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白巖松說:「為什麼要提倡讀書,因為前方有一個更好的你在等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什麼東西比讀書投入成本低而又回報大的了。」讀書或許不會產生物質上立即變現的效果,但卻能讓你更加從容自信的面對生活。所以,你今天讀書了嗎?
書籍推薦
01
《無聲告白》
——伍綺詩
推薦理由:
《無聲告白》曾獲得2014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一名,一開始是慕名而去拜讀的。開卷就感覺到淡淡的哀傷,幾乎是懷著沉重的心情讀完整本書,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小說詞句優美,行文流暢,細膩生動,很難想像是作者的處女之作。小說以女兒莉迪亞的死為開端,以兩條時間軸為主線,穿插倒敘的寫作手法,將上世紀70年代美國家庭兩代人父與母、兒與女之間的「成長的煩惱」婉婉道來,剖析了書中各個人物的內心困擾與掙扎,逐漸揭開「莉迪亞之死」的真相,並且最終得到內心解脫的故事。
《無聲告白》雖是講述發生在美國家庭的故事,但是由於作者美籍華人伍綺詩的背景關係,其實更像是「中國式教育」,人物的刻畫更貼近中國人的思路,因此閱讀起來很有代入感,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上世紀70年代,美國還是一個對女性不公平、對種族有歧視的時代。在這個大背景下,女主人公瑪麗琳懷揣著做「女醫生」的夢想遇見了「與眾不同」的男主人公詹姆斯。詹姆斯終其一生都活在種族歧視的陰影下,膽小自卑,就是因為他是中國勞工第二代「華裔」。每個兒女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雖然兒女終會擺脫父母的束縛,但是兒女身上總是帶有父母的烙印。詹姆斯的人格特徵一定程度的影響了他的兒子內斯和女兒莉迪亞、漢娜,他們都沒有朋友,沒有交際,孤獨內向,無人傾聽他們內向的「告白」。對整個小鎮來說,他們是「異類」。雖然瑪麗琳為了夢想曾拋夫棄子,但是最終為了兒女回歸了家庭,就像書中說的,「回歸平淡才是一種解脫」。但她不甘心,女兒莉迪亞成了她夢想的「延續」,瑪麗琳渴望著莉迪亞能代替她成為「女醫生」,詹姆斯希望莉迪亞善於交際合群,要求內斯考上哈佛。與其說這是他們的夢想,不如說是他們內心人格的一種圓滿追求。同是兒女,莉迪亞被迫成了「掌上明珠」,內斯和漢娜卻飽受忽視,造成他們人格方面的缺陷。但是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莉迪亞被迫接受著自己不想要的期許,這根本不是她想要的,可以說,父母的過分重壓把莉迪亞「拖入」了湖中,造成悲劇,最終才恍然醒悟。所謂「無聲告白」,是對心聲的告白,對壓力的釋放,對時代的傾訴。
或許,每位讀者都會覺得書中人物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幾乎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曾幾何時,我們也是承載著父母的期望,努力讀書升學,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曾幾何時,我們也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意氣風發,懷揣夢想,但都屈於現實,最終歸於平淡;曾幾何時,我們也被籠罩在別人的光彩之下,甚至遭遇誤解排擠忽略,苦悶壓抑,默默忍受,得不到疏解,曾幾何時,我們對兒女的要求已不再只是平安快樂,而是希望兒女能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我們疏忽了什麼?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的真正的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兒女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活,不是為了他人的目光,他人的期待,他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內心的「真我」,解放「真我」,追求「真我」,完善「真我」,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02
《螢火蟲小巷》
——克莉絲汀·漢娜
推薦理由:
這是個關於愛、成長與忠誠的故事,也讓你不禁開始檢視人生重要的事物究竟是什麼。作家克莉絲汀漢娜以時間為主線,用細膩的筆觸,從七十年代到千禧年,講述了兩個個性與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好朋友凱蒂和塔莉,從14歲到40多歲,一起成長,互相安慰,給彼此的生命增添了無限溫暖和光芒的故事。但隨著凱蒂的驟然離開,塔莉的世界瞬間崩塌了一半, 另一半則是用承諾支撐著照顧凱蒂的子女。然而,內心飽受親情創傷的塔莉,完全不了解家庭、母愛,也不懂得如何照顧孩子。種種的痛苦,令原本就孤獨的塔莉陷入了絕望。通過《螢火蟲小巷》讓讀者感受到一段相知相惜、令人欣羨的友情,她們的友誼令人感動,她們最終戰勝了人性的弱點,保護了她們偉大的友誼。讀她們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去維護友誼。對於友誼,需要經營,將心比心。不可一味素取,人心不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認錯,而不是死犟著面子,面子大不過友誼。偶爾可以不要計較那麼多,即使不是自己的錯,為了維繫友誼,偶爾攬了錯誤,握手言和。當然不能一直姑息遷就對方,如果對方總是一味地等你的道歉,說明你並不那麼重要,至少沒有重要到讓她彎腰,愛面子只是藉口。
03
《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雷德·戴蒙德
推薦理由: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徵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為什麼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現在這些特定地區,而不是其他地區?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實上有助於形成歷史最廣泛模式的環境因素,從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本書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方面的一個重大進展,它記錄了現代世界及其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關於全世界各民族的歷史,是對人類生活的完整一貫的敘述,娓娓道來,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書榮獲1998年美國普立茲獎和英國科普書獎,並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品。這本書具有著緊密的邏輯性和嚴謹性,讓我們從不一樣的角度審視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書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流行病對人類的歷史進程有著多大的影響,可以這樣說,這本書很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其裡面的最終觀點,環境的決定性極為重大,我想是當下人類都要有所反思的。書中融合了地理、氣候、環境、族群、社會等多個因素,給我們的思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構築了龐大的歷史觀。
04
《人間失格》
——太宰治
推薦理由:
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出生於日本青森縣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家,父親是位政治人物。14歲便與友人自辦同人誌,發表各類文章,對芥川龍之介、泉鏡花的文學十分傾心。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候補;1937年起,正式投入小說創作。自1936年發表《晚年》後,被推崇為「天才作家」,並於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其一生都與他最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五次自殺未遂,最後於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表後,和女讀者投水自盡,時年39歲。太宰治在短短15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30多部小說,其中《人間失格》被認為是最優秀的代表作品,引起無數年輕人共鳴,是日本戰後文學的金字塔作品。《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其主人公大庭葉藏害怕與人相處,心中滿布對人類的陰影,可又無法與人隔絕,於是只好通過譁眾取寵的方式維持與世人最細微的聯繫。他越是搞笑,越討人喜歡,同時他的內心也越害怕被發現自己的真面目。以此為端點,作品描寫了他從青少年到中年的生活,為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自我放逐、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05
《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
述你的一生的人》——賈平凹 等著
推薦理由:
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曲終人散,活著的人有回憶,離開的人有眷戀。
這是一本收錄了沈從文、巴金等二十餘位現代文學家經典散文的著作。
本書分為三部分:
①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拼親去此生只剩歸途
②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
③從來都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06
《活著》
——餘華
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一個老人,年輕時放蕩不羈,後家道中落,一個人挑起了破落的家,生活苦難之極,再加上親人的陸續離去,心中的悲苦,真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那是悲的極致了。但是,他活著...坦然面對生活的苦難,也坦然面對自己的生命。
07
《餘秋雨散文》
——餘秋雨
推薦理由:
《餘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論,其「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懷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藝術美,把批判關懷知識階層文化人格中心思想表達出來」。龍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為自選,也許這更能反映作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質。中華散文,源遠流長。數千年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狀景、或懷人。莫不反映出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中華散文的這些優良傳統在二十世紀以降的新文學那裡,不僅得到了全面傳承,且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餘秋雨的散文素以文採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他的歷史散文更是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於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情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上的文化價值。散文寫成美文不易,寫出點歷史文化意味更難。餘秋雨的歷史散文,也許可以讓人二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