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位獲得阿里百萬大獎的醫生,33歲,曾被認為不適合科研,現與鍾...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梁文華,33歲,在十位阿里達摩院青橙獎獲獎者裡,有點不一樣。

他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青橙獎創辦三年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醫學科學家。

而且梁文華歸屬的團隊,負責人叫鍾南山。

但像梁文華這樣的年輕人,在鍾南山團隊裡並不多。

因為醫學專業培養周期長,三十出頭只不過「剛起步」,而在青橙獎35歲的年齡限制裡,梁文華成了所在團隊裡唯一一個符合年齡條件的成員。

不過,當你了解過他的履歷,才會意識到阿里百萬元大獎頒向他,是多麼慧眼如炬。

青橙獎史上首位醫學科學家

作為廣醫最年輕的副研究員、副主任醫師,梁文華今年入選了體現國家級科研實力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也是國內首位集齊四大國際肺癌學術會議(ASCO,WCLC, ESMO, ELCC Merit Award)的優秀研究獎項的學者。

在剛剛公布的中國肺癌專家學術影響力排名中,成為前30位裡面唯一一位35歲以下研究者。

他曾破格提升為博士生導師。現在,他在「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肺癌學組」擔任副組長、「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擔任院長助理。

△梁文華在國際會議上展示科研成果

他和他的團隊搭建了「國內首個胸部腫瘤多中心(共享)資料庫」,並在廣州市開展了「萬人肺癌篩查」,還研發了國際上首個「肺癌血液DNA無創診斷工具」,線上「雲」平臺實現遠程會診,制定出一系列肺癌優化治療策略……

最終,這些項目提高了肺癌早診率,減少了70%的過度治療,提高肺癌20%的生存率。

在今年的青橙獎頒獎典禮上,他曾說,

肺癌並不是絕症,只要能夠早期發現,我們能夠有絕對把它治癒。甚至對於一些還沒有發生浸潤(就是沒有突破基底膜的肺癌),能夠實現100%的治癒率。

這次新冠疫情中,他牽頭研發了「新冠肺炎的診斷和預判工具」。

能夠準確探測並自動診斷新冠肺炎,準確率達99%,以及預測新冠肺炎病人是否會轉變為重症,準確率達到89%。

由此,他們還獲得了今年的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無心插柳」選擇的醫學道路

不過,有如此矚目的科研成績,但其實並非天生如此。

梁文華透露,高中老師曾勸誡他,不要報考「科研」相關的專業。

可能因為我平時比較調皮,讓她覺得我實在不像能沉得下心來做研究的人。

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醫學專業。

雖然家裡人沒有人是醫生,但當時崇拜的人是孫中山和魯迅,他們都是讀醫出身,他決定試一試。

直到後來,他才體悟到孫中山和魯迅身上共性的來源——醫學能夠讓一個人洞明世事。

從中山大學本碩博八年制畢業之後,他面臨著留國內,還是去國外?是選擇安穩留校,還是放棄留校機會去其他地方闖蕩?

最終,因為鍾先生和他的學生,梁文華的領路人——何建行教授,他選擇了廣醫一院。

當時,我在現在的科室看到一個小機器,是國內第一臺的胸腔鏡,而何教授是國內微創肺癌手術的開拓者。何教授卻說,鍾院士才是一個我們不可企及的歷史人物。

△我國肺癌微創手術開創者之一何建行教授及中國第一臺胸腔鏡

我當時就產生一個念頭,如果我跟他們一起工作,是跟歷史站在一起。

如何煉成?

醫生的工作沒有忙閒,我一般晚上十點多才回家,跟妻子聊幾句就睡覺了。還有一些周末任務,比如繼續教育、同行交流。

其實,對於醫生來講,我們一周七天都在工作,早上八點上班到晚上十點多是常態。

然後,就需要一個不斷學習,見賢思齊的過程。

從目前他所做項目可以看到,基本上是早期肺癌篩查和幹預的成果,但一開始,他主要研究和治療的是晚期患者

這一科研方向的轉變,還要說到梁文華第一次見鍾老的場景。

鍾老問他是做哪方面的——他回答說,腫瘤內科的。(處理晚期的病人會比較多。)

鍾老當即就建議說,

這個缺點意思,你要搞早期肺癌!才能治癒而不僅延長几個月。

當時梁文華還有點維護自己努力已久的天賦,沒太能接受鍾老先生這一觀點。

但到後來,真香了。

3年前的這個時候,鍾南山團隊召開了一場Tie-COPD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徵的呼吸道疾病。

國際醫學界都認為,沒有症狀的早期病人無需治療。但鍾南山團隊經過8年的研究發現,通過早期的藥物幹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

這一研究成果在最頂級的醫學學術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顛覆了所有人的觀念。

梁文華真正懂得當時鐘老為何說那句話。

也就因為這句話,慢慢的,他就將自己的研究轉到早期肺癌防治上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梁文華作為何建行教授團隊的重要一員,一起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沒有什麼榮耀,能比得上與偶像前輩一起榮膺國家大獎。

不過,對於梁文華來說,自己的醫學科研和追求,才剛剛開始。

六經注我,《鹿鼎記》中都有真諦

專業以外,他對科學和生活有一些獨特的感悟,而諸多靈感來自於書籍和電影——大家都知道的那些。

比如在探討AI+醫學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時,梁文華用《鋼鐵俠》舉例,就像裡面的人機互動,人們通過跟機器人之間的交流,就可以全面掃描出問題在哪裡,並給出對應的診療方案。

雖然要達到這個境界,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不過梁文華醫生笑了笑表示,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可以見證這一時刻。

他說,其實,最難的不是實現,而是想像。

除此之外,他還認為,不能停留在過去用物理、化學、生物的物化角度去看待疾病,希望將人文學科的規律融入到疾病的理解當中,從社會跟歷史的角度去研究和對付疾病。

像我關心的癌症,我們現在用的方式都是把它消滅,但其實光消滅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學會跟它共存。比如學會它的語言,跟它溝通。

人文學科,能夠給我們自然科學帶來的一個新突破點。

這種人文學科的影響,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比如,梁文華特別鍾愛的《鹿鼎記》。

對他來說,《鹿鼎記》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關於人性、溝通的書,講的是如何滿足別人所需,在此基礎上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科研合作攻關中,就涉及大量協調滿足團隊成員的需求,從而更加高效地實現團隊協作。

《鹿鼎記》中透出的真諦,讓他在處理協作中更加遊刃有餘。

另外,梁文華還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相當推崇,因為它對教條式、功利性的教育提出了挑戰。

科學不應該是功利的,而是快樂的。

成功也只是努力的副產品,而不是目標。我們要享受追求真理和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的快樂。

這種快樂,現在就是追求醫學挑戰中,被阿里達摩院頒出的青橙獎。

當然,也有很多人替他操心——100萬的獎金用來幹啥?

梁文華也向我們給出了答案:

會用在科研上,進行更多「瘋狂」的科研嘗試。

雖然阿里這項大獎,本身對獎金沒有任何形式和目的的限制,但梁文華依然希望用它們來做更加前沿的探索。

他說:探索新知才是無窮無盡的快樂源頭,在物質生活上,其實沒有過多追求。

最後,我們也希望他能給剛入大學的年輕人一些建議,畢竟當年他被勸誡莫碰科研,但十多年之後,他因為當初的「試一試」,不僅自己幹出了成績,也造福了更多人。

梁文華思索之後,這樣回覆:

科學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那麼遙遠。

其實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都有成為科學家的潛力。科學家也是平凡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三頭六臂,只是他們對探索真理有著更大的興趣,並會堅持追求真理。

— 完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他是首位獲得阿里百萬大獎的醫生,33歲,曾被認為不適合科研,現與鍾南山一起工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31歲清華大學博導獲獎百萬自嘲,曾長發飄飄,今鬍子比頭髮長
    2020年,他與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共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其中每人100萬元。除此之外,他還將得到阿里提供的開放數據、應用場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
  • 31歲清華大學博導獲獎百萬,自嘲:曾長發飄飄,今鬍子經常比頭髮長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31歲的姜宇,年紀輕輕就已成為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博士生導師。2020年,他與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共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其中每人100萬元。除此之外,他還將得到阿里提供的開放數據、應用場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
  • 鍾南山團隊梁文華斬獲阿里百萬大獎,累計影響因子超650分
    鍾老在這次疫情戰疫中,功勳卓越、已載入史冊,最近剛獲國家的「共和國勳章」大獎。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像鍾老這麼厲害的人物,帶出來的團隊自然也是非常厲害的。年僅33歲,他已經是副研究員、博導、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肺癌學組副組長!(這次是以國家呼吸研究所的單位申請青橙獎的)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他建立了新冠肺炎重症預測模型,研發了新冠肺炎AI影像診斷系統。
  • 再獲世界頂級設計大獎 廈門醫學院老師鍾全斌最近獲得iF設計獎
    本月初,鍾全斌到德國慕尼黑領回iF設計大獎。(受訪者供圖)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佘崢) 廈門醫學院解剖室老師鍾全斌最近獲得「設計界奧斯卡」――iF設計獎。  不過,他並不是「圖有外表」的「網紅」。此次獲得iF大獎視覺傳達設計獎。是鍾全斌繼去年獲得紅點最佳設計獎後,再次獲得世界頂級設計大獎。iF獎與德國紅點獎和IDEA獎並稱為世界三大設計大獎。換句話說,在世界三大設計獎中,鍾全斌已經獲得兩個。  鍾全斌昨日向本報證實,今年頒獎典禮德國柏林時間3月9日在慕尼黑寶馬世界(BMW Welt)舉行,他獲邀參加頒獎典禮。
  • 33歲被bat裁員:他奉勸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存錢要趁早,找時機轉行
    33歲被裁:他奉勸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存錢要趁早,找時機轉行!什麼時候開始程式設計師被定性成吃青春飯的職業了?在網際網路過去的幾十年內,已經讓部分人享受到了紅利,甚至讓不少草根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從業者,不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研究技術,只要簡簡單單那的報一個培訓班,幾個月就可以輕鬆進入網際網路,拿著上萬的薪水。
  • 獲得諸多國際大獎,33次入選國內各類書單,幫孩子輕鬆應對世界
    以前可能會籠統地被認為是青春期使然,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視角細想,這不平凡的2020年,很多人的生活軌跡,都被改變了,孩子們更是如此——前所未有的生活學習狀態、活動空間的變小、交流對象的減少、比如這個曾獲得諸多國際大獎的經典兒童文學系列——《奇想文庫》。這個系列以「名家經典」和「大獎作品」為選書標準,在世界範圍內為孩子甄選優秀的兒童作品,已經先後33次入選國內各類專業閱讀機構推薦書單。
  • 獲「百萬大獎」老教授:年輕人發表了高級別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
    》,大體意思如下:近日,未來「生命科學百萬大獎」獲得者之一的是,9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老教授王振義。老教授獲獎之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是表達獲獎的喜悅之情,而是對當代年輕一代的科研人才表示出了憂愁。
  • 圖: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蔡宗衡,獲得本...
    土生土長「80後」科學家蔡宗衡期望,政府能增加研究經費,以及提供更多資源及獎學金,鼓勵中學生投身科研,向本港家長傳達「科研其實有出路」的強烈信息。這位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憑研究納米粒子技術傳送藥物抑制有害細胞,獲得本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 13歲鍾美美拒絕百萬年薪,平淡做學生,媽媽的教育理念值得學習
    前段時間有人開啟了對鍾美美行為模仿的「譴責」,但是對鍾美美真正私下家庭的了解過後,大家會發現鍾美美並不是只有表面上大家認為的「膚淺包裝」,更多的是鍾美美自身蘊含的智慧和天賦。而這樣厲害的鐘美美,其實背後缺少不了的是一個對他更嚴格教育的母親。
  • 他27歲已是中科大正教授,28歲再獲百萬青橙獎
    師資力量和生源質量決定了一個大學的科研產出水平和人才培養上限何向南以「聚焦個性化推薦,為信息過載精準施策」摘得本年度全國僅十人的青橙百萬科學大獎,這位科技「弄潮兒」年僅28歲!青橙獎頒發三年以來,除了何向南,中科大劉淇和張蘭也分別在2019年「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實現社會信息資源的普惠」和2018年通過「大數據、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共享交易」摘得青橙獎,值得一提的是張蘭還是阿里青橙獎首位女獲獎者。
  • 3歲寶寶中百萬大獎 父母為其開戶存款被銀行無意選中成為百萬得主
    3歲寶寶中百萬大獎 父母為其開戶存款被銀行無意選中成為百萬得主時間:2016-10-02 16:50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3歲寶寶中百萬大獎 成最年輕富豪來源:中國網 據外媒報導,紐西蘭一名3歲男童超幸運,中了澳新銀行債券分紅存款大獎100萬新元大獎(約合72.66
  • 阿里P7程式設計師還是三甲醫院醫生?
    年終獎少到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他每年到手的錢就是15-20萬。這個收入水平在北京同齡的優秀年輕醫生中非常普遍,要說好壞,也就是3-5萬的浮動,絕不會像網際網路行業那麼「波瀾壯闊」。這幾年北京大醫院的灰色收入幾乎沒有。就算有,這些年輕醫生也沾不上邊。
  • 14歲750分入清華,現科研留美!學仙姐姐,您何時回家?
    學仙輝煌簡史:2000年,14歲的何碧玉,以750分的高分,成功的考進清華大學的生物科學專業。19歲留學美國,24歲當博士,如今依然在美國做研究。每當高考來臨時,美女學神總會讓我們不斷提及。實乃學霸中上仙級別,已經留名中國高考青史!
  • 施一公獲百萬科學界大獎!科研大牛如何煉成?
    施一公獲百萬科學界大獎!科研大牛如何煉成?來源:藥智網|露露君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他形容在紐約做博士後的時光,是「這輩子最苦的兩年」,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三點多,早上九點多又回實驗室開始新的一天。 雖然身體特別累,但是施一公說,心裏面特別滿足,他自己這是在為以後投資,一個清晰可見的未來逐漸明朗起來。「只有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時候覺得很苦,有興趣了一點也不苦。」施一公常常為自己有這段努力奮鬥的時光,感到驕傲。
  • 年度全球唯一,首位華人:南科大教授獲一國際大獎
    年度全球唯一,首位華人:南科大教授獲一國際大獎 2020-07-14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9歲升副教授、33歲破格升教授博導!這位科研成果纍纍的「人生贏家」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趙輝:我希望能為石油行業留下有用的東西(通訊員 萬文婷)2011年入職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2013年晉升副教授;2017年破格晉升教授和博導,入選長江大學領軍人才和傑出人才計劃;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人才項目,是我校首位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
  • 阿里一p7員工為了證明自己確實年入百萬,曬出了他的工資
    雖然社會中確實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但在如今中國的社會中工作,大都是付出多少就能收穫到多少的回報,有實力的人只要把握好了機遇,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的,畢竟工作都是為了賺錢的,大家對於一份工作一定是很關注工資的。
  • 一個什麼樣的醫生能賺百萬年薪?
    去年健哥採訪另一位離開體制創業的醫生宋冬雷,他說主任醫師值得百萬年薪,他的目標就是提供當前陽光收入的3倍,從而吸引優秀的醫生加入。 文章發表後,一位醫生朋友對健哥說:公立醫院主任醫師年薪過百萬的不少。
  • 鍾美美媽媽拒絕兒子當百萬年薪網紅,鍾美美卻偷偷給公司回電話!
    鍾美美火了之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據悉因為鍾美美拍攝的視頻有映射學校老師的不適宜行為,鍾美美被學校約談了,針對這個傳聞,央視還專門採訪了鍾美美和他的母親。這個數目確實很誘人,對於任何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誘惑,13歲的鐘美美也很心動!鍾美美自己也表示非常心動,然後就跟他媽媽說要不去看看,結果被他媽媽罵了一頓,吳女士教育兒子:給你點錢,你就被迷惑住了?不能被人家錢蒙住雙眼!
  • 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多次跳級的宗秋剛,15歲時考進了四川大學的原子核物理專業。大學畢業後宗秋剛選擇前往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實現了從核科學向空間物理學的「跨界」。從此開始,他便在空間物理領域不斷求索,不斷開拓著學科前沿。奔赴南極,他追求廣闊宇宙24歲時,宗秋剛獲得了一次去南極考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