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梁文華,33歲,在十位阿里達摩院青橙獎獲獎者裡,有點不一樣。
他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青橙獎創辦三年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醫學科學家。
而且梁文華歸屬的團隊,負責人叫鍾南山。
但像梁文華這樣的年輕人,在鍾南山團隊裡並不多。
因為醫學專業培養周期長,三十出頭只不過「剛起步」,而在青橙獎35歲的年齡限制裡,梁文華成了所在團隊裡唯一一個符合年齡條件的成員。
不過,當你了解過他的履歷,才會意識到阿里百萬元大獎頒向他,是多麼慧眼如炬。
青橙獎史上首位醫學科學家
作為廣醫最年輕的副研究員、副主任醫師,梁文華今年入選了體現國家級科研實力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也是國內首位集齊四大國際肺癌學術會議(ASCO,WCLC, ESMO, ELCC Merit Award)的優秀研究獎項的學者。
在剛剛公布的中國肺癌專家學術影響力排名中,成為前30位裡面唯一一位35歲以下研究者。
他曾破格提升為博士生導師。現在,他在「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肺癌學組」擔任副組長、「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擔任院長助理。
△梁文華在國際會議上展示科研成果
他和他的團隊搭建了「國內首個胸部腫瘤多中心(共享)資料庫」,並在廣州市開展了「萬人肺癌篩查」,還研發了國際上首個「肺癌血液DNA無創診斷工具」,線上「雲」平臺實現遠程會診,制定出一系列肺癌優化治療策略……
最終,這些項目提高了肺癌早診率,減少了70%的過度治療,提高肺癌20%的生存率。
在今年的青橙獎頒獎典禮上,他曾說,
肺癌並不是絕症,只要能夠早期發現,我們能夠有絕對把它治癒。甚至對於一些還沒有發生浸潤(就是沒有突破基底膜的肺癌),能夠實現100%的治癒率。
這次新冠疫情中,他牽頭研發了「新冠肺炎的診斷和預判工具」。
能夠準確探測並自動診斷新冠肺炎,準確率達99%,以及預測新冠肺炎病人是否會轉變為重症,準確率達到89%。
由此,他們還獲得了今年的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無心插柳」選擇的醫學道路
不過,有如此矚目的科研成績,但其實並非天生如此。
梁文華透露,高中老師曾勸誡他,不要報考「科研」相關的專業。
可能因為我平時比較調皮,讓她覺得我實在不像能沉得下心來做研究的人。
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醫學專業。
雖然家裡人沒有人是醫生,但當時崇拜的人是孫中山和魯迅,他們都是讀醫出身,他決定試一試。
直到後來,他才體悟到孫中山和魯迅身上共性的來源——醫學能夠讓一個人洞明世事。
從中山大學本碩博八年制畢業之後,他面臨著留國內,還是去國外?是選擇安穩留校,還是放棄留校機會去其他地方闖蕩?
最終,因為鍾先生和他的學生,梁文華的領路人——何建行教授,他選擇了廣醫一院。
當時,我在現在的科室看到一個小機器,是國內第一臺的胸腔鏡,而何教授是國內微創肺癌手術的開拓者。何教授卻說,鍾院士才是一個我們不可企及的歷史人物。
△我國肺癌微創手術開創者之一何建行教授及中國第一臺胸腔鏡
我當時就產生一個念頭,如果我跟他們一起工作,是跟歷史站在一起。
如何煉成?
醫生的工作沒有忙閒,我一般晚上十點多才回家,跟妻子聊幾句就睡覺了。還有一些周末任務,比如繼續教育、同行交流。
其實,對於醫生來講,我們一周七天都在工作,早上八點上班到晚上十點多是常態。
然後,就需要一個不斷學習,見賢思齊的過程。
從目前他所做項目可以看到,基本上是早期肺癌篩查和幹預的成果,但一開始,他主要研究和治療的是晚期患者
這一科研方向的轉變,還要說到梁文華第一次見鍾老的場景。
鍾老問他是做哪方面的——他回答說,腫瘤內科的。(處理晚期的病人會比較多。)
鍾老當即就建議說,
這個缺點意思,你要搞早期肺癌!才能治癒而不僅延長几個月。
當時梁文華還有點維護自己努力已久的天賦,沒太能接受鍾老先生這一觀點。
但到後來,真香了。
3年前的這個時候,鍾南山團隊召開了一場Tie-COPD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徵的呼吸道疾病。
國際醫學界都認為,沒有症狀的早期病人無需治療。但鍾南山團隊經過8年的研究發現,通過早期的藥物幹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
這一研究成果在最頂級的醫學學術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顛覆了所有人的觀念。
梁文華真正懂得當時鐘老為何說那句話。
也就因為這句話,慢慢的,他就將自己的研究轉到早期肺癌防治上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梁文華作為何建行教授團隊的重要一員,一起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沒有什麼榮耀,能比得上與偶像前輩一起榮膺國家大獎。
不過,對於梁文華來說,自己的醫學科研和追求,才剛剛開始。
六經注我,《鹿鼎記》中都有真諦
專業以外,他對科學和生活有一些獨特的感悟,而諸多靈感來自於書籍和電影——大家都知道的那些。
比如在探討AI+醫學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時,梁文華用《鋼鐵俠》舉例,就像裡面的人機互動,人們通過跟機器人之間的交流,就可以全面掃描出問題在哪裡,並給出對應的診療方案。
雖然要達到這個境界,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不過梁文華醫生笑了笑表示,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可以見證這一時刻。
他說,其實,最難的不是實現,而是想像。
除此之外,他還認為,不能停留在過去用物理、化學、生物的物化角度去看待疾病,希望將人文學科的規律融入到疾病的理解當中,從社會跟歷史的角度去研究和對付疾病。
像我關心的癌症,我們現在用的方式都是把它消滅,但其實光消滅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學會跟它共存。比如學會它的語言,跟它溝通。
人文學科,能夠給我們自然科學帶來的一個新突破點。
這種人文學科的影響,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比如,梁文華特別鍾愛的《鹿鼎記》。
對他來說,《鹿鼎記》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關於人性、溝通的書,講的是如何滿足別人所需,在此基礎上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科研合作攻關中,就涉及大量協調滿足團隊成員的需求,從而更加高效地實現團隊協作。
《鹿鼎記》中透出的真諦,讓他在處理協作中更加遊刃有餘。
另外,梁文華還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相當推崇,因為它對教條式、功利性的教育提出了挑戰。
科學不應該是功利的,而是快樂的。
成功也只是努力的副產品,而不是目標。我們要享受追求真理和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的快樂。
這種快樂,現在就是追求醫學挑戰中,被阿里達摩院頒出的青橙獎。
當然,也有很多人替他操心——100萬的獎金用來幹啥?
梁文華也向我們給出了答案:
會用在科研上,進行更多「瘋狂」的科研嘗試。
雖然阿里這項大獎,本身對獎金沒有任何形式和目的的限制,但梁文華依然希望用它們來做更加前沿的探索。
他說:探索新知才是無窮無盡的快樂源頭,在物質生活上,其實沒有過多追求。
最後,我們也希望他能給剛入大學的年輕人一些建議,畢竟當年他被勸誡莫碰科研,但十多年之後,他因為當初的「試一試」,不僅自己幹出了成績,也造福了更多人。
梁文華思索之後,這樣回覆:
科學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那麼遙遠。
其實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都有成為科學家的潛力。科學家也是平凡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三頭六臂,只是他們對探索真理有著更大的興趣,並會堅持追求真理。
— 完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他是首位獲得阿里百萬大獎的醫生,33歲,曾被認為不適合科研,現與鍾南山一起工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