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校訓文化想說經典不容易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中國有不少百年大學,卻缺乏百年校訓,中國的大學校訓追求真理的色彩不濃,有的時代性太強,有的政治色彩太濃,有的缺乏理念,有的人文精神過淡,有的沒有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代表,校訓應該是集中體現一所大學的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同時也集中體現其精神風貌和精神追求的載體!在剛結束不久的江蘇文聯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分組討論上,東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中心主任、教授、《中國大學教學》雜誌主編陳怡,以企業文聯與共建單位代表的身份,對中國大學的校訓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就此,江南時報與新浪網文化頻道、校園頻道,聯合對中國大學校訓進行了一次調查!

  對大學校訓頗為關注的東南大學陳怡教授說,一所學校的校訓不僅僅從本質上講是該校甚至是學校所處的那個民族文化傳統的沉澱和凝聚,更是該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的提煉和總結;從功能上講,校訓對內影響和規範了師生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引領了學校的辦學方針和發展方向,對外則作用於社會文化和文明理念,從而起到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從近日記者在對中國大學校訓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中國好多大學的校訓想說經典不容易!

  在記者進行這項調查前,陳怡教授和丁豔紅、鄭惠堅等已在著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並形成《大學校訓的文化蘊涵及其功能》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們對校訓的功能做了詳細的研究。從中記者可以理解出,中國不少大學的校訓除了「追求真理色彩不強烈」外,還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校訓該不該與時俱進?

  陳怡教授認為,大學校訓應該相對穩定。相對穩定是指一所大學的校訓經過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和不變性。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最初提出是在1911年清華學堂初創時期,《清華學堂章程》中提到「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1914年,梁啓超應邀在清華大學做題為《君子》的演講,其中提到:「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以此來激勵清華學子。但中國的不少校訓卻喜歡與時俱進,變來變去,有時換了一個校長就能出一個校訓。如北大、南大,他們的校訓在歷史上不同時期,都有過好幾次變化;有的大學因為同時有幾個校訓,讓人不知到底承認哪條是好。

    出現政治色彩是不是錯?

  一個學校的校訓保持相對穩定性的同時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改變,突出的就是政治色彩的出現。雖然那樣可以表現出時代的特色,但卻未必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最典型的是中國科技大學,其「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就體現了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的時代特色。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1959年的開學典禮上,以《勤奮學習,紅專並進,團結互助》為題作了長篇講話,誕生了這個校訓。校訓體現政治色彩本身並沒有過錯,說明學校不能脫離自身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成為必然。

    校長講話當校訓對不對?

  校訓最本質的內容是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文化思考,與該校的培養目標、體制建設、學科設置都息息相關,而校長的思維則是這種內容的集中反映,校長(領導)的講話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正是因為這樣,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不少大學都拿校長的講話或是領導的題詞來當校訓。北京大學校訓的變化就很有代表性:早期校訓「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是1917年出任校長的蔡元培提出;現在的「愛國、民主、科學、進步」,是1998年百年校慶時江澤民的題詞。

    ·部分中國大學校訓

    北京大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愛國、進步、科學、民主,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
    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天津大學:實事求是
    西安交通大學: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
    湖南大學:博學睿思,勤勉致知
    浙江大學:求是
    武漢大學:自強,宏毅,求是,創新
    吉林大學:求實創新,勵學敦行
    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
    華東理工大學:求實,勤奮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揚州大學:求是,求實,求新,求真
    雲南大學: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
    河海大學: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汕頭大學:創新,求實,勤奮,團結
    北京理工大學: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華中師範大學:求實創新,立德樹人
    華東師範大學:求實創造,為人師表
    華南師範大學:艱苦奮鬥,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
    華東交通大學:團結,嚴謹,求實,勤奮
    中國農業大學:博大精深
    中國地質大學: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石油大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實事求是,朝氣蓬勃
    清華大學: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北京郵電大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
    北京舞蹈學院:文舞相融,德藝雙馨
    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知
    北京林業大學:養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
    上海大學交通大學: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南京大學: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東南大學: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四川大學:精韌不怠,日進有功
    黑龍江大學: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西北工業大學:公誠勇毅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學,誠信,求索,篤行
    江西財經大學:信敏,廉毅
    西安理工大學:祖國,榮譽,責任
    雲南師範大學: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於創新
    華僑大學:會通中外,並育德才
    新疆大學:團結,緊張,質樸,活潑
    北京外國語大學: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南京中醫藥大學:自信,敬業
    暨南大學:忠信、篤敬
    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江南時報   倪方六  李曉靜)

相關焦點

  • 植根經典文化沃土 挖掘校訓育人價值
    縱觀中國近代以來的大學「校訓」,可謂林林總總,儘管算不上「繁花似錦」,也難稱得上「群星璀璨」,但就總體而言,挖掘和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鮮明特性。中國大學校訓多源於傳統經典文化,深深地植根於中華經典文化的沃土並獲得豐厚滋養,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育人睿智。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原標題: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校訓(motto),如同現代大學一樣,是近代從西方引入中國的,有研究者認為上海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為近代中國最早明定校訓「Light and Truth」(「光與真理」)的大學,民國時期誕生的各類大學大都仿而效之,確立校訓。
  •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中國名校校訓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話是這麼說,可是看完這些校訓,我有點蒙,感覺大都相似,人大和天大竟然都用「實事求是」,中山大學比北大多兩個字,自強不息多次出現,果毅勇毅弘毅來回比拼,求實創新用的都吐了,大家是真沒創意呀,不會是互相參考著抄襲的吧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
    無論是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實事求是」,還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厚德、博學、敬業、樂群」等,這些經典校訓均與大學的精神氣質同根同源、共生共榮,成為砥礪優秀青年的價值尺度和行為標準,也是映射現實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對大學校訓的透徹研究,意味著對大學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讀、對社會文化方向的精準掌握,從而能夠更好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不過這都不算什麼,各大高校最容易重複當屬校訓,估計你一定想不到。有這樣一張圖片,或許會讓大家非常吃驚,為什麼有這麼多高校校訓重複,其實這僅僅是統計了900多所大學後得出的結論。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中國有近80%的大學校訓選擇了8個字,而八字校訓最常見的組合為XX, XX, XX, XX或XXXX, XXXX,畢竟這樣的組合會讓校訓更加工整、對仗、朗朗上口。此外,受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的影響,古籍文獻中有太多絕佳的成語或詞彙,其中的一些詞彙非常適合用於校訓,比如:博學、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等等。
  • 各大學校訓盤點,校訓雷同、沒有校訓、超長校訓,你一定好奇
    在當今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高校尋求改名,伴隨著眾多學院升格為大學,也面臨著改名的問題,都想有一個霸氣、響亮、知名度高的校名。前幾天教育部再次限定了高校名稱範圍,可以預見到,今後大學的校名很可能會越來越像。不過這都不算什麼,各大高校最容易重複當屬校訓,估計你一定想不到。
  • 談談中國大學校訓
    因此可以說,中國教育自始至終都把品德教育放在教學的首位,但現在的中國從小學到大學,卻沒有一個老師好好教你品德課。是大學忘記了它的使命?還是大學有了更高的要求?思是思考,是思想,是想法,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做到不迷惘,不危殆,要學而思,思而學。大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知,也離不開思。「善」和「強」出現七次,善是好,是友愛,也是人們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善。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就是想讓他們擇善固執,止於至善。善可以說是每一個人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所示的精神內容。
  • 奚冬梅 隋學深:中美大學校訓文化比較研究
    研究中國與美國大學校訓文化的異同,有助於在跨文化的視角上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從而為提高和增強中國大學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提供啟示和借鑑。 一 中國和美國大學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演變軌跡,但二者之間又有許多相似性和共通之處。 1.歷史文化的傳承性。中美大學校訓的內容中都十分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大學校訓該說些什麼
    除了「211工程」大學校訓雷同現象較為嚴重外,一項針對國內256所大學的調查顯示,有192所學校的校訓都是「四詞八字」的口號式,還有個別大學校訓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對於口號式校訓,接受媒體採訪的同學也是萬般無奈,他們表示「不知道校訓是什麼」或「不明白校訓的含義」。
  • 中國十所著名大學校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為南大八字校訓,「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中國大學校訓分析:「學」「德」均被突出
    無論是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實事求是」,還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厚德、博學、敬業、樂群」等,這些經典校訓均與大學的精神氣質同根同源、共生共榮,成為砥礪優秀青年的價值尺度和行為標準,也是映射現實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對大學校訓的透徹研究,意味著對大學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讀、對社會文化方向的精準掌握,從而能夠更好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 中國大學最「貼切」的校訓與最「萌」的校訓
    「蔡元培先生當年提出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鼓勵年輕人通過理性的思辨,接納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的責任擔當,」趙曉航說,「這不會流於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從書齋到社會的實踐中得出。」1898年,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時,曾將「為之則易,不為則難」作為校訓。在上海,幾乎誕生於相同時代背景下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也將「求實學、務實業」作為辦學宗旨。
  • 名校校訓:20所著名大學校訓,看見中國文化精神!
    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追求的凝練表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的校訓不僅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理念,更保存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基因。「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由羅家倫提出。「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見於宋真宗寫的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關於「211工程」高校校訓的分析與...
    無論是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實事求是」,還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厚德、博學、敬業、樂群」等,這些經典校訓均與大學的精神氣質同根同源、共生共榮,成為砥礪優秀青年的價值尺度和行為標準,也是映射現實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對大學校訓的透徹研究,意味著對大學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讀、對社會文化方向的精準掌握,從而能夠更好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 讀這些名牌大學的校訓,能感受那些澎湃歲月,能品味那些深遠文化
    每一所大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經受了歲月的考驗,得到了文化的薰陶,沉澱出自己的特色。「校訓」就是大學獨有的氣質、精神、信仰的集中體現。品讀國內名牌大學的校訓,我們似乎還能深深地感受到那些澎湃歲月,能細細品味到那些深遠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那些意味深遠的大學校訓。
  • 中國大學的校訓,為什麼千篇一律
    新生了解學校的時候,校訓往往必不可少。校訓作為一所高校學風的體現,也是大學培養人才的首要準則。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著名學府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校訓,鮮明地表達出他們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特點。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真理」(「Veritas」)。校訓作為一所學校的靈魂,體現的是這所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媒體贊央視校訓系列報導 稱大學文化日益粗鄙化
    復旦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1915年時任復旦校長李登輝從《論語》中尋得這一金句,從此與復旦結緣,綿延百年,成了復旦精神的經典概括。據說,復旦校訓也可以倒著讀的,可作這樣念:思近而問切,志篤而學博。照樣順口,經典古雅,原旨不改。由此可見先賢的智慧、漢語的魅力何等了得,同時也得嘆服李登輝校長的眼光和襟懷。
  • 20所著名大學校訓,看見中國文化精神!
    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追求的凝練表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大學的校訓不僅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價值理念,更保存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基因。1914年11月,梁啓超到清華大學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後作為清華校訓。 2 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 中國大學集體淪陷,校訓難逃八字咒
    1 「校訓」是個舶來品在今天中國的大中專院校裡,有校訓固然習以為常,沒有校訓才不正常。各個學校的校訓精彩紛呈,彰顯不同的校園文化魅力。其實,「校訓」一詞,如同「畢業典禮」、「校歌」、「校徽」一樣,原為傳統中國所無,都是西方的舶來品。
  • 讓大學校訓真正傳承特色
    校訓,原本是學校校長講話中的關鍵詞語,因為既有底蘊又有實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師和學子們傳遞下去,時間一長,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這就是校訓。  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校訓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