來回比拼,求實創新用的都吐了,大家是真沒創意呀,不會是互相參考著抄襲的吧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此外,受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古籍文獻中有太多絕佳的成語或詞彙,其中的一些詞彙非常適合用於校訓,比如: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等等。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再者,我國高校曾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重組,一所大學有多個起源並不奇怪,在重新選定校訓的時候,都會更傾向於源頭更著名的高校的校訓。加之一些高校比較年輕,並沒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有深度、有特色的校訓更無從談起,何不隨大流?這些都讓中國大學的校訓很相似。
  • 中國大學的校訓,為什麼千篇一律
    新生了解學校的時候,校訓往往必不可少。校訓作為一所高校學風的體現,也是大學培養人才的首要準則。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著名學府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校訓,鮮明地表達出他們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特點。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真理」(「Veritas」)。校訓作為一所學校的靈魂,體現的是這所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讓大學校訓真正傳承特色
    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校訓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奚冬梅 隋學深:中美大學校訓文化比較研究
    大學校訓不僅是大學歷史傳統、文化立場、教育理念及學術精神等的概括與抽象,是大學精神與理念的靈魂與內核,也是一個國家歷史傳統、價值取向、文化觀念與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
  • 世界十所著名大學,以及他們的校訓,倫敦大學最霸氣
    牛津大學,簡稱「牛津」,位於英國牛津,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校訓:Dominus Illuminatio Mea (上主乃吾光)英國劍橋大學,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