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哥,純好奇,醫生的收入到底高不高?一個什麼樣的醫生能夠年薪百萬?一個無可救藥的好奇寶寶
好奇寶寶,你好。
我很喜歡你的名字,好奇心非常可貴。
比如著名的「保安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正是有了這樣的追問,人類才有了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而對於「人為什麼會生病」的好奇心,才開啟了醫學的大門。
上個月剛剛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在另一次上臺領獎時,說「好奇心、求知慾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裡強大的驅動力」。
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
閒話不多說,我們趕緊入正題。
問題越短往往越難回答,因為外延更豐富。比如問收入高不高,是指主治醫師還是主任醫師?北上廣深還是小縣城?陽光薪酬還是包括灰色收入?
一個最基礎的判斷是:整體上醫生的明面收入偏低,但一部分醫生實際收入又很高。這種畸形的落差,會帶來道德風險,有可能對患者產生傷害,也可能讓有些醫生處於焦慮和恐懼中。
讓我們一點點說。
一位高薪醫生的收入結構
數字最直接,先從百萬年薪說起吧。
有一些特殊的醫生,高薪是知名的,比如整形醫生,有經驗、能夠獨當一面的主刀醫生,正常一個月能賺15-20萬元。
不過整體而言,在現有的事業單位型的人事制度下,陽光收入超過百萬的公立醫院醫生數量很少。
中國第一家醫生集團的創始人張強,2012年時是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準備辭職時寫了一條微博「離開體制,意味著放棄約40萬的合法年收入」。
前幾天,他和健哥聊天時說起這件事,40萬是指拿到手的錢,這裡面工資很少,扣除各種社保和個稅以後,工資單上每個月大概剩兩三千,此外還有一部分津貼,但最大頭還是特需門診的收入,一個特需300塊,屬於醫生的部分是三分之一多一點。
40萬的稅後收入,在上海的主任中,算中等。2015年時有個統計,上海的主任醫師人均工資性收入是48萬,這裡應該是指稅前收入。如果放眼全國,能超過上海的估計只有深圳。
但算上飛刀、講課費、回扣等等工資外收入,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收入沒有定數,到底是多少,說不清。張強是這麼對健哥說的:「中國醫生的實際收入是不可估量的,(外人)不知道的,連我自己都不穩定的」。
我們只能模糊地感知一下。
先說飛刀,大城市的外科專家到各地做手術,如果按每臺手術1萬元計算,一天三臺就賺3萬,每周出去一次,就月入12萬了。飛刀收入最高的,應該是骨科醫生,名聲大、技術精湛的大專家,一年賺上千萬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健哥認為這其實對醫患雙方都有利,醫生賺了錢,病人治好了病。健哥一位同事的父親,十年前脊椎骨折,當地醫生沒把握做手術,省城來的專家把他治好了。如果沒有飛刀,病人到省城或者北京上海去就醫,不止折騰,有可能延誤治療,而且可能花費更多的錢。
再說講課費,專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場收幾千到幾萬都有可能。如果是藥企組織的學術研討會,那頻次就會比較多,一位醫生朋友給健哥算過一筆帳,一場大概3000,如果是特別牛的大三甲內科主任,一周3-4場很穩,多的5-6場,算下來就是1-2萬,一個月5-6萬,全年無休的話,一年60萬左右。
最後說說回扣。蘇州有一位心血管科主任今年被判刑,判決書上認定的回扣金額是10年500多萬,大部分來自同一家經銷商,是不是還有更多類似的經銷商?就不得而知了。
去年健哥採訪另一位離開體制創業的醫生宋冬雷,他說主任醫師值得百萬年薪,他的目標就是提供當前陽光收入的3倍,從而吸引優秀的醫生加入。
文章發表後,一位醫生朋友對健哥說:公立醫院主任醫師年薪過百萬的不少。
不少,是多少呢?
張強估計,上海超過一半的科主任,會達到這個數。
而另一位準一線城市的醫生朋友認為,在他所供職的屬於中上等的三甲醫院,大概5%的醫生實際收入可以過百萬,其中1%是內科科主任這一級,另外4%是外科副主任以上級醫師。數量的區別在於,內科要求是行政級別的科主任,而外科職稱上到副主任醫師以上就可以,因為他們的大頭來自於外出會診和飛刀。
主任畢竟在少數,按衛生統計年鑑的數字,正高(主任醫師)的比例,在所有醫護中佔2.5%,副高佔7.3%。
大部分的醫生,是很難獲得這個收入的。
從一輩子來看,醫生的投資回報高不高?
張強的同鄉、族親張文宏今年大紅,有一次接受採訪時他回憶:我本科讀了6年,碩士讀了3年,博士讀了4年,讀個醫讀了13年。「你們一般讀4年就開始掙錢了,對吧,我讀了13年,9年的時間基本都在讀書,拿很低微的學生工資,應該是非常苦的」。
張文宏的一席話,道出醫生成長道路的漫長。這條路的開端,是相對比較清苦的。不止是醫學生階段,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發光發亮,中間也還隔了一段時間。
正式上崗之前,需要規培,一個月幾千塊錢工資。過了規培就好一點,健哥有一位朋友30出頭,北京三甲醫生,目前是住院總醫師,基本工資4500多,績效工資6000左右,算上公積金,一個月到手16K,一年接近20萬。
這位朋友的規劃是明年成為主治,順利的話,36歲升副高,40歲以後年收入在30-40萬,如果努力點,50-60萬是相對輕鬆的。當然,也有的醫生到了40歲還是主治,這樣的話,收入很難提升。
另外,在三四線城市,特別中西部地區,機會又要更少一點。
如果把一開始的清苦和35、40歲能獨當一面以後的相對寬裕都算上,醫生遠超過其他職業的學習成本,投資回報率高不高?
張強給健哥的回答是:以金錢來算的話,醫生性價比不是太高。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最需要時間的時候,都在奮鬥,年輕時成家,沒辦法給家裡更多的錢,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更多時間去陪伴。
但是,醫生這個職業穩定,不會朝不保夕。而且,醫生還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奮鬥了十幾個小時把一條命救下來,家屬也沒送你什麼東西,甚至都沒感謝你,但你看著病人第二天還活著,這種成就感是蠻難用金錢來衡量的」。
醫生憑什麼賺到高薪?
一個人能賺多少錢,應該和他能為別人提供的價值相匹配。醫生的價值就是為患者治病,或者幫助患者少生病,按照正常的邏輯,那些能賺到高薪的醫生,就是在治病和防病這一方面做得更好。
前段時間鍾南山的1200元掛號費爭議很大,但對於更能幫助患者的醫生,這樣的費用是值得的。
比如剛才提到健哥同事的父親,給沒把握做手術的本地醫生和來飛刀的專家,費用就應該不一樣。再舉個例子,這位同事的母親今年住院,同一個CT片子,因為症狀不夠典型,感染科一位年輕醫生看不出毛病,而同一個科的主任醫師一看就認為很像肺結核,建議去傳染病專科醫院就診,後來在那裡確診。
按照同事的想法,如果付給年輕醫生的診費是50塊,那麼他非常願意付給那位主任醫師1000塊。因為如果不儘快確診,他的母親要承受更多折磨,而且也要花更多錢。
所以,健哥認同應該給優秀的醫生更高的報酬。當然,越透明越好。如果實際收入偏低,同時又有空間獲得很高的實質收入,那麼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
對患者,可能意味著過度診療、過度用藥,帶來本不該有的副作用。對醫生,則意味著不安全感、壓抑、焦慮,每年都有醫生因收回扣被判刑,不時也會傳來醫生因回扣被查而自殺的消息。
年薪百萬的醫生,自己是怎麼想的?
全世界最好的醫院,梅奧診所已經實行了近100年的年薪制,目前,醫生年薪大多在20-60萬美元之間,除此之外沒有獎金、沒有分紅。
設立這個制度的目的,是使得醫生的出診數量、手術數量不會影響到收入,只要考慮怎麼把病人治好就可以。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與歸屬感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越往高層次的需求,錢的重要性越低。這樣去看,年薪制是直接把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這一類低層次需求滿足了,讓員工用更多的精力去追求高層次需求。
比如梅奧診所有一位布魯貝克醫生,在退休時說:他一生中從未工作過一天。當他走進辦公室,走進診所,走進醫院的手術室或者化驗室,他是去玩去了。所以他感覺在梅奧的30年如消遣一般快樂,於是說他一生中從未工作過一天。
那麼中國的高收入醫生會這樣嗎?舉幾個我知道的例子。
不久前,張文宏和團隊獲得了無錫市政府1200萬元獎勵,這筆錢張文宏沒有留為己用,而是把屬於自己的部分捐給以他導師翁心華教授命名的青年基金,為從事公共衛生事業的青年醫生提供扶持。
宋冬雷離開華山醫院創業時的想法是「我這個年齡出來,不是把掙錢放在首位,做事情最重要。我餘生最大的願望是:有那麼一天,在我的祖國,百姓都有可能享受到梅奧診所水平的醫療服務。」
張強的想法是「醫生有本事,為什麼不可以站著、陽光地把錢掙了,而且要給病人更好的服務?這是最理想的」。
這幾位都是正面的例子。當然,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有的人住上500萬的房子,還想著住5000萬的,所以高收入並不一定能夠把人心中的天使一面激發出來。
不過,一個好的評價體系,還是應該儘可能去獎勵那些最能幫助患者的行為。
比如說,面對一個普通感冒患者,是告訴他回家喝白開水,還是開一堆藥?面對一個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患者,是按病情放一個支架,還是放兩個、三個、四個、五個等著收回扣,抑或是失去回扣以後乾脆迴避風險放棄手術?
選擇哪種行為的醫生得到獎勵,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患者會受到什麼樣的對待。
好了,就說這麼多。
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願好奇心伴你一生。
本文作者 王吉陸 毛曉瓊 於煥煥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Plus」,ID:jianwennews