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經典文化沃土 挖掘校訓育人價值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縱觀中國近代以來的大學「校訓」,可謂林林總總,儘管算不上「繁花似錦」,也難稱得上「群星璀璨」,但就總體而言,挖掘和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鮮明特性。中國大學校訓多源於傳統經典文化,深深地植根於中華經典文化的沃土並獲得豐厚滋養,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育人睿智。

 

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根本特性

 

    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這些文化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理應成為大學教育的寶貴資源。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各類院校的校訓其立意多源於傳統經典文化,深受中華經典文化的滋養,呈現出中華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換言之,我國博大精深的經典文化,為大學校訓的提出和確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訓所蘊含的教育真諦,不難從中華經典文化中尋覓。顯然,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根本特性。就我國已有大學校訓的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而言,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某些校訓直接取自某一部經典之嘉言,或是同一部經典中嘉言的有機組合。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就直接源於《論語·子張》子夏之言,由復旦創校校長馬相伯協同李登輝校長選定,用以表達復旦學人的學術品格與志趣。由郭秉文校長確立的東南大學校訓「止於至善」,則直接出自《大學》,倡導師生達於進德修業之佳境。由孫中山為廣東大學(後中山大學)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該校訓注重「學」「問」「思」「辨」功夫,並謀求在此基礎上有「行」之果,從而成就事功。清華大學借梁啓超《君子》演講而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源於《易傳》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旨在啟迪人們效法「天道」而「自強不息」,效法「地道」而「厚德載物」,進而達成理想人格。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第二,不少校訓出自多部經典,是多部經典名句的融合。1903年陳寶琛為福建東文師範學堂所制定「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溫故知新可以為師」校訓,融合《禮記·學記》和《論語·為政》兩句名言,深切表達了教育興國理念,同時傳遞為學為師之道:不溫故而開新,只能是無源之水;只溫故而不能開出新知,知識就沒有發展而停滯,這是為學或為師者都應懂得的道理。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自強不息」源於《易傳·乾卦》,「止於至善」源於《禮記·大學》,既體現出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又體現著內聖外王的大學之道。

 

    第三,眾多校訓傳承著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脈,是傳統經典文化價值的凝練。眾所周知,雲南師範大學是在國立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基礎上發展演進而來。儘管歷史風雲變幻,雲南師大至今仍沿用「剛毅堅卓」校訓,堅信《尚書正義》所謂「剛能立事」,《論語·泰伯》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左傳·宣公二年》所倡「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後漢書·馬援傳》所言「窮當益堅」,《詩·大雅》所謂「實堅實好」,《論語·子罕》所謂「如有所立卓爾」,薪火相傳,聯大精神得以延續,文化命脈得以維繫。顯而易見,傳承院校自身文化命脈的校訓,實有典籍出處,同時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之價值。

 

承載經典文化價值的校訓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育人理念

 

    頗具中華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的校訓,必然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由中國傳統文化中尋覓、凝聚而成,揭示教育的真諦,承載著學校歷史傳統和理想追求的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的校訓,必然薪火相傳,凝聚著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教育新人、引領文化的心血和智慧,濃縮著一批批學子孜孜求知、探求真理的信念與勇氣,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對師生道德文章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承載經典文化價值的校訓所蘊含的育人理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勉勵大學人博學善學好學而樂學,學問思辨行兼顧,務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中華民族素有尚「學」尚「行」傳統,與此傳統相一致,大學校訓涉及「博學」「篤學」「勵學」「樂學」,強調「敦行」「力行」「篤行」「行篤敬」,按為學之序,努力兼顧「學」與「問」「思」「辨」「行」,力求「經世致用」。暨南大學「忠信篤敬」校訓,勉勵師生言行一致,成就君子品質。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校訓強調「學」與「行」的統一,激勵教師成為學生效仿的典範,而且鞭策學子求學不息,擔負教書育人之天職。

 

    第二,激勵大學人「實事求是」,不懈探究知識,追求真理。深受傳統經典文化的影響,中國大學不少校訓注重格物致知,「尚實」而「求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大學等院校的校訓「實事求是」,浙江大學等院校校訓所包含的 「求是」「惟真」之語,無不植根於中華經典文化,旨在弘揚中國本土化治學精神,以明道窮理為永恆主題。

 

    第三,營造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優良文化氛圍。中華文化經典歷來尚中貴和,主張「和而不同」,確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所倡導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所期望遵循的「思想自由之通則」和「兼容並收之主義」,之所以一直為不少學人所信奉,主要是因其中傳承了中華經典中蘊含的「中和」理念,而且能針砭時弊,凝聚共識。某些校訓包含的「厚德載物」「博大精深」「含弘光大」,就是期望大學人度量寬厚,「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應具備大度包容的氣質和豐富而深邃的內涵。

 

    第四,喚起大學人自強不息,時中日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得益於「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需要人們具有剛毅的性格,權變時中的智慧,剛健有為的精神,要求大學找準定位,擔當應負使命。從西南聯大到雲南師範大學所秉承的「剛毅堅卓」校訓,正是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勵自強、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的體現。清華大學、廈門大學校訓所涉及的「自強不息」之所以受到學界高度認同,主要是因其作為中華經典文化精神,體現了健全人格所必備的品質。在中華經典文化教育發展中,富有「與時偕行」的品質,具有權變時中的理性精神,由此而促進大學時中日新。

 

    第五,啟迪師生遵循大學之道,修身為本,修己安人,實現理想人格。中華經典強調修身為本,以天下為己任,努力達成「修己安人」的理想人格。基於此,大學校訓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格涵養,常用「厚德」「明德」「崇德」「修德」「立德」「弘德」「德合自然」,期望「止於至善」。完善的人格需要有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特別需要講「正氣」,有「風骨」。兩岸「東吳人」之所以依然倡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山大人」之所以信奉「氣有浩然」,都與中華經典所主張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非義襲而取之」的「浩然之氣」密切相關,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由此彰顯歷久彌新的特有文化魅力和潤物無聲的潛在育人價值。

 

校訓傳承經典文化價值之啟示

 

    基於中華經典的大學校訓,在大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經過歷史的積澱,歷久彌新,任憑風雲變幻,仍能守望一以貫之之道。出自經典蘊含永恆價值的校訓,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成果,長期作用於學校育人的全過程,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理應發揮著獨特的潛移默化的「正能量」作用。為進一步突顯校訓特色,切實傳承校訓蘊含的經典價值,實有必要關注如下問題:

 

    首先,植根經典文化,凝練院校校訓。顯然,中華傳統經典是構建校訓並使校訓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挖掘中華經典智慧,吸收中華文化精髓,結合時代精神和本校文化傳統,凝練和解讀院校校訓,是建設民族性多樣化特色化校訓的優先選擇。要解決某些校訓雷同和膚淺現象,無疑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經典智慧的挖掘上下功夫。

 

    其次,增強校訓經典名句的認知與認同,並凝聚共識。蘊含中華經典智慧的校訓,內涵深刻,意味深長。大學不是只將其刻在石頭上,拓在石碑上或是喊幾句口號就能體現其固有的育人價值,而是要讓全體「大學人」能夠真正認知和認同,了解其經典出處,把握其寓意,在此基礎上,廣泛凝聚共識。

 

    再次,貴在身體力行。蘊含中華經典價值的校訓,有賴於學人內化於心的同時,能共同自覺踐行,自覺將校訓理念作為約束自身言行的準則。要解決校訓形同虛設的狀況,則需要大學人形成願景與合力,以身作則,人人身體而力行之。

 

    此外,深入挖掘與闡發校訓經典內涵,深刻領悟大學育人之道。校訓要發揮傳承經典文化價值的功能,必須深入開展經典研讀,深入挖掘與闡發校訓經典內涵,回歸教育本真,同時要融古通今,強化使命擔當,深刻領悟修己安人的大學教育之道,養成健全人格,達到「至善」境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 於建福)

 

相關焦點

  • 將寫作教學植根地域文化的沃土
    「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徵文 將寫作教學植根地域文化的沃土   ● 劉興元 劉俊華   江蘇省大豐市草堰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地域文化源遠流長,2001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鎮內寺廟肅穆,橋閘縱橫,古蹟處處。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
    大學校訓是大學針對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制定的具有導向、激勵作用的語彙,是大學培養專業人才、探索高深知識、進行社會服務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是一所大學對自身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價值認同。「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實事求是」……這些承載著辦學理想與價值追求的經典校訓,不僅為一代代高校學人樹立了矢志奮鬥的標杆,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載體。  序  校訓由來已久。
  • 校訓育人使校訓成為學校名片
    校訓育人使校訓成為學校名片 發表時間:2014-09-18   來源:揚州文明網校訓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是在學校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切入點。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9月16日中國文明網)   一個地區的不同學校各有什麼特色,外地人不知道,但本地人很容易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 魯子問:英語核心素養植根的沃土
    原標題:課堂:英語核心素養植根的沃土 為了在課程教學層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戰略目標,教育部組織專家研製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以及將核心素養體系落實到各個學科課程教學的學科核心素養。
  • 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關於「211工程」高校校訓的分析與...
    大學校訓是大學針對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制定的具有導向、激勵作用的語彙,是大學培養專業人才、探索高深知識、進行社會服務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是一所大學對自身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價值認同。「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實事求是」……這些承載著辦學理想與價值追求的經典校訓,不僅為一代代高校學人樹立了矢志奮鬥的標杆,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載體。   序   校訓由來已久。
  • 【校園文化】嶗山區實驗小學:和美育人,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價值
    多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將「六性三統一」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以「規範+特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實施路徑,對照《全市中小學文化校園建設實施細則》,全力打造和美教育特色學校,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價值。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 西安交大:將校訓融入育人之中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令我們終身受益。」西安交通大學仲英書院錢學森實驗班的李俊傑在畢業典禮上深情地說。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辦學格言,是教育精神的凝練表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砥礪前行。
  • 齊魯校訓丨山東農業大學:登高必自
    ,最能反映一所大學的傳統和特色,因為校訓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是對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目標的高度概括。校訓對激勵全校師生弘揚傳統,增強榮譽感、責任感,繼續奮發向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更好地展現山東高校風採和精神氣質,閃電新聞推出「齊魯校訓」系列策劃活動,本期推出山東農業大學。
  • 傳承校風校訓 涵育核心價值
    本報訊(特約通訊員周丹)家有家風家訓,校有校風校訓。為引導學校深入挖掘歷史與文化資源,總結提煉辦學理念,增強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日前江蘇省無錫市在全市中小學啟動開展「傳承校風校訓,涵育核心價值」主題教育活動。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近一二十年來中國的大學,或恢復,或繼承,或新定,普立校訓,作為大學文化建設和實現育人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西方歷史名校的校訓思想內容大都來源於基督宗教的經典《聖經》,如美國的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州大學、比利時的魯汶大學等;一部分出自古希臘羅馬先賢、詩人的話語或詩句,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等。
  • 楊麗群:永葆初心 植根幼教沃土
    從教20年來,她時時都將這句話奉為圭臬,堅守教育初心,永葆教育情懷,植根在幼教這片沃土上,奉獻無悔青春。
  • 「金石」育人,特色興教!黑旺實驗小學打造特色「金石」校園文化
    以石載道,賞識育人,塑造學生樸實、堅忍、閃光、有用的精神品質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以石載道,賞識育人」,辦學目標是「固本啟智,點石成金」。學校積極挖掘地域文化,以豐富多彩的系列主題活動為載體,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薰陶、激發學生對「金石文化」精髓的感悟、理解,真正讓校園文化發揮其正能量,最終形成黑旺實驗小學特有的校園文化——「金石文化」。「我們黑旺實驗小學,雖然地處大山深處,文化基礎卻並不貧瘠。
  • 讓校園文化成為育人的無言之師 上海交通大學構建文化引領育人的...
    上海交通大學在124年發展中,始終秉承「國強催生名校,名校服務強國」的理念,堅持「文化引領」,不斷豐潤「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和「求真務實、努力拼搏、敢為人先、與日俱進」的精神品格,建設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和載體,積極發揮文化的凝聚、引領、輻射作用,為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動力和思想保證。
  • 捷創技術:植根製造業沃土打造「工業大腦」
    【尋找投資價值企業】專訪之二十三項目進度追蹤效率提升30%,追溯效率提升50%,質量管理效率提升10%,管理效率提升15%,生產效率提升10%……這是山東一家企業近一年來的變化,對旁人而言可能是枯燥的數據
  • 讓校園文化成為育人的無言之師,上海交通大學構建文化引領育人的...
    上海交通大學在124年發展中,始終秉承「國強催生名校,名校服務強國」的理念,堅持「文化引領」,不斷豐潤「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和「求真務實、努力拼搏、敢為人先、與日俱進」的精神品格,建設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和載體,積極發揮文化的凝聚、引領、輻射作用,為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動力和思想保證。
  • 上善若水 以水育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文化課堂彰顯...
    中華民族「以水育人」教化民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老子·道德經》,亦有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中華水文化育人的經典著述和傳統文化教育流傳千年。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之始,即確立「上善若水 學競江河」之校訓,致力於以水文化教育為特色,以課程建設為抓手,堅定「以文化人」教學目標,構築「以水育人」內容體系,以突出「三個對接」為特色創新方法路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傳統之水與時代之水、學校水文化教育與社會水文化推廣有機銜接,彰顯優秀水文化培育職業精神的時代價值。
  • 以文化的力量鑄魂育人
    近年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實施「文化鑄校」工程,將文化的種子播進育人沃土,精心培育,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核心文化體系,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職育人典範。
  • 培育青少年成長「沃土」
    目前,學校充分挖掘教師特長,共組建了主持、合唱、舞蹈、圍棋、足球等19個社團,做到了人人有社團、個個有活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潤澤學生心靈、開闊學生眼界、陶冶學生情操,推進了校本課程建設,使學校成了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樂園。」
  • 建設文化強國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在國家文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責任,堅持正確育人方向,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達4000萬人。這個龐大而重要的青年群體,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
  • 以文化的力量鑄魂育人——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創新典型案例...
    近年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力實施「文化鑄校」工程,將文化的種子播進育人沃土,精心培育,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核心文化體系,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職育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