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羊菓(歷史研習社專欄作者)
我們留心可以發現,中國大學的校訓均有格式規整、措辭莊重的特點,句式建構上尤其流行二言八字。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南開大學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南京大學的校訓「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哈工大的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
均是二言八字的魔性標準款
此外,四言八字式校訓也是爆款,比如
北京大學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同濟大學的「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對此我們頗有些好奇
中國的大學喪失想像力了嗎?
為什麼大學都酷愛這種八股式校訓
句式對稱、字數統一
羅列大詞
千篇一律
毫無個性
……
作家馮唐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有個協和老教授曾告訴他:「原來的協和校訓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後來解放了,新社會了,校訓只剩前半句——『吃得苦中苦』。」這條別致的校訓固然傳達了醫學生耐苦耐勞的拼搏精神,也十分特色鮮明。不過,現在的協和醫學院校訓也改成了典型的四言八字式——「嚴謹、博精、創新、奉獻」。
其實不僅是協和,近代以來中國各大學個性化色彩鮮明的校訓,都逐漸發展成為氣質莊重、格式對稱的規範樣式了。其中,以「二言八字」、「四言八字」這樣的八字「魔咒」最為流行。
1 「校訓」是個舶來品
在今天中國的大中專院校裡,有校訓固然習以為常,沒有校訓才不正常。各個學校的校訓精彩紛呈,彰顯不同的校園文化魅力。
其實,「校訓」一詞,如同「畢業典禮」、「校歌」、「校徽」一樣,原為傳統中國所無,都是西方的舶來品。據學者王彩霞推斷,我國現代漢語中的「校訓」這個詞是從日本引進的,引進的時間大約是中日甲午戰爭後到1914年之間。當「校訓」最初被引進中國時,還是一件新鮮事物。
雖然傳統中國沒有「校訓」一詞,但學校裡有「學規」、「學約」或者「教條」等概念。儘管其內涵與今天的「校訓」有所區別,有時也起到類似的作用和影響。比如,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副知名度極高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千古名聯,反應了該書院仁人志士的行為準則和共同心聲,儼然是東林書院的「校訓」了。
無錫東林書院的名聯
2 開風氣之先的教會大學校訓
晚清西學東漸以後,隨著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一批教會大學在中國創立。1905年,由美國傳教士在中國上海創辦的聖約翰書院正式成為聖約翰大學。這所後來被譽為「東方哈佛」、「外交人才養成所」的大學,是我國唯一用外國名字命名的教會大學。聖約翰大學最初制定的校訓是——「Light and Truth」,意即「光和真理」。有心者會發現,這條校訓是耶魯大學校訓的倒置。
聖約翰大學走出了榮毅仁、顧維鈞、林語堂、鄒韜奮、周有光、張伯苓等名人
不過,更多的教會大學校訓是取材自聖經,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與其傳教的宗旨是分不開的。1919年,燕京大學正式成立,這所由基督教新教創辦的教會大學,其英文校訓是「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中文即——「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該校訓源自《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你們必須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和耶穌所說的「人本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的」這兩句話。
再如華南女子大學的校訓——「受當施」(英文校訓:Saved for Service),也源自聖經。《聖經·使徒行傳》第20章「我凡事給你們做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3 中國校訓哪家強?
近代中國的大學受到國外大學影響,形成制定校訓的熱潮。其中,以引自中國傳統典籍的校訓最能彰顯中國文化特色,最受師生喜愛。讀者朋友們對清華大學的校訓必然不會陌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該校訓引自《易經》中乾、坤二象辭。《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乾、坤二卦又是六十四卦之首,清華大學的校訓取材於此,與該校在中國高校中泰山北鬥的地位不謀而合。
出自中國古代經典的校訓還有很多,比如使用頻率極高的「實事求是」。這四個字原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一語。北洋大學(即今天津大學)、湖南大學等學校都以「實事求是」作為本校校訓,而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也來源於此。
許多大學的校訓,出自名家之手。經由名人題詞的校訓,不僅能夠提升學校名氣,而且能夠激勵全校師生奮發進取的校園精神。比如,在廣東大學成立典禮上,孫中山為慶祝該校成立,親自題寫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這一「十字訓詞」便是後來中山大學的校訓。
1923年,孫中山手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兩句書聯贈送給蔣介石。1927年,東吳大學首任中國籍校長楊永清先生將此兩句作為該校中文校訓(英文校訓為:Unto a Full-grown Man),這十個字即為今天蘇州大學的校訓。
要說出自名人之手並且名聲響亮的,那要數陝北公學的校訓。這是由毛澤東親自製定的八字校訓——「忠誠、團結、緊張、活潑」。此外,他還為陝北公學審定了由成仿吾作詞、呂驥作曲的校歌。
南京大學校史上的第一條校訓也是經由名人題詞的。1905年,被譽為「中國近代書學之宗師」的李瑞清提出了一條非常接地氣的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這條樸實而充滿個性化色彩的校訓一般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校訓,取材自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一書。後來,南京大學的校訓也改成措辭莊重、氣質深沉的「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和南京大學一樣,許多大學原本各具特點、個性鮮明的校訓,最終均演變成了用語工整、氣質深沉莊重的「二言八字」爆款。
還記得你們校訓的各位
你們大學的校訓逃脫「八字魔咒」了嗎?
參 考 資 料
陳功江著,《校訓:大學個性化之彰顯》
朱壽標著,《中國知名教會大學校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